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是什麼?怎樣克服死亡恐懼?︱讀佛典

2020-12-05 文化人生譚

夕陽殘照,冷雨荒冢,一世繁華都化作了黃土一堆,枯骨一把,……這,大約是現世人生的必然歸宿。

死亡冰冷暗黑,有去無回,爛漫於滾滾紅塵中的鮮活個體哪個不害怕?哪個不恐懼?死亡恐懼大約是可憐人類與生俱來的必然與無奈。

為了對治死亡恐懼,人類創造出了許許多多關於死亡的學說。對中國人而言,克服死亡恐懼的辦法大約不出唯物論哲學、佛教理論以及孔子的教誨等學說。

01中國人的「死亡」觀

在唯物論哲學看來,人活著時,血液流動,呼吸暢通,血液與呼吸把身體需要的養份與新鮮氧氣輸送到身體的各個部分,獲得了這些養料後,身體器官就如工廠般開始了運轉,大腦有了意識,身體有了感覺,肌肉有了力量……

當人死後,呼吸消失,血流停止,意識消散,人體機能化為無有,鮮活的肉體就變成了一堆終將被分解掉的腐肉與壞血,即人死如燈滅。

與唯物論不同,佛教在生死問題上持「輪迴」觀。

佛教認為,人在現世的一切所思所為構成了一種巨大的力量——「業力」,在業力推動下,人死後仍然會以某種類似於意識的東西存在著(比如,在藏密宗中,這種存在叫「中陰」),並在業力的推動下,「中陰」投胎轉世,實現輪迴。

基於這種觀念,佛教提出了「因果報應、活佛轉世(藏密宗持此說)、涅槃超脫輪迴等理論:

行善積德就會形成巨大的正向業力,在正向業力支配下,人死後就會轉世成有福之人,甚至天神;否則,作惡害人就會形成某種巨大的墮落性業力,在它的支配下,壞人就會墮落於地Y、餓G、牲畜等三惡道,大約這就是佛典所謂的「因果報應論」的主要內容

藏密認為,精進修行之佛教大德如果沒有達到涅槃境界,也會經「中陰」投胎轉世,所以,用一種特有的方法就可以找到這個大德的轉世靈童,大約這就是藏密所謂的「活佛轉世論」

佛教認為,受輪迴束縛的一切生命都會經歷生、老、病、死之苦,即使天神也不例外,所以解脫煩惱的最究竟途徑是「跳出輪迴」,達到某種不生不滅的狀態。大約這就是佛教所謂的「涅槃超脫輪迴論」。

與唯物論、佛教都不相同,孔子對死亡有一種獨特的態度,叫「存而不論」:

用《論語》的原話來說, 「未知生,焉知死」、「未能事人,焉能事鬼」、「不語怪力亂神」「祭如在」……

也就是說,在孔子看來,面對死亡最好的態度應該是:

活好現世,把握當下,盡力完成做人的責任和義務,這是人生的全部意義與價值;至於死後如何?雖然這是一個問題,卻是一個現世不用考慮的問題,只需要對死亡保持敬畏,尤其要保持一種探究與體驗的態度即可。

孔子的這一態度對中國人影響甚巨,幫助無數國人克服了死亡恐懼,直到今天,恐怕大多數中國人對死亡仍持這樣的態度。

02「死亡觀」是信仰,不是科學

面對三種不同的觀念,我們不禁要問:究竟哪種是真理?哪種對?哪種錯?

就目前的科學發展水平而言,水火不相容的前兩種觀念(「人死如燈滅」與「輪迴觀」)似乎都難稱為信實科學的理論,它們各自都有較為合理的證據,但也有解釋不了的地方。

比如,貌似科學信實的「人死如燈滅」論,其實也有許多解釋不了的問題:

比如,「百慕達三角」問題,高僧火化後為什麼會出現礦物性質的舍利子?癔病究竟是怎麼回事兒?為什麼有些所謂的活佛能治得了這種病?甚至人類的起源問題(真是由猿猴進化而來的嗎?現在許多科學家對此提出了質疑,至少這是一個還沒有被證實的學術構想,既然是學術構想就有被推翻的可能)等。

西哲康德曾言,科學必須經受理性的檢驗,但信仰不需要,信仰是一種個人性的實踐理性。

也就是說,面對信仰,我們無須用科學來求證,只要你相信它,並且它能夠解決你的實際問題,這就夠了,大約這就叫「信仰無爭辯」!

