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衰老和死亡?這本書是哲學家烏納穆諾留給世人面對痛苦和死亡的...

2020-12-06 上官文露讀書會

文:母華敏| 主播 孫宏博

烏納穆諾是西班牙著名的哲學家和作家,是繼叔本華、尼採、克爾凱郭爾之後存在主義哲學的代表人物,著有哲學著作《生命的悲劇意識》和長篇小說《迷霧》等。其中,《生命的悲劇意識》是他思想的集大成之作。這本書主要記錄了烏納穆諾對死亡的認識、對不朽的渴望、對愛的理解等生命的思考。整部著作思想深刻、格調沉鬱、風格厚重,充滿著濃濃的悲劇氛圍,但也不乏絕望處抗爭的力量。

/ Part 01

對不朽的渴望是我們痛苦的根源

性慾的不滿足和對死亡的恐懼幾乎困擾著每一個人,年輕人多為性慾苦惱,老年人則多為死亡憂慮,但無論年輕人還是老年人,死亡都是他們面臨的共同問題。不管人類如何進化,醫學如何發達,也無法阻止死亡的來臨。可以說,對死亡的恐懼伴隨著每一個敏感、深刻而痛苦的靈魂。烏納穆諾,作為存在主義哲學的代表人物,對這個問題思考得較為深刻:「對於不死的渴望,對於個人不朽的渴求,我們堅持自身能無限存在的努力——是我們真正的本質,這些是一切知識的情感基礎與一切人的哲學的內在起點。」 [1]38「我們對於上帝的渴望、對於不朽與生存的熱望,永遠會阻遏我們這一份卑微的生活樂趣——生命是長逝而不停留的。」[1]47叔本華有過類似的觀點:「死亡是威脅人類的最大災禍,我們最大的恐懼來自對死的憂慮。」[2]97蘇格拉底也認為探究哲理就是為死亡做好準備。可見,死亡是威脅人類的最大問題,也是哲學家探討的最重要問題。

我們每一個人都希望自己是不朽的,都希望自己的肉體和精神能永遠存活在這個世界上,但這無論如何是做不到的,不論我們如何努力,都擋不住東升西落的太陽,都攔不住這疾似下坡車的歲月,都阻不住一日又一日的衰老,都避免不了日趨一日死亡的臨近。因之,我們內心深處都有死亡惘惘的威脅。

其實,換個角度思考一下,死亡的存在也未必沒有它的道理。

當我們為人子(女)、為人父(母)、為人祖父(母)等所有的角色都扮演一遍,當少年、青年、中年、老年的生活都經歷一遍,當世上許多風景都遊遍、人生百味都嘗遍之後,我們還有什麼存活的必要?如果沒有死亡,我們該如何打發那一日又一日重複的時光?該怎麼擺脫對生活的厭倦?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死亡不但不是對我們生命的剝奪,反而是對我們存在的拯救。

另外,也正是因為死亡的威脅,我們才能體悟到人生的短暫、生命的可貴,才能夠珍惜生命,才能夠有意識地充分利用生命的分分秒秒,讓短暫的生命迸發出燦爛的光華,讓如白駒過隙的人生閃現出耀眼的光輝。流星正因為短促,才更加明亮;人生正因為短暫,才更加可貴。

從這個意義上講,死亡不但不是上帝對人類的懲罰,反而是對人類最高的獎賞。上帝憐憫人一生受盡各種勞累和苦楚,最後通過死亡的方式讓他獲得了永遠的休息。萊蒙託夫如此歌詠死亡:「那不是墓地裡寒冷的夢境,是永生永世的安詳。」[3]英國詩人克伯也認為:「地獄可以為我的悲慘提供一個庇護所。」[1]46蒙田對死亡的認識更是樂觀:「走在擺脫一切苦難的旅程上難過起來,這是何等的愚蠢!」[4]

