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上掃墓流行,燒紙、上香都消失之後,清明節還是「清明節」嗎?

2020-12-19 歷來現實

千年清明,生生不息,清明節掃墓是中國的傳統。

以前人死總要講究一個"落葉歸根",現在雖然不一定非要回到老家安葬,不少老人就依鄉隨俗葬在當地公墓,但每逢清明,在世的人總是要去看一看過世的親人。

現在城市裡大多人掃墓的習俗和程序也已經十分簡單了,最新的方式甚至還有網上掃墓,但畢竟這個形式還是有點太過輕易和不正式,所以清明節親自動身去掃墓的傳統還是保留了下來,以寄託生者對逝者的敬意和追思。

現代的公墓大多建在郊區山上,中國人現在還是多少有風水的講究,墓地往往被山林環抱,再加上已經消失的各種焚燒習俗,所以墓園裡甚至有一種自然的寧靜。中國人講究"天人合一"的人生觀,又有上古時候女媧以泥土造人的古老神話影響,道家思想把自然和人的關係闡述到極致,所以儘管大多數中國人還不是莊子,但總體上我們極其講究人與自然的統一,認為人去世以後是在天有靈或者泉下有靈的,又因為孔子說"敬鬼神而遠之",所以多多少少帶著一些敬畏之心,故而山林合抱的現代公共墓園,也繼承了一些天地與人世之際的感覺。

但即便墓園稍遠,現在的掃墓活動也很簡單,不過是買一束花,買"香"帶到墓碑前去,很快就能辦完。小販一般都會把祭祀用品放在墓園錢賣,特別是趕上清明節一帶日子,價格故意要往上提一些,但這種一年一次的活動,又是面對已逝之人,大多數掃墓者都不會計較。花可能是絹花或鮮花,多見白色黃色,還是以菊花為主;上香用的香已經成了一個長得像玩具般的電子香,製作看上去很簡易粗糙,價格也比較便宜,就在墓園前賣,但畢竟是這種場合使用的,有些嚴肅的意味在裡面。

往前推幾年,墓園前賣的用品還是紙錢、冥幣,還有鞭炮。公共墓園內墓碑一座挨著一座,幾家人可能不定時地共用了一個鐵桶,拿來燒紙,所以墓園裡經常會看見煙霧繚繞,四處飄揚著白色的細紙屑,甚至仿佛下雪一般,煙還會燻人流淚咳嗽。生為城市住民,這種習俗可以明顯地看出其種種不便一定是會被現代人嫌棄,最終淘汰的,但其實既好理解這種習俗的落後之處,也好理解老人們因為現在不燒紙了而感到有些愧對先人:這項習俗的歷史之早,實在是與我們整個民族祭奠逝者的歷史無法分割。

我們能在各種歷史劇還有小說裡,不僅古代,包括民國,都見得到燒紙這種習慣。

常用紙張的發明者是東漢的蔡倫,而據載,從魏晉開始,就已經有了燒紙錢這種行為出現,比較有名的是南朝時候的蕭寶卷,就是那位步步生金蓮的潘玉兒的荒唐皇帝丈夫:"齊東昏侯好鬼神之事 , 剪紙為紙 , 以代束帛 , 至唐盛行其事"。

畢竟中國人最早認為給死人送去財富尊榮的方式是陪葬:奴隸社會裡直接用活奴隸陪葬,封建社會的帝陵、諸侯墓都有著豐厚的陪葬品,等等,後來漸漸變成給逝者燒物,大概是受佛教思想的影響,因為佛教就是主張火葬焚化的,而且在古代佛教國家的遺址上也出土過冥幣。而且再加上經濟上的原因,特別是落魄之人,燒紙錢乃至火葬比起拿財物用土地埋葬要省事一些,在古代百姓畢竟並不如受教育階級富裕。

清明畢竟說是"掃墓",按照習俗,首先要先將墓園打掃乾淨。其次是祭祀,一是寄託哀思,二是與先人相感。現在我們是在把墓碑打掃乾淨後按輩分作揖,三拜,聽長輩對先人有所交代,祈求庇佑;在過去,人們攜帶供品、財帛等物品到墓地,程序是修正墓地—上香—上供—敬酒—拜祭—放炮-徹供;將食物供祭在先人墓前,再將財帛焚化,為墳墓培上新土、修整墳墓上邊壓些紙錢,讓他人看了,知道此墳尚有後人,然後叩頭行禮祭拜。大體的意思差不多,只是現在都簡化了。