據此,我們認為,對於「人死如燈滅」與「輪迴觀」,似乎我們更應該把它們看成一種信仰,而不應看成科學性結論。

也就是說,對於死亡的態度、死後的情形,我們似乎無須過份爭辯,也無須理性探討,我們似乎應該根據個人的信仰、受教育程度、經歷以及文化傳統來選擇一種立場,選擇一種態度,

並且相信它,讓它陪伴我們渡過親人和自己終究要面對的死亡,以使我們更坦然、更從容也更有尊嚴地接受死亡。似乎這就足夠了,而不是非得要用理性判斷出個對錯來!

依此來看,對於受過嚴格理性思維訓練的、有著遠大濟世情懷的科學家、知識分子,似乎可以持有堅定的「人死如燈滅」觀。

持有這種生死觀,雖然面對死亡時難免痛苦不舍,但至少可以激勵自己在「有限的生命裡儘量做出無限的貢獻」。

對於虔誠的佛教徒或在家居士來說,完全可以堅定相信「人生有輪迴」。

持有這種生死觀,一來可以更從容地面對死亡,二來可以激勵自己在現世做好人、行善事。

對於宗教情懷淡泊的普通人來說,不妨持有我們的文化聖人——孔子的態度:過好現世的每一天,至於死後如何?只抱著敬畏式、嘗試式、探究式態度去體驗它,就像開啟一段新的徵程一般!

這樣的死亡態度,一來可以激勵我們熱愛生命,過好當下,勇擔人生責任,二來可以有效克服死亡恐懼:

