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們總是因為孩子的內向感到特別焦慮、苦惱,卻又無能為力。內向的孩子往往會被貼上膽小、自卑、沒禮貌的標籤。
外向的孩子總是更受周圍人的偏袒,被更多目光澆灌,得到更多的青睞與垂愛。
沒有一個父母不想養一個討人喜歡、人見人愛的孩子。
家長每次都是說著、罵著、拉著、扯著,一次次把孩子往人堆裡塞,眼巴巴希望孩子能變得外向點。
他們也很頭疼,又不能強迫、又不忍心看著孩子一個人孤零零地玩,以後在學校被同學孤立,該怎麼辦呢?
其實,大部分的孩子不是沒有社交的動機,只是缺乏社交的技能。
內向是指人偏向於從內部世界尋找快樂,勝過從集體生活獲得樂趣的特質。而害羞則是在與人交際時感到畏縮和恐懼。
很多人認為的兒童的怕生和不敢當眾交往,並非內向,而是將其與害羞混淆了。害羞的孩子不是沒有社交動機,而是缺乏社交技能。
著名的兒童教育家蒙特梭利在《發現孩子》一書中說過:與他人接觸並不是自然的。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會越來越多地去主動接近別人,但在最初的幾年裡,他並不一定覺得有這必要。
孩子不願意跟小朋友一起玩,並不能單純地據此判斷,孩子內向或者孤僻,這是其社會化進程的一部分,是受其社會化能力發展所限的。因此想要解決這個問題,我們就先要了解下孩子的社會化能力的發展。
3-6歲的年齡段是孩子社交能力的關鍵期,7—9歲的年齡段是孩子社交能力發展的重要階段。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其實已經有自己的小圈子了,他們會不斷的模仿身邊的朋友,以及會從朋友哪裡得到反饋,開心、難過、糾結的情緒,而在這個時候,作為家長的我們要疏導孩子的情緒,不要過分幹預孩子之間的交往。
作為父母,我們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長成一個情商高、社交能力強的人,能被人喜歡,能有很多朋友,並且能和能力強、情商高的孩子成為朋友。
然而現實往往並非盡如人意,我們的孩子,情商可能並不高,社交能力也可能不行,可能很難交到朋友,甚至不被人喜歡;而即使我們的孩子情商比較高,也可能會遇到很多情商並不高的孩子。
孩子的社交能力的培養,最好的方式就是孩子在社交過程中去練習和提升。在學校與同學的交往就是在培養社交能力,從小擁有良好的社交力,未來職場上也會擁有更強的軟實力,生活也更幸福。
社交心理障礙其實算是一種心理上的疾病,但是並不需要藥物的治療。作為父母,我們要幫助孩子找出原因,然後對症下藥,引導孩子走出社交心理障礙的誤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