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死亡,逃避或恐懼是無效的,最好的辦法是:向死而生!

2020-12-22 哲學與詩畫

有些人歌頌生命,有些人歌頌死亡,比如詩人狄金森、作家莫迪亞諾、《少女與死亡》的作者圖尼埃爾,以及昆丁·塔倫蒂諾的暴力美學電影。

不僅西方如此,東方亦如此。對於死亡,孔子認為先把勝過好,然後才是死,所以他說「未知生焉知死」。而莊子呢,在他妻子死後,他開始很難過痛苦,但是隨後他就想明白了。一個人從無形中來,非常自然的過完了自己的一生,然後又從無形中去,這又什麼可悲傷的呢,一切都是大自然的造化安排,於是他拿起盆子,不再哭泣,而是大聲唱了起來。此時的莊子已經悟透了死亡的真諦,已經看透了生死。

面對死亡,我們採取逃避或恐懼的心理都是不行的,因為死是生命的歸宿,是自然的必然。

在哲學詩畫看來,死亡是對我們活著生命的考驗和最後的歷練。通過死亡,我們明白,在有限的生命時光裡,我們最大的生活目標就是享受當下的每分每秒,用真摯的感情或者深沉的愛去表達自己,實現人生應有之價值。這也是孔子所希望我們的,即先把生認識清楚,先把生命和今生過好。

經歷的越多,我們越能感受到一點,那就是死亡並不可怕,死亡就那麼一瞬,死了就沒有了,什麼都感受不到了。可怕的是我們對死亡的想像,那種想像出的痛苦和恐懼才是最致命的。除此外,就是我們沒能過好今生,帶著遺憾離開。如果我們今生不能做到有質量、有尊嚴地活,那死亡對我們來說,確實是個噩夢。因為再也沒有機會了。

所以認識到生命的局限,知道生命有生亦有死,是我們每個人都要學習的課程,懂得生命是一個自然發生,自然結束的過程,就像一朵花一樣,花開時喜悅,花落時坦然,這樣我們就會對生死看得更加通透與從容。

道家的老子很早就懂得了辯證認識世界,他說反者道之動,即一個事物有這一面,必然就有著和這一面對立的另一面,比如黑與白、弱與強、生與死,這些都是事物發展的必然,都是道。

中國人對待死亡的態度往往是避而不談,但是這樣就可以了嗎?就能解決問題了嗎?肯定不是,無論你談還是不談,死亡都一直在那,它和生一樣,可以說是永恆的存在,不會因你的不談或不想,就消失。

宗教的慰藉之一在於它能讓我們藉助想像沉迷於肉體死後的樣子,如果信的話,我們就會繼續在另一個世界生活,甚至與親人相見。但現實是,沒人知道人死後會是什麼樣子,因為沒人在死後還會有感知,還會有思想和意志選擇。從這點看,我們都只能活在今生,而非來世。都只能藉助肉體軀殼,而無法徹底脫離開物質和肉體,進入到純粹的精神和靈魂。宗教中所謂的來世和天國,對於我們的心靈來說,是一劑良藥,但是從理性邏輯去看的話,它只能是人們美好的寄託或塵世想像。

結語:

求生是人的本能,但我們也要自然面對死亡,不可強求,也不建議動用非必要的醫療資源,去維持那痛苦的生命延續,因為躺在病床上的軀殼,已經遠離了生命的本來。死亡和時間一樣,都是不可逆轉的,面對死亡,承認死亡,像海德格爾一樣,努力做到向死而生,或者像莊子一樣,看透生死,不喜不悲,自然來去,或者能讓我們更好地度過餘下的生命時光。