眾多哲人都告訴我們:我們不但不應該懼怕死亡,反而應該微笑著走向它。因為它是我們苦難的終結、困厄的終止,是肉體的永遠解放,是精神的永久休憩。

/ Part 02

痛苦讓我們感覺到生命的存在

烏納穆諾寫過一部長篇小說,名為《迷霧》。故事的主人公奧古斯託·佩雷斯是一個富有而孤獨的人,整日生活在迷霧之中,找尋不到生命的意義與方向。直到他遇到了鋼琴教師歐亨尼婭,才爆發出了生命的熱情,找尋到了生活的目標。但是,歐亨尼婭卻已有未婚夫毛裡西奧。

奧古斯託為了心上人的幸福主動壓抑自己的愛欲,忍受著愛而不得的煎熬。

正當奧古斯託在無望的愛情中受盡折磨之際,歐亨尼婭拋棄了未婚夫毛裡西奧要嫁給他。

奧古斯託喜出望外,為了彌補受傷的毛裡西奧,奧古斯託幫他找到了一份工作。

但是,命運卻再一次給奧古斯託開了個玩笑:歐亨尼婭拋棄了他,偷偷地與毛裡西奧遠走高飛,原來這是一場精心設計的騙局。

心灰意冷的奧古斯託決意自殺,但這時烏納穆諾卻跳到作品中來,說奧古斯託只是自己作品中的人物,沒有權力決定自己的命運。

經過幾番爭辯,烏納穆諾終於同意奧古斯託死亡,但是奧古斯託卻不想死了,表示無論如何痛苦,仍舊願意活下去。

有人說,每一座墳墓下都埋著一部長篇小說。叔本華也說過,每一部傳記都記載著一個人斑斑血淚的歷史。我們每個人這一生都遭受著數不清的苦難,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五陰熾盛,樁樁件件都是苦難,樁樁件件都折磨人的靈魂。

就像《迷霧》的主人公奧古斯託,戀愛前遭受著孤獨而迷茫的精神折磨,戀愛後又遭受著愛而不得的心靈煎熬,戀愛有回應後又遭受了被戀人欺騙的心靈痛苦,處在每一個階段都有痛苦,痛苦簡直就像他的影子,無時無刻不伴隨他。人生從根本上來說就是一個痛苦的狀態,從根本上就是一個欲望不斷產生而又無法完全被滿足的狀態,這種欲望的無法完全被滿足就會產生痛苦,所以,每一個個體都處於痛苦之中。但是,面對這痛苦連連、磨難不斷的人生,我們卻還是捨不得離去,這是為什麼呢?

原因主要在於,痛苦是我們人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讓我們切切實實感受到了生命的存在。「如果我們沒有經歷或多或少的苦難,我們又如何知道我們的存在?除了受難而外,我們又如何能轉向自己而獲取到深思的意識呢?」[1]「愉悅的資格之一就是一種受苦的能力。那些不曾受苦的人不會懂得愉悅,就象那些不曾感覺冷的人便不能感覺熱。」[1]102沒有經歷過地獄的煎熬,我們就感受不到天堂的美好;沒有經歷過痛苦的磨折,我們就會感受不到快樂的滋味。正如無痛症對生命是一種威脅一樣,無痛苦的人生也是蒼白的無味的人生,所以烏納穆諾感嘆:「寧可活在痛苦裡,也不願在寧靜中死去。」[1]47

痛苦還有一種作用,它就像人類的天敵一樣,讓人類時時刻刻保持警醒,時時刻刻保持在鬥爭的狀態,防止怠惰和安逸。

李安導演的電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就講述了類似的道理:那個被拋於海上救生艇中的少年派,如果沒有猛虎的存在,可能早就因為疲乏、睏倦、絕望而死亡了,但正是由於猛虎的存在,他被迫時時刻刻保持高度的警惕,時時刻刻不敢放鬆懈怠。

因此,生命的能量才被激活,所以說,猛虎既是他安全的威脅,也是他活下去必不可少的朋友。痛苦的存在也是一樣,儘管它讓人類覺得不舒服,但卻可以防止人類怠惰,激發人類生存的潛能,增長人類生存的力量。

