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常說的「我執」究竟是什麼?怎樣才能斷「我執」?

2020-12-10 百家名寺錄

什麼叫「我執」?認為生命中具有永恆不變之觀念,這樣的執著,即是「我執」。「我」就是禪宗講的「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每個人都具足,具體點說就是《六祖壇經》裡面講的:「不思善,不思惡」,真心本來就是這個狀態;「執」的本意是用手抓住,這裡指的是你佛性真心起的一種功用。

所以「我執」就是真心佛性接觸外境後,抓住外在幻境不放產生的痛苦。所以,「我執」是一個動作,並不是一件東西。我們想通過表面上的修行把「我執」去掉,這是不準確的,「我執」是個動詞,要切斷它才可以。

「我執」是障礙我們不能自在的最大障礙。時時刻刻為自己考慮的自私心理是我執;強烈的想控制某一件事或人也是我執,我執在沒有擴大出來還好,如果隨著欲望的增加,我想要、我能要、我必須要的觀念慢慢擴大,就如同魔獸一樣會吞噬掉一個人。

佛陀教育弟子,不要什麼都為自己打算,因為你的生命,在這個世間也是一種暫時的過往,過去沒有你,未來沒有你,當下的你又隨著每一秒的推移而一直變化。《唯識述記一本》曰:「煩惱障品類眾多,我執為根,生諸煩惱,若不執我無煩惱」,《俱舍論》二十九曰:「由我執力,諸煩惱生。三有輪迴,無容解脫。」《菩薩本生鬘論.卷第十一》曰:「惡趣顛倒我執無盡,憂苦轉多煩惱無替,根本災難相貌無定,瀑流煩惱如來永斷」。由此可見,我執是煩惱的根源,那麼,到底如何才能斷除我執呢,徹底讓身心得到解脫?

說來很簡單,「我」不「執」了,就是斷除的方法,具體來說,面對一切外境,你心裡安然不動,不被外在的現象迷惑,時刻提醒自己不要「上當」,就算是再好的誘餌,那也是「致命」的,內心不再做「執著」這個動作,這就叫「去掉『我執』」。

所以用你的心去關照,你會發現心「識」一念就能斷掉我執,「識」就是識別的意思,驗鈔機會識別錢幣的真偽,而我們覺悟的心,會識別內心的執著。一念能斷掉「我執」,多簡單,只不過是要常常的用功,薰習成性才行,《壇經》云:「弟子心中常生智慧」,而不是常生我執!

