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會養生健康不踩坑#
發現身體上有小紅點,感覺緊張,還加入血液病患者的群組,打探消息;看到病毒這個名詞,就心跳加快,不停搜索相關內容。了解到的信息越多,越是無法打消心中的疑慮。如果具有類似的表現,就要及時到專業機構診斷,看看自己是不是患上了網絡疑病症。
網絡疑病症,cyberchondri,這個概念的出現,已經有20多年的歷史。這個新名詞,首先出現在報紙上,因此,沒有引起專業領域的關注。不過,到了2009年,精神醫學專業的學者,開始就此現象進行討論;2014年,網絡疑病症量表問世。通過網絡檢索醫療信息及嘗試自我診斷過程中,出現的健康相關的焦慮,開始獲得更多的重視。
網絡疑病症,被定義為過度或重複性的在線醫療檢索行為模式,伴隨健康焦慮或痛苦的增加。這種疑病症,由幾個部分組成,包括重複性的耗費大量時間的在線醫療信息檢索;出現焦慮等負性情緒狀態,或者與檢索相關的痛苦;因為檢索而導致其他活動中斷;因為痛苦或焦慮增加而諮詢醫生,希望使自己心裡踏實。通俗地總結,網絡疑病症就是因為看到網絡信息,而開始懷疑自己的健康狀態,看得越多,越不安心,陷入焦慮,難以解脫。
密切關注自己的健康狀態,本來是1件有益的事情。但是,由此引起的焦慮超出某種限度時,就會成為新的健康問題,屬於疑病焦慮障礙,也就是咱們通常所說的疑病症。這種病症的判斷,具有3個維度的特徵。第1,焦慮是否持續,或者經常發生且難以控制?第2,擔心是否超出實際危險或身體狀態嚴重性的比例?第3,這種狀況是否影響到正常生活以及與人相處?
判斷是否具有網絡疑病症,可以嘗試自問如下問題。是否經常通過搜索,檢查機體的疾病跡象和症狀?是否因為害怕生病,對於吃什麼東西或者到哪裡就餐等,特別在意?是否經常向朋友或專業健康保健人士尋求幫助或安慰? 是否會花費很多時間思考自己的健康狀況?這些活動是否已經開始影響生活質量?這類情況發生是否已經有一段時間?如果這些問題的答案是肯定的,就應該及時尋求專業幫助,通過量表等方法進行網絡疑病症的診斷。
疑病焦慮障礙,是較為常見的現象。此前,澳大利亞學者的研究結果表明,5.7%的人都表示,疾病焦慮會在人生的某個階段帶來困擾。值得注意的是,疑病焦慮障礙,會帶來繼發的精神疾病,比如抑鬱症、焦慮症、強迫症等,而且還會引起軀體疾病,比如增加心臟病的風險。具有敏感、多疑、易受暗示、內向性格的人,容易出現短期的疑病症;負面生活事件影響、社會交往減少、生活穩定性受到破壞、缺乏安全感等,也是導致疑病焦慮障礙的誘因。此外,還有部分疑病症,屬於醫源性因素,比如,由大夫的不恰當言語、態度、行為等引起就診者的多疑;或者由於重複就診或檢查等,導致對檢查結果或治療方案的懷疑;由於不信任,而產生自救的念頭,於是,到網絡上不斷搜索,但是,獲得的信息越多,信念越是受到挑戰,最終,找不到可以信任的答案,陷入深深的焦慮。
應對網絡疑病症,目前認為,有效的手段是認知行為療法。這種方法,主要是教授個體思考和行為的新方法,引導患者有效識別疾病焦慮的症狀,採取策略克服擔憂及無益的想法和行為。此外,對於較為嚴重的網絡疑病症,也會使用氟西汀等藥物進行輔助治療。網絡疑病症,是焦慮的1種特殊表現,而焦慮的本質是過度擔憂,所謂庸人自擾。因此,相信太陽明天還會正常升起,把心境放寬,才是避免網絡疑病症的正確且有效的思路。
愛誰,就把健康傳給誰。
你的健康,我的關注。專業人員以科學與人文視角觀察健康,包括快報、細節、提醒、釋疑、觀察、觀點、史話、逸事等系列,內容為作者魏宏嶺及團隊原創作品。拒絕未經許可的一切形式的盜用、盜鏈及轉載,否則將依據相關法律予以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