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沒有悟道以前,沒有一個是聰明人

2020-12-05 佛易智慧

當我們起心動念要做不淨想的功夫,使身體硬是呈現出這種爛臭的樣子,只要心念專一,「不淨觀」就會現前,因為一切唯心造。如果我們再一轉念,要作淨想時,對自己馬上又反映出菩薩的神態,身心立刻又有一種變化。此中道理好似禪宗公案裡,一位屠夫的悟道偈「昨夜夜叉心,今朝菩薩面。菩薩與夜叉,不隔一條線」。這是屠兒悟道的偈子,普通人只當作文學作品看。至於悟個什麼道,這裡面就大有機關,很難懂了。或許有人會說現在這裡告訴我們的是「漸修」的方法,而那首偈子是「頓悟」後的見地。兩者似乎不必扯在一起。其實漸修與頓悟一點都不衝突。你把這兩種觀想功夫作成功了,由不淨觀變成淨觀,然後就要參了——「淨」與「不淨」不隔一條線,都是由我心念而起。

人沒有悟道以前,沒有一個是聰明人。當年達摩祖師到中國來,就是要找一個「不被人欺」的人。我們普通人都經常被欺,那麼是誰騙了你呢?其實沒有人騙你,都是自己騙自己。我們前面說過,一般眾生的心理狀況有八十八種結使,歸納而言,就是見思二惑。見解觀念和思想形態兩方面的顛倒迷惑。所以說「當知此想,從顛倒起」。

由一些顛倒錯誤的心行,引發了許多顛倒錯誤的實際行為,像滾雪球似的,越滾越大,我們這個痛苦煩惱的生命就是,「皆由前世顛倒行故,而得此身」。有了這個身體,我們又被這個身體所騙,以為這個身體就是我,這就是「身見」,始終要抓住這個身體,捨不得離開它,認為它既可愛又寶貝。其實「如此身者,種子根本皆為不淨」。

你們研究過這個生命,這個「身」的種子是什麼呢?照現代醫學常識來說,我們這個身體是由女性的卵子和男性的精子結合而成的。光從這一點上看,這當然是不淨的。再加上多生累劫種種顛倒不淨的心念、行為,於是就形成了現在這個汙穢不淨的身子。

但是一般人並不以為然,通常是對著鏡子,越看自己越可愛。現在因為修持這個「膨脹膿血」的不淨觀,所以「實見此不淨」。通常我們只是理論上知道身體不淨,這是理論,而不是真看到了自己身體上的種種不淨。經過這個觀法的修持,我們身體不淨的本相就會如實呈現心中。

說到這裡,順便講個小說故事,輕鬆輕鬆。故事歸故事,輕鬆歸輕鬆,裡面可有很深的道理喲!唉!不要說你們學佛學不好,你們啊,連小說都不會看。

我們曉得佛經上那位有名的哪吒太子,在封神演義上的記載,他「剖腹剔腸,剜骨肉還於父母。」而後魂魄飄蕩到他師父太乙真人那裡求救。他師父教他託夢給媽媽,為他建個行宮,塑個金身,使他受些香菸,便好去託生天界。

「剖腹剔腸,剜骨肉還於父母」,就代表他放下了不淨的身見,把這汙穢不淨的身體徹徹底底的放下了。「接受香菸,便好去託生天界」,就表示修練真精之氣,以超凡人聖。但是有一點要注意,這時候他需要一個「金身」,也就是說,雖然他放下了不淨的身見,但又執一個淨的身見。他還沒參透「淨」與「不淨」不隔一條線。

後來被他父親發現了這座哪籲行宮,恐怕會遭到「妖言惑眾」的罪名,因此叫隨從士兵把哪籲太子的金身打個粉碎,又放火燒了行宮。

哪吒太子的魂魄只得又飄蕩到太乙真人那裡求救。好,這下子,連淨的身見也打破了,於是就得了蓮花化身。他師父著仙童取了荷花,權充面部,又取荷葉以為軀體,再拿荷葉梗作成骨節,然後把他魂魄罩位,往這上面一推。好了,蓮花化生的哪吒太子出來了。這時候他手拿火尖槍,腳踏風火輪,好不威風啊!這「風火二輪」就代表了生命的真精(陽)之氣,生生不已的生命能。

小說的故事講過了,讓我們再迴轉來看看「禪秘要法」。下面接著說「雖見不淨,於外見淨,當知此淨及不淨,不可久停。」都是因緣生法,唯心所造,「隨逐諸根,憶想見是。」許多人修持作工夫,到了清淨境界,一心不亂,或者觀想佛像現前,乃至觀想到佛像與我無二無別,以為這就是了。哈!這就是,是什麼?是「隨逐諸根,憶想分別。」啊!這就是《楞嚴經》上所說的「內守幽閒,猶是法塵分別影事。」是第六意識專一,所呈現的境界而已,所以說,當知此淨及與不淨,不可久停。

