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滅四諦之簡略闡述

2020-12-19 i信解行證

《涅槃經》講四種四諦,即生滅四諦、無生四諦、無量四諦及無作四諦。層次逐漸遞進,境界越來越高。生滅者有生有滅,萬象遷流是生滅,生涅槃果滅惑業苦是生滅;用析空觀分析觀察萬象之空無自性而斷惑證真。無生者,萬象當體即空,如夢如幻,無生無滅。無量者,萬象雖無生但差別無量,萬象宛然、妙用無窮。無作者,一切萬象皆是中道實相、第一義諦,於此言語等所有設施都是多餘,絕待圓融;所謂青青翠竹儘是法身,鬱郁黃花無非般若,瞬目揚眉、舉手投足、山河大地、士農工商皆是天真本來佛。

無量四諦、無作四諦理極幽邃、境界高玄,凡惑眾生難解難悟、無從下手,需長時薰習方可能一絲相應。無生四諦常人也難以契入;生滅四諦相對而言更容易了知和修證,如能依之修行一定可以受益匪淺,並可解脫分段生死。下面就生滅四諦作一簡略敘述:

四諦即苦諦、集諦、滅諦及道諦。

苦諦即是三界六道之苦報。三界六道之果報皆苦,無安樂性,此理真實,故名苦諦。苦以逼迫為義,可以使有情身心不得自在。苦可分為二苦、三苦、八苦等無量諸苦。二苦即外苦、內苦,外苦為山崩石裂、地震海嘯、虎狼蟲蛇、怨仇盜賊等苦;內苦為有情身心之病痛,煩惱等苦。三苦即苦苦、壞苦、行苦,苦苦即苦更增苦,壞苦即事物變壞之苦,行苦即遷流不息之苦。八苦為生、老、病、死、求不得、怨憎會、愛別離、五陰熾盛。簡言之,世間萬象對凡夫而言無絲毫安樂性,一切皆苦。

集以招感為義。煩惱業能集起三界六道生死之苦故名為集,此理真實,故名集諦。眾生無有智慧了知萬象空無自性之實相,不知一切萬象皆是無真實性、無不變性、無獨立性;以妄為真、以非為是,為相所纏、心粘於相,資貪愛、興嗔恚、長愚痴、起種種煩惱,造種種業,招感三界六道生死之苦。

滅是滅盡義,滅盡惑業苦,證涅槃寂滅果。諸煩惱業滅故,後世苦果永不相續,此理真實不虛,故名滅諦。

道是能通義,證涅槃之正道。道有資糧道、加行道、見道、修道及究竟道。資糧道即淨障集資、積累資糧。加行道即加功用行,以期證見法性。見道即是以無分別智照見真諦理,斷三界見惑。修道即是數數修習,斷三界思惑。究竟道即是得二乘之極果。修道按三十七道品修習,其中又以八正道最為重要,即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八正道可歸為戒定慧三無漏學,以此三學為證涅槃之正道,此理真實,故名道諦。

四諦中苦諦是世間因果之果,集諦是世間因果之因;滅諦是出世間因果之果,道諦是出世間因果之因。世間因果是流轉門,即眾生流轉生死、輪迴六道之門;出世間因果是還滅門,即還滅無明、解脫自在之門。

有幸聽聞佛陀宣示、流傳之四諦真理,應生稀有想、難遭遇想,所謂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宇宙浩瀚無涯,生命不可計數,經典中比喻能得人身者猶如海中盲龜巧遇海上開孔之浮木並恰好從孔中伸出頭的機率,更何況即使得了人身還有若干人不能遇到佛法,因此佛法極其稀有難得。只有對法生起恭敬心,才能得真實利益,才能更好的知苦、斷集、慕滅、修道,從而出離煩惱、解脫自在。

