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

2020-12-19 般舟念佛

【爾時。世尊為重明此義。而說偈曰。】

「爾時」,世尊為了重新明了這個意思,而說偈曰:

【若人有能解釋斯。諸佛大寂勝三昧。】

這裡邊特別強調「諸佛大寂」,「寂」是寂滅之義,寂靜之義。何為大寂呢?五欲六塵全部寂滅,此世界之一切全部寂滅。五欲六塵之寂滅,此世界全部之寂滅,這是講的內涵。大寂,對我們來講,我們哪一個沒有寂?好像我們的財寂滅了,大家沒錢也跟著,也不想要錢,甚至想不起錢是幹啥的。這個好像看得到。色,我們好像也寂滅了,也不會想這些事情。名,好像寂滅了,其實在大家相處的時候,還會體現出某種名利心。希望別人尊敬,希望別人守秩序,希望別人聽自己的,這都是名的,名利心的一種體現。食,這個食品,實際上這一關我們遠遠沒有過,不夠寂滅。財色名食睡,這個睡眠關也一樣,好多人沒有寂滅,根本談不上大寂了。

尤其從內在來講,在我們行法過程中,關於身體的種種感受,我們沒有寂滅;關於思想的種種感受,我們沒有寂滅;關於情緒的種種感受,我們沒有寂滅;關於環境和他人的種種的是非長短、善惡美醜都沒有寂滅,都不是大寂。真正寂滅了,那種勝三昧的感覺才好,這是講諸佛大寂,寂滅為樂。

釋迦牟尼佛當時,說了一個偈子,說:「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這個偈子舍利弗聽到以後就開悟了,就帶領數百徒眾,直接投奔釋迦牟尼佛。都是講寂滅,稱讚寂滅之樂,寂滅之義。實際上來講,我們就是眾生,寂滅了,就是無生,不寂滅,你就是眾生。你為什麼是眾生啊?因為你生的東西太多,各種各樣財色名食睡,色聲香味觸法,五花八門,是名眾生,不是「大寂勝三昧」。是為無生——大寂。