從這個意義上說,痛苦於人類而言,是一種不可或缺的存在。薩特認為,在處於孤苦絕望這種陰暗低沉的情緒中,人們才能體驗到真正的存在[5]50。

叔本華的認識更為深刻:「人免不了要遭受不幸和痛苦,痛苦對人也有它的用處。這就像若沒有大氣的壓力身體就要爆裂一樣,人若沒有艱難和不幸,一切的需要都能滿足,而到時又會變成什麼樣子呢?如果人事事順遂、不勞而獲,傲慢和妄自尊大不使自己爆炸,也會使自己的生命膨脹。

一味任性的結果,最後也將會變成瘋子。因此,某種程度的艱難和困擾,這對每個人來說在任何時候都是必要的,就像船要直行而必需壓艙物一樣。

當然,任何人的一生都是充滿著勞累和憂患,然而,人的欲望若隨時能得到滿足,人們又如何度日,如何打發生命呢?如果世界是一個安樂園,遍地布滿著蜜糖與香乳,每個人都能隨心所欲、投懷送抱,這樣世界上的人不去上吊,也會煩死的。甚至大家要互相殘殺,到時人類衝突災難的結果,也許比現在自然的手所加於人類的災難還要大。」[2]

動物越高級,它的神經就越豐富精神就越敏感,精神越敏感也就越容易感受到痛苦,所以天才的痛苦是普通人的好幾倍,但也正是因為天才的痛苦多於常人,所以他們的幸福也大於常人,他們做出的偉業也是常人達不到的。烏納穆諾認為:「我相信許多偉大的英雄,或許是最偉大的,他們一直都是充滿絕望的人,同時也由於絕望而使得他們完成不朽的功業。」[1]83

痛苦是我們生命的一部分,只要我們活著,痛苦就會如影隨形地伴隨我們。面對痛苦,我們不能逃避,也無法逃避,只能像堂吉訶德那樣,跨上戰馬,拿起騎士槍,迎向它而戰。當我們把槍刺向痛苦時,痛苦就會化成碎片四散飄落,其力量就會被削弱,而痛苦的力量一旦變弱,幸福的力量也就隨之增強。

這把騎士槍就是工作。工作可以讓我們避免空虛無聊,產生幸福充實的感覺。羅素曾深刻論述過工作與幸福之間的關係:「很多工作能給予人們消磨時間和施展哪怕是最微小的抱負的快樂,這一快樂能使從事單調工作的人比無所事事的人幸福得多。……大體上說,那些在科學上作出重大發現的人往往是幸福的,他們的幸福的最初本原就是工作。

……始終一貫的目標並不足以使生活幸福,但它是幸福生活的一個幾乎不可或缺的條件。而始終一貫的目標,主要體現在工作之中。」[6]歌德也感覺:「我沒有辦法不工作就能享有永恆的幸福……」[1]159卡耐基也有這樣的體會:「人的大腦不能同時思考兩件事情,當你忙碌的時候,憂愁就被驅散了。」[7]工作能讓我們找到存在感、價值感和歸屬感,工作也能產生多巴胺,驅散憂愁和煩惱。

在無所事事、空虛無聊的狀態當中,任何人也不可能感受到幸福的存在。而唯有在忙碌的工作當中,我們才能找尋到生命的意義,品嘗到幸福的感覺。

/ Part 03

愛是對抗死亡和痛苦的最好藥劑

叔本華說過:「我們生活的幸福和快樂,從最初到最後是每況愈下,快樂夢幻的童年,充滿青春活力的少年,充滿艱辛工作的成年,體弱可憐的老年,最後是疾病的痛苦和死亡的掙扎。」[2]童年時我們無憂無慮,少年時我們對人生充滿著玫瑰色的夢想,中年時發現這夢想破滅,老年時要忍受疾病的折磨和死亡的憂懼。

