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度四諦與十二因緣

2020-12-09 般若明燈2020

在佛學裡,經常聽到六度、四諦、十二因緣,那到底什麼是這些呢?

六度:第一是布施。一種是法施,一種是財施。第二是持戒,就是守住佛的禁戒,不造各種惡業。第三是忍辱,就是忍耐一切苦難,受了旁人的欺,不去與他爭鬧。第四是精進,就是各種善事肯發狠的做,各種惡事肯發狠的禁止。第五是禪定,就是把這個心安住在真如實相的道理上。第六是智慧,就是能夠分別真正的道理,破除種種的迷惑。萬行是修一切的功德,菩薩專門這樣的修,等到功行修圓滿了,就成佛了。

四諦,就是苦集滅道。諦是見到了真實的道理。第一是苦諦,就是苦報應。第二是集諦,集就是聚集的意思,就是貪嗔痴等種種的煩惱同了種種的惡業,能夠聚集起各種苦報應來。第三是滅諦,就是滅除生生死死的苦惱。第四是道諦,就是照著真正的道理修行。因為有了第二種的種種煩惱惡業,就有了第一種的苦報應,所以要修真正的道理,才可以滅除生生死死的煩惱。聲聞明白了這種道理,所以就在這四種道理上用功夫,修到了不生不死的地位。

十二因緣:第一是無明,就是不明白真正的道理的意思。因為不明白道理,就會生出種種的煩惱來,所以又叫做煩惱的根本。第二是行,行的意思就是沒有停歇。因為種種的煩惱沒有停歇的時候,常常的動起心來,就造出種種的業來了。第三是識,識是業識,就是妄想分別的心。因為一個人的前世有了種種的業,就被這種種的業感動了這個識,看見有可以投胎的地方就去投胎了。第四是名色,就是投了胎,識同了身體都漸漸地長大起來了。第五是六入,又叫六根,就是眼、耳、鼻、舌、身、意完全生成功了,要出胞胎了。第六是觸,就是初生出來,年紀二三歲的時候,對各種東西、各種事情,還不會很好的分別好的、壞的、苦的、樂的。第七是受,就是年紀到了六七歲的時候,對於各種東西、各種事情,漸漸地會分別出好壞來,就覺得有時候受著樂,有時候受著苦了。第八是愛,就是到了十幾歲的時候,就會生出種種愛的心、貪的心來,並且生得很厲害的。第九是取,就是到了成人的時候,這種種的愛心、貪心更加厲害,想到什麼就一定要得到手了。第十是有,有字就是業字的意思, 因為有了要的心就會生出煩惱來了,有了煩惱就會造出種種業來了。既然造了業,就會有將來的結果報應了。第十一是生,就是照了現在所造的善業、惡業,將來就要受生生死死的苦,並且還不知道生到什麼地方去。第十二是老死,就是既然有了生的苦,就一定有老的苦、死的苦了。第一種無明是最迷惑人的東西,有了這種無明,一個人就會糊糊塗塗的隨便造業,造了業就要受報應了。受報應就是在這個生生死死裡頭出了又進,進了又出,或是投人身,或是投畜生,總歸逃不出這關頭。所以這個無明,實在是一個生生死死的根本。

