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很難融入集體?家長正確引導,才能幫助孩子提升社交能力

2020-12-12 騰訊網

文/羊駝媽媽

對帶孩子交朋友這件事,有一些家長會感到非常的為難,雖然現在很多家長都鼓勵孩子交朋友,但是奈何一些小朋友的性格膽小,永遠沒有辦法融入集體,這也讓一些家長為孩子感到擔憂。

袁女士最近總是能接到老師打來的電話,而每一次老師和自己溝通的問題都是孩子在學校當中無法融入集體。

對於孩子的這種表現,起初她並沒有在意,但是老師詢問的次數多了,袁女士也就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於是他準備和孩子進行溝通,想要了解一下情況,但是孩子卻遲遲不肯說原因,只是說害怕。而孩子的這樣回答,也並沒有讓袁女士感到滿意。

於是袁女士向自己的閨蜜吐槽這件事情,但閨蜜卻反過來指責袁女士:「孩子為什麼無法融入集體,你難道還不知道嗎?小的時候只會讓孩子待在家裡面,不讓孩子出門,孩子上了學自然會感到害怕,怎麼可能會快速的融入集體呢?」

而閨蜜的一句話也讓袁女士如夢初醒,回到家中改變了對孩子冷漠的態度,積極的和孩子聊天,假期還會帶孩子去遊樂園或者是公園玩耍,讓孩子多多接觸人多的環境。

漸漸的孩子的性格就發生了改變,從以前的內向變成了現在的活潑,見到親朋好友會主動打招呼,不會再躲在家長的身後了。在學校當中,孩子也結識了很多的好朋友,這也讓袁女士放下了心。

其實一些家長也都遇到過自家孩子,在學校當中無法融入集體的情況,其實之所以導致孩子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有很多,想要真正改善還是需要了解原因。

孩子為什麼很難融入集體?

1、孩子性格存在問題

一些孩子之所以很難融入集體,是因為個人性格的原因所導致的。有些孩子在性格方面過於強勢,自然沒有小朋友願意和性格強勢的人在一起相處,有些孩子性格相對比較內向自卑,小朋友和這樣的人相處在一起,反而會很累,自然也會對這樣的小孩子敬而遠之。

2、孩子怕生

有一些孩子之所以沒有辦法融入到集體當中,是因為她們存在怕生的情況,這樣的孩子通常是在剛剛開學的時候,對周圍陌生的環境感到恐懼,對周圍陌生的人也同樣會感到恐懼。所以他們很難和他人熟絡起來,自然會出現不合群的情況。

3、不相信他人

有一些孩子可能是因為成長環境的原因,所以內心屬於比較孤獨的類型,他們不願意相信任何人,只願意相信自己,所以拒絕和他人進行交流,不願意和別人一起相處。孩子這樣的行為是保護自己的表現,但是卻導致他們無法融入集體當中。

其實孩子在學校中無法融入集體,總是被孤立,只不過是因為他們的社交能力差,不懂得正確地和他人相處,又或者是孩子個人性格的原因,導致他人對孩子產生了厭惡。那麼究竟什麼樣的孩子才能在學校當中受歡迎呢?

什麼樣的孩子最受歡迎?

1、有包容心

一個有包容心的孩子,自然能在學校當中受到大眾的歡迎,因為這樣的孩子,在他人犯錯的時候,懂得去包容對方,更能看到他人的優點。而且這樣的孩子也懂得去正視自己的缺點,在出現了錯誤時,他們也勇於去改正。

一個有包容心的孩子,懂得去尊重別人,不計較得失,所以在人群當中,人緣必定是屬於最好的那一位。

2、積極樂觀

一個積極樂觀的孩子,自然也可以受到大眾的喜歡。畢竟誰都不願意和每天充滿負能量的人相處在一起,因為和那種人相處的話,自己也會受到影響。

但是和積極樂觀的人相處在一起則不同,遇到事情他們總是會用樂觀的一面去看待,而且這樣的人不太看重失敗,更不會遭受挫折。所以說和積極樂觀的人相處在一起是最輕鬆的,而這樣的人自然也會得到他人的喜歡。

3、有禮貌與教養

有禮貌有教養的孩子,當然可以得到其他人的喜歡。因為這樣的孩子都會給人留下好的印象,不論是同學還是學校當中的老師,都非常喜歡這樣的孩子。

孩子是否能夠融入集體和性格,有著很大的關聯,所以家長應該要如何培養孩子讓孩子擁有好人緣呢?

