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孤僻不合群?3歲進入社交敏感期,引導孩子變成社交小達人

2020-12-03 神奇麻麻木小暖

作為父母,我們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善於交往,人緣好,然而卻經常鬱悶地發現:

孩子在家嘰嘰喳喳賊能說,出門卻非常害羞,甚至不敢打招呼;孩子總是看著別人玩,自己躲在角落不敢參與進去;一和其他小朋友出現矛盾,二話不說,張口就去咬別人......

膽小怕生、孤僻不合群,不知道如何和他人正確相處,不少家長對此非常頭疼「為啥我的孩子社交能力這麼差?」

兒童心理學家馬·勞迪斯·卡蘭丹就曾說:「一個社交能力低下的孩子比沒上大學的孩子缺陷更嚴重。」

人是社會性動物,個人能力再強,離開集體也是白費。所以社交能力對孩子的發展非常重要。

心理學家約翰 · 馬裡做過一項研究,他發現未成年的猴子喜歡相互嬉戲、追逐,於是他把一部分小猴子關入其他籠子,將它們分開,不能一起玩耍,結果,失去與同伴的猴子,長大後變得痴呆,有些甚至失去求偶及生殖的本能。

由此可見,幼猴之間的玩耍嬉戲,是健康成長的重要基礎。

對於孩子也是一樣,社交讓他們學會如何與他人相處;判斷他人的心理、感知他人情緒;掌握說話技巧以及處事技巧,從而奠定孩子的人際智能基礎,為孩子未來的發展助一臂之力。

因此,從小就對孩子進行社交能力的培養,對他的一生都很重要。

有不少家長認為,孩子的社交是從幼兒園時期的集體生活開始的,所以對於3歲之前的孩子,並不注重社交能力的培養,其實這是非常錯誤的理解。

有研究表明,3 歲前孩子的「社會化」,甚至對其一生的社交能力影響深遠,所以我們首先要了解孩子社交能力的幾個發展時期,才能幫助孩子更好地培養社交能力。

1-2歲社交冷漠期

孩子在1歲之前,關注點是在物品上的,他們這時候是以物感為主,所以這段時期,我們要給孩子提供溫馨舒適的家庭環境,讓孩子吃好睡好,建立好安全感。

孩子1歲以後,開始關注人,開始探索人和人之間、人和物之間的關係,家長要逐漸帶孩子多出門,增加孩子和外界接觸的機會,讓孩子開始接觸同齡的小夥伴,開始建立初期的,基於本能的社交。

2-3歲社交準備期

這段時期,孩子的自我意識開始萌發,語言表達能力快速發展,所以孩子和他人交流,相處溝通的欲望是比較強烈的。

這時候,家長應該多給孩子建立社交的機會,讓孩子多接觸外人,增加交流溝通的機會

圖片來自網絡,侵權必刪

3-6歲社交敏感期

3-6歲孩子進入了一個社交敏感期,孩子的社交能力迅猛發展,育兒專家孫瑞雪把這一時期的人際關係發展又分為了3個階段

3-4歲:孩子傾向於一對一的交往,孩子之間的社交,主要是通過交換物品、食物、玩具進行,他們之間矛盾不斷,但是很快就會和好。

4-5歲:進入多人交往中,他開始尋找志同道合的朋友,並產生情感上的依賴。

5歲以後:對規則感興趣,渴望與他人合作,希望能體現自己的價值,渴望友誼。

孩子的社交都是趨於本能,他們並不知道如何才是正確的相處,不懂得出現矛盾應該怎麼辦,所以家長在孩子社交能力的培養上,一定要給予較多的引導和幫助

主動創造社交環境——給孩子建立社交的機會

家長不要總讓孩子宅在家裡,而是應該多帶孩子外出,有意識地為孩子創造社交的機會。

孩子只有多和人打交道,才能在這個過程中,學會如何融入集體,如何和他人相處,如何選擇朋友。以及發生矛盾後,如何解決問題,

邀請朋友到家裡做客,帶孩子多去公共場所,鼓勵孩子參加團體活動,當孩子出現衝突矛盾時,也要明白,這是孩子社交中的必然情況,鼓勵和引導孩子正確解決。

圖片來自網絡,侵權必刪

把握生活中的機會,教授孩子社交技巧

社交是需要很多技巧的,而這些技巧需要家長的引導。其實,我們在生活中有很多教授孩子社交技巧的機會,比如:

去餐廳吃飯,讓孩子找服務員要水,要紙巾;帶孩子出去玩,鼓勵孩子去問路;孩子想玩其他小朋友的玩具,鼓勵孩子主動和對方溝通,去嘗試能不能成功......