相關焦點

  • 佛教:修行人不學會「苦集滅道」這四諦,註定不能成佛!
    這四諦法把一切法都攝盡,不管是根本乘還是大乘,都離不開四諦法的教理。四諦法就是苦集滅道。苦集者,世間的一重因果;滅道者,是出世間的一重因果。我們要想修行,解脫生死,必須要了解四諦,修學四諦,最後證得四諦,才能夠解脫生死,所以我們初一步必須要了解四諦,四諦法要學的。
  • 六度四諦與十二因緣
    在佛學裡,經常聽到六度、四諦、十二因緣,那到底什麼是這些呢?六度:第一是布施。一種是法施,一種是財施。第二是持戒,就是守住佛的禁戒,不造各種惡業。第三是忍辱,就是忍耐一切苦難,受了旁人的欺,不去與他爭鬧。
  • 苦集滅道四諦在說什麼呢?
    他想,人生之所以有痛苦與苦惱,像死亡的恐懼、貧窮的苦惱、世俗的欲望,主要是因為有「我」,「我」這個個體生命由於「無明」的存在,始終看不透這個世界的本質虛幻,始終是有愚痴的我,由於「我」這一生命,又由不滅的靈魂不斷輪迴延續,所以「我」或「我執」,就不會落「輪迴」。
  • 什麼是四諦?你知道它的真實含義嗎?
    那麼,什麼是四諦呢?所謂的四諦,是指的四種真理。它詳細到人是什麼狀態,非人是什麼狀態。要想從人抵達涅槃的彼岸,那麼,就需要依照四諦的真理去實踐修行。四諦指的是苦、集、滅、道。其中,比較具體的苦有生、老、病、死,等等。佛陀當初出家,也就是因為看到了這四種因緣,感覺到人生的無常,依然決定出家修道。不僅如此,佛陀還提到了怨憎會、愛別離、求不得等等,這些也都是苦。所謂的怨憎會就是互相之間結下了惡緣,在因果力的作用下,他們之間不得不相遇,不得不互相回報以前造下的因果。這種苦,誰也無法解得開。
  • 《心經》:無苦集滅道:生死即涅槃
    就是跟所愛之人、所愛之物,分離時候的那個痛苦。特別是當死亡來臨的時候,你不得不和自己所愛的這一切相離別,你不得不帶著千般留戀萬般不舍,撒手西歸。這種痛苦,會讓你痛得徹骨徹髓。第三個,是怨憎會苦。你不喜歡的人,偏偏在你面前晃悠。
  • FGO22日生放送情報簡略
    FGO22日生放送簡略。我就簡單說說一下這次生放送更新情報。首先是之前舅舅黨公開過的劇透情報,這次生放送基本上都已經確認了。下面的內容是舅舅黨的劇透情報沒有的,生放送意料之外的情報。大姐二姐改模,這個就是意料之外的改模了,完全沒想到大姐和二姐會改模。
  • 宏明法師:佛教生死觀與生命教育初探 以四諦十二因緣為中心
    以上六種根本煩惱同時衍生了無量無數輕重大小煩惱,而所有煩惱都是生命痛苦的生起之因。 其三:滅諦,止息一切煩惱痛苦而得解脫自在。獲得身心解脫,要有一個次第的過程。簡要說之,即是斷除惑障,止息惡業,除滅痛苦。在佛法的修證上,如何驗證自己或判斷別人是否得以自在解脫,可以從四個解脫特徵來審定,或者說解脫者必定具足四相。一是滅相:煩惱止滅,離諸繫著。二是靜相:身心合一,情緒平和。
  • 什麼叫三轉四諦法輪?佛最初度五比丘時這樣說|妙法蓮華經淺釋
    什麼叫三轉四諦法輪?佛03:10來自宣化上人全集▲ 點擊收聽音頻妙法蓮華經淺釋 139是名轉法輪,便有涅槃音,及以阿羅漢,法僧差別名。是名轉法輪:佛為這五比丘,三轉四諦法輪。什麼叫三轉四諦法輪?佛最初度這五比丘時說:此是苦,逼迫性;此是集,招感性;此是滅,可證性;此是道,可修性。這叫第一轉。說這是苦,對人是有一種逼迫的性質。
  • 佛法:道,滅二諦是能夠幫助眾生離苦得樂的法門
    人生都是苦因,苦果的相續,要離開煩惱,以四聖諦來說就是苦集滅道四諦,學佛法最基本就是四諦門的觀察。道,滅二諦是佛,法,僧三寶中法寶的體性,為什麼法寶中只說道,滅二諦,而不含苦,集二諦。(一)四諦要先明白苦諦當前的煩惱要從苦諦來觀察,沒有苦諦的觀察,不知道世間的事都是以苦為本質,所以不會去求解脫,也不會去感知苦果的因,更不會對苦因去對治。沒有苦諦的觀察,道,滅二諦也不會有,沒有認識苦,說能有解脫的認識都成為空談。所以認識苦諦,就是能讓我們有出離心。
