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坤:了解死,才更珍惜生,《西藏生死書》讓我重生並陪我到死亡

2020-12-22 歷史知心人

在中國人的心目中,死亡是一個非常忌諱的詞。大多數的情況下,人們不談論死亡。很多人第一次想到死亡是在時間到了的時候。我們是一個不願死亡的民族,《西藏生死書》作者所說,「中國人談論死亡就像小學生一樣,因為中國沒有真正的死亡教育。「

當孩子眨著眼睛問有關死亡的問題時,父母往往選擇不做詳細的解釋,而是非常忌諱「他在睡覺」「他去旅行了」或者「他去了天堂」…在我們的教育中,一直缺失著「死亡」的教育。

沒有會人願意面對死亡,在面對死亡時,我們太無奈,也太渺小。死亡意味著毀滅和損失,所以我們害怕死亡。

陳坤曾經說:當他還是一個孩子的時候,他經歷了他的祖父的死亡,所以他在他十幾二十歲的時候,他每天都想著死亡,害怕死亡。再加上一個演員的敏感,當他不明白生命的意義,也不明白死亡的意義時,所以整天很焦慮

對死亡的思考

他說:第一次意識到死亡的恐懼是在他12歲,那一刻他終於明白什麼是死亡,徹底的黑暗,無法感知的世界,離開自己愛的人,陷入虛無和沉睡,身體不在續存。他開始感到一瞬間陰冷的恐懼。

認為死亡離他很遠很遠。遠到我不用思考它的到來。然後,將死亡遺忘。

陳坤在20歲左右時,又有了一次人生恐慌。此時,我真正長大,更深刻理解了死亡的意義,身邊不免有親朋好友的離去。可是傷心也終究要過去。

我們遲早都會經歷死亡觸碰死亡。當我們在即將死去的人面前顯得無助時,當我們清楚地知道有人要離開我們,我們將再也見不到他時,我們會感到非常悲傷和孤獨。在我們的意識中,死亡意味著毀滅和損失。

當我們哀悼失去親人時,我們不斷否認和避免死亡。有些人生活在對死亡的恐懼中。

在如此緊張的快節奏生活中,人們開始向著追求更多物質一樣奔跑,按照既定的生活模式,開始了單調、瑣碎的日常生活。當我們在面臨死亡的邊緣時,會變得不知所措,我們被恐懼和不安全感所消耗,很多時候,我們不是被疾病所壓倒,而是被自己內心的焦慮,恐懼,茫然,無助和壓倒。

理解生命,才能重新認識生命

機緣巧合,陳坤讀了這本《西藏生死書》,他對死亡的恐懼好像得到了釋放,他對生命有了重新的理解,他又一次重新認識了生命。

從這本書中,陳坤明白了:死亡是每一個人都會經歷的,或早或晚,誰也沒有辦法逃過去,所以與其害怕,畏懼,不如坦然地去接受它,正視它,當你經歷了這個過程之後你就會重新理解生命。

再加上演員這個特殊的職業,讓陳坤更清楚地看清生命的真相,然後更能夠在浮躁的環境中保持清醒。

曾經有人問陳坤:「你連死亡都不恐懼了,你還恐懼什麼?我說:「不,不,不。我不害怕。我接受它。「。我仍然害怕很多事情。我仍然害怕死亡的時刻;我仍然害怕面對沒有人給我機會的那一天;我仍然害怕回到我最窮的日子;我仍然害怕自己老了以後的樣子;我仍然害怕生病;我仍然害怕我最愛的人死去。

學會尊重死亡,尊重生命,這樣才能更輕鬆地面對生命。這就是陳坤反覆推薦《藏傳生死經》的原因。作為一個著名的演員和佛教徒,他說,思考死亡,是對生命的尊敬,西藏的生與死的書教會了我三件事:死亡不知道它什麼時候會到來;我們應該如何面對它;以及如何在死亡之鏡中看到生命