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就學會了禮貌用語,如何和他人達成有效溝通,以及掌握基礎的社交禮儀。這種實戰型的引導,孩子學習得更快,印象也會更深。

圖片來自網絡,侵權必刪

培養孩子獨立自主的能力

家長對孩子的包辦過度,很容易讓孩子喪失主動社交的能力。

想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家長去幫忙溝通;

想玩別人的玩具,家長去幫忙商量;

和小朋友出現矛盾,家長去出面解決;

所有的事情,家長一手包辦,孩子就喪失了鍛鍊自己、肯定自己的機會。

所以,一定要鼓勵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的問題自己解決,在這個過程中,孩子提高的不僅僅是社交能力,還有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孩子才能得到快速的成長。

繪本引導

在孩子的教育中,我們發現,故事教育其實是一個非常容易被孩子接受的方式,所以,除了日常的引導,家長應該配合上繪本故事的閱讀,潛移默化地幫助孩子主動接收提升社交能力的方法。

這本被稱為兒童「社交寶典」的《兒童社交能力養成課》推薦給家有3歲以上寶寶的家長。

它通過一隻小猴子和小動物們日常相處的故事,配合30+個孩子社交過程中的常用場景,讓孩子懂得什麼叫禮貌、如何與他人相處溝通、如何解決矛盾、如何快速融入集體生活等方法和能力。

每個主題都通過5大版塊來幫助孩子理解

小猴講故事」:以故事為主,通過一個圍繞社交的小故事,譬如禮貌問題、交友問題,分享問題等,讓孩子理解什麼是正確的,什麼是錯誤的,產生一個基本的概念,以及明白問題解決前後對比的差別。

「小猴考考你」:針對剛才的故事拋出問題,鼓勵孩子思考,對「為什麼」進行探究。

「小猴說社交」:強化社交禮貌的重要性。

「小猴小測驗」:為孩子設立場景,讓孩子參與實操,實現學以致用。

「小猴有話說」:進一步強化孩子的理解和記憶

五大版塊,循序漸進,層層深入,幫助孩子實現分析問題——理解問題——解決問題——學以致用的大閉環,讓孩子在不知不覺中,完全吸收書中所傳遞的方式方法,形成自己的社交技巧和體系

