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佛多年,很多人走進了誤區,你分清「佛法」和「佛學」了嗎?

2021-01-11 網易

2020-09-30 08:10:15 來源: 我聞佛心

舉報

  導語:佛教文化,常常被一部分人,誤認為是宗教,或是哲學,也有人解讀為實用的科學。實在講,佛教不是宗教,卻襯託有一點宗教色彩;雖含有哲學的理論,也不能完全說是哲學;與科學比比,倒有些相同。可以說,佛法非宗教,非哲學,而為今時所必需。

  很多人,學佛多年,也很難弄明白的就是:佛教、佛法、佛學,這三者的關係,基本都是混為一談。其實這三者,並不完全相同。有些詞語,看似無傷大雅,卻會讓人誤解佛教,走進了學佛的誤區,本文我們就來整理這3個問題,幫你走出學佛的誤區,看看你犯過類似的錯誤嗎?

  

  第一、佛教。

  「佛」的含義就是無上正等正覺。「教」的含義是教育、教導、教化。佛陀通過修行而大徹大悟,根據眾生的不同根器,因材施教。一般宗教,普遍存在對神的崇拜,佛教文化則告訴我們,宇宙萬物的變化,都遵循「因果」規律。

  佛教本是佛陀的教化,是人類生存的智慧,一定要把佛教的正確觀念樹立起來,佛教存在的本意,並不是要人們去追求外在的神秘力量,而是追求自己心中的自性,找回自己那顆清淨無汙染的心。何其自性,本自清淨。

  

  第二、佛法。

  「佛」是歷史上真實存在過的一個人,佛所講的法稱之為「經。」我們把「佛法」換一個詞可以用「真理」來代表,佛法難聞,或者說真理難求。現在科學證明,世界沒有開始,自然也無從得知什麼時候結束,過去無始,未來無終。

  那麼我們讀般若經典,裡面說得很清楚,存在本身,就是不生不滅、不增不減。這是佛法的時空觀。可以說,佛法是幫助眾生覺悟宇宙,了悟宇宙和人生的真相的。佛法將宇宙人生的真相告訴人們,讓每個人都有自我拯救的能力,即是「佛法」。

  

  第三、佛學。

  佛學顧名思義,從字面意思上理解,就是研究佛教,研究佛法的學問。既然是研究學習,那就受「知識」的限制。我們可以把大腦思維,分兩個層次,一層是靈性思維,一層是大腦思維。如果單純的研究佛法,就是大腦思維,無法突破佛法的真實境界。

  所以學習佛法,不能靠研究,還要開發自己的靈性。靈性的開發,無外乎兩點,要修福,修慧。福慧慢慢增長以後,靈性自然能開發。

  

  學佛就是把自己所學的佛法理論,親身實踐,付諸實行,運用要自己的生活中,在生活中開顯智慧,在智慧中增長福德,不斷的慢慢提升。很多人都說我「信佛」,深信不疑,但是不聞思教理,不持戒修行,對自己靈性的提升是得不到改變的。

  佛法博大精深,揭示了萬事萬法的規律,對於不同眾生的根性,因材施教。當然了,光說不練,假把式。也有很多人學佛,還不知道學什麼法門,正在迷茫中的你,驚喜來嘍。

  

