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本文前,請您先點擊「關注」,帶您剖析社會現狀,領悟育兒心理教育,健全孩子內心,讓您更懂「嬰聲嬰語」!
【嬰語說】:3歲已經上幼兒園的孩子,不喜歡跟小朋友一起玩,可能是由於環境不適應,或是性格內向,也有可能是缺乏社交溝通能力等,父母們應該分析自家孩子的具體情況,從環境、性格、溝通能力三個維度,來解決孩子不跟其他小朋友一起玩的問題。
一、不喜歡和朋友玩的表現
孩子上幼兒園了,家長都喜歡自己的孩子能和其他小朋友打成一團,一起遊戲,一起做活動。但是很多家長發現,其他小朋友都在一起玩遊戲,自家的孩子要麼在旁邊看著,要麼就是一個人在一旁玩自家的孩子似乎被孤立在了由小朋友組成的小團體之外了。
於是父母就會有這樣的疑問:「自家孩子是不是不喜歡跟小朋友一起玩?改怎麼辦呢?」要解決這個疑問,要分清楚孩子是屬於哪一類別的獨立活動:
1、孩子不喜歡群體活動
這一類的孩子本身就喜歡一個人遊戲,習慣了獨自行動,沒有集體遊戲的概念。當幼兒園老師拿出玩具或者布置遊戲任務時,就自顧自的娛樂起來了。這種情況是孩子還沒有適應外界環境的轉變,還是處在於家庭獨立玩耍階段。在獨生子家庭特別常見,孩子一個人玩慣了,沒適應多人遊戲氛圍。
2、想一起玩,卻無法融入
孩子剛接觸一個新的集體,看到其他小朋友一起玩,有加入的念頭。可是跟其他人比較陌生,嘗試幾次後,由於溝通障礙,不懂得如何開口,導致沒法融入進去,多次加入失敗後,只好一個人遊戲玩耍了。這種情況比較常見於突然轉學,其他小朋友已經形成一個個小團體,外來人員融入較為困難。
3、受到他人排斥
如果是遇到被其他小朋友排斥的情況,就要特別注意了,要找到孩子被排斥的原因,疏導孩子的心理活動,如果沒有處理好,可能會導致孩子產生自卑心理,影響到後期身心健康發展。
二、孩子一個人遊戲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
看到其他小朋友都在一起玩的很開心,自家的孩子卻一個人玩,父母心裡肯定不好使。要找到孩子不喜歡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的具體原因,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1、分離期缺乏安全感
幼兒園是孩子獨立面對的第一個社會環境,面對陌生的環境,孩子容易產生分離焦慮,這是消極的情緒體驗。3歲的孩子已經會初步控制情緒,有些孩子會用哭鬧來發洩分離焦慮,有些孩子會默默地深埋焦慮。長時間地與父母分離,孩子內心缺乏安全感,陌生的世界充滿了各種不確定性,孩子不敢敞開內心,投入到和小朋友一起遊戲中去。獨自一個人遊戲,減少與外界交流,是缺乏安全感的一種自我保護。
2、社交障礙
(1)依賴型人格
孩子過分依戀父母,育兒心理學認為 :依賴型人格源於孩子潛意識裡對父母的依戀 。初入幼兒園,離開了父母,孩子無所適從,無處所依。這一類的孩子在社交上一般表現為:1、缺乏獨立自理能力;2、對交流缺乏積極主動性;3、應激能力差,對外界缺乏敏感性。
(2)性格孤僻
也存在一部分人本身性格內向,不愛說話,不喜歡表達自己的想法,不喜歡也不善於和外人溝通交流。喜歡自己一個人玩耍,在外人看來就是不喜歡和別人一起遊戲,沒有團體集體感。
(3)自卑或自傲
自卑或自傲往往是源於外界的影響導致孩子內心產生了獨立感。
有些孩子因為一些外界的原因,比如臉上有胎記,或者說話有點結巴等,經常性被其他同學嘲笑,就產生了自卑感,不敢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耍,也容易被其他小朋友排斥。另外一些父母,經常批評孩子「笨」,「怎麼什麼都不會」也會讓孩子產生自卑心理。
還有一部分人源於父母的錯誤的教導,比如曾經告訴孩子不要和其他小朋友牽手,容易傳染細菌;不要在草地上坐著玩,草地上髒兮兮的。久而久之孩子就會產生一種錯覺:「外界好髒,我要保護自己。」錯誤的優越感影響了正常的社交。
3、家庭原因
(1)家庭環境局限
現在很多家庭都是獨生子或者二孩戶,人口不多,加上社會上經常有人販子等消息,父母都不放心讓孩子獨自出門和其他人玩耍,整天處在大人的監護下,磨滅了孩子自主思考、自主交流的能力。
(2)父母錯誤示範
有些家庭父母感情不合,或者婆媳爭吵不斷,就會對孩子對人與人的交流產生排斥感。現在很流行的一個詞語叫「原生家庭的傷害」。家庭裡父母錯誤的示範,會對孩子產生深遠的影響。
(3)過於溺愛
「暴力溺愛和放任是摧毀孩子健康人格的三大災害。」整個家庭都圍繞著孩子為中心,養成了孩子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習慣。當孩子步入幼兒園的時候,面對沒有父母在身邊的情況,產生了手足無措感,無所適從。不懂得交流,融入不進其他孩子的朋友圈。
三、如何讓孩子能加入到朋友圈中:
1、培養親社會行為性格
孩子如果能在交流遊戲中讓其他小朋友產生愉悅感,就能迅速拉近孩子間的距離。所以就要培養孩子的親社會行為性格,讓孩子行為上不以自我為中心。家長可以利用日常生活、社交從三個方面加以培養:教孩子學會謙讓、教孩子學會分享、教孩子樂於助人。
2、多鼓勵孩子
當孩子取得成績時,多加以鼓勵,不要一味的表揚或者批評。單方向的表揚和批評會讓孩子心理產生兩種極端思想,就是我們所說的「自傲」和「自卑」。要尊重孩子的行為,引導孩子以積極的心態來處理問題。如果是孩子外貌等有缺陷,就要父母和孩子多談心,讓孩子直視自己的缺陷,適當的時候也可以和老師進行溝通,家庭和學校共同努力,消除缺陷造成的影響。
3、多交朋友、多溝通
多帶孩子去外面進行兒童間的娛樂活動,比如帶孩子去遊樂場、讓孩子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蹺蹺板。要消除溝通障礙,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多溝通。父母也可以針對性的聯繫那些能和孩子說上話的孩子的父母,有空約他們一起出來進行集體遊戲,也是個不錯的選擇。
@嬰語說:每個孩子都是上天派來的天使,我們都期望孩子能健康快樂成長。發現孩子不能融入到集體活動時,不要慌亂,找到原因,陪孩子一起面對,從改變環境、培養性格,加強溝通能力著手,一定能讓孩子開心快樂地和其他小朋友一起在草地上攜手奔跑的。
文丨嬰語說,圖來源於網絡,侵必刪
關注我,帶您剖析社會現狀,領悟育兒心理教育,健全孩子內心,讓您更懂「嬰聲嬰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