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悲鴻的自畫像為什麼乏人問津?

2020-12-22 中國網文化

▲徐悲鴻自畫像

今年4月,中央美術學院舉辦建院百年紀念展覽,我前往參觀。走進第一展廳,只見三幅徐悲鴻自畫像首先映入眼帘,三幅自畫像中,打頭的乃是1922年創作的木炭素描,他身穿呢子大衣,內系領帶襯衣,站在白馬奔馳畫作前,似在創作構思狀。畫像右下側款署「壬戌悲鴻」。這幅帶景自畫像習作,是他傳世自畫像中創作年代最早的一幅,可稱徐氏自畫像的處女作。其餘兩幅分別作於(甲子歲始)1924年、1925年。展廳中還陳列了他在同年創作的油畫《撫貓人像》,其前妻蔣碧薇曾直言這幅油畫是「鏡子裡的他們」,那位撫貓人,不是別人,正是蔣碧薇,而在她身後探首觀望者就是畫家徐悲鴻。蔣碧薇的點題,也點出了徐悲鴻畫自畫像對鏡寫生素描的公開秘密。

陳列室中,我還看到兩幅徐氏創作於20世紀二三十年代的油畫肖像。1928至1930年創作的《田橫五百士》巨幅油畫,也展出在「百年紀念展」中,有趣的是,徐悲鴻居然把自己也畫進了田橫要告別的「五百士」中,他身穿黃袍站在五百士的前列。據徐悲鴻的早年學生王臨乙回憶:「1928年,在上海藝大(南國藝術學院)的一座小樓的亭子間裡,徐先生起稿油畫《田橫五百士》……徐先生苦於沒有田橫的形像,經介紹採用宋鍾沅作為田橫形象的定稿,又用他的學生肖像及手、腳作為模特兒。」可見他創作構圖中的「五百士」,有許多他學生模特兒,而他自己也客串了一次模特兒。查閱網上徐悲鴻的自畫像,竟有十幅之多,其中有素描肖像、油畫肖像,還有畫室裡帶背景的人物肖像,都是對鏡寫生素描,實景寫人,形神兼備。

奇怪的是,長期來美術史論界,對徐氏的這些質高量多的鏡子裡的自畫像,似乎不太注意,很少有人在論著中提及。也許有些行家要說,凡是學西畫的畫家,誰不是從石膏人像、素描起步,而素描人像習作,也大多從鏡子裡的自畫像起步。這又有什麼可奇怪?也許是我才疏學淺,少見多怪,當我讀了1930年出版的 《悲鴻自述》及王震先生編著的《徐悲鴻年譜長編》、蔣碧薇的《我與悲鴻》等傳記著作,對徐氏在海外困而求學、刻苦習藝的精神,有了較深的理解,不由對徐悲鴻創作的這批自畫像肅然起敬,決定不揣淺陋,對他的自畫像創作背景作一番探索,拋磚引玉,意在引起大家的重視。

據王震編著的 《徐悲鴻年譜長編》記載:徐悲鴻是1919年民國政府第一批公派出國學美術的留學生。稍後有1920年公派赴英學美術的張道藩、常玉;而林風眠則是自費留學美術。徐氏深知素描在西畫中的重要,所以踏上巴黎後,就進入私立朱利安畫院補習素描,苦練數月。半年後,以優異成績考入法國最高美術學校。誠如他在《初學畫之方法》一文中寫道:「學畫最好以造化為師,細緻觀察其狀貌、動作、神態,務扼其要,不要瑣細。最簡單的學法是對鏡自寫,務極神似,以及父母、兄弟、姐妹、朋友。因寫像最難,必須在幼年發揮本能,其餘一切自可迎刃而解。」徐悲鴻正是在「對鏡自寫,務極神似」中練就了人物素描寫生的紮實基礎和高超人物創作技法。