相關焦點

  • 恐懼,逃避不了,該如何面對
    人的情緒隨時變換,恐懼也是情緒的一種具體表現。恐懼在人的一生成長的過程中如影隨形,未曾離開。 恐懼對於人們來說與生俱來。恐懼作為一種情緒,在情緒中是不穩定的,一定是我們的擔心、害怕的感覺,超過現有人的認知或承受能力,而快樂、憤怒、悲哀的情緒還是自我為主尚能管控,恐懼卻是即將失去自我的掌握。 恐懼通常發生在之前和之後,正在發生的反而不顯得恐懼。打過仗的人都有這樣的體會,最害怕緊張的時刻是戰鬥即將打響還未開始的危險,一旦槍聲響了也就沒有時間去恐懼害怕了。
  • 青海成疫情後第一個吃螃蟹的人,消除恐懼的最好辦法就是面對恐懼
    我們曾經對於病毒非常的恐懼,但是恐懼其實是來自於我們對未知的恐懼,人類對於未知的東西總是害怕的,所以當我們了解他之後就不會再害怕了,在防控期間我們也學習了很多病毒傳播的知識,知道如何能夠保護好自己。就像前段時間非常火的一句話一樣,消除消除恐懼的最好辦法就是面對恐懼德國精神病學專家林德曼曾經獨自駕船穿過大西洋,但是前方是累累白骨但是他卻成功了,每當絕望的時候他都會大喊:懦夫,你要葬身此地嘛。最終他成功了,而大多數人其實就是死在恐懼當中。當恐懼來敲門的時候你大可以說:這裡沒人在。
  • 《尋夢環遊記》:向死而生,用死亡「追問」生命的意義
    」「不吉利的」這些想法,在我們幾千年的文化傳統裡根深蒂固,我們所受的儒家教育也是:未知生,焉知死? 在中國,古往至今人們常常對談論「死亡」這個話題感到沉重和恐懼,「死」字似乎常常意味著禁忌和不祥。心理學上有個「向死而生」的理念,意思是說,人們通過面對死亡、思考死亡,從而去了解自己應該如何生活
  • 死亡是什麼?怎樣克服死亡恐懼?︱讀佛典
    死亡冰冷暗黑,有去無回,爛漫於滾滾紅塵中的鮮活個體哪個不害怕?哪個不恐懼?死亡恐懼大約是可憐人類與生俱來的必然與無奈。為了對治死亡恐懼,人類創造出了許許多多關於死亡的學說。對中國人而言,克服死亡恐懼的辦法大約不出唯物論哲學、佛教理論以及孔子的教誨等學說。
  • 《挪威的森林》:向死而生,才是真正的生
    死亡是人類永恆的主題,常常讓人感到恐怖和深沉,但是卻是每一個人都必須面對的。村上春樹在《挪威的森林》一書中闡述了自己對死亡的獨特見解,讓我們對死亡有了一種全新的認識。死不是生的終結,而是生的一部分,向死而生,才是真正的生。這本書始終瀰漫著孤獨和寂寞,也不乏對性的描寫和解讀,但我並不認為這很低俗。
  • 「人死了,是去哪兒了?」閉口不提的死亡教育,才最讓孩子恐懼
    趙彬彬忽然一愣:「這個太深奧了,我得想一想.....我覺得,人死了其實哪也沒去,就是變透明了。」徘徊在死亡邊緣的小亮,面對這個答案,有點遲疑,又繼續追問:「我會在手術中死掉嗎?」趙彬彬沒有正面回答,溫和地反問:「你這是從誰那聽的?」
  • 理性地分析人為什麼會怕死,其實死亡真的不值得恐懼
    現在已知的所有的生命最終的歸宿是死亡。這一點毋庸置疑。人類恐懼死亡,更不願意面對死亡。但是你無論如何,都無法逃避。有人說克服恐懼最好的辦法就是戰勝恐懼。但是以現在人類所擁有的科技水平暫時還無法實現永生。如果真到了那個時候,不如微笑著去面對吧。畢竟,恐懼完全就是徒勞。可是人類為什麼就那麼怕死呢?
  • 「生不能由我,死一定要由我」:面對死亡,什麼才是最好的告別?
    她當時就向廣東、四川兩地申請提前解除隔離,但最終未獲批准。這位《最好的告別——關於衰老與死亡,你必須知道的常識》一書的譯者,此時說,在隔離等待的時間,她其實已在心裡完成了對父親的告別。「還能見到他,對我來說就是賺了,就是驚喜。如今我不會再鼓勵他戰鬥,一切順其自然。」彭小華,1967年生於四川夾江,資深心理學研究者,諮詢師,學者,譯者。
  • 現代人該如何對待生與死?
    我們今天的主題是「生與死」。「生與死」連在一起的,但我們今天主要不是談「生」,而是談怎麼面對「死亡」。死亡,是每一個人所必須面對的宿命,除了神,沒有人是可以逃脫的。我們怎麼來面對它、克服它、戰勝它呢?只有這個問題想清楚了,我們才真正明白我們應該怎麼活著。我們先從一個最感性的話題切入,請三位嘉賓談談自己經歷過的與死亡有關的人生,先請張文江教授。
  • RE0:為什麼喜歡486,因為他無能狂怒、死要面子、選擇逃避
    然而並沒有,486經歷了一系列事件,死了幾次後才發現,自己就是一個「無能」的普通人,唯一的能力就是「死亡回歸」。有的人可能覺得這個能力十分強悍,但是這個能力發動的條件就已經很變態了——死亡。死亡一直是人類恐懼的對象,那些嘴上說著讀檔讀檔的人我也想說一句話,「你們懂486的痛嗎?」
