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佛後,消極厭世、逃避人生、煩躁易怒正常嗎?如何治?|讀佛典

2020-12-14 文化人生譚

初涉佛教的人往往會「消極厭世、逃避人生甚至煩躁易怒」,並想當然地認為,佛學本質就是如此,理應產生這樣的觀念。

其實,這是對佛學的誤解,是「半瓶子醋」佛學,是一知半解,這樣的誤解既不利於修佛,也不利於解脫煩惱,所以,是「佛病」,不是悟道。

那麼,為什麼會產生這種「佛病」呢?如何對治?

1、修佛為什麼易於產生消極情緒

學佛首先要學的大約就是對生命本質、人生實相的認識,佛典裡這方面的內容也非常豐富,那麼,佛典裡講的現世人生的本質和實相是什麼呢?

遍覽佛典,似乎「空」、「苦」、「不淨」是回答這類問題時的最重要的三個關鍵詞。

大乘佛法講「緣起性空」,認為現世人生的一切都是一種因緣聚合體,因緣到了出現,因緣散了消失,這是有形世事之必然。

所以長遠來看,有形人生的一切都如夢幻泡影般不真實,都沒有怛常自性……

「人生實苦」也是佛典裡常見的說法。佛典裡一般認為,「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五蘊盛熾」是世俗之生誰也逃不掉的人生八苦,

在這苦多樂少的生命之汪洋大海中,可憐的凡夫俗子們就像迷失了航向的小舟,無依無靠,孤苦伶仃。

淨土宗主張「欣淨厭穢」,追求往生西方淨土,所以觀想「自身不淨、現世不淨、今生不淨」就成了修行的主要內容。

佛教主張「戒邪淫」,戒邪淫的重要方法是觀想異性身體的不淨。

……

對於初涉佛學的人來說,這種空、苦、不淨的思想與觀念看得多了,難免會產生消極厭世、逃避人生、煩躁易怒的情緒。

更有甚者,有一些修行者據此而失去對現實生活的興趣,悲觀絕望,甚至抑鬱自殺。

《雜阿含經》和《楞嚴經》中就曾記載:有佛弟子因修不淨觀而厭棄肉體,進而導致自殺,求別人殺死自己,還有人遁入山林,消極避世……

這樣的結果不但違背了佛教教義「救人於水火」、「助人解脫煩惱」的基本精神,而且也與學佛者求解脫、得快樂的求佛初衷背道而馳。

所以這樣的行為不是悟道的表現,是不得佛學要領的表現,是走火入魔的表現,所以是一種「佛病」,是一種需要對治的學佛之歧途。

2、如何對治

細究之下,這種「佛病」產生的根源大約主要在於對佛學的一知半解,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佛學裡是有「空」「苦」「不淨」觀,但還有「利樂有情,莊嚴國土」、「要渡已先渡人」、「佛學在人間,不離世間覺」……

大乘佛學雖然主張「緣起性空」、「世事空幻」,但菩薩道還認為,「渡人、救苦救難」是得道的前提條件,要成就更高的佛果甚至需要做到「利樂有情,莊嚴國土」。

「渡人」、「利樂有情」實質就是要求修佛者走入俗世、關愛他人、關注社會、給別人以愛與溫暖,而不能厭離世界,逃避人生,否則是修不成正果的。

可見,大乘佛法其實是倡導人們修行要積極入世,熱情擁抱現實生活,只不過需要修佛者在入世的同時,清醒意識到現實的空幻性、俗世的汙穢性、人生的痛苦性,進而避免生出對名利、財富的執著來。

中國禪宗的集大成者—《壇經》曾極力反對脫離世事的「空心靜坐」,認為空心靜坐是一種「著空」,是成就不了無上佛道的,

並據此提出,「佛法在世間,不離世界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

在《壇經·疑問品》裡惠能還告誡俗家學人們,修佛首先要「恩則孝養父母,義則上下相憐,讓則尊卑和睦……聽說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眼前」。

