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因緣妙不可言!知道這些,才能放下執著,證悟空性!

2021-01-13 慧光雲聚

緣,妙不可言,世間的一切都離不開「緣」之一字。有人若是能真正讀懂「緣」,那他基本就讀懂了人生。讀懂了人生,幸福就離你不遠了。得到是緣,失去是緣;放下是緣;擁有是緣;相遇是緣,離別也會緣,每一份緣分都是獨一無二的,錯過就不再了。緣分雖是珍貴,但切不可強求。緣分是強求不來的,能強求的就不會是緣分了。萬事隨緣,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人生要學會放手,讓該來的來,該走的走。你現在所擁有的緣分未必是最好的。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和緣有關的那些事。

如夢如幻

萬法都處在這樣一張因緣的網裡、相互觀待著,兩個或更多的因素組合起來,就會產生一種新的因素。比如,為何能在完全沒有紅色的物質當中產生紅色呢?為何能在毫無臭味的材料當中產生臭味呢?它們是從哪裡來的呢?無論怎樣去尋找,都無法找到答案。「它就是這樣產生的!還需要什麼證據嗎?」人們會這樣回答。但是,這些都是我們眼耳鼻舌的幻覺,佛告訴我們這一切叫作「因緣和合」。萬法雖然不是真實存在的,我們的眼耳鼻舌卻能感受到,佛說這叫作「如幻如夢」。

我執

我們流轉於世間中並不是無因無緣的,流轉就是一個因緣問題。因緣又分為內在因緣和外在因緣。什麼是外在的因緣呢?比如,種花需要土地、溼度、溫度、種子等等,一旦這些條件都具備了,則無論希望與否,花都會長出來,這是外在的因緣。內在因緣中也有主要和次要之分。以花為例,雖然土地、溼度和溫度都是開花的助緣,但是最主要的還是花的種子;同樣的,流轉也有其種種內在因緣,而其中也有一個是最主要的,那就是無明。無明又是什麼呢?無明就是我執。

空性

該如何斬斷這個連接我們身與心的執著呢?如果它是身外之物,就可以用身外之物斬斷它,但它不是,所以,用外在的任何一種方法、手段都無法觸及它。在沒有證悟空性之前,這些話有一點不好理解,然而,對於那些對空性稍有了解和體會的人而言,這是很正常的,一點也不神秘。一旦證悟了空性,雖然沒有徹底消滅貪、瞋、痴,但粗大的煩惱會明顯減少。那麼,「所斷」是什麼?就是「我執」;「能斷」是什麼?就是「證悟」、「智慧」。所斷是指要斷的對象;能斷是指斷除的方法、手段。

我們要斷除煩惱,首先就要找到煩惱的根源。佛教對世出世間的一切法都很講究因果關係。若要毀滅果,就必須找到因。只有找到「因」,才能打破、毀壞它。「因」毀壞了,「果」就會自然消失。這是一個非常理性、合理的做法。比如,吃一些止痛藥可以把痛苦的感覺壓下去,但如果病根不除,過一兩個小時藥效消失後,痛還是會發作的。同樣,不解決根本原因是不管用的,所以我們要解決根本問題。

如果我們能將以前為生存而投入的時間和精力用於修行,而且方法無誤的話,那麼今天我們的執著已經斷得差不多了。如果我們肯把世俗間的事務基本上停止,然後一心一意投入修行的話,無論時間長短,肯定能夠放下很多執著。所以,這是每個人都可以做到的,只是做不做的問題,不是能不能的問題。只要做,是肯定可以做到的。所以,空性的修法是很有必要的。

