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合群,總是被孤立,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家長該如何引導?

2020-12-14 麼麼育兒說

孩子不合群是什麼意思?對於人來說,不管年齡大小,他們都有一個自己的人際關係,對於幼兒園中的孩子來說,這些人際關係可以很好的發展和成長,這是很多孩子設計能力建立的重要時期!

本圖片來自百家號圖庫

而對於孩子不合群,有的家長發現,只要孩子一接觸新環境時,他就會顯得膽小、怯懦,不願意去交流、不愛說話等各種表現!孩子不合群的原因是什麼?想要解決孩子不合群這個難題,請家長一定要好好看看下面的說明!

一般來說,影響孩子社交能力的因素有以下幾點:

與同伴交往的時間太少;

孩子幾乎沒有比較固定的、熟悉的玩伴;

從小沒離開過成人的懷抱,適應環境的能力比較差;

家長溺愛,養成任性、霸道、自私的性格,不會分享,導致寶寶不能融入群體;

家長往往擔心孩子被「欺負」,總是給予過多幹預;

父母感情不和或者家庭遭受挫折,造成孩子性格孤僻,不願接受人。

如何幫助孩子提高社交能力?

給孩子提供社交環境

多讓孩子接觸小朋友

爸爸媽媽要給孩子提供社交的機會,多帶他出門,和小區或者親戚朋友家的孩子一起玩。也可以邀請小朋友到家裡來玩,也允許孩子去別的小朋友家玩。

大人可以組織家庭間的聚會或出遊活動,給孩子做好社交榜樣和示範,比如周末兩個家庭約著一起郊遊,這樣孩子們很快就會玩到一起了。

多帶孩子到遊樂場玩,讓他學會排隊買票、排隊上滑梯、按秩序上下,學會社交的規則,學會同不認識的小朋友一起玩耍。

如果孩子比較內向害羞,可以幫他找個比較外向的玩伴,也可以請幼兒園老師多安排外向的孩子和他一起玩。

多讓孩子參加集體活動

除了讓孩子在一起玩以外,玩什麼也有講究。需要合作的活動,比如團體音樂活動,一起唱歌、跳舞、玩樂器,能培養孩子的合作精神,讓孩子更積極樂觀,更合群。

體育運動往往也是需要集體合作,多參加體育運動有助於培養寶寶的合群性格。家長應該鼓勵孩子結交更多愛運動、體能好的小夥伴,讓孩子在他人的帶動下提高參與鍛鍊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讓孩子有機會接觸陌生人

在超市、商場、公園、遊樂場等公共場所,鼓勵孩子多開口和陌生人交流。例如,陪孩子去商場買玩具時,讓他自己問價格,鍛鍊他的勇氣和社交能力。

家長少量參與,學會放手

孩子一開始還不能適應社交環境時,爸爸媽媽可以一起參與,陪在孩子身邊,引導和鼓勵他邁出第一步,這樣做幾次之後,孩子適應了,家長就可以慢慢退出,放手讓孩子自己和小朋友玩。

