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對《直視驕陽》這本書感興趣,是因為對書名產生好奇。讀著書名,時間一下子將我拉回少年時期,那時看過一部漫畫叫《壯志驕陽》,講了一群高中少年的籃球之路。所以「驕陽」就被我默認成了青春與熱血的代名詞。
僅僅看《直視驕陽》這個書名,我就偷偷地將它默認為了描寫少年的讀物,受眾是一群處於青春期的青少年。
說來也怪,很多無意識的經驗,穿插在我們的生活中,讓我們做出很多不可琢磨的決定。我雖然很早知道這本書,但對驕陽的看法,使我沒有什麼想看的欲望。
後來在某個大平臺聽書網下載了《直視驕陽》,開始只是想藉助本書回顧一下青蔥時光。聽了之後,發現書的內容完全不是自己想像中的樣子,並覺得這本書光是聽聽不足以深入領悟,必須買來一讀才能滿足自己。
於是就有了病房中,我左手扎著輸液管,右手舉著《直視驕陽》大讀特讀的場景。
這本書就那麼耐讀嗎?
先來說說「驕陽」這個詞,本書的扉頁上寫著一句民間格言「你不能直視驕陽,也不能直視死亡。」直視驕陽讓人眼睛受傷,而直視死亡,會讓人心生恐懼,懼怕未來。
歐文.亞隆用「驕陽」一詞來指代不可避免的「死亡」,他從自己幾十年的從醫經驗中,選取適合死亡話題的案例,引領讀者共同面對必經的死亡,面對每個人與生俱來的對死亡的恐懼。
歐文.亞隆是一位睿智的精神科醫生,也是一位存在主義心理治療大師,當然他也是一位出色的作家,將自己經手的心理訪談案例,轉化成一篇篇生動的文字,為心理治療師提供了第一手實戰記錄。他的文字很少有生澀的心理學術語,更多一些口語化的表達,讓沒有心理學背景的普通讀者,也能較好地了解文本的內容,產生不斷讀下去的興趣。
在《直視驕陽》這本書中,歐文.亞隆先引領我們從歷史的長河中尋找蛛絲馬跡,告訴讀者死亡焦慮從人類自我意識覺醒的那一刻就產生了,它的歷史和我們人類的歷史一樣長久。
這樣看來,對於死亡的焦慮並不可恥,很多先賢和平凡的我們一樣,都存在著對死亡的恐懼,這樣一想,心中不免暢然,輕鬆了許多。歐文.亞隆不愧為出色的心理治療師,一下子讓讀者放鬆了自己的防禦,甘願跟隨他的節奏走近禁忌的死亡話題。
什麼是死亡焦慮呢?書中的第二章給出了答案。「沒有指向的焦慮就是死亡焦慮」。這句話可以這樣理解「在沒什麼可焦慮的時候,人們總是試圖焦慮點什麼。」這可能就是死亡焦慮,這種焦慮埋藏非常深,極不容易被察覺,更不容易被緩解,那是一種來自本能的焦慮與恐懼。
這種焦慮與恐懼,在生活中的表現各不相同。亞隆的來訪者有的是因噩夢而來,有的是因處理不好生活中的關係而來,與歐文.亞隆就各自問題工作一段時間後,來訪者對自己有了新的認識,減輕了自己的焦慮。
歐文.亞隆是一位經驗豐富的心理治療師,他用了什麼方法,減輕了來訪者的症狀與死亡恐懼呢?
首先是對死亡的認識,可以幫助我們減輕恐懼。歐文.亞隆用了生動的案例講述了來訪者對死亡的感覺,很多來訪者懼怕死後的世界,他們覺得埋在冰冷的地下,被人們漸漸遺忘是非常恐怖的事。
歐文.亞隆從醫學常識出發,引導這些來訪者認識到人死去之後,感覺知覺都會消失。對冰冷、被遺忘的恐懼,只是我們以現在的感覺感知未來。
同時,亞隆醫生也告訴我們,這種死亡恐懼是因為虛度自己的人生而產生的。如果,在活著的時候用力生活,專注於生活中的每個當下,將大大減輕死亡的恐懼與焦慮。這種思想與我們常說的「不念過去,不畏將來」何其相似。
減輕死亡焦慮還有另外一個方法,那就是對他人產生波動影響。
舉個簡單的例子,我的工作是教學,我在教書育人的過程中,會對學生產生一定的影響,也就是說我於工作中不僅教了知識,還用自身的思想言行影響著學生。而學生也可能將這種影響傳遞給其他人。無意中我留下的東西,就像水紋一樣慢慢擴散。
還有我寫文章,開始只是覺得「雁過留聲,人過留名」,我只想留下一個「到此一遊」的標記,但大家看到了我的文章,可能被有些觀點影響,無形中做出難以察覺的改變,而這種改變又將影響到其他人。這種感覺就像我的生命被傳遞了一般,即使生命消亡了,但無形中它仍然存在。
亞隆這樣一解釋,死亡焦慮是不是減輕了許多。所以我們要存好心,做好事,當好人,讓那些正能量永遠傳遞下去,影響更多的人。
歐文.亞隆還提供了一個「建立關係聯結」的方法,來緩解死亡焦慮。
在亞隆的眾多來訪者中,常常被提起的是孤獨感,而這種孤獨感恰恰是死亡恐懼的表現。
亞隆強調,只有建立關係聯結,才能消除孤獨感,從而減少對死亡的恐懼。他用「孤獨只存在於孤獨之中,一旦與別人分享孤獨,孤獨也就不再存在了」這段話,詮釋了與其他人建立關係聯結的重要性,只有建立起有效的關係聯結,才能根治孤獨這個病。聯結就是醫好孤獨與恐懼的藥。
在書中歐文.亞隆也提到了自己的家人,他覺得正是因為他與妻子,孩子有著親密的關係聯結,使他面對自己的死亡焦慮時能夠更加坦然。而他作為心理治療師,又與自己的來訪者建立了較為穩定的關係聯結,這不僅緩解了來訪者的焦慮,同時也緩解了他自己的恐懼。
跟隨著歐文.亞隆的腳步,我們走近了他的生活,這位偉大的精神科醫生,用他幾十年的從醫經驗與自身經歷,告訴我們如何看待死亡——只有直面死亡恐懼,才能學會如何真正地生活。
小個子灰狼:教師、心理諮詢師,關注教育、心理與生活,寫有用的文字,更願傾聽你的心聲。
歡迎添加微信:xiaogezihuil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