相關焦點

  • 證悟空性的四個境界!
    證悟到兩者在相上雖然一個是清明一個是生動,但是體性其實是完全相同的。這就是第二個證悟:心即空性。  3、空即自顯。  證悟到萬法皆心,而後證悟到心即空性,是否表示心不存在呢?  當然不是。心性雖然是空性,其展現卻是變換不停、無限多樣的。
  • 慈誠羅珠堪布:證悟空性的障礙
    平時講的就是菩薩戒、居士戒這些戒。但禪宗講的戒跟證悟有關係,證悟了以後,安住在這個證悟的境界當中,沒有殺盜淫妄這樣的念頭,所以打坐它本身就是戒,證悟的智慧就是戒。平時我們不是這樣理解的,我們認為打坐時候的證悟是戒定慧當中的慧, 而不是戒,這是普通的大乘佛教的理解。
  • 佛教:放下對布施的執著
    佛陀所有言教最終都是讓我們放下執著,菩薩道的六度首先就講布施,那麼菩薩的布施是要求做到三輪體空的,就是要求我們放下對布施的執著。布施要三輪體空,並不是教我們不要布施,而是教我們布施的時候不要執著有個「我」很偉大在做布施,也不要執著我布施了多少,也不要執著我布施給了誰。所以,我們要用清淨平等的心去布施,才能真正捨棄內心的貪念。在布施時對布施的財物、布施的對象、對布施的『』我」的執著都舍掉。不執著一個「我」在布施,不執著「我」所布施的對象,也不執著所布施的財物,這叫三輪體空。
  • 「因緣生,轉頭空」,先明白了這句話,再去學佛
    佛教博大精深,各種宗派林立,各種佛經千頭萬緒,學佛之人又各有體會與心得,初學之人站在門前,往往是一頭霧水,難以理清,難以入門。其實,初學之人先記住「因緣生,轉頭空」這句話,這是佛教最基本的原則,然後加以理解與領悟,一些問題也就能夠迎刃而解,至少能入門進去,不糊塗了。我們就來簡單認識一下「因緣生,轉頭空」這句話,那何謂因緣?
  • 佛教:十二因緣、第八意識
    今天就為大家介紹佛教中的十二因緣、第八意識:02十二因緣《法華經》說:無明緣行:明指前世無始以來的煩惱痴暗。感悟:十二因緣法闡明了生命的真相,發明了生命循環流轉的原因。生命的起因是無明,由於無始以來本性因染成識,因妄想執著造作之業力寄託於識中,此識復受業力的支配,在六道中輪迴升沉。因此,生命的奧秘在於阿賴耶識,也就是佛教口中的第八意識。
  • 證悟空性與我們的生活有什麼關係?
    也許有些人覺得不解:證悟空性與我們的生活工作有什麼關係啊?對我有什麼幫助啊?這個關係、幫助就大了!證悟空性之後自然就能看開放下了。我們有一句法語:「世上沒有完美,想開了、想通了就是完美;世上沒有完美,隨緣了、放下了就是完美。」這就是完美,完美在於心態。
  • 佛教:為什麼壞人放下屠刀就能立地成佛,看完你就懂了
    塵世間這裡壓根就沒有界限,只有用標準衡量,才能知道這個人是壞是好。在佛的眼中,一個人的功德多就是好人,相反的他的業障很大,自然就是壞人。人是不能夠看一生的,要看幾生甚至是更加的久,因為一個人現在不做壞事並不代表他以後不會做壞事,因為一切都是隨著因緣進行的,而好人多磨就是對他內心和人性的磨練和考驗,看他是否會在磨難中拿起自己的「屠刀」。
  • 佛教通史 006-因果的河流-十二因緣
    這就是「集諦」裡的第二大部分——十二因緣說。十二因緣說又叫:緣起論,是佛教的一套獨創理論。佛教立宗以來,每五百年,所有的概念會為之一變,基本上會把前期所有的立論推倒,包括「人生是苦」這麼基礎的概念,在大乘裡都有含混的否定。但,有一個事情從來沒有被推倒過,就是「因緣說」。不光因緣說沒有被推倒,它甚至被宣稱為整個佛教大廈哲學理論的基石。
  • 佛教:《金剛經》中的五大名句,越讀越開悟!
    我們肉眼所看到的東西,也並非真實的存在,皆是虛妄,所以不要執著。如果我們能夠做到不著相、不分別,堪破世間假相,才能證得清淨自性。人之所以痛苦、煩惱、業障重,多是被世間名利假相所迷惑,肆意造業,輪迴不止、不得解脫。佛陀當年在菩提樹下悟道時曾說:奇哉奇哉,大地眾生皆具有如來智慧德相,但卻因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
  • 怎樣才能做到放下?答案就在《金剛經》裡!
    學佛的人也好,不學佛的人也好,遇到一些不如意的人或事常常說的兩個字,就是「放下」。一聲放下,如老僧念佛,餘音繚繞;一聲放下,包羅萬象,含義深刻。聽者默默點頭,言者含情脈脈。是啊,說的真是太好了!君不見,寺廟裡,寓所裡,公園中,到處可見「放下」二字,不好,人家刻到這些地方幹嘛!好,確實是好!好在哪裡?一是言簡意賅。
