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迦佛涅槃偈 苦樂生滅無常

2021-01-15 易安先生素心閣

文/易安先生

付法偈原文:

【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

1、

此偈出自《大般涅槃經》,據傳佛祖涅槃時,他的母親摩耶夫人的靈魂從天下降,在棺木前涕淚悲泣。佛祖為盡最後孝道,自棺中而起為母留下五句偈語:世間空苦,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

翻閱《別譯雜阿含經》時,亦有一段「爾時佛告諸比丘。諸行無常。迅速不停。無可恃怙是敗壞法。應當速離趣解脫道。帝釋天復說偈言: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乃名涅盤。」

故此偈論理當為首偈,眾生最難勘破的生死,佛祖涅槃時給出了空法,空法無意,當在輪迴,甚在心念。

佛家講輪迴,講轉世,亦不過是涅槃偈的註腳,世生萬物,皆是循環,此為大法,死生為法,法亦非法,故不執念,不枉生,不偷生,不賴生,不惡生,不懼生;不枉死,不畏死,不賴死,不惡死,不懼死。生樂樂,死樂樂,不過雲捲雲舒。次第花開,隨喜生滅。

2、

人生無常,法法無常,無常之常,亦如平常,所思所念,所慮所想莫不為常,平常無常,常無平常,不過雲雨,上天護念,勿莫常思,勿莫常念,相本非相,何苦自墮苦念。

眾生皆惡死不惡生,死生為法,若生無法,死亦無法,法法何存?死生何存?死生若不存,生何歡死何懼?生生不念,倫常滅焉。

死生是法,死為寂滅,生為生生,生生之不滅,死何所滅。所滅者是相、是空、是法、是念、是無常。所生者,亦是相、空、法、念、無常。更迭周行,死死生生,生死死生。

故所觀者,相非相,空非空,應不滅法,不以苦為苦,不以樂為樂,苦樂相傍,不以生為生,不以滅為滅,生滅相依。

即瞭然空滅,於以所樂,於以何悲,於念何生,於念何滅。

3、

平常無常,常無平常。幻滅眾生,幻生眾滅。

是應不惡生、不惡死、不惡法、不惡道、不惡變、不惡眾生。

善護念!

