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很多家長都喜歡乖巧外向的孩子,遇到熟人都能主動打招呼,不會總是躲在父母的身後不敢見人。這樣"外向型"的孩子都是比較受歡迎的,相對來說比較害羞的孩子可能會遭受父母更多的碎碎念。
鄰居的小林就是這樣,他家的孩子平時都是乖巧懂事的,有點不足的就是孩子比較害羞、慢熱,見到生人就害怕,不敢主動地和別人交談,也不會輕易地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現在孩子到了上學的年紀,小林就擔心孩子會不會無法適應學校的新環境,擔心著會對孩子的身心健康造成不利影響。社交能力在現代社會中是必須的,孩子總是這樣"害羞"終歸不是好事。
事實上,孩子怕生不敢見人並不是少數孩子才有的問題,很多孩子都可能會出現這樣的狀態,簡單的來說就是孩子可能出現短暫的"社交恐懼症",相對於其他孩子來說,他們在和別人交往過程中會比較小心、拘謹,但這並不是嚴重的問題。家長不應該簡單地給孩子貼上標籤或逼迫孩子去與他人交往,這樣對於孩子的身心健康才是大大的傷害。
對於孩子的"社交恐懼症",家長需要做的是理解孩子,要認同孩子出現的行為,然後再和孩子一起找到背後的原因,把問題癥結找出來我們才能解決問題。家長也可以學習"系統脫敏法",幫助緩解孩子的社交恐懼症狀。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孩子恐懼"社交"?"系統脫敏法"又是什麼呢?家長應該如何在現實生活中操作呢?
孩子怕生?不要著急,找出原因是關鍵
孩子一出生都在尋求安全感,如果自身的安全感需求得不到滿足,這會影響到孩子的行為。如果孩子總是怕生,那麼可能是多方面原因導致,特別是孩子停留時間比較長的家庭氛圍。我們要好好地觀察留意,這樣才能找到影響孩子社交意願的原因。
1、家庭氛圍不和諧。
家長的相處方式會影響孩子對人際交往的印象和判斷,而且家庭氛圍不和諧的家庭中,孩子都是極度缺乏安全感的,他們感受不到愛,也不懂得如何去愛,讓孩子對人際交往失去信心,最終選擇封閉自己的內心,不願意輕易地和其他人交往。
2、交往的不美好回憶。
有的時候孩子不敢去交朋友並不是孩子不願意,而是以前交朋友的不好經歷在作祟。如果在孩子嘗試交往朋友的時候遇到不好的結果,例如被其他小朋友孤立、家長強迫孩子不要和某個孩子一起等,慢慢地孩子也會在心理產生負面情緒,總是害怕下次會出現同樣的問題,也就不願意多和他人交流。
3、不懂得如何"社交"。
有些孩子天生就是性格比較內向一點,就是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會顯得慢熱,但並不是說孩子的社交能力有問題,只是他們在社交方面的行為看起來比較遲鈍,不懂得如何正確地與別人交往。家長不要輕易地給孩子貼上"害羞"的標籤,要給孩子時間。
巧用"系統脫敏法"讓孩子告別"害羞"
對於孩子可能出現的社交恐懼難題,家長可以來學習一下"系統脫敏法",幫助減輕孩子對社交的疑慮和害怕。
什麼是"系統脫敏法"呢?其實就是引導孩子正面恐懼,與恐懼相對抗,然後在對抗的過程中慢慢地讓孩子消除焦慮情緒,讓孩子對相同的狀態刺激不再敏感,也就是應激效應不會劇烈,也就不會出現強烈的牴觸效應。
簡單地來說,"系統脫敏法"就是嘗試來對抗孩子自身的條件反射。在孩子出現害怕見人的狀況時,家長要嘗試引導孩子去對抗這種問題,慢慢地讓孩子去抵制這樣的條件反射。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系統脫敏法並不是簡單的操作,需要家長保持足夠的耐心,要知道抵抗條件反射不是簡單的事情,可能是個長期的過程。家長要保持平和的心態,切勿操之過急,避免加重孩子的焦慮情緒,反而會對孩子社交能力的改善產生負面作用。
雖說這是高難度的操作,但卻是最有效的改善孩子"社交恐懼"症狀的方法,家長不要有過多的擔憂,我們下面就來詳細地說說應該如何進行具體操作。
"系統脫敏"循序漸進,不可操之過急
在實際操作中,家長可以慢慢地引導孩子和社交恐懼做鬥爭,要多點耐心,一步一步來,這樣才不會增加孩子的焦慮。
1、讓孩子認識到"社交"的快樂。
如果孩子出現怕人、害怕與人交往的行為,家長要正視孩子的恐懼心理,不要給孩子施加過多的壓力,而是可以從另外的角度去引導孩子去與人交往。可以創造機會讓孩子體驗到社交的快樂,如讓孩子和朋友的孩子一起相處、自己也像朋友一樣和孩子相處,讓孩子認識到朋友的意義,那麼他們就能從中體驗中交往的快樂,慢慢地就不會總是恐懼社交。
2、引導孩子正確面對情緒的方法。
遇到難題產生焦慮情緒是很正常,對於孩子來說社交方面也是存在難題的,大人都很難完美地處理社交問題,更何況是孩子呢?家長這個時候需要理解尊重孩子的情緒,給予孩子理解。更好的做法就是,家長可以教導孩子如何正確地應對社交的焦慮問題,讓孩子能夠緩解社交問題帶來的焦慮。
例如可以讓孩子適當地放空自我,不要總是想太多,不要把問題看得太重;在出現負面情緒的時候,可以找另外的地方冷靜一下;引導孩子向我們傾訴,讓孩子能夠發洩負面情緒;可以和孩子分享我們自己的經歷,讓孩子明白遇到難題是正常現象。
3、"脫敏訓練"需要循序漸進。
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要慢慢地進行脫敏訓練,可以讓孩子慢慢地接觸不同級別的"恐懼"。例如家長一開始鼓勵孩子和一個小朋友玩耍、主動和小朋友分享自己的玩具,等到孩子能夠接受適應的時候再來進階,讓他參與到群體活動中,如體育或表演節目等。
不要總是過於注重時效和結果,操之過急可能會對孩子產生不利影響,會加重孩子的負面情緒,影響孩子正常社交能力。
4、傾聽孩子的心聲,給予支持。
孩子出現社交恐懼,最主要的還是安全感的缺失,所以家長平時要多抽出時間來陪伴孩子,多給機會讓孩子來表達他們內心的想法和困惑,畢竟孩子缺少應對問題的經驗和辦法。家長要理解孩子的情緒,給予孩子支持,讓孩子知道我們始終是他們堅實的依靠。
多陪陪孩子,讓孩子能夠在充滿愛的環境下成長,這樣子孩子才能夠懂得愛和被愛,慢慢地他們也就願意嘗試和他人交往、分享自己的情緒和感情,可見家庭教育對於孩子的感情培養、社交能力是多麼重要的。家長要多關注孩子的成長,不要總是把問題歸咎在孩子身上,要知道孩子很多能力都是受到我們的影響的,所以多給孩子一些關愛、創造充滿愛的環境,這樣對於孩子的成長、對於家庭生活的幸福才是最重要的。
我是尼莫媽媽育兒師,也是5歲寶寶的媽媽,在養育和教育孩子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可以來問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有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我們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長!
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讚或分享給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