《西藏生死書》裡提到了人們的這種態度,作者認為,認真思考過生死問題才能好好地生活。

《西藏生死書》擴展開應為:來自西藏的,講生與死的佛學書。這是一本佛學入門書,是出家弟子必看的書之一。

▲寧波雪竇寺

生死這麼宏大的主題,一般作家不敢寫,也寫不好。但這本書寫得還不錯。

這是一本非常樸素的、充滿智慧、安詳氣息的書,作者是出家修行的師父,他不具備優秀的語言、文字表達能力,只是很質樸地講述自己所知道的東西。

這本書適合有一些閱歷的、樂於思考的人來讀,這樣的人不至於跑偏,可以看得進去,也不至於對書做出膚淺的理解。

《西藏生死書》超越宗教與文化的阻礙,將藏傳佛法智慧與當今議題及修行訓練相結合,直指本心,為繁雜的現代世界提供了一套理解生命要義的方便法門。

唯有懂得死亡,才能懂得生命的真諦。希望每個人不畏懼死,也不畏懼活,能得到富有智慧、慈悲澄明的關懷,透過心性和真相的徹悟,找到終極的快樂。《西藏生死書》因之被譽為當代偉大的心靈巨著,一生等待的莊嚴之書。

人們對於死亡的態度,或者恐懼避之唯恐不及,或者坦然直到最後一刻,但不管怎樣,大多數人都認為死亡是終點,是戛然而止的無盡黑夜,於是肆無忌憚不計長遠拼命掠奪、沉浸於物質、只管眼下。

我從《西藏生死書》得到的啟示是:死是又一次生的開始,人們不妨探索來生的可能性。

生活節奏如此緊張,使我們沒有時間想到死亡。為了擁有更多的財物,我們拼命追求享受,最後淪為它們的奴隸,只為掩飾我們對於無常的恐懼。

我們的生活似乎在代替我們過日子,生活本身具有的奇異衝力讓我們暈頭轉向;到最後,我們會感覺生命毫無選擇餘地,絲毫無法做主。當然,有時候我們會對這種情形感到難過,會從噩夢中醒過來,全身冒冷汗,懷疑「我是怎麼過日子的」。但我們的恐懼只維持到早餐時刻,到拎著公文包出門時,一切又回到原點。

佛教博大精深,沒有上師的啟示與教導,普通大眾難以習得一二,但這卻並不妨礙我們從中有所悟有所得。

當你懷著一顆正面的心,把正面的能量傳給他人,你就不會「死」。因為愛,生生不息。

需要用生命去閱讀的書,大力推薦!!!!!

