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孩子背上小書包上了幼兒園,父母就開始擔心,孩子吃不飽睡不好;哭了沒人哄,受委屈了沒人管,可最擔心的就是能不能和其他小朋友友好相處!
校園,老師,同學都是陌生的,二三十個孩子在一個教室裡學習、遊戲;在一個屋子裡睡覺、吃飯,雖然都在一起,可是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小脾氣和從家裡養成的習慣。孩子會不會愉快地相處,對幾歲的小孩子來說是個不小的挑戰!
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向來複雜,有人的地方就是江湖,小小的幼兒園也不例外。有心理學家說:「孩子在進入小學甚至幼兒園的時候,就開始進入社會了」。剛進入幼兒園,小孩子們都很新鮮好奇,也是同樣的陌生。過了一段時間,有的孩子和老師相處不錯,和同學也能玩在一起。可有的孩子,今天和百百鬧彆扭了,明天又和菜菜生氣了,老師家長又著急又擔心!
在幼兒園小朋友最不喜歡和這幾種類型的孩子一起玩。孩子還小,教育正當時,家長可不要錯過,也要多些耐心才行!
活動課上,小朋友們擠在一起玩兒玩具、做遊戲,女孩在們扎在一堆說她們的小秘密,只有軒軒是一個人。他站在一邊默默看了一會兒走過去搭訕,可是沒有人願和他玩兒,都不帶他。這些老師看在眼裡,軒軒難過,老師也心疼!
下了課,老師私下問了同學們才知道:「老師,軒軒總是用我們的彩筆,他自己的都不用」;「有時候還不還,別人都要了還不給」;「他的從來都不給我們用」……小朋友們很簡單,你總佔便宜,我們就不跟你玩了!
佔便宜的習慣,絕大部分和家庭教育有關!孩子在最初都是模仿學習,家長平時有這樣的行為和言談,小孩子自然是學習在心!
還有的家長,看到自己的孩子佔了便宜還沾沾自喜到處炫耀,敲鑼打鼓說給七大姑八大姨聽。這只會讓孩子覺得佔點便宜沒什麼不對,覺得這是父母對自己莫大地表揚!豈不知父母的言行助長了孩子的惡習!
怎麼辦?
最重要的就是家長要以身作則,只有父母才是孩子學習的榜樣!如果實在喜歡,可以用自己的東西和其他小朋友換,而不是據為己有。
告狀應該說每個小朋友都做過,小孩子的眼裡容不得沙子,規則就是規則,老師說的就要做到:「老師,他撒飯粒了」!「老師,他還睜著眼睛呢」!「老師,他剛才扔玩具了」!……
這些「小狀」都不可避免也正常。其實,孩子都很聰明。有的孩子會利用自己的年齡,還有大人對他們的好感,為了得到老師的表揚;為了甩鍋,還有的小朋友自己做錯了事怕批評,就先去老師那裡告別人的狀,小心思就是:「老師,我說出了別人,你就發現不了我了吧」?哎呦,小娃娃,這是聲東擊西,轉移視線啊!
有的孩子緊盯著其他小朋友的「不好」,只要「有風吹草動」立馬報告,不分場合和地點一「吐為快」。這樣為了告狀而告狀,時間長了,同學們都不願意和他玩兒了!
我們的教育自然不主張:「自掃門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我們生活在同一個大家庭無法也不能做到,置身事外,高高掛起!告狀不是解決問題的唯一辦法也不是目的!
怎麼辦?
家長平時在家的時候,就要注意自己的言行,對別人要做出正面的評價,引導孩子發現別人的優點。有位媽媽做得非常好,孩子上幼兒園後,她要求孩子每天都要帶一個同學的優點回家,並且說給媽媽聽。這優點可以是同學說的一句有意思的話;別人想到了自己沒想到的;同學和其他人的互動;還可以是自己不擅長的同學卻做得很好的……時間長了,優點就變成了自己的了,眼睛也不會總盯著別人的「缺點」了。「媽媽,今天杜杜又把玩具扔到教室外面了」!當聽到孩子和你說起學校的事,父母不要直奉獻耳朵做聽眾,還要引導孩子認識到什麼是對的:「是嗎?扔玩具可真不好!那應該怎麼做呢」?「不想玩兒了,要放到原來的地方」!和孩子經常進行這樣的對話,孩子自然知道怎麼做是對的!
許多人在成年後依然記得被別人起外號的那種「羞辱感」。
達達很調皮,這天就把月月惹哭了。月月姓「曹」,身材有些胖。月月剛進教室,達達就大聲喊:「曹肥,曹肥,屁股大腰也肥,就是一個大地雷」……月月紅著臉,「哇」地一聲哭了了。還給一個眼睛比較小的同學叫「魚泡眼」;叫一個正在矯正牙齒的同學叫「黃齙牙」……
我們小時候都有外號,有的是善意的,有的則是帶有惡意和羞辱。時間長了,同學們也就敬而遠之。起外號的人嘴巴是痛快了,心裡是高興了,可是「被受傷害」的人一直要承受外號帶給她的痛苦。時間長了,同學們也就敬而遠之了。
怎麼辦
家長發現自己的孩子有給別人起外號的情況,要及時制止和引導,讓他換位想想,如果是自己又是什麼樣的心情。孩子第一次給起外號大部分是因為好奇,如果家長不阻止的話,就會越來越招人煩。這些都是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所要經歷的,孩孩子的教育愛更需要父母的耐心,發現問題急躁不得!
高興你的停留!此時:祝你,快樂!
(圖片來源於網絡,感謝!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