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節–恐懼死亡是所有焦慮症的根源
如果非要給焦慮症找出一個確切的本質,那無疑來自於對死亡的恐懼。可以這麼說,死亡是所有焦慮症的終極原因。不論是因為某種刺激而誘發的驚恐障礙,還是對事物普遍感到過分擔憂的廣泛焦慮症,以及害怕暴露在公共場合的社交焦慮症。其本質都是相同的,那就是對死亡所產生的恐懼和強烈的求生欲望。
相比普通人群而言,焦慮症患者的求生欲望來得更為強烈。如此強烈的求生欲望,正是因為對死亡與分離存在過度地焦慮,他們總是比一般人更缺乏安全感,憂患意識也更為強烈。可是凡事過猶不及,長期而持久的焦慮警覺狀態,又致使此類人容易罹患焦慮、抑鬱、強迫等各種心理障礙。
其實對於普通人而言,緊張焦慮的狀態也無時無刻不存在。因為每個人隨時隨地都面臨著生與死、存與亡的考驗。即便是身體素質向來強壯的人,也不得不擔心哪天會遭遇天災人禍的可能。而一個身體虛弱多病的患者,更是為自己的健康狀況感到擔憂。
一場雷雨天氣,可能會使不幸的行人殞命。一次突如其來的地震,多少人曾為此喪生。遭遇颱風、洪災等各種自然災害的侵襲,有多少置身其中的人,能夠僥倖逃過一劫。即使一個人能夠遠離許多天災,但也無法保證自己不會因為某種不可治癒的疾病而身亡。生命如此脆弱,脆弱到我們根本無法去主宰自己的生死權,也無法預知明天和意外,到底哪一個會先來。
所以但凡是有生命的個體,都無時無刻不是處於緊張焦慮的狀態中。即使臉上洋溢著笑容,神情布滿了喜悅的人們,也都只是藉由快樂的表象,來減輕或暫時逃避對死亡的恐懼罷了。終將有一天,我們會死去,這是每個有生命的個體,埋藏在潛意識裡的焦慮根源。
一個人辛勤地工作,企圖在物質條件充裕的保障中,緩解生存帶來的焦慮。一個廣結好友,在社交場合中遊刃有餘的人,試圖擁有良好的人際關係,在富足的感情關係中尋求慰藉,以免陷入孤獨焦慮的境地。每天堅持體育鍛鍊,為擁有健康強壯的體魄而努力的健身達人,則是用延緩衰老的方式,來減輕某天終將死去而帶來的痛苦。
每個人、每種生物都處於一定程度的緊張焦慮狀態,並且這種緊張焦慮狀態只要維持在一定的限度內,通常具有積極且正面的意義。因為正常水平內的緊張焦慮,可以使人集中注意力,去應對生活中所發生的事件。當面對困難與挫折時,適度的緊張焦慮狀態,會使人產生積極的動力,去想辦法解決困難和應對挫折。
此外,個體的緊張焦慮水平與自身的需要也密切相關。譬如一個人感到口渴時,心裡就會感到緊張焦慮,繼而付諸行動去尋找水源。當人體滿足了對水的需要後,緊張焦慮水平又會趨向正常範圍內。直到新的需要產生,再次感到緊張焦慮,激發動力去尋求滿足,然後又恢復平衡。
而人的需要無非來自於生物性需要、社會性需要與心理性需要三方面。生物性需要如最基本的衣食住行與擇偶等,社會性需要如良好的人際關係、得到尊重與欣賞等,心理性需要如興趣愛好、理想目標等。一旦人產生了某種需要,緊張焦慮感也就伴隨而生,此後的行為衝動都是為了獲得相應的需要而誕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