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懼,逃避不了,該如何面對

2020-12-22 騰訊網

人的情緒隨時變換,恐懼也是情緒的一種具體表現。恐懼在人的一生成長的過程中如影隨形,未曾離開。

恐懼對於人們來說與生俱來。

小時候我們通過嚎啕大哭來應對恐懼,再大些我們因為恐懼避免了不必要的危險,長大成人後,因為恐懼的制約,我們儘量減少了衝動武斷盲目的想法和行為,讓我們的生活安穩平靜。

把恐懼裝起來

恐懼說到底就是人的心理活動狀態,通常是指人們在面臨某種危險情境,擺脫無力時的一種強烈壓抑情緒體驗。恐懼意味著我們無法控制所產生的擔驚受怕情況,相同平常所說的「害怕」。

人產生恐懼心理,是因為對未知的不可確定,不夠了解,不在自己的把控範圍。當意識到情況控制不了、做不到的時候,我們就會無比害怕。當意識到將做未做的事情或情況即將帶來的恐懼,有時可以預先迴避。

選擇的甜蜜

如身處恐懼之中,會有可能直接導致我們的思考和行為癱瘓,增加危險的發生。恐懼雖然大多數時候出現都是對人的負擔,也有時候會讓人變得堅強和果決,能夠從恐懼中走出來,闖出一番事業成就一段佳話。

故而,恐懼是具備識別危險,感知危險程度,對高風險的事情迅速判斷做出選擇,保障自己足夠安全的警報器。

三人為伴

人們在面臨危險的時候,並不會感受到強烈的恐懼。恐懼作為一種情緒,在情緒中是不穩定的,一定是我們的擔心、害怕的感覺,超過現有人的認知或承受能力,而快樂、憤怒、悲哀的情緒還是自我為主尚能管控,恐懼卻是即將失去自我的掌握。

恐懼通常發生在之前和之後,正在發生的反而不顯得恐懼。打過仗的人都有這樣的體會,最害怕緊張的時刻是戰鬥即將打響還未開始的危險,一旦槍聲響了也就沒有時間去恐懼害怕了。

心靜晨曦

人們在做事情或選擇的時候,跟當時的心態也就是情緒有著很大關係。心態平和,情緒平穩沒有過急,也沒有消極低落,這時做出的判斷,下的決定一定是理性的正確的,反之可能就會是後悔的喪失利益的錯誤決定。

恐懼幫助我們預知危險,提前選擇對策,幫助我們做決定,幫助我們制定行動的方向,幫助我們更堅強。同樣人在恐懼的時候,迫使人勇氣歸零,沒辦法正常思考和行動,因而會失去許多機會,喪失主動權。

星空浩瀚無際

為了幫助戰勝恐懼,大多數孩子通過利用害怕這種情緒,有意無意地施壓給大人,借恐懼之名達到自己的需求目的,往往比較輕鬆獲得。

生活中的恐懼,都有哪些呢?人們對死亡的恐懼,對失去健康的恐懼,對身體殘疾的恐懼,對失去工作的恐懼,對沒有愛的恐懼等等,有些恐懼可以克服,有些恐懼拋棄不了,有些恐懼是我們自身的需要。