入校後,他投拜名師達仰、名家弗拉孟,更加刻苦勤學。自畫像也成了他的重要訓練之一。據蔣碧微在回憶錄中記載:旅歐留學期間,徐悲鴻的官費助學金,因「國內政局波譎雲詭,變幻莫測,起先是斷斷續續匯來,後來竟然宣告中輟」。 他們的官費助學金本就不多,經濟拮据,又無別的進項,所以無錢請模特兒,只能「就地取材」,畫親友,在鏡子裡畫自己。由於經濟窘迫,常常飢一頓、飽一頓,堅持作畫,積勞成疾,得了胃病。除了日常生活和病痛的折磨外,還有不測風雲之災,據《徐悲鴻自述》記道:「(1924)年春三月,忽一日傍晚大雨雹,歐州所稀有也。吾與碧薇才夜飯,談欲謀向友人李璜借貸,而窗頂霹靂之聲大作,急起避。旋水滴下,繼下如注,心中震恐,歷一時方止。而玻璃碎片桌球下墮,不知所措。翌晨以告房主,房主言須賠償。我言此天災,何與我事?房主言不信可觀合同。餘急歸,取閱合同,則房屋之損毀,不問任何理由,其責皆在賃居者,昭然註明。嗟夫,時運不濟,命運多乖,如吾此時所遭,信嘆造化小兒之施術巧也。吾於是百面張羅。李君之資,如所期至,適足配補大玻璃十五片,仍未有濟乎窮。」後經我國駐德大使趙頌南聞訊趕來,才為他們解了圍。事後,徐悲鴻為趙大使的夫人精心繪製了一幅肖像,才了了這筆人情債。

▲《撫貓人像》

令我大惑不解的是,徐悲鴻的這些自畫像都是油畫像,無論質量上或數量上都是可觀的上乘之作,為什麼竟然長期不為人知?依我之見,首先,上世紀早期赴歐留學美術的學生中,似乎沒有展示自畫像的風氣,借用美術評論家李松的一句話來說是 「愛惜羽毛」,他們不願意出示自畫像少作或習作,所以與徐氏稍後留學的美術家,諸如林風眠、常玉、劉海粟、趙無極、朱德熙等均無自畫像傳世。其次,自畫像的功能,主要是打素描人像的基本功,沒有太大的實用價值(更少有經濟價值,不能進入市場),除了開個人展覽、出畫冊需要宣傳外。民國年間,用自畫像來宣傳包裝,為營銷造聲勢,除了張大千,沒有第二人。最後一點,在舉辦個人畫展和出版畫冊上,徐悲鴻與張大千不同,採用很謹慎的態度,決不利用自畫像自我宣傳包裝。儘管他與張氏私交很好,對張大千其人其藝在文章中評價很高,但對張氏利用「三十自畫像」,到處請名家名流題詩題跋,宣傳張揚,他既不參與,也不置一辭。當然,在自畫像上要不要題詩、題跋,也與中西畫像的特點有關。西畫畫像上,一般都是只用畫家籤名,署上時間、地點即可。而中國畫像上,往往須要題詩題跋,在詩跋中交待畫像的背景故事。換言之,張大千的自畫像,有故事可說,有龍門陣可擺,而徐悲鴻的自畫像,沒有故事可說。這一點,也許成了張大千自畫像為什麼廣為人知,而徐悲鴻的自畫像很少有人注意的重要原因之一。來源:文匯網