因此,人生的苦難是隨著年齡的增長而逐步增加的。對於苦難,烏納穆諾認為解藥有兩個,一個是「忍受更多的苦難」,另一個「就是透過相互為利的倫理觀。人應該努力去佔有彼此、把自己的精神相互給予,然後,交換彼此的靈魂。」[1]155「世界和生命裡,最富悲劇性格的是愛。愛是幻象的產物,也是醒悟的根源。

愛是悲傷的慰解;它是對抗死亡的唯一藥劑,因為它就是死亡的兄弟。」[1]84

對付痛苦,對付死亡,最好的藥劑就是人與人之間的愛。因為愛能給予人溫情,愛能給予人力量,愛能使人相互慰藉、相互聯手,共同對付不可知的未來,共同對抗可怕的死亡黑洞。

烏納穆諾還認為:「人所以能彼此以精神相愛,必得是他們一起領受同樣的悲苦,而且在悠長的時間裡,肩負著共同的愁苦之束縛而攜手越過頑強的大地。因此,他們才得以彼此認識,互相感通,而在共同的痛苦裡覺知彼此的存在,他們相互憐惜而相愛。因為,愛即是悲憫;如果肉體因悅樂而結合,那麼靈魂將因痛苦而結合。」[1]88

烏納穆諾一再強調人生的悲劇性,強調痛苦存在的意義和價值,他認為,痛苦不光能使人類感受到生命的存在,也能使人類相互理解、相互感通、相互憐惜、相互依戀,從而相互慰藉相互合作,因此,痛苦是人與人關係的凝合劑。

共患難的夫妻、朋友、君臣感情更牢固就是這個道理,因為共同的苦難遭遇使他們的心靈靠得更近、靈魂聯繫得更加緊密。

毛懷瑾對烏納穆諾的這種認識給予了高度評價:「尼採的同情殺死了上帝,烏納穆諾的憐憫卻顯現了上帝。烏納穆諾認為,精神之愛轉向自我,催生了自我憐憫,進而推己及人,對他人的苦難感同身受,最終容納了世界萬物。」[5]34

弗洛姆也高度讚頌愛,認為愛能緩解人對死亡的恐懼,能戰勝讓人發狂的孤獨:「人對他的單一存在的覺悟,對他短暫生命的覺悟,人意識到生不由己,死的必然,人知道自己要先於所愛之人死去或所愛之人先於自己死去,人意識到自己的孤獨和與世隔絕,意識到面對社會和自然的威力自己的無能為力——所有這一切都使他的特殊和孤寂的存在成為無法忍受的監禁。如果人不能從他的監獄中解放出來和打碎這一監獄,如果他不能以這種或那種方式,同他人或周圍世界結合在一起,他就會瘋狂。」[8]

如果沒有愛,沒有人與人之間的聯結,人要麼會因孤獨而瘋狂,要麼會因恐懼而自戕,總之,單憑一己之力是無法對抗孤獨的煎熬、死亡的恐懼、人生的種種苦難的,所以,上帝才發明了愛情,使男女結合;才發明了愛,使人類聯結。有了愛情,家庭才能建立,人類才能繁衍;有了愛,人類才會不孤獨、不恐懼,才能相互溫暖相互扶持,共同對付人生的苦難,相互攜手度過漫長而艱辛的一生。所以說,愛是上帝發明的供人類對抗死亡和痛苦的最好的藥劑。

參考文獻:

[1][西班牙]烏納穆諾.生命的悲劇意識[M].哈爾濱:北方文藝出版社,1987.

[2][德]叔本華.叔本華說欲望與幸福[M].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17.

[3]路文彬.你好,教授[M].合肥:時代出版傳媒股份有限公司,安徽文藝出版社,2010:66.

[4][法]蒙田.蒙田隨筆集·探討哲學就是學習死亡[M].馬振聘,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18.

[5]毛懷瑾.論烏納穆諾的生命悲劇意識[D].廈門大學文藝學碩士學位論文,2017.

[6][英]羅素.幸福之路[M].劉勃,譯.北京:華夏出版社,2016.

