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二十四節氣之一,清明正值大地回春,萬物復甦。在此象徵生命的節氣,許多人們會來到先人的墓前進行祭奠,或追思往事,或注目當下,或遙望未來,不免生出一些有關生死的感悟。
事實上,對於中國人講,死亡一直是一個很忌諱的話題。但是,死亡是每一個人無法繞過的終點。甚至有時候,死亡的話題無法避免,比如清明節。
中國人對死亡的迴避,背後是中國傳統文化在死亡這一話題上的空白。主導中國文化數千年的儒家學派「重生」而「安死」,其創始人孔子曾說,「未知生,焉知死?」比起死後的世界,儒家更加關注生的世界,強調在現實人生的積極進取中去創造「不朽」。
傳統文化還非常看重身體,幾乎等同於生命本身,視父母為生命之源,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也因此,中國文化非常強調孝道。在世人看來,墳墓,意味生命的終結。
到了近代,科學以及理性主義曾一度使西方的人們對基督教神學思想產生重大衝擊,人們開始懷疑神的存在和天堂地獄。但進化論的發表以及唯物主義的推行,使得中國人覺得生死問題已經通過科學找到了答案。而且這種答案似乎是與中國傳統文化和思想是「一脈傳承」,並未產生什麼衝突引發人們去更進一步思考生死。
聖經強調人有靈魂,這是生命的一部分,而且是最重要的部分。碰巧,2015年中國傳統祭祀節日清明節與基督教的復活節是同一天。相對於清明緬懷失去的親人,基督徒在復活節會慶祝耶穌的復活及他帶來的生命和希望。基督徒相信耶穌在十字架上受難後,第三日從死裡復活,走出了墳墓。
聖經還指出,在末日死人都要復活,來到創造天地的那位神面前根據在世生活接受審判,義人將要獲得永生。不要誤解,聖經強調永恆的歸宿並非要淡化今世生活的重要性。事實上,如果這個世界有什麼思想強調今生的重要性,那麼聖經當屬第一,因為它指出今生決定永恆。
資訊時代的今天,打開新聞很容易會看到世界各地每時每刻都會有人死去,而且是以不同的方式死去。有一天,我們也會以一種我們今天無法預知的方式死去並躺在墳墓中成為後人清明追思的對象。不過,對大多數人來說,生死不過是人類繁衍的一種常態。
不少人都聽過「溫水煮青蛙」的故事,這個故事說明的是由於對漸變的適應性和習慣性,失去戒備而招災的道理。突如其來的大敵當前往往讓人做出意想不到的防禦效果,然而面對安逸滿意的環境往往會產生不拘小節的鬆懈,也是最致命的鬆懈,到死都還不知何故。
除了在等待死亡來到之前,除了吃喝嫁娶,或許人們還應使用理性進行一些終極性的思考。生命從哪裡來?又要到哪裡去?人與動物不同,雖然都是作為生命的本體,但是人有理性可以跳出生命本體去思考生命,人們會發現自己的無知繼續去尋找生命真正的答案。
哲學,人類的最高智慧,但因人理性有限,哲學亦有其有限。基督徒相信上帝願意人去認識真理和生命,所以他給人啟示,其中最重要的啟示就是聖經和耶穌。通過聖經,人們可以知道自己是受造的存在,有一位神,他是真正的生命之源,生死都在他的手中,天堂和地獄都為祂所造。通過耶穌,人們得以認識神的公義和慈愛。耶穌在十字架上代贖世人的過犯,叫一切信他的不至滅亡,反得永生。
聖經中使徒保羅講到死人復活說到,「所種的是必朽壞的,復活的是不朽壞的;……所種的是血氣的身體,復活的是靈性的身體。若有血氣的身體,也必有靈性的身體。」
清明節的「死」代表的是血氣身體的死,這是人類始祖亞當夏娃犯罪之後,靈性死亡帶來的身體死亡,每一個人都無法逃避。然而耶穌的復活則顯明他得勝死亡的勢力,他帶給神的子民靈性身體的「生」,繼而在末日有身體的復活。對於基督徒來說,身體的死亡並不能代表生命的結束,而是新生命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