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家如何面對死亡?自畫像說明了一切

2020-12-15 中聞聚焦

1889年,梵谷在去世的那年,給他的弟弟西奧寫了一封信。梵谷寫道:「他們說,我也願意相信,了解自己很難,但描繪自己也不容易。」通過創作過程充分認識自己,是這位偉大的後印象派畫家畢生的目標。在他的職業生涯中,他創作了30幅自畫像,按時間順序排列後,就成了視覺自傳。但並非只有他通過自畫像來追求真理,他也不是唯一一個這樣做的藝術家。有時,在職業生涯的最後階段創作的自畫像正是藝術家最真實的寫照。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看看這些大師們面對死亡的自畫像吧。

倫勃朗·范瑞恩,《63歲的自畫像》(1669年)

在40年的時間裡,這位荷蘭黃金時代的偉大藝術家倫勃朗,創作了幾十幅自畫像。他因對光影的獨到描繪而取得了商業上的成功。這些作品記錄了他思想和繪畫技藝的成熟軌跡。他第一幅重要的自畫像《大笑的倫勃朗》(1628年),色調柔和、筆勢短促。而在他人生最後階段的眾多作品中,這幅《63歲的自畫像》描繪了時間對人心理的影響,彰顯了藝術家更為嫻熟的技藝和更加到位的人物邊緣處理手法。在這幅畫中,他陰鬱地盯著觀眾,看上去飽經風霜。

畢卡索,《自畫像》(1972年)

畢卡索在91歲去世前還在創作,也是一位高產畫家。《面對死亡的自畫像》是一幅紙上蠟筆畫,歷時數月完成,是他晚年創作的最著名的作品之一。據畢卡索的朋友皮埃爾·戴克斯(Pierre Daix)說,在參觀他的畫室時,畢卡索「把這幅畫放在臉旁,想表明這副恐懼的表情是刻意設計的」,幾個月後,當他再回到畢卡索的畫室時,他看到這幅畫的線條變得更粗糙了。「他沒有眨眼,」戴克斯寫道。「我突然覺得,他像個西班牙老好人一樣盯著自己的死亡。」這幅畫的最終版本用暈染的綠色和乳白的粉色繪製而成,像一個充滿焦慮的面具。畫中人睜大眼睛凝視著觀眾,無法接受他即將死去的事實。

索福尼斯巴·安圭索拉,《自畫像》(1610年)

16世紀的義大利畫家索福尼斯巴·安圭索拉(Sofonisba Anguissola)是一位女性繪畫大師,她的作品近來受到了人們的長期關注。去年,在馬德裡普拉多國家博物館(Museo Nacional del Prado)與義大利大師拉維尼亞·豐塔納(Lavinia Fontana)聯合舉辦的一次展覽上,展出了她細膩而真切的畫像。安圭索拉老年的自畫像也非常出眾,在這些後期的繪畫中,觀眾可以感受到藝術家嚴肅的凝視,這與她描繪其他人所採用的華麗色彩形成鮮明對比。

弗朗西斯科·戈雅《與阿列塔醫生的自畫像》(1820年)

這幅油畫《與阿列塔醫生的自畫像》是戈雅眾多自畫像中的最後一幅。1819年,這位西班牙畫家突然患病;幾年前,他也曾患過類似的疾病,包括耳聾、頭暈、神志失常。為他治療的阿列塔醫生是西班牙著名的傳染病專家,該地區經常受到流行病的侵襲。戈雅在病痛中倖存下來,並創作了這幅畫表達對醫生的敬意。畫面中,藝術家坐在床上,抓住自己的床單,虛弱地躺在阿列塔醫生的懷裡。陰暗處還圍著一群人,他們被明亮而充滿希望的色調所照亮。上面寫著這樣一句話:「戈雅,感謝他的朋友阿列塔:在他七十三歲的時候,在1819年底患上了嚴重的疾病,他用同情和關愛拯救了他的生命。」

愛德華·蒙克,《自畫像:在鍾和床之間》(1940-43年)