孩子之前難免發生衝突,有的父母太過於保護孩子,只要發生衝突,就再不讓孩子們在一起玩了,這樣做其實會阻礙孩子社交能力的發展。

正確的做法是跟對方孩子的父母約定好,互相都抱著寬容的態度,商量好孩子之間發生衝突,什麼時候大人需要幹預,什麼時候可以讓孩子們自己解決。

這樣既可以有效保護孩子不受傷害,又能鍛鍊孩子自己解決矛盾衝突的能力。

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

親子關係是孩子的第一個社交關係,良好的親子關係能給孩子提供安全感和歸屬感,為孩子的社交活動提供強有力的心理支持。

家長平時要多陪孩子,做到真正有質量的陪伴,和孩子一起遊戲玩耍、講故事等等,和孩子建立親密的關係。

多鼓勵和肯定孩子的進步

多鼓勵孩子的社交行為,當他一有進步就表揚他,給他信心,讓孩子感到自己的行為被父母認可,他或許就會更願意社交。

積極與幼兒園老師溝通,一起幫助孩子

和幼兒園老師溝通,請老師多關注孩子,在遊戲時多給孩子表現的機會,培養孩子當眾講話的能力,請老師多給孩子鼓勵和肯定,增強他的自信心。

孩子的社交能力是可以培養的,爸爸媽媽學起來吧。

相關焦點

  • 孩子沉迷網絡,家長該如何正確引導?
    3、家庭環境的影響 由於父母缺少對青少年的陪伴和交流,很有可能造成孩子精神上的孤獨,那麼,孩子便會在網絡中尋找可歸依的群體,迷戀於網上的互動生活。 4、教育環境的影響 由於青少年學習壓力較大,經常在學習上面遭受挫折,如果得不到家人、老師和同學的理解。
  • 孩子過度玩手機電腦,家長該如何正確引導?
    家長朋友看在眼裡,急在心裡,但因為管教不當,沒有採取科學的引導方式,不少家庭由此產生了很多親子矛盾,造成孩子與父母關係緊張。那麼,該如何正確引導孩子減少玩電子產品的時間呢?下面潤仁教育專家老師給各位家長朋友分享一些好方法和建議。
  • 孩子很難融入集體?家長正確引導,才能幫助孩子提升社交能力
    袁女士最近總是能接到老師打來的電話,而每一次老師和自己溝通的問題都是孩子在學校當中無法融入集體。 對於孩子的這種表現,起初她並沒有在意,但是老師詢問的次數多了,袁女士也就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於是他準備和孩子進行溝通,想要了解一下情況,但是孩子卻遲遲不肯說原因,只是說害怕。
  • 同學都在參與活動,有個孩子卻獨坐一旁,不合群的神情很可憐
    那我們該如何培養孩子社交能力,不至於孤單一人呢? 首先父母自己可以扮演小朋友,來成為孩子的夥伴,一起玩耍,然後進行適時的引導,讓孩子多與自己溝通,這樣就無形把幼兒園的環境創造出來了,然後家長再觀察下,在這個環境中,孩子為何不選擇和自己玩。比如是否會經常因為玩具被搶而產生擔心情緒,又或者力氣小,容易被別的孩子排斥之類。但有一點是肯定的,那就是孩子抗挫折能力不夠,家長就可以在這方面多加呵護培養。
  • 家長應該如何引導孩子,提高孩子的英語學習水平?
    問:「家長應該如何引導孩子,提高孩子的英語水平?」答:絕大多數家長都是不知道到底該如何真正有效地幫小孩提高英語的。所以造成了啞巴英語,所以也導致了各種英語培訓班盛行。不要羨慕那些講著一口流利英語的學生,不要以為他們比自己的小孩聰明,你的小孩也講著一口流利的中文!之所以人家的孩子講著一口流利的英語,那是人家有條件、有環境,成長在類似英語母語環境中。
  • 幼兒園女童因Gucci書包被孤立,格格不入的並非孩子,而是家長
    小孩子們的表達方式總是淺顯而直白,不加修飾的交流方式讓他們更童言無忌,可當這種虛榮被放大時,或許就會出現一些不好的現象了。幼兒園女童因Gucci書包被孤立,格格不入的並非孩子,而是家長李先生(化名)是一名上市公司的高管,同時他也是一名單親爸爸。
  • 幼兒園孩子因GUCCI書包被孤立,到底誰的錯,家長還是老師?
    生活案例:李先生因為跟前妻感情不和,去年離婚以後就一個人帶著女兒,作為單親爸爸,總想著給孩子足夠的關愛和照顧。孩子到了上學年齡,李先生選擇了一家離家比較近的普通幼兒園,原因是他不想孩子因為單親備受關注,想著能讓孩子簡單開心上學。
  • 孩子注意力不集中?可能是孩子「感統失調」了,家長要做好引導
    孩子犯錯的原因只是因為注意力不集中嗎?原因往往沒有大家想像得那麼簡單。你的孩子注意力不集中,很可能是因為他已經「感統失調」了!那麼,什麼是「感統失調」呢?又是什麼導致了「感統失調」?家長該如何幫助孩子進行矯正呢?一、什麼是「感統失調」?
  • 發現孩子有偷拿東西的行為,家長該怎麼辦?如何引導孩子改正?
    文 | 呵護寶寶日記(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孩子如果有「偷東西」的行為,家長們千萬別著急,更不能開口罵。孩子們的「物權意識」太弱,我們要加強孩子這種意識,引導孩子正確改正。很多小孩子都會有這樣的情況,可能去別人家順手拿的玩具,或者身邊小夥伴的零食等等,都是他們的物權意識不足所產生的行為,家長一定要做好正確的引導,幫助孩子建立物權意識。