相關焦點

  • 我見、我執、法執簡析
    有師兄留言,針對我前面的交流中的法義剖析、正誤抉擇,判為我見、執著,這種認識,相信也會有其他朋友這樣認為,為什麼?因為有些佛教基本法義,被嚴重扭曲傳播;佛教經論束之高閣。2.我執如果加以細分的話,又可分為我執跟我所執,我執就是執著前面我見當中所認取的那個常恆不壞的真實我,然後加以執著不舍,這個就是我執;3.我所執如果從字面上來看,就是對我所有事物的那個執著,這個就是我所執。但是我們如果進一步的去加以細究的話,我見就是執取物質的色身為真實不壞的我,還有執取意識覺知心為真實不壞的我。
  • 佛在經上說的「我相」是什麼?他和「我執」有何不同?
    佛在金剛經中說:菩薩若有我相、人相、壽者相、眾生相,則不名菩薩。我相說的是什麼?圓覺經云: 「善男子,云何我相,謂諸眾生心所證者,善男子,譬如有人,百骸調適,忽忘我身,四肢弦緩,攝養乖方,微加針艾,則知有我,是故證取方現我體。善男子,其心乃至證於如來,畢竟了知清淨涅槃皆是我相。」
  • 佛教問答(1):我慢的內在機理是什麼?怎樣對治我慢?
    在佛教中,我慢之心實在不易對治,因為我們從娘胎裡出來就時常帶著一個我相,可是不除「我慢」,我們又怎能認清事實,又怎能謙虛接受他人意見。所以「我慢」的人更側重於「法執」,以所謂的「法」為準則,以所謂的「法」為生命。並執著於這個「法」是我想出來的,是自己的榮耀和成就,或者情感側重上是自己的榮耀和成就。
  • 西藏花教薩迦派與「道果法」,先修善,再破我執,除一切見
    薩迦派是藏傳佛教中一度十分興盛的教派。因為它的主寺在後藏薩迦地方,所以就稱薩迦派,薩迦就是灰土的意思。薩迦派寺廟牆上常刷塗紅、白、藍三色條紋,俗稱花教。該派的發展與衰落與元朝政權的興亡密切相關,在歷史上曾起過獨特的作用。薩迦派大致始於公元11世紀後期,創始人是貢卻傑布。
  • 《緝魂》:懸疑驚悚外衣包裹下,對人性「我執」深淵的探索
    文 | 素一「我執」一詞本是佛教用語,它通常指的就是我們日常所表現出來的執著於自我的一些缺點,比如自大、自滿、自卑、貪婪等等。有身邊的朋友說,看完電影後,第一次有一種震驚和莫名的壓抑感。當迷局揭開的那一刻,如果你有種脊背乍涼的唏噓感,那你應該是找到了對我「我執」深淵要有所忌憚的共鳴。01我執之「自我看重」一個讓妻子憎恨、兒子厭惡的男人,是怎樣的男人?受害人王世聰,一開場就倒在血泊之中,而他身邊所有親近的人都成了嫌疑人,這是一幕多悲慘的修羅場。
  • 佛教所說「涅槃」是什麼境界呢?
    「涅槃」是中國常用的佛教用語,我們對這詞並不陌生,一提到很多人馬上想到另外一個詞「圓寂」。在佛教「涅槃」與「圓寂」一樣,都是對有修為高僧逝世說法,就類似還有「歸天」、「駕鶴西遊」等等。那麼佛教具體所說「涅槃寂靜」的「涅槃」是什麼意思?這裡就提及三法印說法了,即:諸行無常、諸法無我、寂靜涅槃。
  • 《金剛經》要義:掃一切相,破一切執(二)
    反過來說,離一切相才能體證諸法實相。  《金剛經》是佛陀為最上乘的大乘菩薩說的,所以,佛陀一開始就單刀直入,開宗明義地教導菩薩:要降伏虛妄之心,持守心念,首先就要掃除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四相」的分別執著。「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在《金剛經》中,佛陀一再強調掃四相的重要性。
  • 破除我執,讓心靈解放,收穫自在美好人生!
    那這些現象的產生,實際上是由於生命的本體--心靈,有了我執有關。那麼什麼是我執呢?我執可以說是無明的同義語,一般以內容分類,分為:人我執、法我執;以緣起分類,又有:分別我執、俱生我執。釋家理論中指對一切有形和無形事物的執著,指人類執著於自我的缺點。
  • 大夢誰先覺,平生我「怎」 知?最難的是——破我執!
    什麼是覺醒?覺醒者當是這樣的一群人。那麼怎樣才能覺醒呢?1.反省無論是漸悟還是頓悟,覺醒都需要一個過程和契機。無論是何過程和契機,必然都需要個人的自我反省。聰慧者大多會自傲,而高傲者的高傲,自卑者的自卑,卑鄙者的卑鄙,皆是我執,我執不破,至死也無法覺醒。所以才有了那句「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人這一生,最難破的便是我執! 破我執,先從反省開始。
  • 能斷金剛的智慧
    《能斷》索達吉堪布 著每個人的人生,都充滿了起伏不定、喜怒哀樂,這一切看似實實在在,但你若學了《金剛經》,就會明白:它並不是人生的真相。只有斷除了對萬法的執著,通達本來無「我」,才會懂得人生到底是什麼。要知道,我們痛苦的根源,唯一就是執著。
  • 《次第花開》你看見的世界陰暗,是你走不出我執的思維模式
