修這個「十二因緣法」而悟道的叫「緣覺」(宣化上人)

2021-01-12 宣化上人全集

修這個「十二因緣法」而悟道的

02:28來自宣化上人全集

▲ 點擊收聽音頻

恭錄自《大方廣佛華嚴經淺釋》

在有佛出世的時候,修十二因緣法而悟道的叫「緣覺」;無佛出世的時候,悟這種道的叫「獨覺」。

十二因緣──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以上是順生門,也就是流轉門。

第一是「無明」,就是無所明了,也就是你不明白這個道理,就生了迷惑,迷了。

可是雖然迷,你還要去做,這就有了「行」為。

有了行為,就有了「識」,有一種分別的識。

有識,然後就有「名色」了,就是有了胎兒,有一個胎的名字。

有名色,就有「六入」,眼耳鼻舌身意就有了。

有六入就有「觸」,接觸。有了觸,就有一種領「受」。

有領受就生出一種「愛」心來。有了愛心,就要取為自己所有,所以就有個「取」了。

取為己有,所以就有了「有」;有了有,就又有了「生」;有了生,就有「老死」。

「緣覺」觀察這十二因緣,由無明開始,觀察到老死,這十二種接連不斷的因緣。

如果無明滅,行就滅了,行滅識也滅,識滅就名色滅,名色滅就六入滅,六入滅就觸滅,觸滅就受滅,受滅就愛滅,愛滅就取滅,取滅就有滅,有滅就生滅,生滅就老死滅;以上是還滅門。

這十二因緣,講起來意思是很多的。我們現在就知道一點點,然後自己再往深的研究。

獨覺,他春觀百花開,秋觀黃葉落,知道一切生生滅滅的這種道理,而開悟了。

因果輪迴開示:

世界上最厲害的果報男女相愛的前世因緣今生丈夫,前世竟然是驢人為什麼會得癌症?想不做畜生,要先不吃肉!吃它三百年後,會在你靈魂裡發生一種毒!找小三、搞外遇,死後就會受這種果報活埋了姐姐,腦門生出兩寸長的犄角今生離婚,是因為前世造了這種業脾氣大前世殺業重、妒忌心重前世淫業重初學佛開示:

吃素是活著上當,吃肉是死了上當學佛人為什麼不吃蔥蒜等五種蔬菜?佛弟子可不可以吃雞蛋?不可以躺著看經、念咒,來生會變蛇!在廟裡做這種事,罪是最大的!在家人不要叫出家人給你倒茶、添飯!人生病,就是業障和鬼神在作怪兩件陰德事,就讓他發了大財你知道鬼神是怎麼「吃」水果的嗎?能治眼病的四句偈頌修行佛法開示:

凡是邪師,皆犯以下毛病供養這種出家人,就是幫他下地獄!為什麼要放生?放生也就是「放我」教你分辨魔弟子和佛弟子的方法信佛的人,切記不要犯這種罪過!末法現象:在家居士竟然也受人供養!持誦這個咒三年,就可消除一切業障!念這個咒,有病的病會痊癒,無病的能開智慧七遍治癒癱子,這個咒有不可思議的神奇力量會念大悲咒敢和閻王鬥,學會楞嚴咒敢和天主鬥

