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在《蘭亭集序》裡寫「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在那個空談成風的魏晉時代,這種對生命的熱愛顯得尤為珍貴,批判那種視生命為無物的觀點。對此,我十分贊同,討論生與死的問題,首先便是無比珍惜生命。
生命是上天的禮物這一點也不錯,每個人來到這個世界的時機剛好,哪怕是一粒塵土,一毫秒的偏差都會讓你無緣降臨。死亡相比起來,就容易許多,時時刻刻都有可能到來。既然生命如此珍貴,那順著時間的軌跡一路下來再煙消雲散應該是正常的人生,但為什麼有那麼多人在生命的中途就選擇離開,尤其是那些主動離開的?可能是還沒有參透人生的真諦,因為生命的意義遠大於死亡,只要人有生命人生就有無限的可能,而死亡之後再也對這個多彩的世界無能為力,就連一花一草都沒有力氣撥動一下。
先談好生的意義,再去討論死亡
先談好生的意義,再去討論死亡,因為死亡終究是不可避免的。面對不可避免的事,有些人會增加生命的長度,也就是想方設法延續勝利的生命,讓自己身體機能老化再慢一點;而有些人會增加生命的寬度,讓自己在有限的時間內做更多的事情,也就是讓生命的容量變大;還有些人會增加生命的高度,不斷去追逐最高點,如同天上的煙火一樣飛到最高處然後華麗綻放,就算馬上暗淡也毫無遺憾,畢竟那一瞬間讓所有人都看到了自己的光;而絕大多數普通人並不去思考這些問題,如同烏合之眾一般隨著社會的車輪向前邁步,笨拙的模仿所謂「大多數人」的所作所為,等到意識到這個問題時,生命也已經所剩無幾,來不及拯救殘存的靈魂。
死亡後人會是什麼狀態,沒有人知道。拋去所有有神論和無神論的觀點,死亡之後人的意識應該會隨著大腦失去供血也逐漸消失,而在意識消失之後,人也就不算為人。想到死亡,不論在幹什麼,人總會突然悲觀起來,開始懷疑當下所做的毫無意義,甚至悲從中來,想要放空一切,什麼都不想做。死亡的確是令人覺得悲傷的事情,但既然離不開也就不必要恐慌,想方設法去逃避反而更加壓縮了生命的空間。
詩人蘭德在《生與死》這首詩中寫:「我和誰都不爭,和誰爭我都不屑,我愛大自然,其次就是藝術,我雙手烤著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準備走了。」人畢竟不同於一般普通的生物,人的生命是浪漫的,可歌可泣的,人的生命之火從小小的火光開始,再到熊熊烈火,最後燃料燃盡成為廢墟,這樣的比喻是是十分恰當的。那麼加入其中的燃料便是人生最重要的東西,思考完這個問題,我想對生更加的珍惜了。
生死是自然規律,世間萬物都逃不過如此
開始說到「生與死」的話題的時候,我並不是很想參與這個討論,總覺得這個話題過於沉重,好像不適合把它放到一個課堂上去談論,而且面對生死我們更需要的永遠是尊敬,在生死面前好像什麼都顯得過於微不足道。但也正是因為如此我們才更需要正視生死,生死是自然規律,世間萬物都逃不過如此。
生也就是生命,死也就是死亡,我們常說生命的誕生帶來的是希望,那麼死亡的來臨所帶來的又何嘗不是解脫呢。所謂的「好死不如賴活著」其實不過是由於人類都是群居性動物,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親人、朋友等等的一些留戀。現代社會提倡人要為自己而活不要背負太大的負擔,才會活得簡單、快樂、輕鬆。但是每個人都有自己活著的理由,都有自己在乎的人。而一無所有的人才會選擇結束的生命,不過是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了留戀,我覺得自殺的人可能也是在某個當下覺得自己生無可戀罷了。之所以我們大多數人選擇努力的生活不過是因為知道自己的生命對愛自己的人的重要性。
患重病無藥可醫的人門他們的生命是用精神和生理的巨大痛苦換來的,家人的不放棄也不過是滿足的內心,使自己心中無愧。課堂上有同學提出「如果有來世,你願意做人還是願意做貓呢?」大多數人選擇不要做人,好像第一反應我也是這麼想的,但是仔細想了一下好像我什麼都不想選,我想做貓不過是對做人的逃避,但是貓也是有意識的,它也有自己的煩惱。
不論在任何情況下,生死永遠是最最最重要的
對於安樂死我認為可能對動物甚至是人來說都是一種不錯的選擇,雖然在中國只有動物可以使用安樂死,但可惜的是動物不能自主選擇最後還是人類決定它們的生死。人類好似凌駕於所有的生命之上,但卻對自己的生死有著諸多問題。
最近這段時間,不管是中國還是世界每天都經歷著生死大戰,生命顯得格外脆弱,每天新冠肺炎的患病人數和死亡人數都在增加,但是好像時間長了,這些數字就沒有了最初給人的強烈的震撼,好像人們的心已經開始麻木,可能這只是因為我們已經遠離這些很久,作為一個中國人我一直感到很驕傲,只是由於這次疫情更甚,不過我也為自己的想法感到震驚,覺得這簡直太過可怕了,如果有一天人類都抱有這種念頭,那真正的世界末日就真的不遠了。不論在任何情況下,生死永遠是最最最重要的。
對於前幾天大連理工大學研三學生自殺事件,大家意見不一,其實如果真的如它的「遺書」中所說的話,我真的認為那些真的不足以讓一個青年人放棄生命,這是對自己生命的不負責任,更是對自己家庭的不負責任,我一直記得我告訴我媽媽這件事的時候,她說「孩子是父母的命。」但是我們任何一個人都沒有經歷他的人生,其實誰都沒有資格去評價他。我們所謂的覺得他是對是錯只有將自己對他的片面了解假設到自己身上,評價的也只是如果自己這麼做的話是怎麼怎麼樣。
不論如何,在我們生活的這個世界上,雖然未來尚未可知,但目前來說生死都不是我們能決定的,我們能做的只有立足於當下,過好今天,畢竟誰也不知道明天和意外誰先來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