相關焦點

  • 陳坤:這本書讓我重生,並會陪我到死亡
    在中國人的觀念裡,死是一個很忌諱的詞。平日裡,大家一般不會討論死亡這個話題。很多人都是大限已至時,才第一次認真思考死亡。《西藏生死書》說:我們是一個沒有死亡準備的民族。白巖松說:「中國人討論死亡的時候簡直就是小學生,因為中國從來沒有真正的死亡教育。」
  • 關於生死的一本書——《西藏生死書》
    《西藏生死書》,這本被稱為第一部全面解說西藏佛學智慧精髓,直面死亡,展示一種神聖精神的偉大著作終於看完了。這也是最近我看的第一部佛教文化技術類書籍。合上書本,心裡總覺有話要說,卻不知從何談起。這是本好書,但我知道以我目前的智慧和對西藏佛學的膚淺了解來看這本書是太糟蹋她了。因為對佛學和西藏都很陌生,書中許多佛學常識及細節我都是囫圇吞棗無法消化,有些內容更是直接跳了過去。
  • 從死亡到心靈寧靜,《西藏生死書》引發的對何為活著、活好的思考
    《西藏生死書》中說:有些上師鼓勵他們的學生要鮮明的觀想自己死亡的景象,作為一種有系統的止觀法門:觀想死亡時的感受,痛苦、悲慘、無助、親友的憂傷了,了悟自己一生中已做或未做的事情。我不禁要問:人活得好好的,為什麼要考慮死亡問題呢?
  • 感動陳坤的《西藏生死書》20句經典語錄,喚醒愛心和慈悲
    虛空不空,真相無相;了了生死,如如不動。死,是天下最公平的結局,沒有死便不會再有新生。不管你用一生撞向富貴,還是用一世遇見貧富,最終都會遇到死亡。是有準備地迎接它,還是無預期地撞到它,其實反映出一種人生智慧,體現出一種生命態度。
  • 陳坤變了!是什麼讓一個帥氣且在娛樂圈尚有競爭力的男明星轉身?
    小時候的陳坤,家境貧窮,為此,他總是感到自卑。從小父母離婚,跟著外婆生活,10歲回到媽媽身邊相依為命,陳坤比平常人更早體味到世態炎涼。自卑又敏感,是陳坤童年的底色。片刻的放鬆之後,還是會長久地跌落到負面情緒的深淵。他說,他看了很多關於佛學的書,最重要的一本就是《西藏生死書》。參悟生死,才能在外物與內心的拉鋸戰中,試圖尋找一份內心的寧靜。
  • 《我與地壇》| 我與地壇,向死而生
    在這片地壇上,生命不斷被演繹,在這裡,生存與死亡,苦難與信仰,絕望與希望等人生命題都將被一一解讀,在這裡,地壇只是一個載體,而文章的本質卻是作者對生命思考以及對人生的覺悟。21歲的史鐵生經歷了人生最沉痛的打擊――雙腿殘廢,按他自己的話來說即:「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齡上,忽地殘廢了雙腿。」
  • 莊子:相忘以生,無所終窮。誰與我生死與共?生與死的三重境界
    「無有」指揮肉身的成長及衰亡(以生為脊),「無有」為了自己更好地存在,以死亡來收尾(以死為尻)。這一切都是「無有」作為臨時總指揮的安排。肉身沒有了,只是相當於馬車的車子沒有了,但馬還在。具體馬要去拉哪一輛車子,那要等馬主人的安排。所以,人的肉身沒了,但是靈魂還在,至於魂歸何處,造物主自有安排。
  • 「生不能由我,死一定要由我」:面對死亡,什麼才是最好的告別?
    《最好的告別》一書封面 ( 網絡圖片)「中國人一直忌諱談論死亡,我希望死亡一詞能在中國的語境裡脫敏。人們能認真地談論死,好好地談論死,談論何為有尊嚴、有意義、輕鬆、自然、愉快的死。」彭小華說。這也是她將自己最新完成的一本譯著定名為《好死的藝術》的理由之一。
  • 唯有經歷過生死後,我才更珍惜今天的幸福
    摘自 | 香港蓬瀛仙館原作者信息不詳,侵刪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觀點一惜福,即珍惜眼前幸福,是一種知足常樂的心態,不要總是抱怨。另外,還要懂得約束欲望,生活有度而勤儉。銀鳥飛到樵夫身旁唱歌,樵夫聽後感慨地說︰「你的歌聲雖然好聽,但是比不上金鳥;你的羽毛雖然很漂亮,但是也比不上金鳥。」銀鳥唱完歌便向著金黃的夕陽飛去。樵夫看著銀鳥,突然發現銀鳥在夕陽照射下,變成了美麗的金鳥﹗夢寐以求的金鳥就在那裡,但金鳥已經飛走了,而且飛得遠遠的,再也不會回來。
  • 《挪威的森林》:向死而生,才是真正的生
    死亡是人類永恆的主題,常常讓人感到恐怖和深沉,但是卻是每一個人都必須面對的。村上春樹在《挪威的森林》一書中闡述了自己對死亡的獨特見解,讓我們對死亡有了一種全新的認識。死不是生的終結,而是生的一部分,向死而生,才是真正的生。這本書始終瀰漫著孤獨和寂寞,也不乏對性的描寫和解讀,但我並不認為這很低俗。
  • 緬懷一場超越生死的愛情‖起風了,讓我們迎風而生
