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母華敏| 主播 孫宏博
烏納穆諾是西班牙著名的哲學家和作家,是繼叔本華、尼採、克爾凱郭爾之後存在主義哲學的代表人物,著有哲學著作《生命的悲劇意識》和長篇小說《迷霧》等。其中,《生命的悲劇意識》是他思想的集大成之作。這本書主要記錄了烏納穆諾對死亡的認識、對不朽的渴望、對愛的理解等生命的思考。整部著作思想深刻、格調沉鬱、風格厚重,充滿著濃濃的悲劇氛圍,但也不乏絕望處抗爭的力量。
/ Part 01
「對不朽的渴望是我們痛苦的根源」
性慾的不滿足和對死亡的恐懼幾乎困擾著每一個人,年輕人多為性慾苦惱,老年人則多為死亡憂慮,但無論年輕人還是老年人,死亡都是他們面臨的共同問題。不管人類如何進化,醫學如何發達,也無法阻止死亡的來臨。可以說,對死亡的恐懼伴隨著每一個敏感、深刻而痛苦的靈魂。烏納穆諾,作為存在主義哲學的代表人物,對這個問題思考得較為深刻:「對於不死的渴望,對於個人不朽的渴求,我們堅持自身能無限存在的努力——是我們真正的本質,這些是一切知識的情感基礎與一切人的哲學的內在起點。」 [1]38「我們對於上帝的渴望、對於不朽與生存的熱望,永遠會阻遏我們這一份卑微的生活樂趣——生命是長逝而不停留的。」[1]47叔本華有過類似的觀點:「死亡是威脅人類的最大災禍,我們最大的恐懼來自對死的憂慮。」[2]97蘇格拉底也認為探究哲理就是為死亡做好準備。可見,死亡是威脅人類的最大問題,也是哲學家探討的最重要問題。
我們每一個人都希望自己是不朽的,都希望自己的肉體和精神能永遠存活在這個世界上,但這無論如何是做不到的,不論我們如何努力,都擋不住東升西落的太陽,都攔不住這疾似下坡車的歲月,都阻不住一日又一日的衰老,都避免不了日趨一日死亡的臨近。因之,我們內心深處都有死亡惘惘的威脅。
其實,換個角度思考一下,死亡的存在也未必沒有它的道理。
當我們為人子(女)、為人父(母)、為人祖父(母)等所有的角色都扮演一遍,當少年、青年、中年、老年的生活都經歷一遍,當世上許多風景都遊遍、人生百味都嘗遍之後,我們還有什麼存活的必要?如果沒有死亡,我們該如何打發那一日又一日重複的時光?該怎麼擺脫對生活的厭倦?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死亡不但不是對我們生命的剝奪,反而是對我們存在的拯救。
另外,也正是因為死亡的威脅,我們才能體悟到人生的短暫、生命的可貴,才能夠珍惜生命,才能夠有意識地充分利用生命的分分秒秒,讓短暫的生命迸發出燦爛的光華,讓如白駒過隙的人生閃現出耀眼的光輝。流星正因為短促,才更加明亮;人生正因為短暫,才更加可貴。
從這個意義上講,死亡不但不是上帝對人類的懲罰,反而是對人類最高的獎賞。上帝憐憫人一生受盡各種勞累和苦楚,最後通過死亡的方式讓他獲得了永遠的休息。萊蒙託夫如此歌詠死亡:「那不是墓地裡寒冷的夢境,是永生永世的安詳。」[3]英國詩人克伯也認為:「地獄可以為我的悲慘提供一個庇護所。」[1]46蒙田對死亡的認識更是樂觀:「走在擺脫一切苦難的旅程上難過起來,這是何等的愚蠢!」[4]
眾多哲人都告訴我們:我們不但不應該懼怕死亡,反而應該微笑著走向它。因為它是我們苦難的終結、困厄的終止,是肉體的永遠解放,是精神的永久休憩。
/ Part 02
「痛苦讓我們感覺到生命的存在」
烏納穆諾寫過一部長篇小說,名為《迷霧》。故事的主人公奧古斯託·佩雷斯是一個富有而孤獨的人,整日生活在迷霧之中,找尋不到生命的意義與方向。直到他遇到了鋼琴教師歐亨尼婭,才爆發出了生命的熱情,找尋到了生活的目標。但是,歐亨尼婭卻已有未婚夫毛裡西奧。