愛德華·蒙克一生都不快樂。這位挪威藝術家曾寫道:「我對生命的恐懼不可或缺,我的疾病也是如此。」「沒有焦慮和疾病,我是一艘沒有舵的船……我的痛苦是自我和藝術的一部分。」他很早就因對痛苦和孤獨的驚人描繪而成名,最著名的是《吶喊》(1893年)。蒙克晚年越來越內向,在奧斯陸郊外的家中獨自生活了27年,1944年去世後,當局在那裡發現了數千件藝術品,其中有一幅《自畫像:在鍾和床之間》,他把自己描繪成孤獨而僵硬的人,有著空洞的眼睛,與床和鐘的明亮顏色形成對比,這是他死亡的象徵。在他的名作旁,有一扇敞開的門。

皮埃爾·博納爾,《鏡子中的自畫像》(1930年)

哪怕在離世之前,法國納比派的創始成員皮埃爾·博納爾(Pierre Bonnard)的創作仍然專注於明亮的裝飾性色調。雖然色彩鮮豔,但他的繪畫並沒有迴避與死亡相關的主題。與他年輕時容光煥發的正面自畫像不同,老博納爾臉色憔悴,他避免與觀眾目光接觸,經常扭開身體。他的眼睛不再清澈明亮,取而代之的是兩個無神的黑洞。鏡子裡,他一隻手緊握著襯衫,好像觀眾中途打斷了他的創作。

盧西安·弗洛伊德,《自畫像:映像》(2002年)

「我不想退休,」英國畫家盧西安·弗洛伊德曾經說過。「我想一直畫畫,直至死去。」在很大程度上,他實現了自己的願望。2011年,在去世的那一周,他還堅持創作。他以抑鬱的具象寫實藝術而聞名,在他生命的最後幾年裡,他不斷地將自己作為創作對象,審視時間對他身體的影響,最著名的是一幅全裸作品《工作中的畫家:映像》(1993年)。在2002年的這幅自畫像中,死亡的心理負擔壓在了他身上,他不安地扯著領帶,疲倦的表情被灰色而狂野的筆觸所映襯。

文森特·梵谷,《奧斯陸自畫像》(1889年)

梵谷的自畫像是世界上最著名的藝術作品之一。他常常僱不起一個模特,所以不得不用自己的映像來練習繪畫。1886年至1888年間,他在巴黎完成了大約25幅自畫像,他將自殺前一年最後一幅自畫像描述為「相當凌亂和悲傷……就像,比如說,面對死亡的臉。」他在聖萊美精神病和抑鬱症療養院裡畫出了這幅作品。和他的許多自畫像一樣,他以75度的視角把自己描繪得十分拘謹。他從側面看著觀眾,好像無法正視前方。在他逗留期間寫的一封信中,他形容這幅畫是「我生病時的一次嘗試」。

(文章來源:Artnews 作者:Tessa Solomon 編譯:周翔旻)