    在《次第花開》中這樣解釋我執,我執是指認為自身以及外部世界都是無需觀待條件而絕對和常一地存在的。事實上,萬事萬物並不像人們以為的那樣堅實存在,而是依賴各種內在和外在的條件一刻不停地生滅,因此不具固有性、恆常性,也就是無我和無常。具備無我的見地之後,經過反覆觀修、體認,我執便會逐漸弱化。
  • 佛教裡說的「執金剛」是什麼?原來是一種鬼……(附法師錄音)
    密法的執金剛是金剛手菩薩嗎? 師:執金剛是一切金剛神,就是大力鬼神。為什麼叫執金剛呢?因為手裡拿著鑽石武器,金剛就是鑽石。人家的武器是鑽石做的,很值錢!他們有錢,但不要認為有錢就好,有錢可以是鬼!這樣的大力鬼神都可以叫「執金剛」,這種是以所用武器立名的鬼神,不專指金剛手菩薩。
  • 佛教:因緣妙不可言!知道這些,才能放下執著,證悟空性!
    無論怎樣去尋找,都無法找到答案。「它就是這樣產生的!還需要什麼證據嗎?」人們會這樣回答。但是,這些都是我們眼耳鼻舌的幻覺,佛告訴我們這一切叫作「因緣和合」。萬法雖然不是真實存在的,我們的眼耳鼻舌卻能感受到,佛說這叫作「如幻如夢」。我執我們流轉於世間中並不是無因無緣的,流轉就是一個因緣問題。因緣又分為內在因緣和外在因緣。什麼是外在的因緣呢?
  • 用無我的智慧,斬斷我執的傲慢與偏見
    修學佛法,是要用智慧斬斷愚痴對學佛之人來說,最可怕的煩惱是什麼呢作為一位凡位佛子來說,智慧是要一點點去薰習的,雖然說眾生都具有如來的解脫分,也可以說眾生都具有佛性,但這種佛性叫做「理佛性」,可就是成佛的可能性。不能因為眾生皆有佛性,就以為自己是佛、是菩薩,本質上說沒有解脫的凡夫,沒有具備空性正見的凡夫,始終還是凡夫。本具的佛性,就如同智慧的種子,要讓智慧的種子散發力量,就要通過持戒自律的修持來喚醒本具的至善佛性。
  • 佛教的三法印是什麼?
    蓮華面經:一切行無常,一切法無我,及寂滅涅槃,此三是法印。佛教不是消極的講苦,講無常等,佛教其實是為了讓眾生,認識和了解,什麼是苦,什麼是空,什麼是無常,了解也就是要知道真相,佛教是對真相的揭秘,對真理的探索與發現。而三法印正是印證佛法的重要依據,通過三法印,可以讓我們明白,世間萬物,都在剎那間遷流變化,沒有一樣事物,是常住不變的。
  • 佛教《唯識三十頌》講記研讀(28):什麼是阿羅漢位?
    #什麼是阿羅漢位?如果說得淺顯一點,就是「我執」已斷,但是「法執」尚未斷這個層次。從功用或效果上來說就是已經「無漏」,末那識的煩惱種子一時頓斷。所以阿羅漢位起碼是得到無漏通的。但問題在於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解決煩惱的辦法,每個人都從某種意義上可以解決一定的煩惱,但這是不是意味著我們每個人都具有無漏通呢?
  • 面對三體人,為什麼地球的執劍人只有一個?
    因為我是《三體》的死忠,因為三體漫畫就要上線了,就在波洞分享了很多看《三體》的心得。後臺有小可愛私信我。他說「面對三體人,為什麼地球的執劍人只有一個?其實我覺得執劍人完全可以有不止一個,如果一個人的威懾度是90%,兩個人同時執劍的威懾度就是99%。如果有10個左右的執劍人,就可以安排幾個人輪值剩下的休息。」看到小可愛的私信,我還是很高興的。但是我卻不同意他的觀點。今天我們就來探討一下:執劍人是一個好還是多個更好?
  • 緣起性空,去掉我執,主客觀就可以統一
    因緣與佛性是怎樣的關係?《修行本起經》裡記載,「天上天下,唯我獨尊。」是佛陀說的一句話。民間將這個我,理解成自己。將唯我獨尊,理解成自高自大,只有自己了不起。這是完全的誤解。佛陀說的【我】,不是指主觀上的我自己,而是客觀存在,是自然,是真我、本我、自性、如來、心識、佛性、真空、妙有。妙有,不是有,也不是沒有。
  • 「執」愛的女人(散文 心理篇)
    執別人的念叫我執;執自己的念叫執我;執一些不該執的念,叫偏執;執念過於強烈,叫執拗。執著地去愛一個人,我們暫且叫做「執」愛吧。愛是一種純粹的利他行為。從喜歡到動情,再到愛,是它的常規形式。仿佛晃從來都沒有結婚一樣,艾妮也像往常一樣,似乎沒有什麼不同。艾妮說他老婆生病了,醫生說還可以再活10年,晃說,10年以後他們就可以名正言順地在一起了。10年以後,艾妮已經47歲了,可能連孩子都生不了了。我問艾妮,你有沒有想過以後?
  • 佛教:只有「見道」以後,你才能明白真正的修行是什麼?
    那麼當然要有個過程,釋迦牟尼佛從三無數劫,難行能行,難忍能忍,煩惱徹底斷盡了,功德究竟圓滿了,就是在改正這個習慣,就是來對治這個根深蒂固的煩惱心,所以三無數劫這樣再再地去練習和改正,最後成就圓滿清淨的大覺世尊。我們現在學佛也是這樣,該如何對治?也是這樣學佛,從資糧道,發菩提心,修菩薩道,集聚福慧兩種資糧,積福淨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