接下來就發揮了一些佛學的理論:「此不淨身,屬諸因緣,緣合則有,緣離則無。爾所見事,亦屬緣想,想成則有,想壞則無。如此想者,從五情出,還入汝心。諸欲因緣,而有此想。此不淨想,來無所從,去無所至。」

凡是佛學理論,有此理,就一定有此事,是事理合一的。所以我們學佛,除了研究教理外,還要真修實證。如果沒有配合實證的功夫,那些佛學的理論,講好聽一點就是「幹慧」,沒有定水滋養的聰慧;講難聽一點就是瞎吹,抵不住事的。病來抵不住病,生死來抵不住生死。你佛學理論再好,經教再通,都沒得用。

我們可不要因前面剛說了「當知此淨及與不淨,不可久停,隨逐諸根,憶想見是」。這裡又說什麼「想成則有,想壞則無」,「諸欲因緣,而有此想」。既然不淨觀和淨觀,都是因緣生法,經過第六意識的「作意」,使心念專一而有的境相;那我們又何必把大好的時間、精力花費在這上頭?

我們不要以為因緣生法,不可久停,就不好,就不是道。你們大概都聽說過「因地而倒,因地而起」吧,我們這個「種子根本皆為不淨」的身子,固然是由「宿世顛倒行」而來,將來成佛作祖,也還是顛倒「想」——這個「想」的功能的發揮。我們前面曾經提過,這個「想」就是觀想法門的訣竅,「想」成功了,到了心一境性,觀想就成就了。

我們那個顛倒雜亂的第六意識,不經過「諸欲因緣,而有此想」的鍛練,不經過不淨觀、淨觀的修持,它就永遠是那麼一團亂七八糟的東西,你這個臭皮囊也就只好永遠在生死煩惱中輪迴。經過了專一瑜伽的訓練,使雜亂的第六意識制心一處,這樣就能轉識成智,也就是六祖說的「轉其名,而不轉其實」,而後才談得上轉凡成聖,超凡入聖。

現在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利用這個顛倒想的「想」,使心念專一,如實見到我這個身體的不淨本相,工夫到了這一步,就要配合見地了,「汝當一一諦觀不淨;求索彼我,了不可得」。

當不淨觀現前時,所謂塵歸塵,土歸土,這一灘灘的膿歸膿,血歸血,然後「我」在那裡?這也就是禪宗要我們找的「念佛的是誰」?總不是那灘膿,也不是那灘血吧!這本經典雖然講了一大堆白骨觀、不淨觀的方法,但是卻以「禪秘要法」為名。什麼原因?你們現在可以看出點道理了。

二祖當年「覓心了不可得」,於是達摩祖師說「我與汝安心竟」。如今在不淨觀中,「一一諦觀不淨,求索彼我,了不可得」之後?悟了道之後呢?

「世尊說我及他皆悉空寂,何況不淨。如是種種呵責其心,教令觀空,見發毛爪齒一切悉無,豁然舍諸不淨之物。如前住意,還觀骨人。」你們看,悟了道以後,還是要修持,所謂「悟後起修,方是真修」。見了空性之後,才正好修持妙有萬行,所以再「還觀骨人」,以白骨觀為基礎。