相關焦點

  • 宏明法師:佛教生死觀與生命教育初探 以四諦十二因緣為中心
    、十二因緣為中心》。 2、四諦、十二因緣揭示生命真相 (一)一般人對於生命現象的執著 一切的生命現象都是依緣而起,實際上並無永恆而獨立的自性可得,但是一般世俗的人都誤以為有一個恆常不變的生命主體,所以就產生了四種妄執。《金剛經》裡面就明確指出現實的人對自他生命現象有四種妄執,又作識境四相、四見,通常稱之謂四相,即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
  • 每一個學佛人都要懂的十二因緣,你懂了嗎?師父告訴你真相
    昌樂法師講解《十二因緣》第五講十二因緣是佛陀的根本教義,無論是早期的苦、無常,還是中期的空,乃至到強調一切眾生可以成佛的如來藏,都是從佛陀所說的十二因緣法當中開解出來。所以,可以說,不了解十二因緣就不能夠了解佛陀的基本教義。十二因緣的方法論在於四諦,找到苦的原因,然後找到滅苦的方法,就能滅苦。而諸法無我、諸行無常、涅盤寂靜的三法印,也是基於十二因緣的基本原則。乃至現在人學佛,都要從因果開始入門。
  • 何謂「十二因緣」?
    十二因緣,又名「十二緣起」,其內容以十二個條件說明緣生緣滅的道理。「因緣」二字,換為現代語是:關係和條件。就一件事物說:它與其他事物都有關係,也可與其他事物互為因果。就個人來說:我為人人,人人為我,都有相輔相成相互支持的關係。
  • 什麼是十二因緣法
    世尊在小乘解脫道法阿含經當中,講的十二因緣,是聲聞緣覺所修的法,不涉及大乘如來藏法的修行,不是直接成佛之法,因此不能當成究竟之法。學佛人不要以為佛法就是講一切法空,一切空法當中,還有不空的法存在,那就是不生不滅的真心第八識,沒有第八識,萬法都無從緣起。聲聞緣覺修完十二因緣法,就會證得緣起性空,知道五陰世間一切法都是因緣所生,依賴如來藏這個因以及無明業種等等為緣,就有一切法的生起。
  • 佛說「十二因緣法」
    與此同時,他證得了「十二因緣法」,具備了佛眼通。當東方露出第一縷曙光時,他睜開蓮眼,看到蒼茫的夜空中閃爍著一顆星,心中感到豁然開朗;經過多少劫的修行,此刻終於成就了「無上正等正覺」,成為了一名佛陀。那棵菩提樹也因此而得道,它的心形樹葉也在晨風中娑娑作響,仿佛是在為菩薩的悟道成佛而歌唱。開悟後的佛陀,首先將他證得的「十二因緣法」理出了一套理論系統。
  • 什麼是四諦?你知道它的真實含義嗎?
    那麼,什麼是四諦呢?所謂的四諦,是指的四種真理。它詳細到人是什麼狀態,非人是什麼狀態。要想從人抵達涅槃的彼岸,那麼,就需要依照四諦的真理去實踐修行。四諦指的是苦、集、滅、道。佛陀當初出家,也就是因為看到了這四種因緣,感覺到人生的無常,依然決定出家修道。不僅如此,佛陀還提到了怨憎會、愛別離、求不得等等,這些也都是苦。所謂的怨憎會就是互相之間結下了惡緣,在因果力的作用下,他們之間不得不相遇,不得不互相回報以前造下的因果。這種苦,誰也無法解得開。所以佛陀說:「假使千百劫,所造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這種與不想遇見的人遇見,就叫做怨憎會。
  • 佛教通史 006-因果的河流-十二因緣
    這就是「集諦」裡的第二大部分——十二因緣說。十二因緣說又叫:緣起論,是佛教的一套獨創理論。佛教立宗以來,每五百年,所有的概念會為之一變,基本上會把前期所有的立論推倒,包括「人生是苦」這麼基礎的概念,在大乘裡都有含混的否定。但,有一個事情從來沒有被推倒過,就是「因緣說」。不光因緣說沒有被推倒,它甚至被宣稱為整個佛教大廈哲學理論的基石。
  • 佛教:修行人不學會「苦集滅道」這四諦,註定不能成佛!
    這七十五法再概括回來,就是五蘊、十二處、十八界。五蘊這些以後在後面再細細地解釋。那麼,五蘊、十二處、十八界,總得來說就是四諦法。這四諦法把一切法都攝盡,不管是根本乘還是大乘,都離不開四諦法的教理。四諦法就是苦集滅道。苦集者,世間的一重因果;滅道者,是出世間的一重因果。
  • 作為芸芸眾生中的一員,要注重珍惜因緣,幸福的緣分便由此而來
    佛教的基本教義主要有緣起、法印、四諦、八正道、十二因緣、因果業報、三界六道、三十七道品,等等。緣起法是最基本的教義,且放在第一位,即「諸法由因緣而起」的意思。任何現象都是依一定的因緣的集合而生起、而變化、而消滅;因是根本、內在作用的條件,緣是輔助、外在作用的條件。
  • 佛教:十二因緣、第八意識