恐懼愛在回憶中

我們經常會被我們自己營造的恐懼困惑,糾結於「如果出現這樣怎麼辦」「假如那樣了如何是好」的想法所擔心害怕。

恐懼,逃避不了,就該坦然面對,恐懼既是損友,也可能是益友。

活在當下,珍惜現有,過好今天展望明天,不必要在莫須有的還未發生的恐懼中顫抖,即使恐懼來臨,我們也要鼓足勇氣去戰勝。

相關焦點

  • 面對逃避的深層感受和想法
    今天,我們就來聊聊如何挖掘深層次的情緒感受,勇敢面對內心深處恐懼的部分,拓寬生命的地圖。事情發生之後,我們如何回應是重要的。有的人一生都選擇逃避,於是她的生命地圖越來越窄,有的人敢於直面內心的恐懼,於是拓寬的生命地圖。
  • 我們如何面對恐懼?
    請如何面對恐懼我總是覺得自己勇氣不足,無法面對內心深處的恐懼。我該怎麼辦?答:真正的勇氣並不代表心無畏懼,而是說,你雖然感覺得到恐懼,卻可以帶著它前進,這才是勇氣。就像恐高症,有恐高症的人不是真的害怕高處,而是害怕高度帶來的不舒服的感覺。我站在高樓窗邊,或是在遊樂園坐摩天輪上升到最高處時,會手腳發麻,肚子也有點不舒服,可是我不害怕這些感受,可以和它們共處於當下,這樣我就是沒有恐高症。
  • 面對死亡,逃避或恐懼是無效的,最好的辦法是:向死而生!
    面對死亡,我們採取逃避或恐懼的心理都是不行的,因為死是生命的歸宿,是自然的必然。在哲學詩畫看來,死亡是對我們活著生命的考驗和最後的歷練。通過死亡,我們明白,在有限的生命時光裡,我們最大的生活目標就是享受當下的每分每秒,用真摯的感情或者深沉的愛去表達自己,實現人生應有之價值。
  • 如何面對恐懼,消除恐懼?
    他不得不死死地抓井壁上長出的灌木,但是沒過多久,他的手就變得軟弱無力,他感到堅持不了多久了。危險正在井口和井底兩頭等著他,他唯一能做的就是死死地抓住灌木。就在這個時候,來了兩隻老鼠,它們繞著他抓著的灌木主枝畫了一個均勻的圓圈,然後沿著這個圓圈啃了起來。灌木隨時都會斷裂,而他隨時都會落入血盆大口。目睹了這一些,旅行者深知自己必死無疑。
  • 如何面對失敗的恐懼
    在通往成功的路程中,我們心生恐懼,害怕失敗,害怕自己實力不夠,害怕困難,害怕付出不能得到回報,總歸各種各樣的怕。其實每個人多多少少都有些恐懼,如歌手擔心自己銷量不佳,網絡作家擔心自己會撲街。但他們都通過訓練,不斷提高自己的實力,增強自己信心,以對抗恐懼,最後走上了成功的大道上。面對困難時,如同面對擂臺上的搏擊手,難免要分出輸贏。不是它倒下,就是你倒下。當我們面對困難時一定要暗示自己不要怕,怕就要輸一輩子,一輩子戰勝不了困難。對待困難一定要做足準備,不打無準備的仗。做到知己知彼,百戰百勝。
  • 面對恐懼,我們可以這樣做
    面對恐懼,她的潛意識在用迴避的方式保護自己。在《內在療愈》書中提到,當我們的遭遇對產生強烈的衝擊甚至讓他感到恐懼的時候,我們就會然而自然而然地想要逃避或者迴避。然而,迴避的結果和她的初衷恰恰相反,我們越逃避某種形式,這種形式對我們來說就越來攻克。
  • 佳萊熊銀河:在前進的道路上,不能有不敢面對現實的逃避型人格
    佳萊熊銀河:現代心理學將習慣性逃避的人群,歸結為逃避型人格,又叫迴避型人格。其最大特點是:1、 行為退縮、心理自卑,面對挑戰多採取... 佳萊熊銀河:現代心理學將習慣性逃避的人群,歸結為逃避型人格,又叫迴避型人格。
  • 發惡夢,你選擇了逃避還是面對嗎?
    你可以選擇逃避或面對,無論你如何選擇,在下個關卡你都會遇到怪物。一隻一隻一關一關,若你都逃開了,恭喜你,你下輩子會輪迴成低等的生物;若你都面對了,恭喜你,你下輩子會輪迴成高等的生物。如果人在每個晚上都死一次。如果每個惡夢就是一次試煉。面對未知的恐懼,祝福我們每一次面對過都會慾火重生,提升級數,成為更高等的生物。」
  • 有些問題是金融機構逃避不了的,而面對卻需要更大的「勇氣」
    近些年以來,隨著網際網路的高速發展,而我們的個人隱私也越來越「透明化」了,但是該如何保障公民的個人隱私現在成為了社會的關注「焦點」,甚至可以說在這樣的一個網際網路時代該如何防止我們的「個人隱私」不被洩露成為每一個公民值得深思的問題。
  • 逃避不敢面對的事,最後帶來只有不可想像的後果
    一些人在做了錯事、犯了錯誤的時候總會習慣性的去逃避、彌補,往往這樣更容易再次的犯錯!然而有些東西是根本就不敢去面對的,那是因為這些事情給他帶來了很大很大的傷害。相信各位都有過這種感受吧,然而更多的人會選擇把這件事給埋在心底,不對任何人表露出來,就當什麼也沒有發生過。
  • 《層層恐懼2》:「精分」演員的自我救贖,在恐怖環境中學會面對
    恐懼來源於人類自身對於事物的不了解、不確定,逃避成為了本能選擇。但是,恐怖遊戲似乎存在著一種魔力,當玩家一次次不斷遭受驚嚇之後仍堅持不斷嘗試,它到底擁有何種魅力?每當危險來臨時,體內腎上腺素分泌增加,心跳加速、血液循環加快,就如同乘坐過山車一樣,它帶來獨特的興奮感令人慾罷不能。