這是因為孔子告訴我們,或許死亡是另一種開始,至少它是一種值得我們體驗和探究的事情,而不一定是一種絕對的虛無與無底的黑洞。

相關焦點

  • 人如果沒有信仰,怎樣才能擺脫對死亡的恐懼?一個故事,給你啟發
    人,往往會對死亡產生恐懼,所以會選擇信仰,希望通過信仰,可以給自己一個很好的歸宿,可以戰勝對死亡的恐懼。那麼,人如果沒有信仰,又怎樣才能擺脫對死亡的恐懼呢?下面分享的一個故事,給你啟發,看完恍然大悟。根本沒有什麼好擔心的!它立刻朝水面衝下去,沒想到在水面上狠狠撞擊了一下立刻被彈起,它飛上天再試一次往水面衝去,這次它企圖鑽進去,沒想到它又失敗了,一次又一次,用盡各種方法,還是回不去它原來的世界。最後,他終於明白了:它是永遠回不去了!水底的蟲子們始終等不到回來的蟲子,因此,他們還在恐懼著……這個故事就是蜻蜓點水的原因。
  • 古代攻城戰爭中,前排士兵怎樣克服對死亡的恐懼?
    真如影視劇中攻城方士兵損失十之八九,那前排士兵是如何克服馬上就要陣亡的恐懼呢?首先是士兵的前途問題。雖然古代中國有科舉制度選賢任能,可惜能夠從科舉中脫穎而出、入仕為官的實屬鳳毛麟角,因為大多數老百姓根本讀不起書。而這些文盲老百姓幾乎沒有任何上升的途徑,如果有,那必定是靠軍功。自從商鞅確立了軍功制,就保證了中國古代平民的參軍熱情十分高漲。
  • 實用心理學丨人為什麼會恐懼,怎樣克服自己的恐懼心理?
    為什麼人會有這種恐懼情緒呢?身陷恐懼情緒中的時候又該怎樣擺脫呢?可以試試以下心理調節的方法。克服恐懼心理最重要的是,清楚恐懼的來源。了解了恐懼的來源接下來需要做的是克服恐懼。首先,對於因為不可預知的危險引起的恐懼,你是無法避免遇到這種恐懼的,因為生活中不可預知的危險有很多,這種恐懼很普遍。
  • 了解死亡,直面恐懼
    作為普通人,我們需要知曉兩種死亡原因:過早的死亡和自然壽命耗盡的死亡。後者基本是既定的,但前者可以卻可以通過行善積德來改命,《了凡四訓》這本書很好的呈現了這一點。人之所以害怕死亡,源於對未知的恐懼。一旦了解了臨終前的一些徵兆以及整個大概過程,並且在在世時多修習靜心與專注,自然跳脫恐懼的束縛。保持內觀,觀到極致,自然放下,看見即解脫。
  • 理性地分析人為什麼會怕死,其實死亡真的不值得恐懼
    現在已知的所有的生命最終的歸宿是死亡。這一點毋庸置疑。人類恐懼死亡,更不願意面對死亡。但是你無論如何,都無法逃避。有人說克服恐懼最好的辦法就是戰勝恐懼。但是以現在人類所擁有的科技水平暫時還無法實現永生。如果真到了那個時候,不如微笑著去面對吧。畢竟,恐懼完全就是徒勞。可是人類為什麼就那麼怕死呢?
  • 閉口不提的死亡教育,才最讓孩子恐懼
    那,如果大人什麼都不說,孩子真的就什麼都不會知道嗎?那些臨終孩子的父母,又真的會心安、不後悔嗎?在中國教育裡,死亡教育和性教育一樣,在絕大部分大人的眼裡,都是禁忌。孩子要想獲得這方面的知識,基本都靠自學。
  • 老年人不應該恐懼死亡,應該正確地對待死亡
    生命就是一個過程過程,所以一個人對生命的死亡,完全不用恐懼。老了身體有這樣的毛病,那樣的毛病也都是很正常的。老年人不能要求,像年輕人一樣的身體健康,那也是不實際的。同樣老年人對死亡也不應該感到恐懼,應該安然的來,然後安然的去。想一想,上天給你的使命,並不叫你在地球上長住,而只是叫你看一看,你還是要回去的。
  • 《小鳥的葬禮》:我們需要給孩子怎樣的死亡教育?
    換成作風簡單粗暴的家長,或許就不會陪著孩子埋葬小青蟲,而是直接來一句河東獅吼了:「哭什麼哭,不就是死了一隻蟲子嗎!」可以想見,這兩種家長培養出來的孩子長大後會有怎樣的差距。在閱讀的過程中,我也不自覺地思考起了一個問題:我們應該給孩子怎樣的死亡教育?從《小鳥的葬禮》中,我得到了幾點啟發。01.再小的生命都值得我們去尊重,即便已經死亡。
  • 怎樣克服恐懼心理,強大你的內心?這四點把技巧說透了!(精闢)
    因為這個世界上所有的恐懼,都是自己強加給自己的心理暗示,只要你的內心足夠強大,能夠克服自己的恐懼心理,那麼,就沒有什麼能嚇到你。那麼,具體應該怎樣克服恐懼心理,強大你的內心呢?以下這四點把技巧說透了!助你克服恐懼心理。