    今天就為大家介紹佛教中的十二因緣、第八意識:02十二因緣《法華經》說:無明緣行:明指前世無始以來的煩惱痴暗。觸緣受:受指五六歲後至十二三歲能因好惡刺激而有苦樂的感受。受緣愛:愛指從十四五歲至十八九歲,貪著聲色六塵而起愛心。愛緣取:取指從二十歲後,貪慾轉盛,固貪愛而生執著心,馳求不息。取緣有:三界叫做三有,既有善惡境界,來世必因善惡業力牽引而報應,再輪迴生死。
  • 要想去除自己的雜念 就要這樣理解十二因緣
    在了解了無明以後,我們就該了解一下,與無明緊緊相連的十二因緣。與學習所有佛法概念一樣,十二因緣也要轉向自己的內部,轉向自己的內心。把十二因緣轉到自己的內部,從自己內心的角度,又該怎麼來理解十二因緣呢?十二因緣,是指每一個念頭,在自己內心從生起到消失的十二個變化過程。
  • 佛陀所說的十二因緣法是指什麼?為什麼極為重要?
    佛陀所說的十二因緣法是指什麼?為什麼極為重要?十二因緣也稱十二緣起支,是佛教最重要也是最基礎的理論之一。當年佛陀在菩提樹下參悟的時候,悟到了十二因緣法,才悟到佛果的。十二因緣法注重有因必有果,因果相隨生死輪迴,使得人們產生敬畏之心,達到超自然,嚮往解脫生死心靈寄託。
  • 佛說:十二因緣法,能度無邊生死大海
    「四聖諦」理論是佛教教義的基礎理論,今天筆者與諸位讀者分享「集」這個道理——十二因緣法。據說王子在菩提樹下整整待了七天七夜,所參悟的就是十二因緣法。菩提樹下成道(影視作品)據《長阿含經》《長壽滅罪護諸童子陀羅尼經》《大智度論》等佛教經典記載,十二因緣分別為:無明、行、識、名色、六處、觸、受、取、有、生、老、死。
  • 十二頭陀經:這些因緣事情必須這樣做
    【十二頭陀經原文】也就是佛陀當年都有乞不到食的時候,我等凡夫又有何資格「要求」圓滿呢?當我們求不得的時候,一定會生起分別、嗔恨、疑惑……「若受請食。若眾僧食。起諸漏因緣。所以者何。」【十二頭陀經原文】也就是,當受「齋請」或聚餐的時候,同時也生起了諸漏因緣;回想一下我們在聚餐時的所見所聞所感,即可明白「諸漏因何而起」……「受請食者若得食。
  • 修這個「十二因緣法」而悟道的叫「緣覺」(宣化上人)
    修這個「十二因緣法」而悟道的02:28來自宣化上人全集▲ 點擊收聽音頻恭錄自《大方廣佛華嚴經淺釋》在有佛出世的時候,修十二因緣法而悟道的叫「緣覺」;無佛出世的時候,悟這種道的叫「獨覺」。十二因緣──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以上是順生門,也就是流轉門。第一是「無明」,就是無所明了,也就是你不明白這個道理,就生了迷惑,迷了。可是雖然迷,你還要去做,這就有了「行」為。有了行為,就有了「識」,有一種分別的識。
  • 細說佛家的「十二因緣法」,學佛人都應該牢記的內容,你做到了嗎
    昌樂法師講解《十二因緣》第一講佛陀的因緣觀,緣起的基本原理。包括我執、佛教的世界觀、人生觀、時間觀、空間觀,佛陀說法的基本原理和人間佛教的一些基本內容。所有這些都是為了講十二因緣,因緣法是釋迦摩尼佛在菩提樹下覺悟的最主要的緣由。佛陀一輩子說法的內容,不出因緣二字。因緣的屬性是無常,表現在眾生身上是無我,在聖者身上感知,聖者為因緣的證果觀察,叫涅槃寂靜。因緣法的切入是禪定,其功能和功效是智慧等等。十二因緣的基本概念,就是以胎生學為軸線的解釋。
  • 生滅四諦之簡略闡述
    《涅槃經》講四種四諦,即生滅四諦、無生四諦、無量四諦及無作四諦。層次逐漸遞進,境界越來越高。生滅者有生有滅,萬象遷流是生滅,生涅槃果滅惑業苦是生滅;用析空觀分析觀察萬象之空無自性而斷惑證真。無生者,萬象當體即空,如夢如幻,無生無滅。
  • 一無明二行三識四名色五六入六觸七受八愛九取十有十一生十二老死
    十二因緣一無明 二行 三識 四名色 五六入 六觸 七受 八愛 九取 十有 十一生 十二老死次十一智而辯十二因緣者。除如實智。其餘十智。皆是二乘共得。今一往明。若聲聞人。但約一世。總觀四諦。成十智則智劣。智劣故。不能侵除習氣。
  • 坐在地上想成仙,躺在床上想成富婆,觀十二因緣能成道
    坐在地上想成仙,躺在床上想成富婆,很多人不一定能實現,但是總有人會馬到成功,並沒有人想像的那麼複雜,因緣成熟,似乎一切都自然而然。創造奇蹟的人,都可以夢想成真,觀十二因緣成道,釋迦佛如此,很多聲聞阿羅漢、獨覺闢支佛都可以這樣成就。人念力的招感不可思議,一念到極樂國。極樂國實在是太遙遠了,如果乘坐我們現在最快的神舟飛船,到極樂國也得千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