奧古斯託為了心上人的幸福主動壓抑自己的愛欲,忍受著愛而不得的煎熬。
正當奧古斯託在無望的愛情中受盡折磨之際,歐亨尼婭拋棄了未婚夫毛裡西奧要嫁給他。
奧古斯託喜出望外,為了彌補受傷的毛裡西奧,奧古斯託幫他找到了一份工作。
但是,命運卻再一次給奧古斯託開了個玩笑:歐亨尼婭拋棄了他,偷偷地與毛裡西奧遠走高飛,原來這是一場精心設計的騙局。
心灰意冷的奧古斯託決意自殺,但這時烏納穆諾卻跳到作品中來,說奧古斯託只是自己作品中的人物,沒有權力決定自己的命運。
經過幾番爭辯,烏納穆諾終於同意奧古斯託死亡,但是奧古斯託卻不想死了,表示無論如何痛苦,仍舊願意活下去。
有人說,每一座墳墓下都埋著一部長篇小說。叔本華也說過,每一部傳記都記載著一個人斑斑血淚的歷史。我們每個人這一生都遭受著數不清的苦難,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五陰熾盛,樁樁件件都是苦難,樁樁件件都折磨人的靈魂。
就像《迷霧》的主人公奧古斯託,戀愛前遭受著孤獨而迷茫的精神折磨,戀愛後又遭受著愛而不得的心靈煎熬,戀愛有回應後又遭受了被戀人欺騙的心靈痛苦,處在每一個階段都有痛苦,痛苦簡直就像他的影子,無時無刻不伴隨他。人生從根本上來說就是一個痛苦的狀態,從根本上就是一個欲望不斷產生而又無法完全被滿足的狀態,這種欲望的無法完全被滿足就會產生痛苦,所以,每一個個體都處於痛苦之中。但是,面對這痛苦連連、磨難不斷的人生,我們卻還是捨不得離去,這是為什麼呢?
原因主要在於,痛苦是我們人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讓我們切切實實感受到了生命的存在。「如果我們沒有經歷或多或少的苦難,我們又如何知道我們的存在?除了受難而外,我們又如何能轉向自己而獲取到深思的意識呢?」[1]「愉悅的資格之一就是一種受苦的能力。那些不曾受苦的人不會懂得愉悅,就象那些不曾感覺冷的人便不能感覺熱。」[1]102沒有經歷過地獄的煎熬,我們就感受不到天堂的美好;沒有經歷過痛苦的磨折,我們就會感受不到快樂的滋味。正如無痛症對生命是一種威脅一樣,無痛苦的人生也是蒼白的無味的人生,所以烏納穆諾感嘆:「寧可活在痛苦裡,也不願在寧靜中死去。」[1]47
痛苦還有一種作用,它就像人類的天敵一樣,讓人類時時刻刻保持警醒,時時刻刻保持在鬥爭的狀態,防止怠惰和安逸。
李安導演的電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就講述了類似的道理:那個被拋於海上救生艇中的少年派,如果沒有猛虎的存在,可能早就因為疲乏、睏倦、絕望而死亡了,但正是由於猛虎的存在,他被迫時時刻刻保持高度的警惕,時時刻刻不敢放鬆懈怠。
因此,生命的能量才被激活,所以說,猛虎既是他安全的威脅,也是他活下去必不可少的朋友。痛苦的存在也是一樣,儘管它讓人類覺得不舒服,但卻可以防止人類怠惰,激發人類生存的潛能,增長人類生存的力量。
從這個意義上說,痛苦於人類而言,是一種不可或缺的存在。薩特認為,在處於孤苦絕望這種陰暗低沉的情緒中,人們才能體驗到真正的存在[5]50。
叔本華的認識更為深刻:「人免不了要遭受不幸和痛苦,痛苦對人也有它的用處。這就像若沒有大氣的壓力身體就要爆裂一樣,人若沒有艱難和不幸,一切的需要都能滿足,而到時又會變成什麼樣子呢?如果人事事順遂、不勞而獲,傲慢和妄自尊大不使自己爆炸,也會使自己的生命膨脹。
一味任性的結果,最後也將會變成瘋子。因此,某種程度的艱難和困擾,這對每個人來說在任何時候都是必要的,就像船要直行而必需壓艙物一樣。