別的國家有沒有這樣悼亡的節日呢?雖然也有,比如11月1日是法國的萬靈節和波蘭的亡人節,10月31日是墨西哥的亡靈節,等等,但這些日子總沒有像我們的清明一樣的意蘊。他們追悼逝者往往在年尾,生者亦感到疲倦,寒冬中的祭祀更顯蕭條肅殺,而我們祭祀的節日卻恰恰在春天。

清明原本是一個節氣,不是一個節日,祭祀的傳統其實沿襲的是寒食節的習慣:在春秋戰國時代,有一個高士叫介之推,他因為最終看透權謀利祿而在山中歸隱,拒不做官,國君為了把他從山中逼出來就放火燒山,沒想到他竟至死不出山中,人們為了紀念他,便在那一天不吃熟食。

那個時代的"士"不要說和現代人相比,即便是和後來封建時代的讀書人相比,三觀也還很奇怪,"真"或者"自然"得太過分,畢竟至今仍然沒有第二個真正看破生死存滅的莊子出現,但就是這些人類知識還很匱乏,生命簡單又無常的年代,高士是真正的高士,一個人的死竟然引起了民族對死亡的尊敬,乃至成為習俗,不得不說是我們的獨特之處;而另一個獨特之處就是,清明繼承了寒食節對亡逝的敬意以後,還承擔起了萬物生長的快樂。

清明另外一項傳統的習俗是踏青。

"踏青",踏是邁開腳步四處走,青是草木新生,這是一個找春天的日子。清明節氣往往是春雨紛紛的前後,天氣溫暖溼潤,人們"春服既成,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四處溜達玩耍,絕不是一個不能見笑聲的時節。

按理說,一個節日應當是一種情緒,這樣特殊的清明節是我們獨有。相似的比如還有我們的重陽節,一方面是秋天和老人的節日,暮氣沉沉,另一方面卻有著一項登高的活動,讓你不要就消沉下去了,而是要靜心望遠。

清明時節,當我站在老人的墓前,想及自己年強體壯;或者幾十年後墓裡的人是我,我的後輩也這樣看著我時,就感受到一種生生不息的延續感。中國人到底是以家族論的,中國人眼裡人與人之間的血脈是連續的,因此逝者不湮滅,生者有寄託,生命的消失就意味著另一種延續。

那麼,清明時節的煙雨晦暗和春草新綠,先人的墓碑和孩子的笑語,放在一起反而達到了中國人代代追求的、所謂的陰陽相生之類統一兩個極端的大和諧。中國人總是追求統一,所以體現了那麼多奇異的矛盾和包容,所以無論習俗如何演變,慎終追遠,生生不息是清明節不變的意義,民族永遠的性格。