  • 人可以逃避現實,但無法逃避「逃避現實」所帶來的後果
    做人不易,但逃避現實也非解決問題的方法,就像影片中的無限一樣,我們始終都要回到現實,勇敢面對人生,承擔起做人的責任。今天,我們就來聊聊「一遇到害怕或不願意做的事情就想要逃避,不想面對」怎麼辦?緣腦的這種工作原理會讓我們越來越抗拒困難,這導致我們:「遇到害怕或者不願意做的事情,就會把它丟一邊,一直不去做,甚至是想都不去想。」而逃避的結果只會讓我們解決問題的能力越來越弱,我們也就越來越不想去面對問題、解決問題。
  • 《冰雪奇緣》心理學啟示:從面對恐懼到接受自我需要度過3個階段
    該電影獲得第86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原創歌曲獎、最佳動畫長片,第71屆美國金球獎最佳動畫片和最佳原創歌曲等。只有敞開心扉、接受恐懼、對面恐懼,才能戰勝恐懼、找到新的自我和人生價值。今天我們就從心理學的角度來探討一下,我們如何認清楚我們當下所處的人生階段和如何戰勝恐懼。美國著名作家威廉·布裡奇斯在《轉變》這本書中提到:我們每個人都會經歷不同的人生轉折期,而轉折期的心理歷程,有它自己特有的規律。
  • 我害怕面對、喜歡逃避,為什麼還過得很爽?
    以前總會有人說我遇事不積極,害怕面對,喜歡逃避,像鴕鳥一樣將頭埋入沙土中,似乎逃避就是我的代名詞了。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鴕鳥遇到危險時並不會把頭埋入沙中,事實上,在受到威脅的時候,這種體型龐大、無法飛上天的大鳥無一例外的都是依靠恰恰相反的策略,即藉助它們天生的大長腿迅速逃離逼近的危險。
  • 日本小女孩玩恐怖箱上熱搜:面對孩子的恐懼,家長該怎麼辦?
    小女孩的勇氣固然讓人欽佩,但邊上主持人的做法更值得點讚,甚至可以說是教科書級的幫孩子克服恐懼的正確操作。今天,就想跟大家聊聊關於如何克服孩子的恐懼這個問題。當發現孩子害怕某樣東西時,家長首先要做的,是理解孩子的恐懼,畢竟恐懼來源於未知,而對年幼的孩子來說,這個世界上有太多他不了解的東西了。
  • 兒童成長型思維繪本《了不起的傑作》:面對挑戰,嘗試總比逃避好
    為了避免爬樹,她給出了很多理由:她的手臂酸痛,貓需要散步,她踩到了一隻鼻涕蟲,它的葬禮在五分鐘後舉行,她發現自己是人魚公主……不過,等所有藉口都用光後,她不得不面對事實。這場冒險看起來太有趣了!如果盧比會爬樹的話該多好!她會勇敢地去嘗試嗎?
  • 親人臨終如何面對?日本奶奶:再狼狽的人生,也能優雅走最後一程
    人人都在教我們該如何活,但你有想過我們該如何「死」嗎?2013年,有「日本國民奶奶」之稱的著名演員樹木希林在日本金像獎奪下影后,獲獎時卻說出自己全身布滿癌細胞、不知道還能再活多久的驚人致辭,「搞不好明年就不能參加了呢,但算了,明年的事情明年再說吧!」
  • 理性地分析人為什麼會怕死,其實死亡真的不值得恐懼
    人類恐懼死亡,更不願意面對死亡。但是你無論如何,都無法逃避。該來的總會到來。有人說克服恐懼最好的辦法就是戰勝恐懼。但是以現在人類所擁有的科技水平暫時還無法實現永生。如果真到了那個時候,不如微笑著去面對吧。畢竟,恐懼完全就是徒勞。可是人類為什麼就那麼怕死呢?死亡是一種未知的結果。你永遠不知道你將來會上天堂還是會下地獄。
  • 如何克服社交恐懼?這幾種方法值得嘗試
    不喜歡人群,不知道如何跟別人打交道,只想待在自己的世界裡,害怕社交,這是社交恐懼症患者的典型症狀。對於很多人來說,會覺得社交恐懼是一種膽小、內向的表現,只要大膽一點就可以改變。但對於社交恐懼症患者而言,這是一種煎熬,一種難以擺脫的痛苦。
  • 「讀藥」逃避並不可恥,但不總是有用
    本期讀藥,我們想與大家聊聊「如何停止逃避」。在人們一貫的印象中,逃避總與負面的含義相連,譬如懦弱、恐懼、放棄。而自從2016年的日劇《逃避雖可恥但有用》熱播後,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注意到逃避的積極意義。的確,選擇逃避而不是面對多少會讓人感到心虛,但是在現實生活中,每個人總有一些難以面對的事,在遭遇的一瞬間,第一個反應的就是不加思索,立馬跑開,假裝什麼都沒發生,或者先把注意力轉移到別處。這時候,逃避並不可恥,而且的確很有用——它作為一種應激的防禦機制,讓我們不至於遭受來自恐懼之事的突然襲擊。不過,逃避並不能讓恐懼和痛苦消失,它只能讓人暫時遠離傷害,享有片刻的安寧,卻不能真正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