相關焦點

  • 相似悟道的各種境界與真正悟道的區別
    最近跟一位朋友探討了一下真悟與假悟,回想起自己一路走來的種種歷程和那些無念、一念不生了了分明以為悟道卻依然迷惑的人,我想說說,這裡有一個非常大的陷阱。 在此僅寫一些我所略知關於相似悟道與真正悟道的區別。頑空相對來說頑空是一種較易理解的境界,百度給的解釋是指一種無知無覺的、無思無為的虛無境界。 我們都知道佛法中有兩個概念經常會出現:定慧與止觀。
  • 悟道是什麼意思?悟道者一語點出:追求真理
    用 追求真理代替 悟道 多好,追求真理的道路可能有千萬條,真理只有一個我們都是追求真理的人,我們的目標都是一致的,沒必要因為文化傳承的不同從而互相瞧不起對方用 追求真理 代替 悟道 的好處之二:集百家之長於一身你原來可能信仰的是道家文化,現在看到了 海雲青飛的這篇文章以後,天天拜讀,有一天幸福來敲門,你突然「開悟」了:我追求的是真理
  • 《天道》:葉曉明是聰明人,他布局能力很高,卻沒有控局的思維觀
    肖亞文和葉曉明都是丁元英眼中的聰明人。前者知進退,有分寸。後者是聰明人。葉曉明有布局的能力,試圖違背自身的文化屬性,終究是一場空。1如果扶貧是一個騙局,那麼葉曉明才是最重要的策劃人所謂的扶貧,不過是戴著扶貧的幌子,殺富濟貧。是功德還是是非,我們且不去論。而今天我們要看的是葉曉明這個人。
  • 查理·芒格:我見過的聰明人,沒有一個不閱讀的
    每當看到這種問題時,我都能想起著名的律師、投資人查理·芒格先生說過的一句話:「我這輩子遇到的聰明人沒有不每天閱讀的,一個都沒有」。查理·芒格是股神巴菲特的「黃金搭檔」,他所說的「聰明人」也大多是像巴菲特一樣的行業頂級人才。
  • 一個大笨蛋管一群聰明人
    一個大笨蛋如何管一群聰明人的?兩個歇後語,推薦給大家。第一個:姜太公釣魚,願者上鉤。李零將這個比喻為「一個大笨蛋管所有聰明人」。問題來了,大笨蛋憑什麼?烏央烏央的人為啥爭著「上鉤」呢?因為人有所求,追求權、錢、聲譽、美女、酒肉等。有人說,這是人性的弱點。
  • 馬雲最大的錯誤就是他沒有成為「聰明人」想要的樣子
    以前「神」一樣的馬雲,自從螞蟻金服上市失敗以後,好像一夜之間成了所有看客,所謂專業人士帶頭批判的「標靶」。只要是罵馬雲的,只要標題帶有「揭秘螞蟻真相」「資本家」等必然會火。有意思的是上到自稱專業的各路人士,下到無數吃瓜群眾。
  • 稻盛和夫:我為什麼不看好聰明人?沒有這兩樣東西,能力一文不值
    建了兩家世界500強公司,被稱為日本經營之聖的稻盛和夫,在他的書中說:「我不看好聰明人,因為他們自以為是,急功近利,凡事喜歡找捷徑,缺乏拼搏精神。」京瓷在創辦之初,就招來了很多的「聰明人」,但就是因為他們的聰明,他們不安於現狀,覺得公司沒什麼前景,所以很多人都選擇了離職。只有稻盛和夫留下來了,10年後京瓷上市,邁入了世界500強的行列!後來他說,當時京瓷留下來的人,其實大多都是沒有想太多,也沒有更多選擇,從沒想過要跳槽的平凡人。
  • 黃曉明:沒有以前的懦弱玻璃心,就沒有今天的我
    猛獁新聞·東方今報首席記者 吳淨淨「我覺得自己以前特傻,但是現在回想起來,其實很享受這個傻傻的過程。」四十歲之後的黃曉明,再回望以前總忍不住有這樣的感嘆。事實上,那些可笑又可愛的過往,都成為他如今成功的基石。在第二次拿下金雞獎最佳男主角之後,很多人會問起他的變化。
  • 黃曉明:沒有以前的懦弱玻璃心,就沒有今天的我!
    猛獁新聞·東方今報首席記者 吳淨淨  「我覺得自己以前特傻,但是現在回想起來,其實很享受這個傻傻的過程。」四十歲之後的黃曉明,再回望以前總忍不住有這樣的感嘆。事實上,那些可笑又可愛的過往,都成為他如今成功的基石。在第二次拿下金雞獎最佳男主角之後,很多人會問起他的變化。
  • 查理·芒格:我這輩子遇到的聰明人沒有不每天閱讀的
    01 對於閱讀的摯愛如果跟查理身邊的人玩猜謎遊戲,謎面是「查理·芒格的雙手」,多數人都會給你這樣的答案——「書籍」。因為無論他在什麼地方,他的雙手總是捧著一本打開的書。有一次查理要趕飛機,結果在過安檢的時候遇到了麻煩,不知道什麼原因,警報器響個不停。
  • 什麼人容易開悟,悟道者一語道破:生理是基礎,後天可培養
    什麼樣的人容易大徹大悟?中樞神經系統是智慧的生理基礎,後天增加腦容量是困難的,千年一見的悟道者的身體必然有特別的地方。普通人如果能夠放棄舊觀念,也不是沒有機會成為開悟者開悟的都是些什麼人?如果很不幸的你理解不了,並不代表我說的是玄學,如果我說的話沒有新意,你也沒有必要看我的文章了古往今來,談論 大徹大悟的人沒有十萬也有百萬,普通人如何去辨別這些言論?一定不要忘記,是否開悟,是和一個人的身體生理水平直接相關的如果一個人的身體特點有利於他開悟,那麼他就容易開悟。
