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為什麼會對死亡產生恐懼?是基因決定的,還是後天習得的

2020-12-03 科學交響樂

賈伯斯在一次演講中說過:「即便很多人嚮往天堂,也不會有人會為了去天堂,而選擇死亡。」這句話道出了人類對人間的留戀。我們從出生開始就是一場奔向死亡的過程,但是每當想到死亡時,我們卻總是慄慄危懼。

我有位女性朋友,很年輕就得了肝癌晚期,她是一位虔誠的女人,是一位真正的信徒,每次一起吃飯的時候總會看到她飯前的禱告。她似乎把信仰當做她的「精神支柱」。我是一個無神論唯物主義者,所以她很愛在我面前進行「傳教」,從前我們一起談論死亡的命題時,女人總說死亡不是真正的結局,死後會去往另一個世界,沒什麼可怕的。

但是當死亡來臨時,她感到了恐懼。有一天我去醫院看她,她抱著我哭,她用懷疑的語氣哽咽地問我:「真的如你所說人死如燈滅,真的沒有天堂,沒有往生嗎?」我沒有回答她。

正是因為有了對死亡的恐懼,人類創造了哲學和宗教進行自我安慰,創造了醫學來對抗死亡。那麼,為什麼人類對死亡的恐懼仍然揮之不去呢?

害怕死亡源於人類的自我保護

我們知道,馴鹿見到老虎時一定會奔跑,老鼠總是會害怕貓咪的叫聲,人也一樣會害怕危險的東西,這一切都是刻在基因裡的自我保護的本能。

危險就意味著靠近死亡,人如果不害怕死亡,就不會躲避危險,那麼很可能人類早就滅絕了,人類正是因為怕死才使得基因得到傳承,種族得到延續,才有進化和發展的可能性。

所以,害怕死亡是人類的本能。

死亡是一種寂滅

亞里斯多德說過:「沒有什麼比死亡更可怕,因為這是一切的盡頭。」 死亡意味著人類的意識的消失,是一種不可逆的過程,人類的生命非常短暫,世界平均每天有超過16萬人因為各種原因喪命。沒有人能逃脫死亡,這種現實使許多人感到恐懼。

現代科學將的人類死亡看做一個生物過程,而且現代科學還一定程度上否定了「神」的存在,這讓很多人得不到死亡的安慰,沒有了信仰的慰藉,人就更加害怕去面對死亡。

宗教加劇了人們對死亡的恐懼

很多人覺得宗教是渡人的,為什麼還會加劇人類對死亡的恐懼呢?那你就錯了,因為宗教還有一個功能,那就是嚇唬人。宗教為了控制人心,會設置很多條條框框,來限制人性的自由。

但是,人作為高級的生物七情六慾總是難以避免。在宗教的世界觀裡,對地獄的描述是十分恐怖,比如佛教的地獄觀裡,說個謊要死後要拔舌頭,唆使寡婦再嫁人要入剪刀獄,浪費糧食要入春臼獄,動不動就會輪迴成阿貓阿狗,在基督教的地獄觀裡,墮入地獄就意味著無盡的苦海,永遠沒有翻身的可能。

一些研究發現,在西方人中,最害怕死亡的人是中度宗教信仰者,很多信仰者是無法保證自己一生都是高尚的,所以就更加害怕死亡。

人類會留戀人間的美好

人間的美好是我們實實在在觸摸得到、感受得到的。我們在人間可以看到一年四季花開花落,可以聽到蟲鳴鳥唱,可以玩農藥,可以逛街看電影,體驗人間百態。

人世間還有我們最愛的人,人類對親人、愛人、朋友暫時的離別都會表現出非常悲傷的情緒,更何況死亡是一種永遠的離別,因此人類在面對死亡就更加變得情緒化了。

死亡通常是一個痛苦的過程

我們很多人都曾經經歷過親人的死亡,死亡給病人帶來是一種折磨,醫生和親人會為了挽救生命而做最後的努力,因此很多病人在死亡時會插滿了管子。而意外死亡的人,我們在電影電視劇裡也會經常看到,一般都是一種血肉模糊的恐怖場面。

不僅如此,有很多家庭在面對死亡時甚至要面臨金錢和生命帶來的沉重壓力,人類的死亡還需要考慮身後事等種種問題,以前很多老人都是在恐懼中為自己準備一口棺木。

所以對於人類來說,害怕死亡和面對死亡都是一個持續性的過程,這加劇了恐懼程度。

怎麼做才能減少對死亡的恐懼?

1.培養您的人生意義。現在,這是我認為最重要和最有影響力的提示。 我們知道,提醒人們自己的死亡往往會使他們害怕死亡。但是,如果某人對生活中的意義有強烈的感覺,那麼這種提醒就不會打擾他們。

2.不要迴避這個話題。我們總是試圖迴避使我們感到不舒服的事物,例如死亡,但是逃避會使這些事物在我們的腦海中顯得更大。

3.保持身體健康。這一點不足為奇:身體健康的人傾向於減少死亡的恐懼。研究表明,亞健康和經常生病的人對通常更恐懼死亡.