相關焦點

  • 佛性不生不滅,不僅是不可思議的,而且也是不可言說的
    法性(身)是生滅之體,五蘊(色受想行識)是生滅之用,一體五用,生滅是常。如果生的話,那麼它則從體起用;如果滅的話,那麼它則攝用歸體。假若它再生的話,那麼它就如同有情之類,不斷不滅。假若它不復再生的話,那麼它就如同無情之物,則永歸寂滅。如果是這樣的話,那麼一切諸法被涅槃禁伏,連有情之類尚不得生,何樂之有?慧能認為志道是用外道的斷見和常見這兩種邪見來理解佛教的最上乘法。
  • 涅槃是什麼境界?
    弟子問:法師吉祥,涅槃是什麼?涅槃後佛去了哪裡?通和答:南無阿彌陀佛,涅槃是什麼?要從意會,莫執文字,涅槃是一種究竟法,它與五蘊的世間對立,因為涅槃中沒有五蘊,所以也被稱為空。它也是一種精神能體驗到的成果。是佛教禪修者的終極目標。
  • 佛教中的超度贊偈也是唱給活人聽的?
    佛法多元,應有盡有,除了廣度眾生,皆成正覺,也有專利冥靈,薦拔生西的法事。當親友去世後,佛弟子應該進行超度追薦,以慰在天之靈。佛教中超度法事有很多,比如焰口、蒙山、陰普等,且念誦經文和贊偈內容也是頗豐。
  • 佛教:釋迦佛一生精美圖集——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九為佛家吉祥數字,所以這一篇我選了釋迦佛一生的九大重要節點的精美圖片,大家一起瞻仰頂禮。 第一張是佛母摩耶夫人,夜夢白象而懷孕佛陀。然後佛陀從摩耶夫人右肋生出,剛一出生就東南西北各走七步,一手託天,一手指地,吟唱「天上地下,唯我獨尊」。 不過這裡各位師兄請注意,這裡的「我」不是佛陀這個「喬達摩悉達多」的分身,而是不生不滅的清淨法身。
  • 陳義孝:《佛說無量壽經白話淺釋》,「示現滅度,拯濟無極」
    示現滅度,拯濟無極①,消除諸漏,植眾德本②。當佛教化眾生的機緣完了時,他便會示現滅度(入涅槃)。而示現滅度,也是對眾生有無窮無盡的利益的,例如能使眾生消除一切的煩惱,以及給予眾生培植眾多功德的根本等等。
  • 佛陀初說法之日的紀念——苦集滅道四聖諦
    在鹿野苑,佛陀向憍陳如等五位比丘弟子,講說了苦、集、滅、道四聖諦法要,五位比丘弟子對佛陀所說之法,領受奉行,從而證悟了阿羅漢的聖果。在大乘佛法興起以來,自利利他、自覺覺他的菩薩道,是廣大佛子所信受的成佛之道。而已經進入寂靜涅槃的阿羅漢,也會在佛陀度一切眾生皆入一佛乘的悲心大願攝受下,回小向大,證悟無上菩提。
  • 佛教:一目了然的緣起涅槃
    如今,緣起涅槃的外來佛教已然是遍及長江流域的雪域、高原、幽靈、繁市、凹谷、平川的山山水水了。佛教的教義是一個相當龐大、精細的唯心主義體系,但無論佛教教義多麼的五花八門,要想將它與其他宗教區別開來,一目了然並極易明辨,其關鍵就在於,佛祖釋迦牟尼本人留給世人的——世界萬物無不處於無常狀態之中的主要啟示,佛教將此概括為「緣起、涅槃」。
  • 四念處是什麼,為何佛陀涅槃後囑咐眾生以此為道
    就在當年佛陀涅槃之前,和佛陀關係最親密的侍從阿難尊者——他同時也是佛的堂弟,因為仰慕佛的莊嚴殊勝而出家追隨,而且他正好是佛得道的那一天出生,所以和佛的緣分極深。佛陀在涅槃前幾個月的時候曾問過阿難是否希望自己繼續住世,可惜阿難中了魔障,竟然沉默不語,沒有出言挽留,佛陀就看出自己和這世間的緣分盡了,這才聽了魔王波旬的請求,涅槃而去。而從魔障中醒過來的阿難悔恨不已,痛哭流涕,但也於事無補,所以他就下跪頂禮佛陀,請示佛涅槃後,他們這些弟子們該怎麼辦,後世眾生又該怎麼辦。
  • 佛法楞嚴|不生不滅的是什麼?《楞嚴經》十番顯見之三:顯見不滅
    於是合掌禮拜釋迦牟尼佛,祈願如來為眾人顯示身心的真實與虛妄,明確指出現前生生滅滅與不生不滅的兩種體性。所謂「二」是身心兩者;「發明」是一一發揮證明;「性」是生滅無常性以及不生滅常住性。「二發明性」因為不動的見性真心,是離不開動搖四大色身的。
  • 楞嚴經:大眾開悟身心泰然,此身當從滅盡,如何證知不生滅地呢?