相關焦點

  • 清明節50個必須注意的禁忌
    11、家庭追思會」、「網上祭奠」、「鮮花祭奠」和「代理公祭」這四種祭奠方式如法嗎?答:傳統的祭祀方式會涉及到燒紙等汙染環境問題,而這兩年新興起的祭奠方式在儀式上面避免了對環境的汙染,是值得提倡的。當然,由於個人接受程度不同,每個人也會有自己不同的見解。12、清明節,誦經超度對輪迴有沒有影響?
  • 網友在清明節開展的「雲掃墓」到底是什麼?英文怎麼說?
    因為outbteak的原因,今年清明節(Tomb-sweeping day),很多人都不能出門去掃墓(Sweep the tomb)。所以為了寄託哀思,很多人選擇了雲掃墓。網友在清明節開展的「雲掃墓」到底是什麼?英文怎麼說?雲掃墓,其實就是online tomb-sweeping,所謂的在網上掃墓。在網上雲掃墓,你可以看到逝者的生平,特別是這次在outbreak中犧牲的烈士們(Martyr)。
  • 2018年清明節掃墓祭奠親人話語有哪些?清明節祭奠父母長輩寄語
    清明節來臨,又是一年一度緬懷逝去親人的日子,清明時節雨紛紛就好像老天都知道是一個不好的日子,很多人已經踏上了回家的路,那麼清明節掃墓祭奠親人的話語有哪些呢?1、祭拜亡靈淚兩行,蒼天有情雨也茫。敬叩祖先灑濁酒,清風拂面情亦綿。煙雲花綻滿山崗,猶如仙境故人享。子孫不忘根之源,年年焚香燒紙錢。願清明文化永傳揚!
  • 清明節傳統習俗有哪些?清明節的起源來歷和全國十大習俗盤點
    2020年清明節就要來了,你了解清明節的來歷和傳統習俗嗎?2020年清明節居家隔離,不能掃墓祭拜,我們也要了解清明的主要習俗。中國地廣物博,不同地方過清明節有哪些不同的方式和民俗呢?小編整理清明節的來歷和全國各地清明節習俗盤點。
  • 2020清明節搞笑說說大全 清明節微信說說句子幽默搞笑
    2.我想回學校掃掃墓,那裡埋葬了我十幾年的青春! 3.清明節我打算買幾束花。來祭奠我死去的愛情。 4.背叛過你的男人有什麼好要的清明   原標題:2020清明節搞笑說說大全 清明節微信說說句子幽默搞笑     1.清明時節雨紛紛,路遇姑娘勾人魂,笑問姑娘家何處,姑娘手指山上墳。
  • 陰陽師:清明節將至,鬼使白指導平安京眾位,疫情期間注意事項
    鬼使白:清明節就是緬懷故人、祭祀祖先的節日,這種傳統在中、韓、越比較流行,其他的地方也有類似節日,但叫法和習俗都不太相同。在現世,這一天即是節氣又是節日,大地回春,春意盎然——山兔悄悄得對孟婆說:"他為什麼要用這麼多四字詞語?"
  • 獻花、點燭、上香……清明節重慶市多家陵園推出「雲祭祀」
    重慶市民政局 供圖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3月24日16時20分訊(記者 姜念月)今(24)日,重慶市民政局召開2020年清明節祭掃工作新聞通氣會時提到,今年清明節祭掃活動主要提供四項祭掃服務,其中網絡祭掃、代客祭掃等方式有利於減少聚集,方便群眾寄託哀思。對此,重慶市多家陵園也於近日陸續推出了「雲祭祀」。重慶市寺坪陵園就是其中之一。
  • 2020清明節放假安排時間表
    清明節是我國的二十四節氣之一,是按農曆來算了,確切地說是按太陽黃經來算的。但它一般在公曆的4月4日或5日。 [詳細] 2020清明放假安排日曆表 2020年清明節放假高速免費嗎 4月4日至6日放假調休,共3天。清明節是我國的一個重要傳統節日。
  • 清明節的由來與道教祭祀
    清明節的起源,據傳始於古代帝王的「墓祭」之禮,後來民間百姓亦相仿效,於此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有文字記載的清明節歷史已經二千五百多年了。2006年,清明節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作為節氣的清明,時間在春分之後。這時冬天已去,天氣清朗,四野明淨,大地春意盎然,大自然處處顯示出勃勃生機,用「清明」稱這個時期,是再恰當不過的一個詞。
  • 清明節啥時候上墳好?是上午還是下午?聽民俗專家說,答案來了
    今天分享的主題:清明節啥時候上墳好?是上午還是下午?聽民俗專家說,答案來了!時間飛逝如白駒過隙,明天即將迎來二十四個節氣中的第五個節氣,清明節,自從國家將其定為國家法定節假日後,清明節被越來越多人重視,它不僅是我國一個傳統節日,而且是一個子孫後代祭拜祖先的節日,每到清明節,人們都會騰出時間去掃墓。
  • 清明節的來歷和風俗簡單 2020清明節來源故事以及傳統習俗推薦
    清明節為每年公曆4月5日前後,2020年清明節是4月4日。清明節既是節氣之一也是傳統節日,而清明節的來歷和紀念介子推有關。便賜老柳樹為」清明柳「,並曉諭天下,把寒食節的後一天定為清明節。  習俗:  清明節的習俗除了講究禁火、掃墓,還有踏青、蕩鞦韆、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相傳這是因為寒食節要寒食禁火,為了防止寒食冷餐傷身,所以大家來參加一些體育活動,來鍛鍊身體。清明節,民間忌使針,忌洗衣,大部分地區婦女忌行路。傍晚以前,要在大門前灑一條灰線,據說可以阻止鬼魂進宅。