也就是說,要修成佛道,首先要承擔起人生應有的責任,過好世俗生活,在家要孝養父母,關注親情,在外要努力工作,盡職盡責……

在家也好,在外也罷,要始終做到「堂堂正正做人,勤勤懇懇做事」這,才是學佛正途,參禪的基礎,也是開悟的前提。

即使是大談現世不淨、追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淨土宗,其實質也不主張消極厭世、逃避人生。

《佛說觀無量壽經》曾言:修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者,必須修「淨業三福」,而「三福」中的第一福即為「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土善業」。

也就是說,要往生西方淨土必須把不淨的現世人生過好,要積極承擔現世人生的各種責任,以儲備往生極樂的必備資糧。

顯然,在淨土宗這裡,消極厭世,逃避人生是往生不到西方極樂世界的。

這就好比孫悟空雖然一個筋鬥能打十萬八千裡,幾個筋鬥就可直達靈山,但要取得真經還得與唐僧一塊一步一步地走下去,

而不能背著唐僧飛抵靈山,因為這樣直飛過去,是不具備得佛果的資糧的,沒有資糧,佛祖是不會給真經的。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看到,要成為一個真正的佛教徒或合格的佛學愛好者,就要把現世人生做為道場,

積極過好每一天,在家孝養父母,和睦妻兒,在外認真工作,堂堂正正做人,勤勤懇懇做事。

這,才是修佛正途,而不能消極厭世,逃避人生。

相關焦點

  • 認為學佛就是消極悲觀,那就大錯特錯了!給不信佛的人看看吧
    問:有人說學佛就是消極?答:學佛是為了尋找解決人生大事的方法,人生最大的事就是脫離六道輪迴、往生極樂淨土。所有方法中念佛是最佳、最快的方法,因為念佛直接乘佛力,如乘船過海靠船力。正常工作、學習之外,此外加一個念佛的習慣,並求生極樂世界,不是消極。而是正確把握人生的態度,是積極心態。如果只是悲觀厭世、逃避責任,則是消極,南無阿彌陀佛。信仰有狹義和廣義之分,廣義的信仰「指對某件事情或某個目標執著的追求」,所以信佛只是眾多信仰中的一個,很多不信佛或不信任何宗教的人,也有其他信仰。
  • 當別人知道我學佛後……
    不知道您是否觀察到這樣一個現象:很多人皈依、學佛後都有意無意地避免公開這個事實並不是因為對佛法沒信心02其實呢…… 誠然,有些人的學佛因緣,是因為人生遭受挫折。在反思人生、尋求解決之道的過程中,接觸佛法,解開心結。
  • 逃避是可恥的但有用,真的嗎?
    夫人是個日劇迷,前兩天閒著無聊又看了一遍新垣結衣飾演的《逃避雖可恥但有用》。老李陪著第一次看了日劇,發現自己真的很落伍,《契約婚姻》、《婚姻經營合伙人》這種概念,居然現在才知道。為了逃避失業問題她選擇了契約婚姻。老李也承認女性由於生理上的問題,在工作上是弱於男性的。老李今年選擇了逃避,暫時擺脫的原先的工作狀態,有了更多的時間可以考慮之前沒有想到的事情。煩躁的心態得到了暫時的緩解。夫人說,今年是我們結婚20年以來,最和諧的一年。那麼逃避看來暫時還是有用的。但是,如果老李選著不上班在家裡當全職丈夫的話,估計就會是火星撞地球了。
  • 佛教:學佛後,有這四種改變的人,才會變得有福氣
    祖師有言:修要真修,證要實證,而我們往往會打著學佛的幌子,逃避現實,蹉跎時光,最後一無所成,最後變成了自欺欺人。所謂修道者如牛毛,成道者如麟角,又有多少人能夠投入自己的全部身心。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一個人學佛後,有這四種改變,才會成為真正有福氣的人。