當然,任何人的一生都是充滿著勞累和憂患,然而,人的欲望若隨時能得到滿足,人們又如何度日,如何打發生命呢?如果世界是一個安樂園,遍地布滿著蜜糖與香乳,每個人都能隨心所欲、投懷送抱,這樣世界上的人不去上吊,也會煩死的。甚至大家要互相殘殺,到時人類衝突災難的結果,也許比現在自然的手所加於人類的災難還要大。」[2]
動物越高級,它的神經就越豐富精神就越敏感,精神越敏感也就越容易感受到痛苦,所以天才的痛苦是普通人的好幾倍,但也正是因為天才的痛苦多於常人,所以他們的幸福也大於常人,他們做出的偉業也是常人達不到的。烏納穆諾認為:「我相信許多偉大的英雄,或許是最偉大的,他們一直都是充滿絕望的人,同時也由於絕望而使得他們完成不朽的功業。」[1]83
痛苦是我們生命的一部分,只要我們活著,痛苦就會如影隨形地伴隨我們。面對痛苦,我們不能逃避,也無法逃避,只能像堂吉訶德那樣,跨上戰馬,拿起騎士槍,迎向它而戰。當我們把槍刺向痛苦時,痛苦就會化成碎片四散飄落,其力量就會被削弱,而痛苦的力量一旦變弱,幸福的力量也就隨之增強。
這把騎士槍就是工作。工作可以讓我們避免空虛無聊,產生幸福充實的感覺。羅素曾深刻論述過工作與幸福之間的關係:「很多工作能給予人們消磨時間和施展哪怕是最微小的抱負的快樂,這一快樂能使從事單調工作的人比無所事事的人幸福得多。……大體上說,那些在科學上作出重大發現的人往往是幸福的,他們的幸福的最初本原就是工作。
……始終一貫的目標並不足以使生活幸福,但它是幸福生活的一個幾乎不可或缺的條件。而始終一貫的目標,主要體現在工作之中。」[6]歌德也感覺:「我沒有辦法不工作就能享有永恆的幸福……」[1]159卡耐基也有這樣的體會:「人的大腦不能同時思考兩件事情,當你忙碌的時候,憂愁就被驅散了。」[7]工作能讓我們找到存在感、價值感和歸屬感,工作也能產生多巴胺,驅散憂愁和煩惱。
在無所事事、空虛無聊的狀態當中,任何人也不可能感受到幸福的存在。而唯有在忙碌的工作當中,我們才能找尋到生命的意義,品嘗到幸福的感覺。
/ Part 03
「愛是對抗死亡和痛苦的最好藥劑」
叔本華說過:「我們生活的幸福和快樂,從最初到最後是每況愈下,快樂夢幻的童年,充滿青春活力的少年,充滿艱辛工作的成年,體弱可憐的老年,最後是疾病的痛苦和死亡的掙扎。」[2]童年時我們無憂無慮,少年時我們對人生充滿著玫瑰色的夢想,中年時發現這夢想破滅,老年時要忍受疾病的折磨和死亡的憂懼。
因此,人生的苦難是隨著年齡的增長而逐步增加的。對於苦難,烏納穆諾認為解藥有兩個,一個是「忍受更多的苦難」,另一個「就是透過相互為利的倫理觀。人應該努力去佔有彼此、把自己的精神相互給予,然後,交換彼此的靈魂。」[1]155「世界和生命裡,最富悲劇性格的是愛。愛是幻象的產物,也是醒悟的根源。
愛是悲傷的慰解;它是對抗死亡的唯一藥劑,因為它就是死亡的兄弟。」[1]84
對付痛苦,對付死亡,最好的藥劑就是人與人之間的愛。因為愛能給予人溫情,愛能給予人力量,愛能使人相互慰藉、相互聯手,共同對付不可知的未來,共同對抗可怕的死亡黑洞。
烏納穆諾還認為:「人所以能彼此以精神相愛,必得是他們一起領受同樣的悲苦,而且在悠長的時間裡,肩負著共同的愁苦之束縛而攜手越過頑強的大地。因此,他們才得以彼此認識,互相感通,而在共同的痛苦裡覺知彼此的存在,他們相互憐惜而相愛。因為,愛即是悲憫;如果肉體因悅樂而結合,那麼靈魂將因痛苦而結合。」[1]88
烏納穆諾一再強調人生的悲劇性,強調痛苦存在的意義和價值,他認為,痛苦不光能使人類感受到生命的存在,也能使人類相互理解、相互感通、相互憐惜、相互依戀,從而相互慰藉相互合作,因此,痛苦是人與人關係的凝合劑。