  • 佛教:遇到不順時,默念這2句話,業障自然消失!
    人之所以會遇到不順或災禍,在佛教看來,其實是這個人的業障深重,因為過去種下了太多的惡因,當惡因形成了惡果,所以就會遇到不順的事。當你遇到不順時,可以在心中默念這2句話,業障自然消失,福報和好運自然來找你。
  • 果報體是七、八兩「識」的忘執,因緣和合的我們該怎樣理解
    因為有因有緣集合成世間的現象,現象的本身已經是果報體,我們看到的這一切,眼睛所見、耳根所聞的聲音,乃至舌頭舔的味道,鼻子所嗅到的香,身體所觸碰到外境,這些已經是果報體,都是有因緣和合而成,往內的力量叫緣生起,所以「緣」本身有執著的成分,因為有自信忘執才緣生。
  • 用佛教觀點看超級病毒:諸法因緣生,因滅法還滅
    諸法因緣生,因滅法還滅。當然,面對「超級病毒」,重要的是要依靠科學,佛教本身對「超級病毒」冠狀病毒變異是無能為力的,也無法去消滅這些有害於人類的「魔」,如果有些同修認為自己有佛菩薩保佑,或者自己行善,不會招感「超級病毒」等等心理,這是大錯特錯矣!
  • 證悟空性,其實就是這麼一回事兒
    沒有證悟前,看到的就是事物緣起層面的東西,證悟了,看到的就是同一個事物本質的空性。所以。這樣也就容易理解「現空不二」了吧。所以,不用害怕證悟了以後什麼都沒有了。證悟以後,眾生到底還存不存在?「我們以前討論,都在說眾生是我阿賴耶識中種子的顯現,外面沒有別人,那我醒來以後(證悟以後),眾生是不是就不存在了?」
  • 星雲大師說佛教三法印
    星雲大師是人間佛教文化的傳播者,在人間佛教的戒定慧這本書上星雲大師說【戒如清水,能洗滌我們的心地,定如瓔珞,能莊嚴我們的身心,慧如明燈,能照亮我們的前程。】而這本書上在戒定慧的基礎上,星雲大師也論述了佛教【三法印】。星雲大師說佛教三法印三法印為: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
  • 佛陀說,一切皆因緣,看透了,也就放下了
    佛陀當時所悟得的道理,說起來很簡單,那就是:宇宙中的萬事萬物,皆是由於因緣相聚而存在,又因因緣離散而消失。這就是佛教的宗旨之一,也就是佛教的「緣起論」的主要方面。因緣相聚而存在,因緣離散而消失,天地萬物,莫不如此。有緣,我們就能夠相聚在一起,因緣不足,我們也就擦肩而過。因緣的不斷組合,交互作用,就展現出世界上萬事萬物之不同的形態,和人生中各種奇妙的際遇。這就是所謂的,有緣千裡來相會,無緣對面不相逢。
  • 「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佛法住世的三個階段,了解一下!
    在佛教之中,佛法亦是如此。所謂「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佛法能夠出現在世間,也是有著諸多因緣,而距離佛法離開我們,其實也並沒有太遠。就當下而言,在佛教種子亦稱之為「末法時期」。所以佛法離開我們這也只不過是時間問題。因此在當下能夠有緣聞其佛法,就應精進刻苦地去修行,不要白白浪費了這善根佛緣。
  • 佛教的「因緣」與我們所想的不同,一般人不了解是什麼意思
    之前一善行說聊過緣起論,它是佛教的基礎核心,是學佛人應該了解的。而今天說的十二因緣,是佛陀通過緣起論,對人生進行分析後,以緣起論為基礎,將人生分為十二個彼此互存的因緣,是對緣起論的衍生!十二因緣分別是什麼?
  • 佛教:為什麼濟公酒肉穿腸過,還能證得羅漢果,這不是犯戒了嗎
    佛陀開悟之後看出人因為無明才無法見心明性,更無法證得果位,所以傳法之後就規定了一些戒律,目的是想通過這些戒律讓自己的弟子放下塵世間的執迷心,因此走入了遠離塵世間的一種修法。有弟子曾經問過佛陀:「未來佛陀不在人間,人們當如何?」
  • 佛教:緣起性空,何為空,不要被眼前虛幻的一切失去了生活的意義
    佛教裡有句話叫緣起性空,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緣起就是說世上的所有事物或者事情都是有因有果的,都是因果導致的。世間萬物沒有一件事情或者一件東西是獨立存在的都是有聯繫的,性空就是說所有因緣和合而產生的事物,其根本性都是虛無的,是空的。佛教《金剛經》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