相關焦點

  • 丟勒《1498年自畫像》
    1498年自畫像(油畫) 52×41釐米1498年阿爾布雷特·丟勒馬德裡普拉多博物館藏阿爾布雷特·丟勒不僅是德國藝術史上偉大的人物,也是歐洲文藝復興時期重要的藝術家和知識分子,他的藝術探索影響了同代及後代的眾多藝術家。
  • 繪畫大師們的自畫像
    | 第133次推送 | 本文共1404字67圖 | 預計閱讀時間:5分鐘 | 自畫像 對許多畫家來說 是生命的救贖、也是痛苦的出口 是藝術家無心透露的心靈獨白
  • 五幅自畫像,象徵梵谷的一生
    因為他至少單獨完成了39幅自畫像。這些畫像除了讓我們模糊地認識到藝術家的外表,還追溯了他的人生。即展現了從他決定追求繪畫夢想到他與精神疾病的鬥爭悲劇的軌跡。在這39幅作品裡,有5幅自畫像對梵谷來說是最重要的。
  • 梵谷41幅自畫像,最後一幅看著看著就哭了
    3、戴草帽的自畫像 這幾幅戴草帽的自畫像都完成於 1887 年,此時開始受到印象畫派的影響,色彩更加明亮。與之前中產階級的服裝不同,這些戴草帽的自畫像中梵谷以農民的形象示人,這些表明了作者本人對農村生活的嚮往。
  • 弗裡達·卡羅的自畫像 她生前身後有多種標籤
    1954年死亡之前,卡羅還專門畫了一幅題為《馬克思主義將讓病者恢復健康》的畫,可見畫家的政治信仰和理想,從畫家開始到後來,一直堅定。或許,正是因為畫家的共產主義信仰,才塑造了卡羅畫的先鋒主義理念和畫風。又由於卡羅的先天殘障和後天既是同性戀、異性戀以及婚外戀(譬如與史達林時代流亡於墨西哥的共產主義者託洛斯基的戀情)等諸多因素,塑造了卡羅自畫像的怪誕、奇異以及夢臆風格。
  • 梵谷自畫像:由生至死的注視(下)
    梵谷追到了這束光,同時追到了死亡。▲無髯自畫像(F 525)另一幅《無髯自畫像》,梵谷下巴和嘴唇線條克制、堅定。眼睛盯著某處,探尋著什麼。高更身材高大、意志堅定,被一群崇拜他的藝術家包圍著,這兩個個性十足的天才畫家註定矛盾重重。梵谷充滿狂熱地花錢和作畫布置高更的房間,但是高更一到梵谷為他安排的住處,就覺得一切的安放都是無序的、混亂的、荷蘭式的,他擔心他們的聯合帳戶將會變得非常混亂,覺得處於一種非常脆弱的關係當中。
  • 阿爾布雷特·丟勒——西方自畫像第一人
    原標題:西方自畫像第一人   丟勒《自畫像》   德國畫家阿爾布雷特·丟勒(1471-1528)被認為是西方自畫像第一人,比達·文西晚年的自畫像早了幾十年,比以自畫像聞名的倫勃朗早了一百多年。
  • 自畫像能暴露你的性格?
    ▶▶看看圖,就能「讀懂」畫者心裡想的啥  「看到這幅自畫像,大家有什麼感覺?」5日上午,在市心理諮詢師協會的會議室裡,武培博指著屏幕向大家提問,畫面上,一個金色捲髮、眉眼含笑、身著彩色公主裙的女孩兒正合手祈禱,畫面清新乾淨。  「面容平和,說明她對現在的生活很滿足!」「髮絲整齊,代表她的思維非常理性。」
  • 名媛說、情人說、自畫像,都不靠譜
    當然,到底交集得有多密切,這個也沒有做出說明。德國的藝術界非常肯定這個猜測,可是他們並沒有給出任何有利的證據,儘管他們為此考證了10年。最終僅僅一一句猜測便「作證」了這個事實,結果成為了藝術界的一個笑柄。
  • 梵谷的自畫像——你在凝視深淵,深淵也在凝視你
    」梵谷的自畫像均是由他自己面對鏡子真實地描畫出來的,他的不安、痛苦、瘋狂、焦慮、寧靜都在一系列的自畫像中展現。他凝視著自己,他將自己作為一個獨立的生命對象來看待,自省、自我凝視、自我詢問生命的意義,嚴肅地逼視自己的心靈感受。
  • 13歲就畫出第一張自畫像的德國藝術大師丟勒
    丟勒是德國最著名的畫家之一,擅長版畫、油畫、水彩等多種門類,從小就顯示出來他在繪畫上的天賦,13歲的時候就已經完成課第一幅素描自畫像,並寫道:「1484年我還是一個孩子的時候,我照著鏡子畫了自己。」從畫面中就能看到那時的丟勒已經有了很強的繪畫能力。
  • 尾田的自畫像是條魚?漫畫家與自畫像的那些事兒