  在佛教中,有一法門,可以說是,三根普被,利鈍全收,這就是淨土念佛法門,一句佛號做舟船,求生極樂登彼岸。本文對你有幫助嗎?評論區談談你的收穫吧。感恩閱讀分享,南無阿彌陀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學佛的人,如果身上出現了這兩種行為,就說明他學佛學偏了
    學佛的人,如果身上出現了這兩種行為中的一種。不用問,他一定是學佛學偏了。第一種情況。人變得神經兮兮,總是傾向於把生活中遇到的各種大小事情,以及自然界各種偶然的現象,賦予某種特殊意義。動不動就把事情往菩薩、羅漢、鬼神身上扯。夢見一個夢,就覺得這是鬼神暗示或者菩薩加持。
  • 大臺南地區舉行佛學會考 2200人提升佛學素養
    佛教在線臺灣訊 佛光山大臺南地區南臺別院、福國寺、慧慈寺、臺南講堂,為讓大眾深入經藏,提升佛學素養且用佛法的義理實踐生活修行,人人行三好,落實「佛法生活化,生活佛法化」,2011年4月17日上午聯合舉辦佛學會考暨兒童三好生活會考。
  • 學佛的終極目標和方法,都要靠這兩個字,少有人真正懂
    修佛是一個如履薄冰的過程,很多的不足為奇的小事就可以看出一個人的修為。不管你說你修了十年二十年,但是張口閉口都不是學佛的人說的話,要麼就是根本沒有學佛,要麼就是學佛的方式方法出了差錯。一個真正領略了佛法的佛門弟子是非常低調和有內涵的,他們為人處事的方法會讓人稱奇,因為他們開悟了。簡單地講,就是他們徹底弄懂了學佛的目標是什麼,到底該如何去學習佛法。那麼問題來了,學佛的終極目標和方法就是什麼呢?其實說來說去,都離不開智慧二字。
  • 無名僧:學佛後有這3種表現的人,說明你已經開悟了
    知名媒體人、作家梁文道學佛已經有十多年。一次在接受記者採訪的時候,針對記者提出的「學佛對您有什麼影響」。他說:這麼多年我一直關心外部的一切,從來沒有問過自己應不應該做一個更誠實、更善良、更有同情心、更自省的人?學佛讓我找到答案。在每一次做回向(註:回向是佛教修學過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種修行功夫。
  • 一個人學佛後,有這3種狀態的人,證明你福慧具足了
    如今,很多人學佛很久,讀了不少經書,拜了不少佛。假如某一天,突然聽懂了法師的某一句話,或者理解了幾句禪語,就覺得自己開悟了,只能說你把開悟想得太簡單了。佛法上講:「佛是開悟的人,人是未來的佛」。大千世界中,眾生皆具有佛性,但因本身的妄想執著而難以開悟。再加上如今是末法時代,眾生慧根淺薄、佛法義理晦澀難懂,能夠開悟的人更是屈指可數。
  • 佛教:這些修行「弊端」你有麼?學佛是為了指責他人?
    如果你把讀到每一句佛法,都當成 教育自己的方法來接受,你會進步很大;如果把學到的戒律、道理都當成衡量 他人的標準,還不如不學佛!!「有些人學佛而成就,有些人學佛而墮落」並不是說我們一學佛,就一切搞定了,保證沒有問題了。
  • 學佛人一定要知道!
    事實上,很多文章似乎都有「禪意」,但其實不是關於佛法的。佛法是關於心法的,是告訴你如何用自己學到的心法去看待事物的本質,如果你對一個人很討厭,但是也要教對方如何豁達,這樣的文章是教人盲目克制,忍耐,如果積壓負面情緒,還能克制自己多久?一篇真正的佛法文章應該教會人們自己去看待事物。
  • 學佛人開悟前,這五顆「心」一定會圓滿具足!
    第二,慈悲心慈悲給人溫暖厚重、可依靠的感覺,慈悲心是大乘佛法修行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佛經中記載只有修證到初地菩薩果位,才會開始平等心的修持,之前都需要修慈悲心。學佛人以利樂一切有情眾生為目標,隨著修行的推進,慈悲心應該越來越堅固,否則就可能是在學佛過程中走了彎路。陽春三月,野外見到花鳥蟲魚,你會選擇去折花捕蟲,還是會靜觀眼前春景,其實,佛魔只在一念之間。
  • 我的學佛因緣、學佛的好處以及學佛帶來的改變!
    有很多師兄們認識我,有些師兄也見到過我。能夠和大家一起學習佛法,我覺得很開心。我從小就很喜歡佛菩薩,看到佛菩薩我就很開心。說到今天的課題,我感覺很欣喜。接下來,我就談談自己的學佛的因緣、學佛的好處和學佛的改變。
  • 佛法:學佛人請正確認識佛教,你眼中的世界和你的業力相關!
    在佛教中,修行的最終目的是涅槃,涅槃分有餘和無餘兩種。有餘涅槃是指活著的時候就證到涅槃的境界,雖達到涅槃但肉身還在;無餘涅槃則是在圓寂時證到了涅槃境界,達到涅槃的同時肉身也沒有了。學佛之人要正確認識佛教,學佛不僅是打坐、念經,更要深入理解佛學的教義與理念。佛教並非一神教,沒有一個至高無上的神,也沒有一個至高無上的教主。佛陀並沒有說他講的東西一定是世間至理,也不希望別人尊他為主。