  • 聰明節為什麼是清明節?聰明節是什麼節日...
    聰明節為什麼是清明節?聰明節是什麼節日?螞蟻莊園1月6日的題目可能難住了很多的用戶,因為大多數的用戶都沒有聽說過這個聰明節,下面就讓小編為大家帶來,螞蟻莊園1月6日正確題目答案,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 疫情下的清明節,北京多個陵園現場秩序井然!|疫情|北京|北京公交...
    導 讀2020年清明節時逢疫情,為了保障疫情期間安全祭掃,全市現場祭掃需提前預約,不預約不入園。4月4日清明節當天,全市多個陵園的現場交通情況如何?祭掃現場秩序如何?北京交通廣播記者帶來最新報導。掃墓專線秩序井然3月21日至4月12日,北京公交集團陸續開通由市區直達太子峪陵園、通惠陵園、溫泉墓園、八達嶺人民公墓和天慈公墓等5大陵園墓地的10條清明節掃墓專線。△圖自北京交通廣播記者 朱豔婷4月4日,在東大橋到通惠陵園掃墓專線現場,北京交通廣播記者看到現場秩序井然,掃墓專線公交車輛嚴格落實消毒防疫措施。
  • 清明節和鬼節燒紙錢究竟有沒有用?道士說出奧秘:靈體不能得罪
    每年到清明節回去,長輩們都會燒紙錢。我們總是百思不得其解,燒紙錢到底有沒有用的?我們也無法去驗證,只能問專業人士。因為當時說出其中他說我們不能得罪靈體,你好,我好,大家好才是真的好。民間燒紙錢都是用白色的紙,要麼就去買冥幣。道士在做法事的時候也會燒紙錢,但是他們會分很清楚,白色的紙錢是燒給鬼魂這類的,而黃色錢紙燒給神靈。普通人燒紙錢,燒元寶,其實都是為了改變自己的運氣。改變運氣的方法有很多種,那麼我們為什麼非要選這種方法?帶著這種疑問,我去請教一位道士。
  • 從繪畫作品中看古代清明節是何景象
    提起清明節,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掃墓祭祖,緬懷故人。「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唐代詩人杜牧的《清明》似乎給清明節繪了一筆傷感的基調,而很少知道唐代詩人王維的《寒食城東即事》及吳惟信的《蘇堤清明即事》等同樣描述清明卻輕鬆歡樂的詩詞。
  • 中國傳統節日清明節有什麼傳說故事嗎?
    清明節的起源,據傳始於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後來民間開始爭相效仿,於此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後成為中華民族一種特定的風俗。據悉,清明節又叫踏青節,1935年民國政府明定4月5日為國定假日清明節,也叫做民族掃墓節,祭祖掃墓是清明節最重要的活動,每年到了清明節,路上的行人絡繹不絕,交通現象非常的擁堵。
  • 2020年清明節是幾月幾日農曆?清明節的習俗和來歷
    根據國務院辦公廳通知精神,現將2020年清明節放假安排通知如下:4月4日(星期六)至6日(星期一)放假調休,共3天。請廣大市民提前安排好工作生活。節日期間注意安全,減少外出,外出佩戴口罩,做好防護,避免參加聚會和集體活動,度過一個文明,平安的節日假期。
  • 清明節上海地鐵2號線、11號線啟用「掃墓」專項列車運行圖
    臨近2020年「清明」,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2020年清明期間祭掃踏春出行客流量或較往年降低,考慮仍將有部分祭掃踏青乘客集中出行,上海地鐵特制定「2020年清明運營組織方案」,通過全面提升保駕等級、2、11號線啟用掃墓運行圖、重點車站強化現場客流疏導管控等多項服務舉措,進一步滿足2020
  • 清明節(老家的山神廟)
    下周就是清明節了。今年比較特殊,疫情嚴重,好多人沒法去拜祭掃墓。清明節掃墓,是咱們中國人的傳統習俗,祭奠先人,寄託哀思,掃掃墓,踏踏青,是一個很清雅的節日。這些都是大家知道的。此外,清明節其實還有一個隱藏功能,它在一些地方不光光是祭祀祖先,也是在祭祀山神。我在很小的時候就聽老一輩的人說,大山裡有山神,她們護衛著山中的人們。清明節,它是一年中唯一一個官方祭祀先人的節日。
  • 2018清明節黑板報圖片大全 設計圖案分享
    清明節黑板報設計圖案大全     清明節的習俗一     一:掃墓祭祖     中國歷史上,寒食禁火,祭奠先人,早已蔚為習俗。唐朝之後,寒食節逐漸式微,於清明節掃墓祭祖成了此後持續不斷的節俗傳統。唐朝大詩人白居易《寒食野望吟》詩云:"烏啼鵲噪昏喬木,清明寒食誰家哭?風吹曠野紙錢飛,古墓累累春草綠。棠梨花映白楊樹,儘是生死離別處。     冥漠重泉哭不聞,蕭蕭暮雨人歸去。"宋朝詩人高菊卿也曾於一詩中描寫道:"南北山頭多墓田,清明祭掃各紛然。紙灰飛作白蝴蝶,淚血染成紅杜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