[7][美]卡耐基.人性的弱點[M].林傑,譯.北京: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15.

[8][美]艾·弗洛姆.愛的藝術[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7-8.

【本期話題】你覺得如何面對人生中的痛苦?歡迎在評論區留言。

本文作者簡介

母華敏,北京語言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博士,河北科技師範學院文法學院副教授。開設有公眾號和博客「予心安處」。主要從事中國現當代文學中的棄婦形象研究,曾在「今日頭條」開設「女性婚姻愛情面面觀」等欄目。出版有《電影精品鑑賞》《長城影視》《中國當代文學中的上海書寫》《王安憶創作簡論》等書,發表論文20餘篇。

本文主播簡介

孫宏博

上官文露讀書會籤約主播 ,評書大師單田芳先生入室弟子 ,播音主持專業副教授。

演播作品:《楚漢爭雄》《多血的梅花》《人間失格》《傲慢與偏見》《金閣寺》《局外人》等。

音頻製作:上官文露聲音工作室—昊澤

本期插圖

來源於網絡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相關焦點

  • 面對衰老和死亡,古人都有哪些看法?
    中國是一個重生諱死的國度,衰老和死亡是許多人都不願意提及的話題,其實作為自然界中的一員,老死和出生是同等重要的大事。當衰老和死亡來臨的時候,我們到底該如何看待?在這方面,古人的詩作或許可以為我們提供一些參考和幫助。
  • 最好的告別:關於衰老和死亡你要知道的常識
    如果你的家人即將停止呼吸,你希望一直靠插管和機械通氣維持生命嗎?如果手術之後,你不能自行進食,需要依靠鼻飼或靜脈注射營養,你能接受嗎?在生命臨近終點的時刻,我們該和醫生談些什麼?這是一些你可能從沒有想過的問題。對於大多數人來說,死亡是一個敏感而忌諱的話題。然而有一個事實是我們必須要面對和接受的,就是無論醫學如何進步,人類也永遠無法戰勝死神,生命的最後一課必定是衰老和死亡。
  • 死亡是可以治癒的疾病嗎?這本書帶你尋找永生的階梯!
    2015年,谷歌風投公司聯合創始人比爾·馬裡斯(Bill Maris)先生在接受採訪時,說出了這句話。馬裡斯這麼說並不是空穴來風。2013年,谷歌為了專注於人類抗衰老研究,斥資15億美元成立了Calico公司,任命馬裡斯擔任CEO,藉助生物科學和科技等破解衰老的奧秘並延緩衰老。
  • 陳坤:這本書讓我重生,並會陪我到死亡
    這也是為什麼陳坤一再推薦《西藏生死書》這本書的原因。作為著名演員、以及佛教徒,他說:「思考死亡,是對生命的敬畏。《西藏生死書》教會我三件事:死亡不知何時會來;我們應該如何面對死亡;如何從「死亡」這面鏡子裡看見人生。」
  • 為了真理直面死亡,科學界的哲學家——阿基米德!
    前212年,羅馬士兵闖入阿基米德住宅時,阿基米德正在地上埋頭做幾何圖形,他對士兵說:「你們等一等再殺我,我不能給世人留下不完整的公式。」還沒等他說完,士兵就殺了他。他是帶著遺憾死去的。——阿基米德不僅是在物理和數學方面,而且在力學方面阿基米德也有很高的造詣,最後成為影響世界人類的科學家之一。殊不知那個在初中高中乃至大學物理課本上隨處可見的科學家,其實也是古希臘哲學家之一…學識氛圍加上焚膏繼晷的個人努力造就了阿基米德的一生!
