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涉佛教的人往往會「消極厭世、逃避人生甚至煩躁易怒」,並想當然地認為,佛學本質就是如此,理應產生這樣的觀念。
其實,這是對佛學的誤解,是「半瓶子醋」佛學,是一知半解,這樣的誤解既不利於修佛,也不利於解脫煩惱,所以,是「佛病」,不是悟道。
那麼,為什麼會產生這種「佛病」呢?如何對治?
1、修佛為什麼易於產生消極情緒
學佛首先要學的大約就是對生命本質、人生實相的認識,佛典裡這方面的內容也非常豐富,那麼,佛典裡講的現世人生的本質和實相是什麼呢?
遍覽佛典,似乎「空」、「苦」、「不淨」是回答這類問題時的最重要的三個關鍵詞。
大乘佛法講「緣起性空」,認為現世人生的一切都是一種因緣聚合體,因緣到了出現,因緣散了消失,這是有形世事之必然。
所以長遠來看,有形人生的一切都如夢幻泡影般不真實,都沒有怛常自性……
「人生實苦」也是佛典裡常見的說法。佛典裡一般認為,「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五蘊盛熾」是世俗之生誰也逃不掉的人生八苦,
在這苦多樂少的生命之汪洋大海中,可憐的凡夫俗子們就像迷失了航向的小舟,無依無靠,孤苦伶仃。
淨土宗主張「欣淨厭穢」,追求往生西方淨土,所以觀想「自身不淨、現世不淨、今生不淨」就成了修行的主要內容。
佛教主張「戒邪淫」,戒邪淫的重要方法是觀想異性身體的不淨。
……
對於初涉佛學的人來說,這種空、苦、不淨的思想與觀念看得多了,難免會產生消極厭世、逃避人生、煩躁易怒的情緒。
更有甚者,有一些修行者據此而失去對現實生活的興趣,悲觀絕望,甚至抑鬱自殺。
《雜阿含經》和《楞嚴經》中就曾記載:有佛弟子因修不淨觀而厭棄肉體,進而導致自殺,求別人殺死自己,還有人遁入山林,消極避世……
這樣的結果不但違背了佛教教義「救人於水火」、「助人解脫煩惱」的基本精神,而且也與學佛者求解脫、得快樂的求佛初衷背道而馳。
所以這樣的行為不是悟道的表現,是不得佛學要領的表現,是走火入魔的表現,所以是一種「佛病」,是一種需要對治的學佛之歧途。
2、如何對治
細究之下,這種「佛病」產生的根源大約主要在於對佛學的一知半解,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佛學裡是有「空」「苦」「不淨」觀,但還有「利樂有情,莊嚴國土」、「要渡已先渡人」、「佛學在人間,不離世間覺」……
大乘佛學雖然主張「緣起性空」、「世事空幻」,但菩薩道還認為,「渡人、救苦救難」是得道的前提條件,要成就更高的佛果甚至需要做到「利樂有情,莊嚴國土」。
「渡人」、「利樂有情」實質就是要求修佛者走入俗世、關愛他人、關注社會、給別人以愛與溫暖,而不能厭離世界,逃避人生,否則是修不成正果的。
可見,大乘佛法其實是倡導人們修行要積極入世,熱情擁抱現實生活,只不過需要修佛者在入世的同時,清醒意識到現實的空幻性、俗世的汙穢性、人生的痛苦性,進而避免生出對名利、財富的執著來。
中國禪宗的集大成者—《壇經》曾極力反對脫離世事的「空心靜坐」,認為空心靜坐是一種「著空」,是成就不了無上佛道的,
並據此提出,「佛法在世間,不離世界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
在《壇經·疑問品》裡惠能還告誡俗家學人們,修佛首先要「恩則孝養父母,義則上下相憐,讓則尊卑和睦……聽說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眼前」。
也就是說,要修成佛道,首先要承擔起人生應有的責任,過好世俗生活,在家要孝養父母,關注親情,在外要努力工作,盡職盡責……
在家也好,在外也罷,要始終做到「堂堂正正做人,勤勤懇懇做事」。這,才是學佛正途,參禪的基礎,也是開悟的前提。
即使是大談現世不淨、追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淨土宗,其實質也不主張消極厭世、逃避人生。
《佛說觀無量壽經》曾言:修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者,必須修「淨業三福」,而「三福」中的第一福即為「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土善業」。
也就是說,要往生西方淨土必須把不淨的現世人生過好,要積極承擔現世人生的各種責任,以儲備往生極樂的必備資糧。
顯然,在淨土宗這裡,消極厭世,逃避人生是往生不到西方極樂世界的。
這就好比孫悟空雖然一個筋鬥能打十萬八千裡,幾個筋鬥就可直達靈山,但要取得真經還得與唐僧一塊一步一步地走下去,
而不能背著唐僧飛抵靈山,因為這樣直飛過去,是不具備得佛果的資糧的,沒有資糧,佛祖是不會給真經的。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看到,要成為一個真正的佛教徒或合格的佛學愛好者,就要把現世人生做為道場,
積極過好每一天,在家孝養父母,和睦妻兒,在外認真工作,堂堂正正做人,勤勤懇懇做事。
這,才是修佛正途,而不能消極厭世,逃避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