    不過,無論是何種原因,都催生出日本的漫畫家一個愛好,那就是——自畫像。這些自畫像多用於單行本中的作者寄語,或者雜誌給漫畫家排名的時候。所以,當一部作品大火之後,或者連載時間長了之後,這些自畫像便深入粉絲們的心中了。這期的鼠繪小百科,就跟大家聊聊漫畫家和自畫像的那些事兒。由於篇幅有限,這裡就只選取幾位大家熟知的漫畫家,如果小夥伴們感興趣,以後再接著給大家科普。
  • 蒙克與未婚妻熱戀期的自畫像,從一分為二到再次「合璧」
    然而, 4月11日在大英博物館開幕的「愛德華·蒙克:愛和焦慮」(Edvard Munch:love and angst )合璧展出一幅蒙克和未婚妻Tulla Larsen的自畫像,這幅作品在1902年的一次爭吵中被一分為二,被認為是蒙克陷入戲劇性的困境生活的關鍵。
  • 簡單的自學繪畫教程:畫一幅自畫像的技巧
    (1)一些提示和比例,以注意自畫像:你的頭的形狀:圓的,橢圓形的,方形的,薄的,寬的,等等。下巴的角度和長度:尖的、圓的或正方形。前額的高度:從眉毛到髮際線的距離。眼睛之間的距離:眼睛之間的距離通常與眼睛的寬度相同。眼睛到頭部側面的距離:一般也和一隻眼睛的寬度相同。眼窩的深度。你不希望你的眼睛看起來像他們坐在你的臉上。
  • 張大千三十歲自畫像
    原標題:張大千三十歲自畫像 三十自畫像(國畫) 1929年 張大千 張大千一生畫過近百幅自畫像,這些自畫像從他二十九歲起至八十多歲,它們組成了一部獨一無二的張大千「自傳」,也是後人研究他生平的一份重要的文獻史料
  • 國外油畫大師的自畫像,背後居然有這麼多故事,梵谷畫的最多!
    很多出名的藝術家們都會畫關於自己的畫像,這對他們來說可能意義非凡,也可能對自己來說是種心靈訴說,一種痛苦的宣洩,一種生命的救贖。不管是國外的國內的畫家,有的都留下了自己的畫像,首先我們來看看。梵 高這位畫家可以說是遺留自畫像最多的畫像,沒有那位畫家像他一樣就自己的長相揭露在大家面前,不過我們深深的了解到他雖然才華橫溢,但是命運讓他在同時代不被接受。他痛苦無處宣洩,只能畫更多的畫,他的畫像過了一個世紀後在大眾的眼裡如影隨形。
  • 梵谷病中惟一自畫像確係真跡:憔悴無比,與鏡子中的自己和解
    《自畫像》(1889)從1910年起便收藏於挪威奧斯陸國家博物館,但是自1970年開始,畫作的真實性開始受到公開質疑。本周一,阿姆斯特丹梵谷博物館宣布這幅作品確實是出自梵谷之手。在這幅作於1889年8月的肖像畫中,藝術家的臉上了無生氣,憔悴無比,整個畫面被沉鬱而悲觀的綠褐色色調所籠罩。
  • 《三人自畫像》洛克威爾-世界名畫鑑賞語音講解
    三人自畫像 大家好!今天給大家介紹美國畫家洛克威爾創作的《三人自畫像》,這幅獨具新意作品創作於1960年。 局部圖 諾曼·洛克威爾從16歲開始成為一個插畫家,直到82歲,一生創作不斷,曾被《紐約時報》譽為"本世紀最受歡迎的藝術家"。
  • 明清自畫像——淺談
    隨著文人畫審美意識的發展,畫家們開始重點關注「自我」,慢慢地將「我」呈現於畫面之中,自畫像作品逐漸增多,明清時期尤為興盛。自畫像是人物畫的一種,它不僅是對自己外貌特徵的描繪,而且更多的是對自己的再認識。明清以前傳世的自畫像作品極少,文獻記載也極少。現存最早的自畫像作品當屬元代趙孟(1254—1322)的《自寫小像》。
  • 徐悲鴻的自畫像為什麼乏人問津?
    畫像右下側款署「壬戌悲鴻」。這幅帶景自畫像習作,是他傳世自畫像中創作年代最早的一幅,可稱徐氏自畫像的處女作。其餘兩幅分別作於(甲子歲始)1924年、1925年。展廳中還陳列了他在同年創作的油畫《撫貓人像》,其前妻蔣碧薇曾直言這幅油畫是「鏡子裡的他們」,那位撫貓人,不是別人,正是蔣碧薇,而在她身後探首觀望者就是畫家徐悲鴻。蔣碧薇的點題,也點出了徐悲鴻畫自畫像對鏡寫生素描的公開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