相關焦點

  • 什麼是十二因緣法
    世尊在小乘解脫道法阿含經當中,講的十二因緣,是聲聞緣覺所修的法,不涉及大乘如來藏法的修行,不是直接成佛之法,因此不能當成究竟之法。學佛人不要以為佛法就是講一切法空,一切空法當中,還有不空的法存在,那就是不生不滅的真心第八識,沒有第八識,萬法都無從緣起。聲聞緣覺修完十二因緣法,就會證得緣起性空,知道五陰世間一切法都是因緣所生,依賴如來藏這個因以及無明業種等等為緣,就有一切法的生起。
  • 佛說「十二因緣法」
    與此同時,他證得了「十二因緣法」,具備了佛眼通。當東方露出第一縷曙光時,他睜開蓮眼,看到蒼茫的夜空中閃爍著一顆星,心中感到豁然開朗;經過多少劫的修行,此刻終於成就了「無上正等正覺」,成為了一名佛陀。那棵菩提樹也因此而得道,它的心形樹葉也在晨風中娑娑作響,仿佛是在為菩薩的悟道成佛而歌唱。開悟後的佛陀,首先將他證得的「十二因緣法」理出了一套理論系統。
  • 宣化上人:同性戀與連體人的因果
    宣化上人大家看看這塊木頭,兩棵樹幹,卻長在一起,上下枝節連著,這是什麼呢?就是無量劫以前,有一對男女,彼此相愛的很深。他們發願:「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這對男女一見鍾情,結為夫婦。他們共同有一個嗜好,就是「錢」!男的拼命賺錢,女的拼命花錢。一來一往,非常熱鬧。他們因為愛得太深,生生輾轉沈溺,相繼墮落到畜生、餓鬼、地獄道。
  • 法華經心得|「應四諦法」與「應十二因緣法」
    為什麼選擇「應四諦法」呢?因為這類型的眾生欲求解脫。但「離苦」,得先了解「苦因」。有了「為何」而苦的基本概念,眾生才有粗淺概念,知道從何下手「了苦」。因為是針對聲聞者所說的法,所以這個層次的引渡,亦名為「聲聞乘」。在《法華經》中,有對聲聞乘下的定義,節錄如下:「若有眾生。內有智性。從佛世尊聞法信受。殷勤精進欲速出三界。自求涅槃。是名聲聞乘。」。
  • 宣化上人:誠心專一誦持此咒,就是紹隆佛法,就是正法住世
    很多念佛修行的學子,都有著迷茫的心裡,不知道怎樣去受持讀誦經、咒,才能如法殊勝,故此引用宣化上人的慈悲開示,分享與諸佛子交流學習,願能給您帶來光明。楞嚴咒是靈文,每一句有每一句的效力。你不必想,我持楞嚴咒怎麼沒有什麼效驗?不管有沒有功效,你就要去念。
  • 《金剛經》:若取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
    就是五蘊、十二入、十八界等一切法。一切法就是在五蘊、十二入、十八界之內,這是每一個人必須了解的。只要執某一個法真實,就是執取那個法的法相,誤以為那個法有真實的法相。可是事實上除了如來藏心外,沒有任何一個法有真實的法相,因為沒有任何一個法是真實的。
  • 什麼叫開佛知見?丨心迷法華轉,心悟轉法華 (宣化上人)
    機緣品第七◎一九六九年宣化上人講述於美國舊金山佛教講堂開經偈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曰:法達」:這個和尚說:「哦!我的名字叫法達。」「師曰」:六祖大師說,「汝名法達」:哦,你這個名字是很好的。法達,法通達了,你叫這個名字,是不是啊?法達說:「是的,我是叫這個名字。」
  • 細說佛家的「十二因緣法」,學佛人都應該牢記的內容,你做到了嗎
    所有這些都是為了講十二因緣,因緣法是釋迦摩尼佛在菩提樹下覺悟的最主要的緣由。佛陀一輩子說法的內容,不出因緣二字。因緣的屬性是無常,表現在眾生身上是無我,在聖者身上感知,聖者為因緣的證果觀察,叫涅槃寂靜。因緣法的切入是禪定,其功能和功效是智慧等等。十二因緣的基本概念,就是以胎生學為軸線的解釋。
  • 佛說:十二因緣法,能度無邊生死大海
    苦:人一出生就是苦,整個世界都是苦。集:人為什麼會苦?滅:怎樣消除苦?道:最終涅槃成佛的狀態。「四聖諦」理論是佛教教義的基礎理論,今天筆者與諸位讀者分享「集」這個道理——十二因緣法。四聖諦傳說釋迦牟尼佛在出家之前是迦毗羅衛國的王子,一天,王子出王都東、南、西、北四門,分別見到了出生的人、老人、病人、死去的人,感受到了世界上生老病死四種苦,於是下定決心要出家尋求解脫生死的大道,終於在菩提樹下得道成佛。
  • 六度四諦與十二因緣
    在佛學裡,經常聽到六度、四諦、十二因緣,那到底什麼是這些呢?六度:第一是布施。一種是法施,一種是財施。第二是持戒,就是守住佛的禁戒,不造各種惡業。第三是忍辱,就是忍耐一切苦難,受了旁人的欺,不去與他爭鬧。