共患難的夫妻、朋友、君臣感情更牢固就是這個道理,因為共同的苦難遭遇使他們的心靈靠得更近、靈魂聯繫得更加緊密。
毛懷瑾對烏納穆諾的這種認識給予了高度評價:「尼採的同情殺死了上帝,烏納穆諾的憐憫卻顯現了上帝。烏納穆諾認為,精神之愛轉向自我,催生了自我憐憫,進而推己及人,對他人的苦難感同身受,最終容納了世界萬物。」[5]34
弗洛姆也高度讚頌愛,認為愛能緩解人對死亡的恐懼,能戰勝讓人發狂的孤獨:「人對他的單一存在的覺悟,對他短暫生命的覺悟,人意識到生不由己,死的必然,人知道自己要先於所愛之人死去或所愛之人先於自己死去,人意識到自己的孤獨和與世隔絕,意識到面對社會和自然的威力自己的無能為力——所有這一切都使他的特殊和孤寂的存在成為無法忍受的監禁。如果人不能從他的監獄中解放出來和打碎這一監獄,如果他不能以這種或那種方式,同他人或周圍世界結合在一起,他就會瘋狂。」[8]
如果沒有愛,沒有人與人之間的聯結,人要麼會因孤獨而瘋狂,要麼會因恐懼而自戕,總之,單憑一己之力是無法對抗孤獨的煎熬、死亡的恐懼、人生的種種苦難的,所以,上帝才發明了愛情,使男女結合;才發明了愛,使人類聯結。有了愛情,家庭才能建立,人類才能繁衍;有了愛,人類才會不孤獨、不恐懼,才能相互溫暖相互扶持,共同對付人生的苦難,相互攜手度過漫長而艱辛的一生。所以說,愛是上帝發明的供人類對抗死亡和痛苦的最好的藥劑。
參考文獻:
[1][西班牙]烏納穆諾.生命的悲劇意識[M].哈爾濱:北方文藝出版社,1987.
[2][德]叔本華.叔本華說欲望與幸福[M].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17.
[3]路文彬.你好,教授[M].合肥:時代出版傳媒股份有限公司,安徽文藝出版社,2010:66.
[4][法]蒙田.蒙田隨筆集·探討哲學就是學習死亡[M].馬振聘,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18.
[5]毛懷瑾.論烏納穆諾的生命悲劇意識[D].廈門大學文藝學碩士學位論文,2017.
[6][英]羅素.幸福之路[M].劉勃,譯.北京:華夏出版社,2016.
[7][美]卡耐基.人性的弱點[M].林傑,譯.北京: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15.
[8][美]艾·弗洛姆.愛的藝術[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7-8.
【本期話題】你覺得如何面對人生中的痛苦?歡迎在評論區留言。
本文作者簡介
母華敏,北京語言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博士,河北科技師範學院文法學院副教授。開設有公眾號和博客「予心安處」。主要從事中國現當代文學中的棄婦形象研究,曾在「今日頭條」開設「女性婚姻愛情面面觀」等欄目。出版有《電影精品鑑賞》《長城影視》《中國當代文學中的上海書寫》《王安憶創作簡論》等書,發表論文20餘篇。
本文主播簡介
孫宏博
上官文露讀書會籤約主播 ,評書大師單田芳先生入室弟子 ,播音主持專業副教授。
演播作品:《楚漢爭雄》《多血的梅花》《人間失格》《傲慢與偏見》《金閣寺》《局外人》等。
音頻製作:上官文露聲音工作室—昊澤
本期插圖
來源於網絡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