  • 柴靜很精闢的名言,道出了比死亡更可怕的事,一針見血,警醒世人
    至於為什麼大家都害怕死亡,想必都是很留戀人間吧,都知道死亡了,就意味著真正完了,什麼都沒有了。更多的是見過死亡,或是見過親人去世的場面,心中都是很悲痛得,無不感嘆人生苦短,所以面對死亡,誰會笑著去面對呢?笑著面對死亡的人不是沒有,只是很少,很特別的情況下,才會笑著去面對死亡。比如說活著是一種痛苦,面對死亡,他感覺是一種解脫,所以露出了微笑。
  • 一名研究生留下遺書並自殺後,我想和你談學業壓力、談談死亡
    貌似先哲們引領人們淡定面對,但中國傳統下,人們認為生大於死,避諱談及「死」字,古代漢語中也用崩、薨、卒、逝、殞等字來代替, 我們不輕易說出那個音,和「死」諧音的字很難找。我們認為那是晦氣、黑暗、忌諱,並懷有恐懼和敬畏。 中國避諱談及死亡教育。
  • 一代球王馬拉度納逝世,灰色的2020,我們該怎麼和孩子聊死亡
    ——薩瓦特爾 西班牙著名哲學家 03 別讓孩子陷入「死亡誤區」 面對疫情不斷跳動的數字背後,是無數個家庭的生離死別,是我們不願意看到也不敢去想的。 做為家長的我們都經歷過這樣的事情,但孩子總有一天要面對「死亡」這個話題。
  • 《相約星期二》,一位身患絕症的老人,留給世人一堂特殊的人生課
    這可怕的病將會給莫裡的生活帶來巨大的改變和痛苦。可莫裡並沒有因此恐懼和自暴自棄。他要勇敢的去面對死亡。他要讓別人去研究他緩慢而耐心的死亡過程。觀察發生在他身上的一切。透過他自己的人生思考和感悟,引發別人的思考,從而學點什麼。這就是莫裡老人以自己為教科書想賦予這堂課的目的。
  • 快樂一天比一天藏得深:葉芝寫衰老和死亡最入木三分的一首詩
    《當你老了》這首家喻戶曉的詩歌,因為被譜曲而廣泛流傳,愛爾蘭詩人葉芝的名字也為人所熟知。詩者,以血成就也。詩歌,即血書。葉芝的詩歌生涯也是他一生生涯的反映,二者同樣精彩,也互相說明。在詩人1939年的遺作中,有一首名為《幽靈》的詩歌,探討了衰老和死亡的話題,區別於詩人早年對純真、愛情和神話的歌頌,這一首詩寫得基調壓抑,卻一針見血。完全沒有《當你老了》那首詩的心酸和浪漫,撲面而來的是無奈和恐懼。詩人將夜用女性的「她」來稱呼,暗示我們詩人此生和女人糾纏不清的命運,誰人不是漸漸衰老呢?
  • 死亡是生命最偉大的發明,很多人活了一輩子,沒有好好考慮過死亡
    實際上,在這個世界上,太多的人活了一輩子,都沒有認真地考慮過死亡這件事。不管你願不願意接受,有沒有做好準備,死亡或早或晚都會成為人生中繞不過的關卡。每個人只有把死亡融入到我們的意識裡,我們活著才更有意義。曾經讀到《我們如何死去》這本書,這是一本面向大眾理解並敢於討論死亡的書,在書的封面上寫著這樣一句話「不管是什麼生物,是金魚,還是可愛的孩子,都難逃一死」。
  • 面對死亡焦慮,歐文亞隆這樣說!
    我雖然很早知道這本書,但對驕陽的看法,使我沒有什麼想看的欲望。後來在某個大平臺聽書網下載了《直視驕陽》,開始只是想藉助本書回顧一下青蔥時光。聽了之後,發現書的內容完全不是自己想像中的樣子,並覺得這本書光是聽聽不足以深入領悟,必須買來一讀才能滿足自己。於是就有了病房中,我左手扎著輸液管,右手舉著《直視驕陽》大讀特讀的場景。
  • 「生不能由我,死一定要由我」:面對死亡,什麼才是最好的告別?
