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者禮敬諸佛』:
我們不是僅頂禮釋迦牟尼佛,或阿彌陀佛,而是一禮一切禮,一佛一切佛;禮一佛,即禮一切佛;禮一切佛,也即禮一佛。禮一切佛,而不著一切佛;禮一佛,也不著一佛,行實相平等禮,雖禮一切佛,或者一佛,但不著在相上。不要說:『我功德很大,因為我拜了這麼多佛,其他人沒有我這樣修行。』拜佛不要著相。
禮敬諸佛,諸佛是不是需要我們禮敬呢?我們禮佛,佛也是佛;我們不禮佛,佛仍是佛。並不是我禮佛,佛就得多一點好處,就大一點;我不禮佛,佛便得不到好處,也小一點。我們禮佛,是盡上我們眾生恭敬之心。在佛的份上是不增不減的,所以禮佛不要執著。什麼叫敬?敬是循規蹈矩,依照軌範去作,所行所作都合乎禮。如果不守禮,便是不敬。譬如你對這個人恭敬,就在此人面前遵守規矩。假如不恭敬此人,就可以隨便放逸。但現在要對佛禮敬,必要虔誠恭敬,畢恭畢敬。
以上簡單說出禮拜三寶七種的禮儀。若廣泛地說,禮儀三百,成儀三千,禮序是非常多的。中國有一部禮經,又叫禮記,專記載種種禮法,如坐時應坐的位置,每個人均有一定的地方。大人有大人坐的地方,小孩子有小孩子坐的地方,男女老幼各有其所坐的位置,不能隨便亂坐。如禮記上說:『童子隅坐。』童子應該坐到角落上。我以前還是小孩子時,是很講禮貌的。怎樣講禮貌呢?我喜歡人家恭敬我,我又喜歡做皇帝,城裡所有的小孩子都要聽我指揮。我叫他們堆起一個大大的土堆,我便坐在土堆上,叫所有小孩子向我叩頭,很奇怪的,他們也都不反對向我叩頭,都乖乖地聽我招呼,這是十二歲以前的事。十二歲以後當我見到一個死了的小孩子,才知道人是會死的。所以以後便改除這種惡劣習慣,不再叫人向我叩頭,而是我向人叩頭。
開始時,我先向父母叩頭,早晚均各向他們叩三個頭。後來想世界上,不單有父母親,又有天地、皇帝、師父,於是也向大地、皇帝、師父叩頭了。那時我還不知道誰是我的師父,但我心裡想:『將來我一定會有一位師父,我現在雖沒有遇到,我也先向我師父叩頭。』這便是我向天地君親師叩頭。後來我又想世界上有聖人,於是我又向聖人叩頭;又有賢人,我又向賢人叩頭;又知道世界上有佛,我又向佛叩頭,又向菩薩、聲聞、緣覺叩頭。我又想世界上有最好的好人,於是又向好人叩頭;世界上有最善的人,又向善人叩頭。我心裡想:『因為他們做善事,幫助窮人。』所以我替窮人感謝他們。
後來我又想:『惡人也是很可憐的,我應代表他們向佛叩頭,請佛原諒他們,赦免他們的罪過,令他們改惡向善。』於是我又代表世界上有罪的人,向佛叩頭懺悔;又代表世界上所有不孝順父母的人向佛懺悔。我自認是壞人中最壞的一位,我應替一切人拜佛。就這樣,每次叩頭有八百三十幾個頭。我一大清早在人還沒有醒前,就起來洗臉刷牙,穿好衣服,到外面點香叩頭。無論是颳風、下雨,我都叩頭,甚至下雪,不管雪是凍,是涼,我的手仍是按在雪上叩頭。叩完八百三十幾個頭,大概需要一個半鐘頭的時間。在晚上,等人都入睡了,我又到外邊去叩頭。如是這樣,叩了很多年,一直到我在母親墳上守孝,才改為每天叩九個頭。(宣化上人)
看到宣化上人的故事,我很慚愧,想當年我磕頭目的就不那麼純,既想掙錢又想去西方極樂世界,還想照顧好家裡人,所幸一切都很圓滿。想想自己當年真是貪心到了極點,呵呵!我當年看了宣化上人的故事就非常敬佩他老人家的執著和堅持。後來,自己也是將磕大頭當作主要修行方法,受利良多。
其實,我受到慈誠羅珠堪布的影響更大,他一直強調修行要把基礎功課做好了,才能學高深法門。所以,我剛開始磕大頭好幾年,後來才慢慢去理解佛經。這為我學經文打下堅實基礎。現在我就是對照佛經在生活中運用,感覺每天都有進步。有時候看到一些佛友的問題和痛苦,我就很不理解,想想可能磕大頭消業障速度太快了,所以,他們的問題我就沒有經歷過。
普賢菩薩把禮敬諸佛放在第一個,就是為了讓我們先去除貢高我慢,這樣後面的才能進行下去。所以,我們也可以從禮拜諸佛開始,這樣就能更快速的成就後面的九大願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