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人的觀念裡,死是一個很忌諱的詞。平日裡,大家一般不會討論死亡這個話題。很多人都是大限已至時,才第一次認真思考死亡。《西藏生死書》說:我們是一個沒有死亡準備的民族。
白巖松說:「中國人討論死亡的時候簡直就是小學生,因為中國從來沒有真正的死亡教育。」
當孩子們忽閃著疑惑的眼睛,問及有關死亡的問題時,家長往往選擇的不是正確的講解,而是搪塞迴避:「他在睡覺」,「他去旅行了」,「他上天堂了」……在我們的教育中,一直缺席「死亡」這一課。
關於活著這件事,死亡是最好的老師,而我們,都需要補課。
這也是為什麼陳坤一再推薦《西藏生死書》這本書的原因。作為著名演員、以及佛教徒,他說:「思考死亡,是對生命的敬畏。《西藏生死書》教會我三件事:死亡不知何時會來;我們應該如何面對死亡;如何從「死亡」這面鏡子裡看見人生。」
陳坤的"死亡"經歷
陳坤說自己的人生第一課是從認識死亡開始的。
在自己7歲的時候,自己第一次直面死亡,那一年外公因直腸癌去世了。
自己始終記得在外公的最後時刻,家裡的那肅穆的"死亡氣息",沒有人說話,沒有人發聲,那種死一般的安靜自己一輩子也忘不了。
之後自己又親眼看見了外公被推進火化爐,親眼看著自己的至親徹底"消失",在那之後自己有了深深的死亡恐懼症,不知道什麼時候死亡會再次降臨。
這是自己第一次見識死亡,讓自己知道了死亡的恐懼。而接下來的一次直接經歷死亡,則讓自己開始知道去面對死亡。
那是自己大概七八歲的時候,自己在外婆家玩。外婆家的下面就是嘉陵江,在一次玩的時候,自己不巧腳底失滑掉進了水裡。不會遊泳的自己拼命掙扎可於事無補,在自己漸漸地意識模糊,覺得已經快要死了的時候,有個人救了自己,算是死裡逃生。之後的很長時間裡自己不敢碰水,也不敢看見水。
理解生命,才能重新認識生命
機緣巧合,陳坤讀了這本《西藏生死書》,他對死亡的恐懼好像得到了釋放,他對生命有了重新的理解,他又一次重新認識了生命。
從這本書中,陳坤明白了:死亡是每一個人都會經歷的,或早或晚,誰也沒有辦法逃過去,所以與其害怕,畏懼,不如坦然地去接受它,正視它,當你經歷了這個過程之後你就會重新理解生命。
再加上演員這個特殊的職業,讓陳坤更清楚地看清生命的真相,然後更能夠在浮躁的環境中保持清醒。他開始變得尊重死亡,尊重生命,所以能夠更坦然地去面對生活。
死亡更清楚地反應生命的意義
古今中外,無數人想要探索生命的真諦,但是從來都沒有人成功過,對於生死的思考是每一個人的困擾,但也正是因為生跟死的神秘,才使得人們對死亡敬畏,對生命珍惜。
在《西藏生死書》中:
大師熱巴格堅說:接近死亡,可以幫大家真正的覺悟,可以幫助大家改變自己的生命觀。傑西仁波切大師說:生者必死,聚者必散,積者必竭,立者必倒,高者必墮。
我們生活中的每一件事物都是息息相關的,當我們對於自己的言行舉止,自己的所思所想負責任,就是對自己,對自己生命中的人和事負責,甚至是對整個世界負責。
《西藏生死書》對於陳坤的影響
陳坤多次公開表示,很感恩年輕的時候可以預見這本書,是這本書讓他明白了死亡的真諦,讓他重新燃起對生的希望。
他說《西藏生死書》教會他三件事:
1、死亡隨時都會來,當你做好隨時迎接它的準備就不會害怕面對它。
2、學會直面死亡,與其終日惶恐,不如過好當下。珍惜現在擁有的每一天,這樣才能在死亡來臨的時候不驚慌失措。
3、思考死亡,然後重新理解生命。生命是至高無上的,不管生活中的痛苦還是挫折都是生命給你的饋贈,要學會接受所有好的不好的東西,才能生活得更好。
陳坤學會的這三件事,是我們每一個人都還沒有學會的,只有跟他一樣,坦然面對生死,珍惜當下,毫不猶豫地堅定向前走,才是對生命的尊敬。
相信陳坤的初衷也是為了讓更多的人理解生命的真諦,讓更多的人直面生死,讓大家都生活得更好!
希望每一個人都可以不畏懼生死,每一個人都活得精彩,死得安詳;
希望每一個人死亡的時候都能夠得到最具有智慧,最慈悲澄明的關懷;
希望沒有一個人都能夠透過心性跟真相的徹悟,找到終極的快樂。
感興趣的朋友可以點擊下方,把這本《西藏生死書》帶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