家長應當如何培養受歡迎的孩子呢?

1、多給予孩子陪伴

其實孩子在長大之後是否擁有好人緣,和家長給予孩子的陪伴有著很大的關聯。如果在孩子小的時候,家長不懂得給予孩子陪伴的話,那麼孩子就會沒有安全感,在他們長大之後陌生的環境當中,自然會不相信他人。

家長懂得給予孩子陪伴,讓孩子感受溫暖的家庭環境,這樣才有利於孩子的成長。

2、改變孩子性格

想讓孩子能夠更好的融入集體,讓孩子結交更多的朋友,那麼家長就要懂得去改變孩子的性格。比如孩子內向,那麼家長就要讓孩子外向一些,活潑一些,這樣孩子才能收穫更多的好人緣。

如果孩子過於強勢的話,那麼家長也要改變他們這樣的性格,教孩子如何正確的和人相處收斂強勢的個性。

3、創造機會

最後家長也更應該要創造孩子和他人相處的機會。因為很多膽小的孩子沒有辦法自己去接觸陌生人,這都需要家長引導,不斷對孩子進行鼓勵,也需要家長去創造孩子和他人接觸的機會。

比如可以多帶孩子去陌生的環境,多帶孩子和陌生的人相處,時間一長,孩子自然可以適應這樣的環境,對於孩子來說,他們的性格也會漸漸的發生改變,更能學會如何和他人正確的交往。