相關焦點

  • 人類為什麼對「屍體」產生「恐懼感」?科學家:人體內有恐懼基因
    人生在世,就需要面對「生老病死」的問題,一個生命的死亡在某種意義上來說也是另一種「重生」的機會。在這個龐大的人類群體中,每天都會有數以萬計的人要面對死亡,而死亡也就是一瞬間的事情,但是卻十分可怕!人類有一個慣性:看見「屍體」腦海中立刻想到的就是死亡!
  • 性格是基因決定的?
    但是「自由派基因」這個故事背後的真相有點不太一樣。近來越來越多的研究打破了原本先天/後天的二分法,這項研究也是其中之一。它提出一個更微妙的新觀點,認為人類特性多半是先天與後天綜合的產物。  領導這項研究的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醫學院教授詹姆士·福勒解釋道,他們發現只有在社交生活活躍的人身上,才能看得到基因DRD4和自由派立場之間的關聯。福勒希望能把這點說清楚:「一個人必須遺傳到這個基因,並且在青春期時擁有眾多朋友,先天和後天這兩項因素交互作用,才會顯現自由派的傾向。」  但是這樣做還是不管用。
  • 狗是忠誠的代名詞,這種特質打何而來,天性使然還是後天習得?
    現代社會中很多人都會選擇養寵物,而因為大家喜好不同,所以養的寵物品種也是各不相同,但我們在現實中最常見的其實還是貓和狗。這兩者的性格也有很大差異,貓的話平時就會比較高冷,狗的話就比較熱情,並且也喜歡鬧騰,而提到狗,大家也會聯想到忠誠。
  • 「跑步天賦」由哪些基因天生就決定了?
    基因真的會影響你的運動能力嗎?文/申奧 編輯/711 圖/網絡想要成為一名馬拉松精英選手,刻苦的訓練、嚴格的飲食控制和頂尖的教練都是必不可少,但是,還有一些與後天訓練無關的因素,決定了你的上限。此外,ADRB2基因的變異還可以促進肌肉新陳代謝的有利變化,使肌肉將運動中產生的乳酸作為供能物質循環利用。PGC1A基因:個體產生更多的PGC-1α蛋白,這一蛋白存在於骨骼肌線粒體中,而線粒體是有氧供能的重要場所。更多的PGC-1α蛋白會增加線粒體數量,有利於提高骨骼肌的有氧代謝能力。
  • 人為什麼會本能的害怕恐懼一些東西
    我們有時候為什麼本能的害怕一些東西。那種害怕是出於本能的,我們自己也不知道為什麼。比如有人天生就怕老鼠,有人天生就怕狗。有人更加怕黑,有人恐高,這是為什麼呢?據科學家研究,恐懼是人類天生的本能,已經鐫刻在人類的基因中,人類之所以本能的恐懼一些事情是因為這些事情對人類造成過傷害。比如怕黑,是因為人類最開始的時候到了夜晚往往要面對野獸的衝擊,夜晚是野獸活動的時刻,帶走了那時候很多人的生命,所以那時候的人類怕黑,而這種基因就會攜帶在我們身體裡,遺傳下來。
  • 日劇與科學:你是否有過被「基因」支配的恐懼?
    我們會對一些事物產生恐懼心理,這些事物可以是未知的,比如外星人無垠宇宙海底巨獸等等,也可以是已知的,我們知道它的存在,並且對它的終將到來感到恐懼。小林前幾天看了一集日劇,就描述了這種對「終將到來」的恐懼,而且還是「與生俱來」的:遺傳基因。
  • 為何人面對死亡會恐懼?科學家給出了解釋,只因我們體內有它
    世界上的萬事萬物發展到一定階段必然會走向滅亡,大自然的發展規律我們要遵守,同時我們也是無法改變的,即使人類作為地球上的高級生物也避免不了這樣的發展規律,人生老病死也是一件非常平常的事情,每天都會有人離開這個世界。
  • 為什麼人類不能實現永生?科學家:人類只是在給基因打工
    要讓人類實現永生,首先就要了解清楚,生死背後的奧秘,要了解清楚:為什麼人類會有生死,而不是實現永生?只有了解了背後的謎團,我們才能夠進行下一步研究探索,並最終通過科學來實現永生。那麼人類的生老病死到底是怎麼回事?是哪些因素決定著?
  • 理性地分析人為什麼會怕死,其實死亡真的不值得恐懼
    現在已知的所有的生命最終的歸宿是死亡。這一點毋庸置疑。人類恐懼死亡,更不願意面對死亡。但是你無論如何,都無法逃避。有人說克服恐懼最好的辦法就是戰勝恐懼。但是以現在人類所擁有的科技水平暫時還無法實現永生。如果真到了那個時候,不如微笑著去面對吧。畢竟,恐懼完全就是徒勞。可是人類為什麼就那麼怕死呢?
  • 為什麼在人類社會中70-90%的人是右撇子?