  • 佛法楞嚴|不生不滅的是什麼?《楞嚴經》十番顯見之三:顯見不滅
    這時波斯匿王站起來稟白佛陀說:「我過去沒有領受到佛的教誨時,見到迦旃延和毗羅胝子(都是外道),他們都說,我們現前的身體死後,完全斷絕滅亡,就是涅槃(佛講的涅槃,是指不為生滅所染),我雖然遇到了佛陀,但對於不生不滅的真實心性,現在還是很迷惑,怎樣闡述才能證明這個真心確實是不生不滅的,現在在座的大眾和那些尚未證悟的學人,也都很希望能聽到這個道理。」
  • 法海禪師問道開悟,無法印無苦集滅道
    四聖諦講眾生生死流轉以及解脫之道的緣起道理,進而激發眾生厭苦修道的願心。它是釋迦牟尼體悟的苦、集、滅、道四條人生真理,四諦告訴人們人生的本質是苦,以及之所以苦的原因、消除苦的方法和達到涅槃的終結目的。唯有佛陀才能開示它,其餘的人只能隨佛陀而解讀,乃至闢支佛也只能自己覺悟,沒有辦法以四聖諦來度化眾生。四聖諦告訴我們,世間的因果以及出世間的因果。
  • 佛教通史 008-一切煩惱永盡-四諦之滅
    「涅槃」也是個梵文的音譯,譯作:滅度,或者圓寂。關於「涅槃」這個詞怎麼理解?漢語翻譯作,叫:熄滅一切煩惱。在《雜阿含經》的第十八卷裡,關於涅槃是有一組定義的。這組定義叫什麼?叫:貪慾永盡,嗔恚永盡,愚痴永盡,一切(諸)煩惱永盡。「一切(諸)煩惱永盡」就是涅槃。但是,從本質上講——因為還有一個意譯叫:圓寂。
  • 佛教:烏樞沙摩明王,燒除眾生煩惱妄見分別垢淨生滅之心
    在佛教的發展之中,滿天諸佛菩薩雖然功德無量,但已有許多代表人物為眾生曾做出過巨大貢獻,今天便來介紹佛教:烏樞沙摩明王,燒除眾生煩惱妄見分別垢淨生滅之心:烏樞沙摩明王與金剛夜叉有同體異體之論,同體之說,則以烏樞沙摩明王為五大明王之一。其本地另有釋迦、普賢、不動、金剛手等異說。此尊具有轉不淨為清淨之德,故佛教界置於廁中祭祀。
  • 宏圓法師:無苦集滅道
    佛說苦集滅道。集是苦因,苦因為集而有,也就是說,苦是從集諦而來的。這個集就是積聚招感的意思,積聚什麼呢?就是積聚無量無邊的煩惱。眾生正是因為心中的煩惱而造作種種的惡業。這個貪嗔痴的煩惱,貪了,我們就想得到,就會有行,我們造作了種種的惡業,造了惡業就會招感苦果之因。所以人生之苦,都是因為眾生心中積聚的煩惱而來的,這是集諦。
  • 苦集滅道四聖諦凡夫也修,菩薩也修,區別在哪呢?
    善知集滅③,音聲方便④;不欣世語⑤,樂在正論⑥;修諸善本⑦,志崇佛道⑧。這些大菩薩之所以五眼圓明,得四無礙智,乃是從如來的教化而生的,才能如此徹底明了一切萬法事(現象)理(本體)圓融的真相,皆是如於真如本性的。
  • 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
    這裡邊特別強調「諸佛大寂」,「寂」是寂滅之義,寂靜之義。何為大寂呢?五欲六塵全部寂滅,此世界之一切全部寂滅。五欲六塵之寂滅,此世界全部之寂滅,這是講的內涵。大寂,對我們來講,我們哪一個沒有寂?好像我們的財寂滅了,大家沒錢也跟著,也不想要錢,甚至想不起錢是幹啥的。這個好像看得到。色,我們好像也寂滅了,也不會想這些事情。
  • 作為世界型的宗教之佛教的基本教義都是哪些呢?
    簡單地說,就是一切事物一切現象的生起,都是相對的互存關係和條件,離開關係和條件,就不能生起任何一個事物或現象。因緣一般地解釋,就是關係和條件。緣起的定義是:若此有則彼有,若此生則彼生,若此無則彼無,若此滅則彼滅。這四句話就是表示同時的或者異時的互存關係。2、十二因緣   亦稱「十二緣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