恭錄於《賢護經》學講記

對別人都能夠恭敬的供養這一聲佛號

這五百位和八正士都巧智無妒,都智慧,非常善巧

這八大菩薩和五百上首,來守護、來宣講般舟三昧

求法不精誠,有放逸懈怠懶散影響修行

殷切求法的心 真誠求法的心 迫不急待的心

更多精彩內容,敬請關注後查閱。感恩一切諸大善知識,感恩大眾,感恩一切。隨喜功德,南無阿彌陀佛。

相關焦點

  • 釋迦佛涅槃偈 苦樂生滅無常
    文/易安先生付法偈原文:【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佛祖為盡最後孝道,自棺中而起為母留下五句偈語:世間空苦,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翻閱《別譯雜阿含經》時,亦有一段「爾時佛告諸比丘。諸行無常。迅速不停。無可恃怙是敗壞法。應當速離趣解脫道。帝釋天復說偈言: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乃名涅盤。」故此偈論理當為首偈,眾生最難勘破的生死,佛祖涅槃時給出了空法,空法無意,當在輪迴,甚在心念。
  • 佛陀入滅前所說的「寂滅為樂」,是讓眾生惜時如金,刻苦用功嗎?
    佛陀入滅前,為弟子做最後一次開示,《大般涅槃經》中有言:「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隨後佛陀又告誡弟子:「我今雖是金剛之體,亦復不免無常所遷。」很多人讀佛經至此,會發出感慨,覺得佛陀涅槃前所說的「寂滅為樂」,是說明世事無常,勸誡眾生惜時,在修行上刻苦用功,爭取早日成就佛果。但是,對於何為「寂滅為樂」,小編卻有不同的看法。
  • 從一個念頭的生起到一個念頭的消失,在生滅中體會佛性
    「不苦不樂受」就是指心念的生滅,是行陰,它還是空、還是虛妄的。行,就是想念、遷流,所以說「諸行無常,是生滅法」。佛經告訴我們,「受如水泡」,感受就像水泡一樣,一下就破掉了,不是實在的。「想如陽焰」,什麼是「陽焰」?
  • 諸行無常的出處、釋義、典故、近反義詞及例句用法 - 成語知識
    諸行無常,佛家語。指萬物變化多端。比喻人生無常。出自:宋·釋道原《景德傳燈錄》:「諸行無常,是生是滅,生滅滅已,寂滅為樂。」諸行無常是中性成語,可作謂語、定語;用於書面語。諸行無常的詳細解釋:成語名稱:諸行無常(zhū xíng wú cháng)成語釋義:佛家語。指萬物變化多端。比喻人生無常成語出處:宋·釋道原《景德傳燈錄》:「諸行無常,是生是滅,生滅滅已,寂滅為樂。」
  • 佛曾經為這半偈而捨生命丨六祖大師為志道和尚釋疑 (宣化上人)
    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於此疑惑。】「僧志道,廣州南海人也」:又有一個僧人叫志道,他是廣東南海縣人。「曰: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於此疑惑」:他說,這一切行,都是無常的,為什麼說是無常呢?都是說的生滅、滅生這個法。講到這個地方,有一個公案,講給大家聽一聽。釋迦牟尼佛以前在因地的時候,做婆羅門,他在深山裡,自己修行種種的法門,用功用得非常勇猛,就把帝釋天驚動了。
  • 常當樂行阿蘭若事,在寂靜處、寂滅處修行
    常當樂行阿蘭若事,在寂靜處、寂滅處,做這些修行的事。【不得居處聚落城邑。】老喜歡在城市裡住,老喜歡在賓館裡住,老喜歡在居士家裡住。出家人不能到居士家裡住,在居士家裡住,收到的幾乎都是負能量。不是說居士不好,居士是恭敬心清淨供養的,是我們自己太容易放逸、懈怠,再生出別的心。我就想啊,你們行法的時候,千萬不要踩這個墊子,明白了吧。
  • 用佛教觀點看超級病毒:諸法因緣生,因滅法還滅
    諸法因緣生,因滅法還滅。當然,面對「超級病毒」,重要的是要依靠科學,佛教本身對「超級病毒」冠狀病毒變異是無能為力的,也無法去消滅這些有害於人類的「魔」,如果有些同修認為自己有佛菩薩保佑,或者自己行善,不會招感「超級病毒」等等心理,這是大錯特錯矣!
  • 佛性不生不滅,不僅是不可思議的,而且也是不可言說的
    色身無常,有生有滅。法身有常,無知無覺。假若是色身寂滅時,色身的四大(地火風水)分散,它全然是苦,不可言樂。假若是法身寂滅時,法身卻同草木瓦石,它沒有感覺,不可受樂。法性(身)是生滅之體,五蘊(色受想行識)是生滅之用,一體五用,生滅是常。如果生的話,那麼它則從體起用;如果滅的話,那麼它則攝用歸體。假若它再生的話,那麼它就如同有情之類,不斷不滅。
  • 若棄生滅,守於真常
    《楞嚴經》裡有句話:「若棄生滅,守於真常,常光現前,根塵識心,應時銷落。」這是佛給堂弟阿難講述的修行經驗。如果捨棄生滅的現象,安住於真實永恆的如來自性,時間長了,自性本具的光明自然就會現前。從前糾結的身心世界分別,就會暫時不生起作用了。那麼問題來了:什麼是生滅,怎麼捨棄生滅?什麼是真常,如何守於真常?佛是通過讓阿難敲鐘聽聲音來幫他認識的。敲鐘的時候,有聲音。不敲的時候沒聲音。聲音一會兒有,一會兒沒有。
  • 生滅四諦之簡略闡述
    《涅槃經》講四種四諦,即生滅四諦、無生四諦、無量四諦及無作四諦。層次逐漸遞進,境界越來越高。生滅者有生有滅,萬象遷流是生滅,生涅槃果滅惑業苦是生滅;用析空觀分析觀察萬象之空無自性而斷惑證真。無生者,萬象當體即空,如夢如幻,無生無滅。
  • 《楞嚴經》成佛還是入魔就是內心一念,能否斷滅妄執
    接經文;佛告阿難言:又此修習三摩地的善男子,窮盡行陰而達於空,識陰顯現,已經滅除七識生滅行相,但寂滅精妙的識陰之體仍未圓滿。此修行者如果對於所歸託之圓元識體覺為有所究竟歸依之處,並且自疑身心是從此識體流出,十方虛空也都是此識升起,此人即於能生起一切法的宣流地-識陰,看作是真常之身,無生滅來理解。
  • 眾生妄想有實在的我和愛我的人,而不知有生滅而生憎愛,沉迷五欲
    善男子,你能為末世眾生,問如來漸修次第以及所證所得的差別。現在你就仔細地聽,我為你解說。」當時,清淨慧菩薩以能接受佛的教導而心生歡喜,和其他參加法會的大眾安靜地聽佛說法。「善男子,圓滿覺悟的自性,不是前面所說的五種性,因隨緣而起,所以說是『性有』;又隨緣而起不是實有,所以無處取、無所證。在真如實相中,實則沒有菩薩和眾生可言。這是為什麼呢?
  • 《楞嚴經》生滅名妄滅妄名真
    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大眾一心,佇佛慈音,瞪瞢瞻仰。爾時世尊,贊阿難言:善哉!善哉!汝等乃能,普為大眾,及諸末世,一切眾生,修三摩地,求大乘者,從於凡夫,終大涅盤,懸示無上正修行路。汝今諦聽,當為汝說。阿難大眾,合掌刳心,默然受教。佛言:阿難當知!妙性圓明,離諸名相,本來無有,世界眾生。因妄有生,因生有滅,生滅名妄,滅妄名真,是稱如來,無上菩提,及大涅盤,二轉依號。阿難!
  • 佛法:道,滅二諦是能夠幫助眾生離苦得樂的法門
    因為苦,集二諦分別解說輪迴的現象,是苦因,苦果的顯現,而道,滅二諦是講離苦得樂。道諦是苦因地滅,滅諦是苦因和苦果同時滅。只有苦因和苦果不存在,才能真正脫離苦海。可見法寶稱之為寶是以離苦得樂的那個部分來建立標準的。
  • 佛教:真如本性是什麼,為何說它不生不滅
    卍請您點擊上面的「關注」,和紅塵一起淨心學佛卍咱們繼續來聊心經,這一篇我們介紹的是三句非常重要的話——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這個確實很難形容,不過觀音大士用了三組反義詞巧妙的進行了描述,咱們就來分別看看是什麼含義,這裡先說生滅法。不生不滅的三重境界第一組反義詞是「生滅」,這是個標準的佛法用語。
  • 宏圓法師:無苦集滅道
    或者因為事業的失敗宣布破產,或者家境衰落,不堪回首當年的富貴榮華,樂的境界失去,那這個內心也是一種痛苦,這就是由好轉壞,這叫壞苦。第三個叫行苦,行苦就是我們人有生老病死,物有生住異滅,諸行無常,遷流不息,這就是行苦。行苦雖然沒有什麼痛苦感,也沒有快樂。就像我們由嬰兒到青壯年,到中老年,最後到老年,這個就是行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