  • 人死亡時是什麼感覺
    人們不禁要問,人類在死亡之路上究竟會看到怎樣的奇幻景象呢?為什麼不同種族、國籍的人們都會出現相同的瀕死體驗呢?死亡之路竟是欣喜之旅嗎阿諾德是一位登山愛好者,他在攀登阿爾卑斯山時,曾失足跌入險惡的峽谷中。
  • 豆瓣8.4《白噪音》:美國死亡之書,人類屏蔽死亡恐懼的「自然語言」
    《白噪音》被譽為「美國死亡之書」,它生動地表達了後現代主義時期,人們對於死亡的恐懼。小說一經問世,便榮獲了美國文學大獎——全國圖書獎,並被譽為後現代主義文學的巔峰之作。
  • 人類為什麼會對死亡產生恐懼?是基因決定的,還是後天習得的
    正是因為有了對死亡的恐懼,人類創造了哲學和宗教進行自我安慰,創造了醫學來對抗死亡。那麼,為什麼人類對死亡的恐懼仍然揮之不去呢?害怕死亡源於人類的自我保護我們知道,馴鹿見到老虎時一定會奔跑,老鼠總是會害怕貓咪的叫聲,人也一樣會害怕危險的東西,這一切都是刻在基因裡的自我保護的本能。
  • 面臨死亡的兩種人,他們的恐懼或高興,天壤之別
    人即將死亡的時候其實特別害怕,即便是平日裡膽子很大的人也非常恐懼,是一種現在根本體會不到的感覺。所以,人快死的時候,只要因緣具足我就去念經,一方面對自己修持慈悲心有很大的幫助,另一方面我會想:可能不久我也會成為眼前這人的樣子吧,然後就考慮怎麼能應對死亡,想一想能讓自己不畏懼死亡的方法。
  • 從天蠍走向雙魚:如何超越對死亡的恐懼?秘密就藏在這裡!
    死亡,這是每個人都必須面臨的最終歸宿,無論王侯將相,還是販夫走卒,誰都無法逃脫!然而,死亡這個課題,卻也是大多數人不願意多去提及的問題。人死後將去什麼世界?靈魂是否存在?這些問題,至今都沒有一個公認的確切答案。這一切,都是源自於心中的恐懼,對生的留戀,對死的恐懼!
  • 易烊千璽:在死亡面前,除了恐懼還能做些什麼
    珍惜每一種異想天開珍惜每一次荒誕不經珍惜每一個現在珍惜每一種痛珍惜身邊每一份陪伴在死亡面前,作為一個普通人,除了恐懼還能做些什麼?易烊千璽主演的《送你一朵小紅花》,是《滾蛋吧,腫瘤君》《動物世界》的導演韓延拍的生命三部曲中的第二部。
  • 人在死亡前的一瞬間,大腦會知道自己即將死亡了嗎?
    生老病死,這是大自然亙古不變的規律,所有出生在這個世界的人終將都會面臨死亡,最後離開這個世界。那麼,人在死去的一瞬間,是否會感到恐懼呢?大腦會知道自己即將死亡了嗎?死亡,意味著肉體生命的終結,大腦停止運轉,腦電波變得平直。
  • 面對死亡,逃避或恐懼是無效的,最好的辦法是:向死而生!
    有些人歌頌生命,有些人歌頌死亡,比如詩人狄金森、作家莫迪亞諾、《少女與死亡》的作者圖尼埃爾,以及昆丁·塔倫蒂諾的暴力美學電影。不僅西方如此,東方亦如此。對於死亡,孔子認為先把勝過好,然後才是死,所以他說「未知生焉知死」。
  • 內向者怎樣克服社交恐懼?開言英語學員給出完美答案
    (原標題:內向者怎樣克服社交恐懼?那麼,內向者該怎樣克服社交恐懼?日前,開言英語學員Richard在Talk演講比賽中,用自己親身實例告訴大家,內向者只要勇於挑戰內心的懼怕,突破自我的局限,一樣可以避免成為內向的受害者。
  • 為何人面對死亡會恐懼?科學家給出了解釋,只因我們體內有它
    當人面臨死亡的時候,親人會難過流淚,除此之外人們也會恐懼死亡,恐懼屍體,儘管人類已經見證過了很多人的死亡,甚至有人也見過屍體,但是人類對於死亡依然還是很恐懼的,自古以來就流傳了關於死亡的傳說,這些故事對於人們影響很大,也足以看出人類對於死亡的恐懼。那麼人類對於死亡,為什麼會感到恐懼呢?
  • 漫畫:怎樣向孩子解釋「死亡」
    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他們又一次跟Joe聊了這件事。 Jay說:「我們都會在某天死去不假,但像你年紀這麼小的人,會活很久很久。」 「但重點是,知道我們會在某天死去是件好事,因為這能提醒我們更珍惜活著時的每分每秒。」 「你會難過是很正常的事,因為這是一個很沉重的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