家有3歲以上的孩子,推薦閱讀,即使是上小學的孩子,也可以通過閱讀學習社交的禮儀和技巧。

點擊下方連結,即可下單。

少喝一杯奶茶,卻可以幫助孩子提升孩子社交能力,增加未來的核心競爭力,非常超值

相關焦點

  • 她關注 | 育兒實踐必修課:塑造社交小達人
    寶媽的這段有趣經歷,引起了大家的高度共鳴,懂得與人社交的孩子真的很受歡迎。中國教育部【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明確指出:學前兒童的社會性發展目標主要包括人際交往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如何塑造孩子成為社交小達人請聽餘杭婦聯特邀育兒講師李成英的分享↓ ↓ ↓01社交對孩子的好處及目標社交對兒童營造良好的人際關係、形成健全的人格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 李玫瑾:孩子「人緣好」,困難時有人幫他!社交能力從3歲起培養
    社交能力,從3歲開始培養3歲前,孩子主要和父母、照料者生活在一起,社交關係主要是親子關係。3歲後,孩子開始和越來越多的小朋友交往,社交關係轉變為夥伴關係。3歲前,孩子沒有真正形成「社交」概念。蒙特梭利認為,3-6歲時,孩子進入社交敏感期。抓住敏感期,培養孩子的社交能力事半功倍。育兒專家孫瑞雪把社交敏感期的社交關係發展細分為三個階段:3-4歲:進行一對一交往,通過交換物品實現,有矛盾,但是轉頭就和好。
  • 孩子總拿新玩具交換舊玩具,是傻嗎?其實是人際關係敏感期的表現
    我們一起聊天時,她說起這件事,聽完我又問了她幾個孩子的表現後,終於確定她兒子這一表現並不是所謂的缺心眼,不過是到了人際關係敏感期。其實當孩子到了四五歲,我們經常會發現:早上帶到幼兒園的新娃娃,晚上回家就變成了一個小破車。
  • 如何培養孩子的社交能力?做好3個方面,社交小達人輕鬆上線
    孩子也需要有自己的朋友,然後一起去玩鬧和成長。社交對於孩子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若是善於社交的話,孩子不僅性格開朗,而且生活也會多姿多彩。可是社交能力欠缺的話,孩子的性格明顯有些落寞,生活也相對單調。 悅悅的動手能力和模仿能力都很好,唯獨社交能力有些薄弱。
  • 3-6歲敏感期的孩子,家長該怎麼去引導?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的某些時間段,他會只對周邊環境中的某一項「工作」非常專心,而拒絕接受其他特徵的事物。他還會不需要特定的理由而對某種行為產生強烈的興趣,不厭其煩地重複行動,直到突然爆發出來某種新的動機為止……在孩子3-6歲這個年齡段,教育專家們把這3年稱為孩童的黃金3年,是智力、性格、自我意識、情商、社交能力等重要的發展期。
  • 《探索不可思議的心》,親子繪本幫助家長引導孩子解決社交難題
    我們作為家長,是否很好的幫助孩子做好社交的「幼小銜接」了呢?《探索不可思議的心》是一本能通過親子繪本閱讀,幫助家長引導孩子解決社交難題的繪本。這本書是專門針對小學生(7-12歲兒童)的心理進行創作,引導孩子關注自己內心的變化,學會處理社會交往和不良情緒的方法,從而擺脫人際交往困境,培養兒童心理健康。書裡包含了「21個主題+實例分析+應對策略」**,是通俗易懂的孩子心理健康實用指南。
  • 孩子恐懼社交怎麼辦?3招,讓內向寶寶秒變「社交達人」
    02、導致社交恐懼的原因何在1、沒有自信,自尊心強孩子上課回答問題不積極,不願意和小朋友一起玩,這有可能是和孩子的自卑心理有關,孩子缺乏自信,擔心自己做不好就索性不去觸碰這個問題,和小朋友交流擔心別的小朋友不喜歡自己,索性就不邁出這一步,所以長期下來就變成了社交恐懼的心理。
  • 孩子靦腆怕生,經常陷入社交風暴,父母應該如何解救孩子呢?
    文/羊駝媽媽 現在很多父母都非常看重培養孩子的社交能力,因為社交能力在當今社會是一項非常重要的能力,如果孩子在社會上總是靦腆不敢說話,那麼是很難獲得他人認可的。
  • 3歲孩子上幼兒園,不喜歡和小朋友玩,三個維度解決兒童社交障礙
    【嬰語說】:3歲已經上幼兒園的孩子,不喜歡跟小朋友一起玩,可能是由於環境不適應,或是性格內向,也有可能是缺乏社交溝通能力等,父母們應該分析自家孩子的具體情況,從環境、性格、溝通能力三個維度,來解決孩子不跟其他小朋友一起玩的問題。
  • 孩子出門不會交朋友,建議父母做好這3件事,變成社交小達人