  • 學佛人可以算命嗎?
    我們學佛人,我們相信自己的命運。命運掌握在我們自己手裡,命自我造。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我們如果行善,那我們將來就會有好的果報。我們如果作惡,等待我們的就是不好的果報。但是從佛法的角度來說,禍福不是一定的,也不是不能完全改變的。
  • 空為什麼不是學佛的最高境界
    因為,佛有四種經即教、理、行、果,一乘佛學的真諦;世人只有一個精進修行的方法 即,信、解、行、證。菩提花念佛修行也是一樣,離不開圓,無論你修了多少年,無論你修到何種境界,都在一個圓上行走,只是位置不同而已。
  • 追求普度眾生、以佛法利益蒼生──「論龔自珍之佛學思想」
    他認為佛法利益蒼生之法,若能與世間法相輔而行,必有利社會改造人心。他的世界觀充滿著濟世情懷。他的普度眾生、追求自我的個性十分頑強,從而體現其執著對理想的精神,鍥而不捨,對於一位今文學家兼治佛學並行,以佛家的思維方式企圖提倡經世致用,確實開清末文風之先河,故本文嘗試從龔自珍的學佛事宜,以見其佛學思想之一二。
  • 學佛的博士後:醫學讓我感到絕望,佛法讓我看到希望
    雖然尹立博士是學者,但在廣州大佛寺住持耀智法師的眼中,他基本上「過著和修行人一樣的生活」。尹立博士曾經學醫,但他自己說:「我帶著希望去學醫,但是學的結果是絕望。」絕望中,尹立找到了人生的出路——佛法。他自己說:「學習佛法,讓我的人生有了一種皈依感,對死亡不再恐懼。」2020年12月19日,「都市佛教中國化的探索與實踐—生命與醫療對話」在廣州大佛寺舉辦。在對話中,尹立博士不僅分享了自己的學佛經歷,也分享了自己對生死問題的獨到見解。
  • 學佛後,消極厭世、逃避人生、煩躁易怒正常嗎?如何治?|讀佛典
    初涉佛教的人往往會「消極厭世、逃避人生甚至煩躁易怒」,並想當然地認為,佛學本質就是如此,理應產生這樣的觀念。其實,這是對佛學的誤解,是「半瓶子醋」佛學,是一知半解,這樣的誤解既不利於修佛,也不利於解脫煩惱,所以,是「佛病」,不是悟道。
  • 認為學佛就是消極悲觀,那就大錯特錯了!給不信佛的人看看吧
    信仰有狹義和廣義之分,廣義的信仰「指對某件事情或某個目標執著的追求」,所以信佛只是眾多信仰中的一個,很多不信佛或不信任何宗教的人,也有其他信仰。比如信仰「跑步」、信仰「登山」、信仰「麻將」、信仰「美容」、信仰「養生」等等。很多「跑友」每天可以跑幾個小時幾十公裡,很多登山愛好者把賺的錢大部分花在了裝備上,很多人每天花很多時間去打麻將等等。
  • 學佛經歷第五篇,學佛初期遇到幾位高人,為何我只認準佛陀正法?
    學佛以來,有緣認識當代幾個有靈異的高人。都是我在學佛初期認識的,他們有不可思議的靈異之處。本來我是不打算寫的,覺得他們不是正法,但他們確實是我學佛經歷的一部分。當時我剛學佛,佛學知識有限,正處於學佛的成長階段,難免會有些認知上的偏差和疑惑。
  • 南懷瑾老師:學佛不能只管自己,利己利人最重要
    譬如我講七支坐法,很多內容沒有詳細講;可是我不講的時候,你們諸位老同學有沒有幫助新同學再研究呢?沒有。你們有幾個心理:第一,哎呀!他都會。第二,他相信我嗎?我當然比他高明,但是我講了人家不相信。第三,他的事,我管什麼!這些都不是學佛的心理,是自私。學佛的人愛人如己,鼎力相助,可以彼此討論,幫助人家,但是你們不會的。尤其知識分子更自私,只管自己,有很多的藉口。
  • 為什麼學佛先要了解四依法?
    1、佛說的經典最重要,論,是佛的弟子們,這些菩薩與尊者們,根據佛法的修持的著作。有些論著得非常了不起的,但是到底還是菩薩們,是尊者們的著作,不是本師釋迦牟尼佛的,親口所講的原著。所以學佛,2、第一注意依經不依論。3、第二依法不依人。
  • 學佛和修行能得到這7種財富,這是最真實的福報
    學佛修行能修到這七種境界,才是最真實的福報時光飛逝,光陰荏苒,每逢年底,都會總結這一年時間裡,收穫了多少知識和財富,有什麼長進、進步。有些人收穫的可能是財富,又或者是知識,亦或是愛情。但「幾家歡喜幾家愁」,也總有一些人收穫是不盡如人意的,那也是人之常情。就好比之前我所結識的一些佛學愛好者中,就不乏有人給我反映,說自己學佛修行整整一年了,可在修學的這一年時間裡,總感覺自己並沒有什麼收穫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