  • 宣化上人:護法神對修行人究竟有多重要?
    修地藏法門者堅牢地神、一切聖賢都來保護◎ 宣化上人如我等輩,所修功業,久成菩提,不取涅槃:就像我們這一類的人所修的功德,早已經開悟了,可是我們不入涅槃,為什麼?就因為願意常隨此咒,救護末世修三摩地正修行者:常護持這個咒,救護末法一切修禪定的眾生;真正修行的這一班人,我們都保護著他。
  • 佛教通史 006-因果的河流-十二因緣
    這就是「集諦」裡的第二大部分——十二因緣說。十二因緣說又叫:緣起論,是佛教的一套獨創理論。佛教立宗以來,每五百年,所有的概念會為之一變,基本上會把前期所有的立論推倒,包括「人生是苦」這麼基礎的概念,在大乘裡都有含混的否定。但,有一個事情從來沒有被推倒過,就是「因緣說」。不光因緣說沒有被推倒,它甚至被宣稱為整個佛教大廈哲學理論的基石。
  • 佛陀所說的十二因緣法是指什麼?為什麼極為重要?
    佛陀所說的十二因緣法是指什麼?為什麼極為重要?十二因緣也稱十二緣起支,是佛教最重要也是最基礎的理論之一。當年佛陀在菩提樹下參悟的時候,悟到了十二因緣法,才悟到佛果的。十二因緣法注重有因必有果,因果相隨生死輪迴,使得人們產生敬畏之心,達到超自然,嚮往解脫生死心靈寄託。
  • 宣化上人:禮敬諸佛就是去掉貢高我慢,去掉我執的最好辦法
    在佛的份上是不增不減的,所以禮佛不要執著。什麼叫敬?敬是循規蹈矩,依照軌範去作,所行所作都合乎禮。如果不守禮,便是不敬。譬如你對這個人恭敬,就在此人面前遵守規矩。假如不恭敬此人,就可以隨便放逸。但現在要對佛禮敬,必要虔誠恭敬,畢恭畢敬。以上簡單說出禮拜三寶七種的禮儀。若廣泛地說,禮儀三百,成儀三千,禮序是非常多的。
  • 迷人漸修,悟人頓契,各種因緣頓契佛性,再看禪宗公案庭前柏樹子
    言下見性可以指善知識指導你的一言,也可以指善知識敲打別人的一言,有的人就是在聽祖師度其他人的時候一下頓悟的。在因緣中見性的言下,像棒喝、吃茶去這些都是,還有雲門文偃禪師跛腳悟道的因緣也叫言下見性,雲門因己事未明參訪睦州和尚,睦州一見他來便關門,雲門敲門,睦州問:「誰?」雲門說:「某甲。」
  • 人沒有悟道以前,沒有一個是聰明人
    人沒有悟道以前,沒有一個是聰明人。當年達摩祖師到中國來,就是要找一個「不被人欺」的人。我們普通人都經常被欺,那麼是誰騙了你呢?其實沒有人騙你,都是自己騙自己。我們前面說過,一般眾生的心理狀況有八十八種結使,歸納而言,就是見思二惑。見解觀念和思想形態兩方面的顛倒迷惑。所以說「當知此想,從顛倒起」。
  • 南懷瑾:修一切善法,才能修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活動期間,「老古書屋」線上平臺,每月將有一本南懷瑾老師著述的有聲書免費播放,用戶可登錄「老古書屋」線上平臺免費收聽。所以後世的禪宗採用《金剛經》,可以悟道,就是這個道理。這五六節,佛都是叫我們不要著相,不要執著一切法。《金剛經》原文第二十三品 淨心行善分複次。須菩提。是法平等。無有高下。
  • 【大德開示】宣化上人開示:狂心若歇,歇即菩提。 守本分即護國...
    修戒定慧.息貪瞋痴狂心若歇,歇即菩提。【本報訊】旅美高僧宣化上人昨晚蒞臨臺北中山堂主持法會,由於舉辦皈依儀式,吸引了近五千名慕道而來的信眾,使中山堂再度爆滿,並有逾半數的人士於會後皈依三寶。昨日的講經活動,是宣化上人蒞臺主持「護國息災觀音大悲法會」的第七日活動,由於會中宣化上人將主持皈依,吸引了比前日更多的人潮,不但中山堂座無虛席,走道與門口均擠滿了信眾,許多信眾被阻絕於場外無法進入。昨晚的活動由城隍廟遊正華居士主持,並由明光法師指揮「觀世音菩薩合唱團」,演唱光明歌等佛教聖樂揭開序幕。
  • 《佛教三字經》I 法界生起、證道成佛、啟教傳道、集結三藏
    優填王,始造像, 令後人,修供養。大迦葉,命阿難, 結集經,石窟間。修多羅,是經藏; 毗奈耶,是律藏;阿毗曇,是論藏。 正法隆,外道喪。藏分三,部十二。 遇有緣,作佛事。1 法界生起法界:佛教把凡是意識思維所依止的對象皆稱為法界。通常有兩個方面的意義:一、就事象上說,法是諸法,通括宇宙的一切存在;界為分界,即事物的類別。世間各種存在,因都有各自不同的性態,故稱為法界。二、從理體上講,凡一切存在的本質即是法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