    那麼對於這樣的情況,我們如何提高孩子的社交能力,寶貝建議做好這3件事。其實這需要家長對於孩子更多的關注,發現孩子對哪些事情感興趣,這時家長只需要輕輕的推一把,你就會發現孩子已經能夠邁出成功的一步。各種各樣的興趣都可以幫助孩子建立自信,也讓他會有更多的談資。孩子出門不敢說話,往往是自己肚子裡沒貨,也沒有過多的見識,這就會讓他跟其他的孩子相比,不知道該說什麼,別人說的內容他也不能融入進去或者是不明白。
  • 蒙特梭利:兒童9個「敏感期」,家長這樣做,讓孩子「脫胎換骨」
    3歲前,孩子透過潛意識的"吸收性心智"吸收周遭事物。3一6歲則更能具體的透過感官分析、判斷環境裡的事物。所以,從出生到6歲這個階段是兒童的「感官敏感期」。感官敏感期是孩子積累的第一項常識,他們通過感官全面了解事物,為以後深入的認識打下基礎。感知能力發展的越充分,儲存的知識經驗就越豐富,思維和想像發展的空間和潛力也就越大。
  • 2歲是孩子的秩序敏感期,過後壞習慣很難改,父母要重視
    很多寶媽都說過,孩子到了2歲就變成了小惡魔,稍不如意就會哭鬧不停,直到完全按照寶寶的需求重新安排好,他們才會停止哭鬧,寶媽們覺得孩子長大了難以管教了。實際上並不是這樣,而是寶寶迎來了一個新的階段。有些孩子在2歲左右會有明顯的變化。
  • 孩子過了「敏感期」,是不是學東西就慢下來了?看看科學的說法
    萱萱五歲,按照一般的說法,兒童3歲前是口語敏感期,4-5歲是書面語言敏感期。在這個意義來說萱萱確實是過了敏感期。 確實在相應敏感期學習相應知識,會相對輕鬆容易得多。比如在孩子3歲前,如果家人用雙語與孩子對話,生活在雙語環境中,孩子自然能掌握兩種語言。而等孩子十多歲後再這樣操作效果就沒有小時候效果好了。 所以有很多學者建議家長抓住孩子學習的敏感期,幫孩子更輕鬆地學習。
  • 孩子很難融入集體?家長正確引導,才能幫助孩子提升社交能力
    漸漸的孩子的性格就發生了改變,從以前的內向變成了現在的活潑,見到親朋好友會主動打招呼,不會再躲在家長的身後了。在學校當中,孩子也結識了很多的好朋友,這也讓袁女士放下了心。
  • 內向不代表不想社交,沒有社交能力才是最苦惱的
    他們也很頭疼,又不能強迫、又不忍心看著孩子一個人孤零零地玩,以後在學校被同學孤立,該怎麼辦呢?其實,大部分的孩子不是沒有社交的動機,只是缺乏社交的技能。內向是指人偏向於從內部世界尋找快樂,勝過從集體生活獲得樂趣的特質。
  • 孩子內向不善於表達?家長不妨這樣做,孩子輕鬆變「社交小達人」
    圖片來源於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我們會發現,有些孩子社交能力、表達能力比較差,許多家長由於工作繁忙,忽視對孩子的培養,孩子就會選擇一個人玩耍,很少與他人交流,就容易導致孩子的社交能力較差。在當今社會中,社交禮儀有著十分重要的地位,是一個人基本素養的表現,也是人與人之間相互交流的基礎。
  • 孩子兩歲很害羞,媽媽學會這兩招,讓孩子成為樂觀開朗的社交達人
    很多家長發現,自己的寶寶在2歲左右的時候,不是太敢和陌生人交流。有時候讓孩子去叫叔叔阿姨,或者爺爺奶奶,只是一個勁地往後躲。看到別的小朋友在一起玩,就算自己很想過去一起玩,也只是站在旁邊看著,或者在旁邊玩自己的遊戲。
  • 哈佛研究:拉開孩子成績差距的是閱讀面!請家長抓住閱讀敏感期
    孩子不可錯過的兩個閱讀敏感期敏感期:兒童心理發展過程中的某個時期,相對於其他時期更容易學習某種知識和行為。教育專家指出,孩子有2個閱讀敏感期,一個是4歲半到5歲閱讀敏感期,另一個是7歲到9歲,培養閱讀習慣的敏感期。
  • 6歲寶寶能英文對話?抓住孩子的「語言敏感期」,你家寶寶也行
    而每個人的語言發育是在幼兒時就開始的,家長一定要抓住孩子的「語言敏感期」,讓孩子們變得更加優秀。朋友前幾天在群裡發了一個小視頻,視頻內容就是她6歲的女兒在用英語進行自我介紹,口語非常標準,並且語言表達很流利。
  • 孩子不願分享,喜歡搶玩具?家長做好5點,幫孩子度過物權敏感期
    對於兩歲多的小朋友,爭奪玩具,為玩具哭鬧是帶孩子的家長們司空見慣的事。2~3歲是正是孩子物權意識的敏感期,這個時期的寶寶完全就是一個「自私的小霸主」。 兩歲左右的幼兒進入物權意識的敏感期,常常說「這是我的」「那是我的」,什麼東西都不肯和別人分享,甚至爸爸媽媽也可能要不到他手裡的東西。 著名的心理學家皮亞傑也提到了兒童在兩歲時自我意識突出的特點。他在觀察自己的孩子,乃至觀察許多的孩子的實踐中創立了認知心理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