相關焦點

  • 為什麼你的展臺乏人問津?
    大家都知道,所有參展商都希望自己的展臺上有很多的專業觀眾光顧,這樣有助於從中找到自己心儀的買家和合作夥伴,這是參加展會帶來的直觀效果。那為什麼我的展臺卻乏人問津,而別人家的展臺卻人流如織,這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第一個原因,是因為你的展臺裝潢不能吸引眼球,你的展臺太平凡了,沒有給人強烈的反差。
  • 鮑威爾承認「主街貸款機制」乏人問津 承諾持續支撐經濟
    鮑威爾在書面證詞提到,美國經濟持續改善,經濟活動自第2季的低谷回升,很多經濟指標都顯著好轉,樓市及家庭開支都反彈,但就業及經濟活動仍未重返疫情前水平,復甦前景仍高度不確定。鮑威爾與財長努欽表示,不排除向小型企業提供更多紓困援助,但鮑威爾認為,由央行處理援助計劃存在一定難度。
  • 漫畫版宣姬仿妝火爆b站,動畫版卻乏人問津?缺乏特色成關鍵
    三,動畫版乏人問津但是圓子也發現了一個值得注意的事項,那就是在這個仿妝之中,大家基本上都是按照動畫版的進行仿妝的,很少有人是進行動畫版本的仿妝的。至於這個原因,大家看看圖也應該能夠明了了。乏人問津是一個現象,但是透過這個現象我們可以看到動畫和漫畫版的差距。你喜歡動畫版本的宣姬還是漫畫版本的宣姬呢?歡迎留言評論喔!好了,本期天官賜福就聊到這裡,希望各位客官能夠喜歡哦,圖片來源網絡,侵刪。如果您喜歡本文,歡迎點讚、評論和分享哦,感謝您的支持,後期會持續更新精彩的動漫內容哦,如有不同意見,歡迎來留言哦。
  • 乏人問津 昔日「網紅」為何變「末日黃花」?
    從1992年到2020年,28年來,曾與A股一併寄託重要期望的B股,由昔日的「帶貨網紅」已然成了乏人問津的「末日黃花」,站在21世紀的第二個10年起點,完成「使命」的B股市場又將何去何從,令人深思。
  • 月餅市場:禮盒裝價格摻「水分」「裸裝」月餅乏人問津
    月餅市場:禮盒裝價格摻「水分」,「裸裝」月餅乏人問津 2020-09-30 16:0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前MVP乏人問津火箭難轉手:高薪已成累贅
    韋少如今乏人問津,一方面,或許是因為他的身體退化。雖然上賽季,31歲的韋少場均仍有27.2分7.9個籃板7次助攻的表現,但是,三分命中率只有25.8%,季後賽上成為湖人針對的重點。另一方面,在這樣的表現下,韋少的合同也成了毒藥合同,如今他的合同還剩下3年,下賽季的年薪高達4100萬美元。韋少最終花落何處,還是拭目以待?
  • 中國近代四位大師的自畫像,齊白石的最有意境,你覺得哪個最好?
    相信大家肯定看過很多西方的自畫像,中國近代繪畫大師筆下的自己又是什麼樣的,是把自己畫好看了還是醜了。徐悲鴻是近代美術先驅者和在美術教育上也有傑出表現,大家都知道徐悲鴻擅於畫馬不知道徐悲鴻的油畫也不錯。冷色的背景下顯得徐悲鴻十分冷靜克制,年輕的徐悲鴻眉清目秀,放著現代也是小鮮肉一枚。眼神堅定,面無表情看起來很嚴肅,但他筆下的自己充滿正義感和現實的美感,還有他對生活的熱愛。張大千是位在世界都有影響力的畫師,國畫水平很高,在國畫這個領域裡他有自己獨到的見解。我們都知道張大千模仿別人的畫,比真的還有好,價錢也非常的高。他的畫風百變不變的是技法很高,自創了抽象潑彩畫也很有趣。
  • 湖北陽新沙港村困「橘」:80萬斤柑橘滯銷 5毛1斤乏人問津!
    《荊楚正能量》新媒體記者 路遙 通訊員 曾幫勇 發自湖北陽新湖北省陽新縣黃顙口鎮沙港村是該鎮柑橘主產大村之一。據沙港村黨支部書記、主任嚴庭學介紹,今年全村400餘畝柑橘獲得豐收,柑橘年產量300萬斤。由於受全國柑橘普遍豐產、市場飽和等因素影響,目前尚有80萬斤柑橘滯銷,乏人問津沒人要。12月5日,《荊楚正能量》新媒體記者來到沙港村,還沒進村,路邊就看到一棵棵樹上掛著還沒有採摘的柑橘。「辛辛苦苦種了一年,不忍心讓它爛在家裡,採摘後沒人收購,又沒有好地方儲存,只能先這麼讓它掛在樹上,乾脆不摘。」
  • 徐悲鴻|中國現代美術奠基人
    徐悲鴻自畫像此時的徐壽康,卻不想再繼續走父親的老路。他決定去上海尋夢。徐壽康的第一次上海之旅,只維持了幾個月,在上海身無分文、四處碰壁的他,只能回宜興縣彭城中學擔任圖畫教員。徐悲鴻《自畫像》 紙本、炭精筆、白粉筆33cm×25.5cm 1931年 徐悲鴻紀念館藏17歲那年,懷才不遇的徐壽康,正式改名為「徐悲鴻」。兩年後,父親去世,為了安葬父親,撫養弟妹,徐悲鴻同時在當地三所學校擔任圖畫教員。
  • 從乏人問津到成為斷貨王,起底白毫銀針曲折之路