  • 崔玉濤答疑:孩子總是坐不住,是不是多動症?怎麼引導?
    另外,更重要的是,家長需要找到寶寶總是哭的原因。這個月齡的寶寶如果經常哭,往往是腸絞痛造成的。這種情況,家長可以嘗試用飛機抱的方式抱著寶寶,看看寶寶是否能平靜下來;還可以讓寶寶趴著,家長在一旁觀察是否有好轉,這樣既能緩解寶寶腸絞痛,還能夠增加寶寶頸背部肌肉鍛鍊,促進大運動的發育。 6.
  • 十多歲孩子穿著太誇張,家長該慶幸還是失望?做好時尚引導最重要
    不過孩子們的眼光是很快就能跟上潮流的,只要家長給做好引導,具體來說就是:第一、家長穿衣服得有品味用個形象的比喻來說,孩子穿衣服的品味都是在模仿家長,如果家長這方面特不不注意,孩子就不知道該如何進行搭配。家長要是總是湊湊合合、邋邋遢遢、平常在家也不進行修飾,恨不得穿個大褲衩子就上街的那種。孩子肯定是學不會給自己搭配。
  • 孩子喜歡惡作劇,家長別急著打罵孩子,正確引導才能解決問題
    還有一個同事也經常唉聲嘆氣,她說自己孩子總是喜歡將樓梯裡各戶人家的地毯放在消防櫃裡,被鄰居發現後,絲毫沒有覺得自己錯,反而還有點得意。這兩件事情反映出來的性質是相同的,就是現在孩子特別喜歡惡作劇。家長都是有認知能力的人,在他們的世界中是無法去理解孩子惡作劇是想表達什麼。
  • 面對孩子「可怕的兩歲」,家長應該如何引導?
    家長應該抓住孩子的性格養成敏感期,正確引導孩子發洩自己的情緒,幫孩子養成自我意識,培養良好的性格。 首先,當孩子在某件事情遇到困難的時候,可能會立馬哭給你們看。這個時候家長不要因為孩子一直哭就立馬妥協,而是應該給孩子示範如何解決困難,並鼓勵孩子自己嘗試。
  • 李子柒被寫入小學試卷,家長非常著急,應該如何引導孩子的價值觀
    最近一則消息引起了家長們的熱議,原因是網紅李子柒被編入了小學的試卷裡面,激起了家長們的熱議和不滿,認為這個出題的老師有失水準,其實呢,李子柒的視頻我也看過幾期,她的視頻主要以美食文化為依託,相對來說,商業氣息不是太濃,當然,家長的當心也不是沒有道理的,畢竟李子柒只是一個網紅,和袁隆平這樣的人沒有可比性
  • 孩子的嫉妒心太強了怎麼辦?家長要如何引導?完善孩子的性格
    孩子的嫉妒心太強了怎麼辦?家長要如何引導?完善孩子的性格孩子自從懂事以來,在成長的過程中,小孩子的嫉妒心理開始有了明顯具體的表現。孩子最初的嫉妒心理會跟自己的母親有關,當自己的母親把目光轉向別的孩子身上,孩子就回有攻擊性的表現。這就是孩子最早的嫉妒心理的表現。
  • 家裡來客人,孩子總是故意大聲尖叫?背後的原因值得家長反思
    這段時間的孩子需要更多的關注,所以他們總是會做出一些讓人意想不到的事情。尤其是在孩子兩三歲的時候,常常會讓人覺得很可怕。劉女士的孩子現如今已經三歲了,不過最近劉女士總是覺得自己的孩子有一些奇怪。這一天親戚來到自己的家裡探訪,親戚也帶著自己的孩子。本來劉女士希望自己的孩子跟親戚的孩子在一塊玩的,沒想到剛到10分鐘,房間裡就傳來了劉女士孩子的尖叫聲。
  • 孩子笨,不聽話,總是走神,愛哭、怕生、膽小可能是因為……
    如果你的孩子本可以成為一個更好、更優秀的人,卻在人生早期就失去了這個機會該多麼讓人痛心。熱門短視頻中有一類永遠常刷常新,這類就是家長陪小學生做作業的內容。很多家長都被自己的孩子折磨得每天都在崩潰的邊緣徘徊。哪怕是全程陪伴做作業,但孩子依然無法專心、容易走神,還會發父母脾氣。
  • 孩子太怕生、不合群?家長需要注意,這可能是兒童社交恐懼症
    小姐妹說,這個孩子太怕生了,也不合群,她到現在聽他開口說話的次數一雙手都能數得出來。孩子會有這有這樣的表現,大部分的原因可能是因為兒童社交恐懼症。什麼是兒童社交恐懼症?兒童社交恐懼症是指兒童對新環境或陌生人產生恐懼、焦慮情緒,做出迴避行為。
  • 總是與星孩溝通不良,該如何有效引導?
    01 圖片輔助溝通 圖片交換溝通系統的主要內容為,當孩子看到一個喜歡的物品時,可以通過圖片兌換該物品。前期家長通過對兒童的觀察和了解選擇兒童喜歡的食品、玩具等,並選擇相應的圖片,具體操作為: 家長A坐在兒童對面。桌面上放兒童喜歡的食品(如薯片、巧克力等)及物品的圖卡。
  • 尊重孩子的朋友圈 家長如何更好地引導孩子交友
    隨著孩子慢慢長大,他們漸漸有了自己的朋友圈。家長一方面覺得開心,自己終於熬過來了、孩子不那麼黏著自己了,他們可以和小夥伴們愉快地玩耍了;另一方面又覺得擔心,沒有自己的看護,孩子會不會交友不慎,會不會被其他小朋友帶壞?一段友誼給孩子帶來的影響,確實難以預料。作為家長,到底該不該幹涉孩子的朋友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