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佛學裡,經常聽到六度、四諦、十二因緣,那到底什麼是這些呢?
六度:第一是布施。一種是法施,一種是財施。第二是持戒,就是守住佛的禁戒,不造各種惡業。第三是忍辱,就是忍耐一切苦難,受了旁人的欺,不去與他爭鬧。第四是精進,就是各種善事肯發狠的做,各種惡事肯發狠的禁止。第五是禪定,就是把這個心安住在真如實相的道理上。第六是智慧,就是能夠分別真正的道理,破除種種的迷惑。萬行是修一切的功德,菩薩專門這樣的修,等到功行修圓滿了,就成佛了。
四諦,就是苦集滅道。諦是見到了真實的道理。第一是苦諦,就是苦報應。第二是集諦,集就是聚集的意思,就是貪嗔痴等種種的煩惱同了種種的惡業,能夠聚集起各種苦報應來。第三是滅諦,就是滅除生生死死的苦惱。第四是道諦,就是照著真正的道理修行。因為有了第二種的種種煩惱惡業,就有了第一種的苦報應,所以要修真正的道理,才可以滅除生生死死的煩惱。聲聞明白了這種道理,所以就在這四種道理上用功夫,修到了不生不死的地位。
十二因緣:第一是無明,就是不明白真正的道理的意思。因為不明白道理,就會生出種種的煩惱來,所以又叫做煩惱的根本。第二是行,行的意思就是沒有停歇。因為種種的煩惱沒有停歇的時候,常常的動起心來,就造出種種的業來了。第三是識,識是業識,就是妄想分別的心。因為一個人的前世有了種種的業,就被這種種的業感動了這個識,看見有可以投胎的地方就去投胎了。第四是名色,就是投了胎,識同了身體都漸漸地長大起來了。第五是六入,又叫六根,就是眼、耳、鼻、舌、身、意完全生成功了,要出胞胎了。第六是觸,就是初生出來,年紀二三歲的時候,對各種東西、各種事情,還不會很好的分別好的、壞的、苦的、樂的。第七是受,就是年紀到了六七歲的時候,對於各種東西、各種事情,漸漸地會分別出好壞來,就覺得有時候受著樂,有時候受著苦了。第八是愛,就是到了十幾歲的時候,就會生出種種愛的心、貪的心來,並且生得很厲害的。第九是取,就是到了成人的時候,這種種的愛心、貪心更加厲害,想到什麼就一定要得到手了。第十是有,有字就是業字的意思, 因為有了要的心就會生出煩惱來了,有了煩惱就會造出種種業來了。既然造了業,就會有將來的結果報應了。第十一是生,就是照了現在所造的善業、惡業,將來就要受生生死死的苦,並且還不知道生到什麼地方去。第十二是老死,就是既然有了生的苦,就一定有老的苦、死的苦了。第一種無明是最迷惑人的東西,有了這種無明,一個人就會糊糊塗塗的隨便造業,造了業就要受報應了。受報應就是在這個生生死死裡頭出了又進,進了又出,或是投人身,或是投畜生,總歸逃不出這關頭。所以這個無明,實在是一個生生死死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