    合掌禮佛 ,願聞如來,顯出身心真妄虛實,現前生滅與不生滅,二發明性。時波斯匿王,起立白佛:我昔未承諸佛誨敕,見迦旃延、毗羅胝子,鹹言:此身死後斷滅,名為涅槃。我雖值佛,今猶狐疑 。云何發揮,證知此心不生滅地?今此大眾,諸有漏者,鹹皆願聞。
  • 讀《涅槃經》,觀「大自在」
    《涅槃經》上說:「有為之法,其性無常。」對於虛幻之物,不可執持,一切諸行都包含無我無常、不能久住的原則,即使我們這個身軀也多有無量過患,「是身無常,念念不住,猶如電光暴水幻炎,亦如畫水,隨畫隨合……是故當舍,如棄涕唾。」
  • 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
    而說偈曰。】「爾時」,世尊為了重新明了這個意思,而說偈曰:【若人有能解釋斯。諸佛大寂勝三昧。】這裡邊特別強調「諸佛大寂」,「寂」是寂滅之義,寂靜之義。何為大寂呢?五欲六塵全部寂滅,此世界之一切全部寂滅。
  • 佛教所說「涅槃」是什麼境界呢?
    「涅槃」是中國常用的佛教用語,我們對這詞並不陌生,一提到很多人馬上想到另外一個詞「圓寂」。在佛教「涅槃」與「圓寂」一樣,都是對有修為高僧逝世說法,就類似還有「歸天」、「駕鶴西遊」等等。那麼佛教具體所說「涅槃寂靜」的「涅槃」是什麼意思?這裡就提及三法印說法了,即:諸行無常、諸法無我、寂靜涅槃。
  • 佛教:烏樞沙摩明王,燒除眾生煩惱妄見分別垢淨生滅之心
    在佛教的發展之中,滿天諸佛菩薩雖然功德無量,但已有許多代表人物為眾生曾做出過巨大貢獻,今天便來介紹佛教:烏樞沙摩明王,燒除眾生煩惱妄見分別垢淨生滅之心:烏樞沙摩明王與金剛夜叉有同體異體之論,同體之說,則以烏樞沙摩明王為五大明王之一。其本地另有釋迦、普賢、不動、金剛手等異說。此尊具有轉不淨為清淨之德,故佛教界置於廁中祭祀。
  • 《心經》:無苦集滅道:生死即涅槃
    苦諦,是在說明人生多苦的真理;集諦,是在說明人生的痛苦呢是怎麼樣來的,痛苦的原因、痛苦的根源是什麼;滅諦,是在講涅槃的境界才是多苦的人生,最最理想的歸宿;而道諦,是在講,一個人只有修道,你才能夠證得涅槃這樣的一個真理。
  • 法海禪師問道開悟,無法印無苦集滅道
    六祖道:「前念不生即心,後念不滅即佛。成一切相即心,離一切相即佛。吾若具說,窮劫不盡。聽吾偈曰:即心名慧,即佛乃定。定慧等持,意中清淨。悟此法門,由汝習性。用本無生,雙修是正。」法海禪師一聽,言下大悟,遂以偈贊曰:「即心元是佛,不悟而自屈。我知定慧因 雙修離諸物。」六祖大師說:前邊的念不要生,這就是心。後邊的念不要滅,(活在當下)這就是佛。
  • 生滅四諦之簡略闡述
    《涅槃經》講四種四諦,即生滅四諦、無生四諦、無量四諦及無作四諦。層次逐漸遞進,境界越來越高。生滅者有生有滅,萬象遷流是生滅,生涅槃果滅惑業苦是生滅;用析空觀分析觀察萬象之空無自性而斷惑證真。無生者,萬象當體即空,如夢如幻,無生無滅。
  • 佛陀入滅前所說的「寂滅為樂」,是讓眾生惜時如金,刻苦用功嗎?
    隨後週遊古印度,弘化說法,在八十歲示現涅槃。佛陀入滅前,為弟子做最後一次開示,《大般涅槃經》中有言:「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隨後佛陀又告誡弟子:「我今雖是金剛之體,亦復不免無常所遷。」很多人讀佛經至此,會發出感慨,覺得佛陀涅槃前所說的「寂滅為樂」,是說明世事無常,勸誡眾生惜時,在修行上刻苦用功,爭取早日成就佛果。
  • 「涅槃」代表著覺醒與真正的自由
    平靜,安詳,大概是佛陀涅槃前帶給我們最為直接的感受,甚至這讓我們感到某種「靜謐之美」。受佛教影響甚深的日本,就在「無常」中尋找到瞬時流逝的「美」,如櫻花的飄零,武士的自絕。但是這種「無常之美」的背後,仍然有一種接受「無常」與「死亡」的無奈與惆悵。或許可以這麼說,佛陀在娑羅樹下的靜臥,並沒有將「死亡」視為特別的人生關卡,而是視為人生的「平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