    那段時間,她和同事一起主持翻譯了一本《當代急診醫學治療手冊》。這本書有200多萬字。也是在翻譯這本書時,她第一次知道了「臨終關懷」這個詞語。那是1990年代初,「臨終關懷」的概念在中國還非常陌生。她記得自己當時深受震撼。往後的日子,她在醫院工作,也在醫療企業兼職,在很長的時間內,家裡總是有親戚來找她到醫院看病。她看到了太多的死亡,親屬的悲痛,以及病人無尊嚴的離世。
  • 死亡的本質就是生命周期循環和大自然的回歸 最好坦然面對
    死亡的本質就是生不帶來,死不帶走,大自然的一種循環和規律。世界萬物都是有生有死的,從微觀的粒子,到宏觀的天體,都有一個誕生、成長、成熟、衰老、死亡的過程。因此死亡不是人類的專利,從基本粒子,到微生物、小花小草、昆蟲動物,再到宇宙萬物天體運行都會死去。
  • 死亡很痛苦?醫生和心理學家告訴你真相,瀕死體驗者的真實感受!
    死亡的過程本該是一件十分痛苦的事情,可是不少科學家告訴我們,死亡並不怎麼痛苦,與之恰恰相反的是,臨死前大多數人甚至會感到舒服和快樂,身心愉悅放鬆到極致,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已經死亡的人無法向我們透露臨死前的感受,可是有些活著的人就會告訴我們,那麼他們又是怎麼知道這些的呢?
  • 省科學院動物所在衰老生物學領域發表繁殖與死亡相關性的論文
    對死亡時間的準確預測在生物醫學中很重要,可以讓患者更好地考慮自己的未來,也讓醫生能更準確的做出醫療判斷,並讓家庭成員有更現實的期望。將非人類物種的生命結束模式用於預測人類生存時間的生物醫學模型,特別是以果蠅作為模式生物建立的相關衰老和死亡模型對指導醫學工作具有重要的意義。
  • 《起風了》:面對死亡我做主,面對幸福我努力,找回本心最重要
    我將從如何理解這部小說中蘊含的對死亡的態度和對幸福的理解,以及如何看待這部小說在重症患者治療上的現實意義三個方面,來嘗試談談面對生死和幸福,什麼最重要。如何理解這部小說中蘊含的對死亡的態度和對幸福的理解。對於死亡和幸福的定義,每個人都有著不同的觀念,明白了日本人對於死亡的態度有什麼特別之處,這有助於我們更好的理解書中的思想觀念。
  • 遺願清單,一部講述如何面對死亡的電影
    毫無疑問,接受實驗式治療的過程是痛苦的。無論是從一次次藥物試驗產生的副作用與癌症帶來的身體上的病痛還是在一次次實驗式治療失敗所帶來的心靈上痛苦都讓兩個人身心俱疲。在這痛苦的過程中,錢伯斯先生除了觀看自己最喜歡的節目和跟老婆聊起自己三個子女之外,還在紙片上記錄自己尚未實現的願望。偶然一次機會,愛德華看到了這張紙片。
  • 面對死亡,逃避或恐懼是無效的,最好的辦法是:向死而生!
    而莊子呢,在他妻子死後,他開始很難過痛苦,但是隨後他就想明白了。一個人從無形中來,非常自然的過完了自己的一生,然後又從無形中去,這又什麼可悲傷的呢,一切都是大自然的造化安排,於是他拿起盆子,不再哭泣,而是大聲唱了起來。此時的莊子已經悟透了死亡的真諦,已經看透了生死。面對死亡,我們採取逃避或恐懼的心理都是不行的,因為死是生命的歸宿,是自然的必然。
  • 施君玉:「切爾諾貝爾」留給世人的思考
    作為「世紀浩劫」,「切爾諾貝爾」代表了恐懼、死亡、地獄……是壓在全世界民眾心頭的一塊巨石,令人窒息。  三十年後,人們仍然未擺脫這一夢魘。各界林林總總紀念、緬懷的背後,分明隱藏?痛切反思,「切爾諾貝爾」究竟帶來了什麼教訓和啟示。  從「核」出現那一刻起,「核安」便相伴而生,「擁核」與「廢核」便成為一個永恆的爭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