    據統計,在人類社會中70-90%的人口是右撇子,右撇子個體的數量大大超過了左撇子個體。為什麼右撇子佔比如此之大呢?是我們的基因、大腦,或者是父母、社會的壓力決定了我們的優勢手偏向性嗎?為什麼我們不從一開始就進化成雙手都靈巧呢?許多精細的操作(如雕刻木頭、機械錶維修、寫字等)只需要一隻熟練的手。研究表明,與其花時間訓練兩隻手,不如相對快速地將一隻手訓練到熟練水平。為什麼右撇子傾向的人群佔比高?
  • 黑猩猩與人類的基因相似度高達98.5%,為什麼卻不屬於人類?
    有時為了自身的利益,黑猩猩之間竟然也會挑起戰爭,甚至有的吃自己的近親:小狒狒,小羚羊等弱小動物。在整個動物種類中,黑猩猩可以說是和人類的智商相差無幾,經過科學研究發現,黑猩猩與人類的祖先共同生活了很長時間,但是黑猩猩與人類不同的是它們性格很是活潑,一刻都不安分,尤其到了白天更是它們活躍的時機,經常會聚集在一起嬉笑打鬧。
  • 喜歡同性,還是異性?基因能決定嗎?
    現在看來結果似乎已經確定了,這樣的一個區域中的基因確實可能與男同性戀相關。但是這其中還是存在一個問題:同性戀這樣的形狀,顯然是不能遺傳到後代的(一般來講無法繁衍後代嘛),為什麼還能由基因來決定呢?GWAS要做起來那肯定比這種什麼魔方牆找茬要複雜多了同時為了避免產生主觀上的一些偏差,在問卷設計的時候,研究者不是問「你是不是同性戀?」而會問「你有沒有同性伴侶?」一類的問題。那這麼大的數據樣本,結果如何呢?科學家們找到了五個可能和同性性行為顯著相關的基因位點。但是這五個位點即使綜合起來看,它們和同性性行為的關係也只有1%。
  • 實用心理學丨人為什麼會恐懼,怎樣克服自己的恐懼心理?
    大多數人都會有自己恐懼的事物,在很多情況中都會生出恐懼的心理,雖然恐懼的對象不同,但是恐懼是所有人類都會有的情緒。恐懼的情緒通常是人們深陷於某種危險情境,企圖擺脫而又無能為力的時候,這個時候,人們的內心就會產生擔驚受怕的情緒體驗。
  • 豆瓣9.1《人類簡史》:超越基因的後天技能,是智人最後勝利的秘密
    這本書裡面最讓我認為顛覆思維的一個看法就是,人類是因為突破了基因,後天培養形成了並不存在的一些新的技能,從而達到了發展成為最高級的動智人而存在。這部書在2012年出版後,迅速被翻譯成近30種文字,根據該書改編的課程風靡全球,不僅為全球學術界所矚目,而且成為超級暢銷書,在全世界引發了巨大的熱議浪潮。
  • 我們為什麼擔憂「基因編輯」?
    體細胞基因治療的方法,是通過細菌或其他載體實現新的、已經改造的基因的傳播,從而改變目標細胞的 DNA。這種方法的難題是,人體內有上千億的體細胞,要使療法奏效,需要改變上百萬的體細胞。如果不出意外,這些改變的體細胞會與人同時死亡;這個治療法不會產生代際遺傳。不同的是,生殖細胞系基因工程已經在農業領域得到例行應用,在很多動物身上也已成功實施。
  • 是「同志」還是「直男」 基因說了算
    [摘要]性取向到底是先天基因決定的,還是後天環境影響?1993年,美國遺傳學家迪恩·哈默(Dean Hamer)首次提出「同性戀基因」(gay gene)理論,引發全球關注。性取向到底是先天基因決定的,還是後天環境影響?
  • 弗蘭肯斯坦,人類孤獨和恐懼的鏡子
    人類起源,靈魂從何而來,欲望和執念,愛與毀滅,科學與宗教、道德、倫理的關係……這些至今都困擾著人類的謎題,很難找到標準答案。《弗蘭肯斯坦》誕生的年代,歐洲正在經歷第一次工業革命,人們對科學的崇拜到達了近乎盲從的地步。科學技術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人類感受到了科學的極大裨益。瑪麗·雪萊卻深刻反思了痴迷科學的弊端:人類是否能夠真正駕馭科學?科學跨越倫理道德的界限是否會帶來災難?
  • 我們為什麼會死,科學家發現了死亡的本質,以及人類被圈養的真相
    我們都知道生老病死,是造物主亙古不變的自然法則,沒有人能夠超脫,就連我們的地球、太陽、乃至銀河系也都有走向毀滅的一天……死亡,帶給我們焦慮和不安,作為能夠感知到死亡必然性的唯一高等智慧生物來說,我們存在的意義到底是什麼呢,為什麼被創造出來的我們終將走向死亡呢?
  • 豆瓣8.4《白噪音》:美國死亡之書,人類屏蔽死亡恐懼的「自然語言」
    然而無論是希特勒還是貓王,又或是其它名人與死亡,作者想表達的還是流行文化與死亡的關係。說到底,我們關心的是自己的生死。流行文化提供了各種刺激和娛樂,讓我們暫時忘記了死亡,但它就像一顆定時炸彈,深埋在我們的潛意識中,隨時等著引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