  • 8成新手媽媽都有過產後抑鬱 煩躁易怒、莫名想哭超過2周要注意
    輕度產後抑鬱情緒(Baby blue)約50~80%的新手媽媽都會遇到,通常2周內會自行緩解,臨床表現包括:煩躁、易怒、有時候想哭,但這些症狀不會每天發生,也不會影響到日常生活或照顧寶寶的能力,媽媽還是能和寶寶產生依附關係,在照顧中得到滿足感。2.
  • 【蓮悟人生】紅塵中修行——如何處理學佛與世間法
    ,會有一些錯誤的認知,那就是以為學佛是出世間法,生活是世間法;學佛首先要放下執著、執念、要有出離心。這其實是陷入了另一種執著裡,看似放下了對俗世的執著,實則提起了對學佛的執念。我很慶幸自己這幾年有緣在佛教慈善團體慈濟會修行,對正法正道有一些辨別,很多時候,修行中遇到困惑,拿證嚴上人的書一讀,再和資深的慈濟師兄師姊們的行為標準一對照,判斷就基本八九不離十了。
  • 1《無門檻讀懂楞嚴經》序:1.1為什麼要學佛
    我們學佛就可以除苦。1.1.2我們的社會充滿了種種不好的現象。每天打開報紙電視的時候,連接上網際網路的時候,到處可以看到殺人、戰爭、恐怖活動等新聞。這些現象的背後,都是部分人類不懂得佛法而導致貪婪、嗔怒、愚痴的思想,對宇宙人生缺乏正確的認識而導致的殺業。
  • 來大姨媽前易怒,注意經前症候群!
    因為她們易怒!這是經前症候群的症狀之一,讓我們一起了解經前症候群吧。什麼叫經前症候群?經前期症候群(PMS)是指女性來月經前出現的一系列生理和情緒方面的不適症狀,與疾病無關,月經結束後會自行恢復正常,但症狀嚴重時會影響正常生活。經前期症候群有隨年齡增長逐漸加重的趨勢,常在40歲左右或在圍絕經期開始變得嚴重。
  • 滾滾紅塵一書桌:那些年,學佛路上重要的那些書
    當我學佛後,聽到法師打比喻,說我們在六道中輪迴時,閻羅王是按照生死簿上的名字抓你。人的名字不僅僅是幾個字,而是全息的信息集合體,包涵了你所有世的善惡業力。我就想,這不是和張桂芳「呼名拿人」一樣嗎?當我念佛後,發現念佛也是同樣道理。
  • ︱讀佛典
    夕陽殘照,冷雨荒冢,一世繁華都化作了黃土一堆,枯骨一把,……這,大約是現世人生的必然歸宿。死亡冰冷暗黑,有去無回,爛漫於滾滾紅塵中的鮮活個體哪個不害怕?哪個不恐懼?死亡恐懼大約是可憐人類與生俱來的必然與無奈。為了對治死亡恐懼,人類創造出了許許多多關於死亡的學說。
  • 心理學秘籍:看破紅塵絕非消極厭世,絕大多數人無緣認識
    心理學秘籍:看破紅塵絕非消極厭世,絕大多數人無緣認識又名:看破紅塵不是什麼都不做,而是一種修煉與覺悟看破紅塵的人多半是這幾個原因:受困於長期無明之苦。經歷了情感曲折的苦。他們需要重新為人生定義,到時,終會發現,世間法中所謂的美好都是不究竟的,那麼,他們便會接著尋找解脫法,到底什麼樣的人生才是真意義?
  • 遭遇不幸是自身因果,除了忍受,如何邁向幸福人生?
    很多時候,我們覺得自己受到別人的冤枉,憑空降臨了無妄之災,或者總是受到別人的誤會等等,內心會不安,會煩躁。佛法告訴我們這是茫茫人海中你與他的緣分。如果這種緣分令你感到不安,又無法脫離怎麼辦?佛法告訴我們首先要『安忍』,有儲蓄力量的機會,然後再積極、努力的改變!把外在人、事、物對自身的負面影響,降到最低!
  • 麥家力作《人生海海》:你拼命逃避,現實就真的肯放過你嗎?