交朋友對於一個孩子來說是很重要的,只有孩子與他人建立友誼,才能讓孩子擁有歸屬感,而朋友的存在對孩子今後的發展也有著很大的影響。

想要讓孩子擁有好的人緣,那麼必定少不了家長的陪伴和支持,多帶孩子見見世面,不但能改變孩子的性格,也能讓孩子擁有較強的社交能力,更能讓孩子見多識廣。

相關焦點

  • 孩子孤僻不合群?3歲進入社交敏感期,引導孩子變成社交小達人
    有研究表明,3 歲前孩子的「社會化」,甚至對其一生的社交能力影響深遠,所以我們首先要了解孩子社交能力的幾個發展時期,才能幫助孩子更好地培養社交能力。孩子的社交都是趨於本能,他們並不知道如何才是正確的相處,不懂得出現矛盾應該怎麼辦,所以家長在孩子社交能力的培養上,一定要給予較多的引導和幫助主動創造社交環境——給孩子建立社交的機會家長不要總讓孩子宅在家裡,而是應該多帶孩子外出,
  • 孩子太自我,不能融入集體?家長試試這幾個方法,讓孩子融入集體
    此時如果孩子過於自我,喜歡特立獨行,不喜歡融入集體,那麼長此以往孩子的性格也會變得孤僻。孩子堅持自我並不是壞事,但是不能融不入集體就應該引起家長的重視。集體的環境能夠培養孩子的多種能力,如果孩子在成長中缺失這樣的環境,身心健康都會受到影響。
  • 孩子不融入集體,可能是太自我,良好的方式可引導孩子融入集體
    文/胡胡育兒日記人本身就是群居生物,他們必然會融入到一個集體當中。但是有很多孩子不願意融入到集體當中,這也讓很多父母表示好奇,是不是這些孩子比較孤僻呢?趙先生就發現孩子的身上有一個較大的隱患,那就是孩子不容易融入集體當中。
  • 《探索不可思議的心》,親子繪本幫助家長引導孩子解決社交難題
    要在調整生活作息和學習新知識方面幫助孩子,其實並不難;很多家長都會利用暑假幫助孩子養成新的生活學習作息,也會有意識的去給孩子報一些「幼小銜接」的學習課程。但容易被忽視的是,升入小學後,孩子與孩子之間、孩子與老師之間、甚至孩子與家長之間的相處模式都會發生一些變化,孩子可能會遇到一些社交難題。
  • 孩子喜歡惡作劇,家長別急著打罵孩子,正確引導才能解決問題
    還有一個同事也經常唉聲嘆氣,她說自己孩子總是喜歡將樓梯裡各戶人家的地毯放在消防櫃裡,被鄰居發現後,絲毫沒有覺得自己錯,反而還有點得意。這兩件事情反映出來的性質是相同的,就是現在孩子特別喜歡惡作劇。家長都是有認知能力的人,在他們的世界中是無法去理解孩子惡作劇是想表達什麼。
  • 孩子不合群,總是被孤立,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家長該如何引導?
    ,不會分享,導致寶寶不能融入群體;家長往往擔心孩子被「欺負」,總是給予過多幹預;父母感情不和或者家庭遭受挫折,造成孩子性格孤僻,不願接受人。如何幫助孩子提高社交能力?給孩子提供社交環境多讓孩子接觸小朋友爸爸媽媽要給孩子提供社交的機會,多帶他出門,和小區或者親戚朋友家的孩子一起玩。
  • 如何培養孩子的社交能力?做好3個方面,社交小達人輕鬆上線
    老師建議,接下來的教育重點放在「社交能力」的培養上,這樣才能讓悅悅的生理和心理共同成長。可能很多家長單純的以為,社交能力就是讓孩子交朋友,只要讓孩子找到朋友就夠了。
  • 孩子沉迷網絡,家長該如何正確引導?
    2、認知能力有限 青少年正處於青春期的階段,身心尚未發育成熟,對社會各界各項事物認知能力還不足,對於網絡中形形色色的信息沒有良好的判斷能力。 1、家長要起到表率作用 如果家長自己沉迷於網路遊戲、網絡聊天等活動,孩子必然「看在眼裡、記在心上」,一旦有機會便會效仿。 同樣,如果家長抵制網絡,不願意學習網絡技術,利用網絡學習新知識,那孩子也會反感新技術,不願意接觸新事物。
  • 孩子社交能力弱,卻能和父母進行優質溝通?多半是阿斯伯格症候群
    而這種社交能力比較薄弱,但卻能和父母或者親近的人進行優質溝通,總是試圖掩蓋自己內心想法的孩子,很有可能就是患上了阿斯伯格綜合症。那麼家長該如何幫助女孩子擁有比較強勁的社交能力,避免被阿斯伯格症候群所侵擾呢?第一、告訴孩子在初步建立友誼時的注意點從孩子融入集體生活的那一天開始,作為父母都會希望自己的女兒能夠碰到志趣相投的朋友,能夠事事順利。
  • 孩子注意力不集中?可能是孩子「感統失調」了,家長要做好引導
    其一為先天原因,媽媽在懷孕時,孩子可能會胎位不正,母親在懷孕時不正確地吃藥打針以及生孩子的時候過分擠壓等原因都可能導致孩子「感統失調」。其二為後天原因,家長對孩子過分保護或過分嚴厲都會對孩子造成一定程度的影響。
