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個日本小女孩在節目中玩恐怖箱的視頻上了熱搜。
視頻中的小女孩看起來只有五六歲的樣子,扎著兩條麻花辮,穿著紫色上衣,灰色褲子,小心翼翼地將手從一個箱子的開口處伸進去,觸摸箱內的物體。
面對箱內的未知事物,看得出小女孩一開始還是挺恐懼的,手伸進箱中後晃了幾下,連東西都沒碰到就驚叫著將手縮了回來,一臉驚恐的表情。
隨後,小女孩在邊上一位打扮成毛毛蟲樣子的主持人的鼓勵下,再次鼓起勇氣將手伸進了箱內,伸手碰到了物品,隨後將手迅速縮回。
接下來小女孩似乎勇敢了一點,碰了一下箱中物品,然後歪著腦袋,詢問主持人;「(這個東西)是什麼顏色的呢?」
得到主持人「算是灰色的吧」的回覆以後,大著膽子又摸了一次。
這次小女孩的表現明顯比之前鎮靜多了,在思考過後,得出了箱中物品的正確答案,是蒟蒻,也就是日本的魔芋。
在這則視頻底下,一眾網友紛紛驚呼「小女孩的笑容也太治癒了吧」,「明明很害怕但還是鼓起勇氣摸箱中物體的樣子真是太可愛了」。
小女孩的勇氣固然讓人欽佩,但邊上主持人的做法更值得點讚,甚至可以說是教科書級的幫孩子克服恐懼的正確操作。
今天,就想跟大家聊聊關於如何克服孩子的恐懼這個問題。
1.恐懼來源於未知
現實中,很多小朋友都會有自己害怕的東西,有的害怕打雷,有的害怕黑暗,還有的會害怕一些大人無法理解的東西,比如我閨女,就很害怕家裡刷好的牆上一塊因為被她用手摳破了而呈現黑色的黑斑。
當發現孩子害怕某樣東西時,家長首先要做的,是理解孩子的恐懼,畢竟恐懼來源於未知,而對年幼的孩子來說,這個世界上有太多他不了解的東西了。
2、如何幫孩子克服恐懼
①鼓勵孩子
從這則視頻中,我們可以看到,面對恐懼的小女孩,毛毛蟲主持人從一開始很耐心的在鼓勵小女孩。
「沒事的,手慢慢伸進去」
「用手稍微碰一下」
「鼓起勇氣,沒事的」
前面我們說到,恐懼來源於未知,面對一個不知道裡面裝了什麼東西的恐怖箱,哪怕是大人也可能會因為害怕而不敢觸摸裡面的東西,更別說年幼的孩子了。
當發現孩子在害怕某樣東西時,家長應該做的就是鼓勵孩子,用言語或者行動,激勵孩子勇敢面對,邁出面向恐懼的第一步。
可千萬別因為覺得好玩,就趁機在旁邊嚇唬孩子,這樣無異於火上澆油,一個弄不好給孩子留下心理陰影,說不定孩子以後就永遠害怕這樣東西了。
②展示事物的積極面
主持人:摸到什麼了,什麼感覺
小女孩:Q彈Q彈的
主持人:是Q彈的,沒事,可以繼續摸摸
主持人:它很溫柔的,超級溫柔
這位主持人還有一點做得很棒,就是在小女孩摸恐怖箱的過程中,用積極的語言描述箱中的物品,以減少小女孩的恐懼。
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看起來很美麗的物品可能有毒,而看起來似乎很可怕的物品也會有柔軟的一面。
孩子在面對未知時,會自動在腦海中腦補它「可怕」和「討厭」的一面,自然就會對物體牴觸。
這時,如果家長能多用積極的語言來描述物體,向孩子展示這個物體好的一面,孩子就能慢慢接受這個物體,即使不能馬上喜歡上,至少也不會再像以前那麼恐懼和厭惡這個物體,而是能夠理性對待了。
③給孩子慢慢接受的時間
這位主持人還有一點非常值得我們學習,那就是在面對因為恐懼而不敢觸摸箱中物體的小女孩時,一直非常有耐心,耐心地等待女孩自己鼓起勇氣,而沒有嫌女孩矯情,更沒有用不好的語氣催促或是呵斥女孩。
當孩子真正面對自己所恐懼的事物時,心裡是一定會有牴觸的情緒的。
這時,家長千萬不要簡單粗暴地逼著孩子去接受,而應該多給孩子一點時間,等待孩子自己在內心發生轉變。這樣,孩子才能戰勝自己,超越自我。
3.結語
其實孩子的領悟能力以及接受新鮮事物的能力比我們想像的要強得多。
當孩子因為面對未知事物而產生恐懼時,做家長的需要做的就是在旁邊鼓勵孩子、陪伴孩子,耐心等待孩子戰勝恐懼,必要的時候也可以和孩子一起面對他所恐懼的事物,給孩子勇氣。
相信只要孩子能大膽邁出克服恐懼的第一步,今後也會自己變得越來越勇敢。
(我是李木子,家有一娃,職場媽媽,喜歡閱讀經典育兒書籍,用科學的育兒知識武裝自己。如果你覺得我的文字有用,歡迎關注我的帳號,育兒路上,我們一起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