    柳永為什麼名氣沒有李清照大?爺爺說你最喜歡辛棄疾,你為什麼喜歡一個老頭?爺爺喜歡蘇軾,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會寫詩會喝茶還會煮飯,我也喜歡他......這小小的腦袋瓜子,居然懂得這麼多。看來我爸沒把我培養成詩人,這願望一直沒實現,於是移情到第三代身上了。
  • 徐悲鴻一生的藝術思考
    問題的答案就在人美好書《徐悲鴻論藝》。書中系統呈現了徐悲鴻對中國畫理論的獨到見解,既有從大的藝術觀「論真善美」,也有專精研究「論審美」,還有結合時代背景提出「藝術家的標準」等內容。每個人都能從這本書裡找到屬於自己的藝術天地,能夠跨越時空和徐悲鴻來一場藝術「討論」。本書責編沙海龍在字裡行間看到了徐悲鴻一生的思考。
  • 徐悲鴻弟子畫憶恩師:傳記《大師徐悲鴻》背後的故事
    中國美術教育的奠基人徐悲鴻是中國畫壇許多人的伯樂。鄭理採訪執筆的《大師徐悲鴻》由徐悲鴻的眾弟子專門創作插圖完成。傳記出版35年後於去年再版,封面繪畫者、今年98歲的戴澤再憶自己用一幅插圖講述徐悲鴻當年被恩師教誨,以及執教後又像恩師一樣發現培養人才的故事。
  • 從乏人問津到越來越多人主動來學
    南京相關政府部門自2006年起開始著力保護。包括:編制《「南京白局」十年中長期保護規劃》、2014年出臺《南京白局搶救性保護與傳承的實施辦法》,編撰出版《南京白局曲目選》《南京白局曲調選》圖書,對白局老藝人原始錄音帶進行數位化整理、對傳承人演出錄音錄像保存、建成南京白局特色數位化檔案等等。 傳承人培養力度也在加大。
  • 周杰種田也乏人問津
    周杰種田也乏人問津
  • 乏人問津,少人欣賞,只是頂級白茶的代表?白毫銀針宣告王者歸來
    柳永為什麼名氣沒有李清照大?爺爺說你最喜歡辛棄疾,你為什麼喜歡一個老頭?爺爺喜歡蘇軾,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會寫詩會喝茶還會煮飯,我也喜歡他......這小小的腦袋瓜子,居然懂得這麼多。看來我爸沒把我培養成詩人,這願望一直沒實現,於是移情到第三代身上了。《2》柳永為什麼一直沒紅呢?
  • 80萬斤柑橘滯銷 5毛1斤乏人問津 黃顙口鎮沙港村橘農遭遇銷售難
    受市場因素影響,目前該村尚有80萬斤柑橘滯銷,銷售價降到5毛1斤也是乏人問津。在沙港村的路邊和田間地頭,可以看到一棵棵樹上掛著還沒有採摘的柑橘。「辛辛苦苦種了一年,不忍心讓它爛在家裡,採摘後沒人收購,又沒有好地方儲存,只能先這麼讓它掛在樹上,乾脆不摘。」沙港村民馮衛國看著家門口的柑橘愁容滿面。在村民馮美權家,兩個房間都堆滿了柑橘。其中一房間堆滿了木箱子,箱子裡面裝的全部都是柑橘。
  • 尾田的自畫像是條魚?漫畫家與自畫像的那些事兒
    不過,無論是何種原因,都催生出日本的漫畫家一個愛好,那就是——自畫像。這些自畫像多用於單行本中的作者寄語,或者雜誌給漫畫家排名的時候。所以,當一部作品大火之後,或者連載時間長了之後,這些自畫像便深入粉絲們的心中了。這期的鼠繪小百科,就跟大家聊聊漫畫家和自畫像的那些事兒。由於篇幅有限,這裡就只選取幾位大家熟知的漫畫家,如果小夥伴們感興趣,以後再接著給大家科普。
  • 齊白石前半生落拓不堪,畫作無人問津,徐悲鴻慧眼識珠得遇奇才
    徐悲鴻齊白石曾在一封寫給比自己小32歲的徐悲鴻的信裡說:「生我者父母,知我者君也!」這是為什麼呢?原來,齊白石的成名,曾得益於徐悲鴻的慧識與提攜。他自己曾這樣敘述當時的賣畫生涯:「我的潤格,一個扇面,定價銀幣兩元,比平時一般畫家的價碼便宜一半,尚且很少有人問津。生涯落寞得很。」可見齊白石當時生活何等慘澹!
  • 明清自畫像——淺談
    隨著文人畫審美意識的發展,畫家們開始重點關注「自我」,慢慢地將「我」呈現於畫面之中,自畫像作品逐漸增多,明清時期尤為興盛。自畫像是人物畫的一種,它不僅是對自己外貌特徵的描繪,而且更多的是對自己的再認識。明清以前傳世的自畫像作品極少,文獻記載也極少。現存最早的自畫像作品當屬元代趙孟(1254—1322)的《自寫小像》。
  • 紐約州長展示口罩製成的「美國自畫像」,網友:為什麼要拿來展覽而...
    【環球網報導】「我想給你們看一幅美國人的自畫像,這是美國的自畫像。」當地時間29日,美國紐約州州長科莫在例行疫情記者會上揭下一塊擋在「口罩牆」前的幕布,展示疫情暴發期間其他州美國民眾的慷慨之舉。然而科莫的這一行為遭到不少網友質疑,有網友嘲諷道,科莫下一步是要展示一牆沒用過的呼吸機?據美國福克斯新聞30日消息,在當天的記者會上,科莫揭開了「美國自畫像」的面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