    尤其是下文中的那句瓦萊裡的詩:起風了,讓我們迎風而生!由此我便確信,這本薄薄的小書定會帶給我輕鬆愉悅,或者還會有意想不到的小震撼、小收穫,一些雖淺顯但又不易被挖掘的人生覺悟或哲理性的東西。事實上,我猜對了一半。堀辰雄的這個以「生之幸福」為主題的故事,的確給人以震撼,其中有關「生之歡欣」、「死之意義」的探索與闡述確也讓人有所感悟;可它帶給人的絕不是輕鬆和愉悅。
  • 我們該如何理性地看待生與死
    對此,我十分贊同,討論生與死的問題,首先便是無比珍惜生命。生命是上天的禮物這一點也不錯,每個人來到這個世界的時機剛好,哪怕是一粒塵土,一毫秒的偏差都會讓你無緣降臨。死亡相比起來,就容易許多,時時刻刻都有可能到來。既然生命如此珍貴,那順著時間的軌跡一路下來再煙消雲散應該是正常的人生,但為什麼有那麼多人在生命的中途就選擇離開,尤其是那些主動離開的?
  • 超越死亡的道家生死哲學觀!
    「雜芒芴之間,變而有氣;氣變而有形,形變而有生,今又變而之死,是相與為春秋冬夏四時行也」。生命產生的過程,就是由天到氣,由氣到形,由形到生命的過程,人的生死也就是氣的聚散,是自然而然的過程,所以生死並不神秘,是自然物質化合變化的結果。
  • 全球確診破百萬後,我突然明白了冥王星的向死而生(12上升指南)
    已經死去的人,可能以另一種方式活在世間;而曾面對死亡的人,在撐過痛苦後,會更有力量的活下去。這個向死而生的故事,一直都由冥王星來書寫——這個隱藏著人們最深的渴望、最大的隱秘的行星,深藏著我們最無法抗拒,卻又最根本的生命動力。
  • 生死都是自然循環!與孩子談死亡,要掌握5重點
    在我們家,『生與死』一向不是禁忌話題,而是再自然不過的生態循環。我朋友少又愛搞神秘,辦大的是要幹嘛?『不用啦,我不在乎這種東西,死了就死了,什麼都不用辦,把我燒一燒,看是要樹葬、海葬都行,不要選髒髒的地方就好了。』女兒插腰反駁著:『不行,我要花很多錢送你。』我苦笑:『你可以尊重當事人意見嗎?這樣很浪費錢。』我們能這樣坦然討論死亡話題,當然並非一蹴可幾,約莫從睿睿 3歲起,我開始用以下5點,慢慢跟她談論『出生』與『死去』的概念。
  • 「人死了,是去哪兒了?」閉口不提的死亡教育,才最讓孩子恐懼
    趙彬彬忽然一愣:「這個太深奧了,我得想一想.....我覺得,人死了其實哪也沒去,就是變透明了。」徘徊在死亡邊緣的小亮,面對這個答案,有點遲疑,又繼續追問:「我會在手術中死掉嗎?」趙彬彬沒有正面回答,溫和地反問:「你這是從誰那聽的?」
  • 西藏冒險王之死,貧窮是比死亡更可怕的事
    看到這種言論,我就是一句話評論:這些人都是羅馬競技場看臺上的看客,是吃人血饅頭吃不夠的混蛋。為什麼這麼說?在我看來,所有人恐怕都不理解西藏冒險王到底為什麼要這樣冒險?他真是為了什麼探險嗎?狗屁。大家可以看看國外那些探險家們在幹什麼,人家那是在探索人類的未知,是科學行為;中國這些所謂的冒險家其實都是些沒有文化的主兒,他們跟探險毛關係都沒有,都是在給看客表演冒險。
  • 海賊王:艾斯之死,布魯克復活,路飛重生,看不透的生與死
    你好,我是河小南,感謝觀看我的文章。今天聊一個稍微沉重點的話題,聊聊海賊世界中的生與死。大家知道,在海賊世界裡,其實是很少有角色會真正的死亡的,即使那些剛開始看起來窮兇極惡的人,最多也就是被路飛或者其他人給暴打一頓,然後由海Jun接手送進海底監獄,比如魚人阿龍,七武海克洛克達爾,小丑巴基,火拳艾斯等等。然而海賊王作為「不殺」的代表作動漫,終究也離不開生與死的較量。那麼何為生?何為死?
  • 現代人該如何對待生與死?
    今天讓我比較意外的是,來的更多的是年輕人,我本來以為中老年居多,可見不管是誰,我們都會面臨死亡的問題。我們今天的主題是「生與死」。「生與死」連在一起的,但我們今天主要不是談「生」,而是談怎麼面對「死亡」。死亡,是每一個人所必須面對的宿命,除了神,沒有人是可以逃脫的。我們怎麼來面對它、克服它、戰勝它呢?只有這個問題想清楚了,我們才真正明白我們應該怎麼活著。
  • 《古埃及〈亡靈書〉》:死亡不一定是結束,而是追求重生的旅程
    第一種認知:人死了,灰飛煙滅,什麼都沒有了。顯然,墨西哥人對死亡的認知屬於第二種:人死了,將會去另一個世界。至於什麼樣的世界,代表人類文明的四大古國則有不同的看法。古埃及人認為,死亡並不一定是結束,只要做好了準備,就可以重生。為此,古埃及人發明了兩樣東西:木乃伊和《亡靈書》。木乃伊的製作方法屬於技術層面,想要探索古埃及死亡文化還是得從保留來的《亡靈書》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