    這句話是麥家的作品《人生海海》中的一句話。第一次讀這句話,僅僅覺得「嗯,對。是這麼個道理。」再一次品讀這句話時,不由得開始陷入沉思。這句很有現實意義的普通話語,確實沒什麼毛病,但是我們都做的到嗎?她曾經在一個遊戲論壇上看到過一個帖子,一個80後在上面發帖說自己從今以後不會再玩這個遊戲了。因為他女兒被檢查出了白血病。他在他女兒檢查結果出來之後就立刻刪除了遊戲。
  • 學佛才知道人生與宇宙的真相在佛法裡講得清清楚楚,無人可以推翻
    學佛後才知道,人生與宇宙的真相在佛法裡已經講的清清楚楚,而且世界上任何人都無法推翻佛的理論【淨土宗十一祖省庵大師開示】稽首三界尊,釋迦牟尼佛,十方三世佛,菩薩及聲聞【略解】我是50歲開始學佛的,在學佛之前我是一個唯物主義者。但是,有許多哲學問題,唯物主義實在無法回答,唯心主義也無法回答,一直困擾著我。儒家與道家解決了我部分困惑,關鍵問題還是無法解決。比如,人生只有一次嗎?人是從哪裡來?到哪裡去?宇宙的真相是什麼?
  • 「讀藥」逃避並不可恥,但不總是有用
    『讀藥』是界面文化每周推送的固定欄目,專為讀者定製解決人生疑難雜症的文化藥方。每周,我們會選取讀者提供的「病情」,針對一種「病症」推薦適用的書籍、影視、音樂、文藝活動等,讓生活變得更加充實和美好。想尋醫問藥嗎?歡迎進入「讀藥信箱」給我們寫信,聊聊你的疑難雜症。本期讀藥,我們想與大家聊聊「如何停止逃避」。
  • 皈依後,怎麼更好的學佛?
    我們慢慢地對佛陀、對三寶產生了這種皈依跟信仰,但是光憑這種信仰學佛那是不夠的。我們說修學要遵循信、解、行、證,這樣的四個步驟。我們一開始依賴於對三寶的信仰踏入了佛門,但是我們這種信還沒有建立正信,那正信從哪裡來呢?那就有來自於我們的解,對佛法的深入了解,那這個時候我們難免要找一個老師。
  • 一個人學佛後,有這3種狀態的人,證明你福慧具足了
    如今,很多人學佛很久,讀了不少經書,拜了不少佛。假如某一天,突然聽懂了法師的某一句話,或者理解了幾句禪語,就覺得自己開悟了,只能說你把開悟想得太簡單了。佛法上講:「佛是開悟的人,人是未來的佛」。大千世界中,眾生皆具有佛性,但因本身的妄想執著而難以開悟。再加上如今是末法時代,眾生慧根淺薄、佛法義理晦澀難懂,能夠開悟的人更是屈指可數。
  • 學佛多年,很多人走進了誤區,你分清「佛法」和「佛學」了嗎?
    很多人,學佛多年,也很難弄明白的就是:佛教、佛法、佛學,這三者的關係,基本都是混為一談。其實這三者,並不完全相同。有些詞語,看似無傷大雅,卻會讓人誤解佛教,走進了學佛的誤區,本文我們就來整理這3個問題,幫你走出學佛的誤區,看看你犯過類似的錯誤嗎?
  • 《心經》是所有學佛的人,最應該讀的一部佛經!
    無論是大乘佛教、小乘佛教還是密教,他們都有一個特點:學佛修行。作為學佛修行的人來說,不同的宗門,只是不同的方法,也就是走的路不同。但是他們都殊途同歸。都要達到自身的解脫,證悟果位,究竟涅槃。在諸多的佛經中,有一部佛經極為特殊,它被所有宗門認可。雖然不同的宗門,對它的理解程度不同,但是他們都認為,這部佛經,統攝了三藏十二部所有的內容,是所有佛經的核心。
  • 學佛人可以算命嗎?
    我們學佛人,我們相信自己的命運。命運掌握在我們自己手裡,命自我造。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我們如果行善,那我們將來就會有好的果報。我們如果作惡,等待我們的就是不好的果報。但是從佛法的角度來說,禍福不是一定的,也不是不能完全改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