  • 孩子的嫉妒心太強了怎麼辦?家長要如何引導?完善孩子的性格
    孩子的嫉妒心太強了怎麼辦?家長要如何引導?完善孩子的性格孩子自從懂事以來,在成長的過程中,小孩子的嫉妒心理開始有了明顯具體的表現。孩子最初的嫉妒心理會跟自己的母親有關,當自己的母親把目光轉向別的孩子身上,孩子就回有攻擊性的表現。這就是孩子最早的嫉妒心理的表現。
  • 孩子怕生不敢和人交往?對待孩子的社交恐懼症,可用系統脫敏法
    對於孩子的"社交恐懼症",家長需要做的是理解孩子,要認同孩子出現的行為,然後再和孩子一起找到背後的原因,把問題癥結找出來我們才能解決問題。家長也可以學習"系統脫敏法",幫助緩解孩子的社交恐懼症狀。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孩子恐懼"社交"?"系統脫敏法"又是什麼呢?家長應該如何在現實生活中操作呢?孩子怕生?
  • 新生入園後,老師和家長如何幫助幼兒快速交到新朋友……
    尊重孩子,切忌隨意訓斥、打罵,讓孩子在互敬互愛的家庭氣氛中自然形成合群的性格。 針對孩子上幼兒園之後,家長要多與孩子溝通在幼兒園開心的事情,並且可以讓老師幫助多為孩子提供交朋友的機會。也可以在放假的時間約幾個好朋友,一起玩耍。社交能力一定是在多交往,交往多的情況下提升的。
  • 高考前,家長老師要降低期望值,正確引導孩子進入備考狀態!
    考生在進入考場前,一定要克服焦慮的情緒,同時,家長和老師對孩子的期望不要太高。考生在考試過程中一定要認真仔細,答題時最好的辦法是先易後難,要有一種挑戰困難,戰勝困難的勇氣,信心和毅力。家長和老師要正確引導孩子進入備考狀態。降低期望值。
  • 孩子會說卻說不好,家長堅持做5件事,快速提升語言表達能力
    家長應該有意識地去引導孩子去表達,激發孩子的表達欲望。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是可以培養出來的,雖然孩子會說話,但是不一定能夠完整或是正確的表達自己的想法,完整表達的能力是可以通過家長努力培養出來的。
  • 「媽媽,他們不願意和我玩」媽媽的理智回答幫助孩子快速融入集體
    好多家長以為,剛出生的小嬰兒,就像小動物一樣,只要吃飽不餓,不哭不難受就行,其實這樣大錯特錯了。孩子從有意識開始,會記住爸媽的臉,在餓了渴了的時候,媽媽的馬上出現,就建立了孩子心理的基本信任。 所以孩子在有訴求的時候是喊媽媽。
  • 孩子膽子小,怕生,不能融入新的環境,這些是「社會退縮」造成的
    就是說孩子他自己不喜歡融入一個活動,集體中,他對這些活動不感興趣,喜歡獨處。像這類型的孩子,他們有能力融入一個集體,只是他們不想融入而已,說實話,如果這個時候家長如果能好好引導孩子,讓孩子主動融入集體中,那孩子的社會退縮現象將會得到很大的改善。
  • 家長對孩子採用正確的溝通方式,才能促進孩子成長
    教育的目的是讓孩子變得更好,家庭教育的意義是幫助孩子建立一套獨立的邏輯思維體系,通過這套思維體系讓孩子自己快速的成長、成熟。不論是心智還是能力都能建立一套完整的自我辯證體系。所以孩子的教育無小事,將來能否成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和最初的家庭教育給打下的基礎有脫不開的內在聯繫。
  • 5類孩子在幼兒園很難融入集體,即便老師喜歡,也容易被同學孤立
    孩子邁入幼兒園,也就意味著獨立交際的正式開始,這是孩子社會化的裡程碑。孩子在幼兒園裡過得開不高興,是否受小朋友歡迎,也往往是很多家長十分關心的問題。一項研討按幼兒園的「交際位置」將孩子分成了五種類型:即受歡迎的孩子、一般的孩子、被拒絕的孩子、對立的孩子和被忽視的孩子。那麼,你知道你家孩子屬於哪種類型嗎?
  • 「團隊合作精神」,從小培養,讓孩子快速輕鬆融入集體
    很多家長非常頭疼的問題。孩子在幼兒園不參加集體活動,也不喜歡跟別人玩兒。經常被大家孤立;還有的孩子,東西不願意與小朋友分享。表現的很自私。不願意幫助別人,當然也很少得到別人的幫助,會比較固執,不喜歡聽別人的意見和想法,往往一意孤行,導致小朋友逐漸遠離,不跟他在一起玩。5.父母過度保護父母總怕自己的孩子吃虧,更不忍心讓孩子吃苦受累,所以就經常阻止孩子參與集體活動,甚至阻止孩子與別人交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