  • 《我與地壇》| 我與地壇,向死而生
    在這片地壇上,生命不斷被演繹,在這裡,生存與死亡,苦難與信仰,絕望與希望等人生命題都將被一一解讀,在這裡,地壇只是一個載體,而文章的本質卻是作者對生命思考以及對人生的覺悟。21歲的史鐵生經歷了人生最沉痛的打擊――雙腿殘廢,按他自己的話來說即:「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齡上,忽地殘廢了雙腿。」
  • 陳坤:了解死,才更珍惜生,《西藏生死書》讓我重生並陪我到死亡
    「當孩子眨著眼睛問有關死亡的問題時,父母往往選擇不做詳細的解釋,而是非常忌諱「他在睡覺」「他去旅行了」或者「他去了天堂」…在我們的教育中,一直缺失著「死亡」的教育。沒有會人願意面對死亡,在面對死亡時,我們太無奈,也太渺小。死亡意味著毀滅和損失,所以我們害怕死亡。
  • 面對死亡,每個人都會感到恐懼嗎?我們有哪些選擇
    我就告訴他:疾病纏身的人,最好讓他有牽掛,有寄託,有希望,這樣才會有精神的力量支撐他。給你爺爺錄段視頻讓他知道你挺好的;然後再錄段語音,告訴他好好配合醫生治療,別擔心費用您孫子有錢,想吃點什么喝點什麼就讓他們買,三分病七分養,好好養病,一定要想開了,心情好病就好得快,等我回去好好陪著您!
  • 面對逃避的深層感受和想法
    今天,我們就來聊聊如何挖掘深層次的情緒感受,勇敢面對內心深處恐懼的部分,拓寬生命的地圖。事情發生之後,我們如何回應是重要的。有的人一生都選擇逃避,於是她的生命地圖越來越窄,有的人敢於直面內心的恐懼,於是拓寬的生命地圖。
  • 《天堂的張望》:一個七歲小女孩的向死而生,催人淚下
    看了電影《天堂的張望》,突然想到了馬丁·海德格爾提出的生死概念:生命意義上的倒計時法—「向死而生」。在《北京遇上西雅圖之不二情書》裡,秦沛飾演的林平生就上演了這樣的戲碼,只是,那是人到了一定歲數看透一切的坦然,讓人感動,但並不惋惜。
  • 我害怕面對、喜歡逃避,為什麼還過得很爽?
    生而為人,本身就是很辛苦的,男孩女孩都一樣,只是女孩子的人生被世人賦予了太多固定模式。早些認識到這一點,就能早一點擺脫幻象,找到最適合自己的人生模式,擁抱最真實的自己。01、什麼是逃避首先,我們得弄清楚什麼是逃避。詞典裡逃避的基本釋義是:逃走避開不願意或不敢接觸的人或事。
  • ...衰老和死亡?這本書是哲學家烏納穆諾留給世人面對痛苦和死亡的...
    不管人類如何進化,醫學如何發達,也無法阻止死亡的來臨。可以說,對死亡的恐懼伴隨著每一個敏感、深刻而痛苦的靈魂。烏納穆諾,作為存在主義哲學的代表人物,對這個問題思考得較為深刻:「對於不死的渴望,對於個人不朽的渴求,我們堅持自身能無限存在的努力——是我們真正的本質,這些是一切知識的情感基礎與一切人的哲學的內在起點。」
  • 面臨死亡的兩種人,他們的恐懼或高興,天壤之別
    我以前會出去為人念經超度,人死前和死後比較,死前的狀態給我帶來的觸動更大。人即將死亡的時候其實特別害怕,即便是平日裡膽子很大的人也非常恐懼,是一種現在根本體會不到的感覺。所以,人快死的時候,只要因緣具足我就去念經,一方面對自己修持慈悲心有很大的幫助,另一方面我會想:可能不久我也會成為眼前這人的樣子吧,然後就考慮怎麼能應對死亡,想一想能讓自己不畏懼死亡的方法。人面臨死亡的時候,沒有修行過的人的恐懼和修行有把握的人的高興,天壤之別。
  • 從天蠍走向雙魚:如何超越對死亡的恐懼?秘密就藏在這裡!
    死亡,這是每個人都必須面臨的最終歸宿,無論王侯將相,還是販夫走卒,誰都無法逃脫!然而,死亡這個課題,卻也是大多數人不願意多去提及的問題。人死後將去什麼世界?靈魂是否存在?這些問題,至今都沒有一個公認的確切答案。這一切,都是源自於心中的恐懼,對生的留戀,對死的恐懼!
  • 《向死而生——我修的死亡學分》:人生下半場,我們拼什麼?
    李開復的《向死而生——我修的死亡學分》,講述了他罹患癌症的心路歷程以及對人生的重新定位和思考。褪去這些虛名與成就,你的人生還剩下些什麼?一直以來,他篤信且奉行不輟的人生信念是:做最好的自己、世界因你不同!他總是鞭策自己追求最有價值的人生,要讓自己有限的生命發揮最大的效益。然而,2012年末的一次健康檢查,一下子讓他被迫停下腳步,開始修死亡學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