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爾時。世尊為重明此義。而說偈曰。】
「爾時」,世尊為了重新明了這個意思,而說偈曰:
【若人有能解釋斯。諸佛大寂勝三昧。】
這裡邊特別強調「諸佛大寂」,「寂」是寂滅之義,寂靜之義。何為大寂呢?五欲六塵全部寂滅,此世界之一切全部寂滅。五欲六塵之寂滅,此世界全部之寂滅,這是講的內涵。大寂,對我們來講,我們哪一個沒有寂?好像我們的財寂滅了,大家沒錢也跟著,也不想要錢,甚至想不起錢是幹啥的。這個好像看得到。色,我們好像也寂滅了,也不會想這些事情。名,好像寂滅了,其實在大家相處的時候,還會體現出某種名利心。希望別人尊敬,希望別人守秩序,希望別人聽自己的,這都是名的,名利心的一種體現。食,這個食品,實際上這一關我們遠遠沒有過,不夠寂滅。財色名食睡,這個睡眠關也一樣,好多人沒有寂滅,根本談不上大寂了。
尤其從內在來講,在我們行法過程中,關於身體的種種感受,我們沒有寂滅;關於思想的種種感受,我們沒有寂滅;關於情緒的種種感受,我們沒有寂滅;關於環境和他人的種種的是非長短、善惡美醜都沒有寂滅,都不是大寂。真正寂滅了,那種勝三昧的感覺才好,這是講諸佛大寂,寂滅為樂。
釋迦牟尼佛當時,說了一個偈子,說:「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這個偈子舍利弗聽到以後就開悟了,就帶領數百徒眾,直接投奔釋迦牟尼佛。都是講寂滅,稱讚寂滅之樂,寂滅之義。實際上來講,我們就是眾生,寂滅了,就是無生,不寂滅,你就是眾生。你為什麼是眾生啊?因為你生的東西太多,各種各樣財色名食睡,色聲香味觸法,五花八門,是名眾生,不是「大寂勝三昧」。是為無生——大寂。
恭錄於《賢護經》學講記
對別人都能夠恭敬的供養這一聲佛號
這五百位和八正士都巧智無妒,都智慧,非常善巧
這八大菩薩和五百上首,來守護、來宣講般舟三昧
求法不精誠,有放逸懈怠懶散影響修行
殷切求法的心 真誠求法的心 迫不急待的心
更多精彩內容,敬請關注後查閱。感恩一切諸大善知識,感恩大眾,感恩一切。隨喜功德,南無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