  • 《覓長生》神通學習所需悟道經驗是多少 神通學習所需悟道經驗一覽
    導 讀 《覓長生》中學習神通是需要悟道經驗的,很多玩家都不太清楚神通學習需要多少悟道經驗,今天小編就給大家帶來玩家
  • 《無極仙途》悟道獲取方式一覽
    無極仙途悟道獲取方式一覽 悟道是前期的經驗一重要來源。 悟道的地點在洞府—書閣—悟道裡,也可以背包—內視—道術找到。 悟道的前期主要來源是在地上的遺蹟商店裡,通過每天18點30至20點30探索遺蹟獲得的聖獸晶核購買。因為每種書獲得的經驗是不同的。所以建議看一下商店裡,根據自己的悟道等級可以先買經驗多的書使用。(PS:由於每本書只有第一次使用才能獲得滿經驗,後面再次使用重複的只有十分之一的經驗效果。)
  • 藝術的最高境界是體悟、悟道
    不懂藝術的人無法明白藝術是何等有價值的東西。這也是為什麼有些人不懂那些不惜花費千萬還要買下一張表達不明的畫作。因為你無法理解在面對那些藝術表達的事物中時,剎那間自己心中的觸動。體悟是藝術中最高境界之一如果沒有那份莫名的感慨與心動又怎會執筆。
  • 《大秦賦》:聰明人的五重境界
    不過真正看了幾集之後發現,這裡面的有些人物設置,實在太蠢,智商甚至不及一個普通人。比如秦國長公子嬴傒。還有的人,看著特別可恨,還有點蠢,跟以前對這個人物的印象差得有點遠,比如平原君趙勝,他用妻兒性命威脅嬴異人那段,看的人恨得牙痒痒,這哪裡還是戰國時期極負盛名的戰國四公子之一?
  • 稻盛和夫:我為什麼不看好聰明人?因為沒有這2樣,能力一文不值
    京瓷公司應該有人聽過,這是一家世界500強的精密陶瓷生產公司,這也是經營之聖稻盛和夫創辦的第一家世界500強公司,很多人以在這個公司工作為榮耀。但是稻盛和夫說過一個故事,就是在公司創辦之初,招了很多「聰明人」,但是這些人總覺得公司不夠好就離職了。但是沒想到十年後京瓷不但沒有倒下還上市了,進入世界500強之列。當時京瓷留下來的人,大多都是沒有想那麼多,也沒有更多選擇,從沒想過要跳槽的平凡人。
  • 佛教:一個業障深重的人,會有這三個表現,有沒有你?
    佛在菩提樹下,夜睹明星而悟道,曰:奇哉,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只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學佛的人之所以不能明心見性,就是因為妄想執著障礙了自性本心。學佛的過程就是消業的過程,能夠不斷地管理自己修正自己改造自己,修行才會有進步;一個業障深重的人,會有這三個表現,有沒有你?一、欲望重。
  • 王陽明龍場悟道,開悟時是什麼狀態?
    這是一個全然歸零的狀態——離言絕待,能所雙亡,開口就錯,動念即乖。但此時此刻,要麼置之死地而後生,大死而後大活;要麼變成死灰槁木,化為這邊瘴之地的一抔黃土。問世間「道」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許!不知過了多久,王守仁心中一點點光明漸漸顯露出來,就像是有一個聲音在他耳邊傳來,又像是他心底的一股強有力的生命力量找到了突破口突然迸發出來。王陽明龍場悟道,聖人開悟時是什麼狀態?
  • 開悟的人有哪些特徵,看看你有沒有,大安法師開示
    開悟的人有哪些特徵,看看你有沒有,大安法師開示開悟是每個學禪人夢寐以求,就是為了大徹大悟,明心見性,見得什麼性,就是自己本有的佛性。禪宗主張,「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慧能祖師說:「何期自性本自具足」,悟道的過程,不是向外求索,而是認識內心,去尋找本自具足的真如佛性。
  • 說話是一種本能,閉嘴是一種修行,懂得做一個糊塗的聰明人
    說話是一種本能,但閉嘴則是一種修行,我們一生當中只用幾年的時間就已經學會了說話,但是學會說話卻並不代表懂得說話,而閉嘴則成為了人生當中的一場修行,並不是所有的人都像明星黃渤那樣擁有高情商,也並不是所有人都是能言善道,絕大多數的普通人都不懂得在什麼時候,該說什麼樣的合適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