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大學生的社交恐懼,並沒有你想的那麼複雜,原因很簡單

2020-12-17 騰訊網

導語

大學生是一個特殊的群體,也是一個重要的群體。對社會來講,大學階段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無論是生理還是心理都具備了進入社會的基本要求。對這個群體的人們來講,人際交往成為了個人社會化的重要路徑,在人格完善、心理健康、自我發展三個方面都有著重要的指引作用。那麼,面對大學生群體出現的社交恐懼心理該何去何從,就需要客觀的分析與面對,才能幫助他們找到心理上的出路,讓他們更好地踏浪前行

社會交流對我們來講,真的有那麼重要嗎?

引用觀點一

20世紀50年代,心理學家阿伯拉罕·馬斯洛首次提出了人類動機的需求層次理論。在馬斯洛的思想中,人類動機需求是分為兩個階段的:

第一階段——生理需求:就像我們活著,對食物、水源、空氣的需要是必須的;

第二階段——其他需求:就像我們通過社交獲得精神慰藉與人格尊重;

引用觀點二

20世紀90年代,社會心理學家羅伊·鮑邁斯特與馬克·裡亞利發表了一篇題為《歸屬的基本需要》的論文,駁斥了馬斯洛的看法,他們二位認為,人們通過社交獲得的人格尊重和精神慰藉與食物、水源、空氣有著同等的重要性,甚至有些人們會犧牲自己的生理需求去換得自己在精神上的慰藉與滿足

大學生在社交方面的痛點在哪?

通過社交平臺上關於大學生社交恐懼障礙的描述,不難看出人際交往問題之所以能成為很多人面臨的主要困惑,而在於這兩方面發生了改變:

生活方式

生活方式上的改變,包含了我們居住的環境、社會勞作的分工,就像大學生畢業後面臨的工作壓力與工作種類的不同,只能在忙碌的生活與工作空間下,很難抽出多餘的時間去顧及彼此之間的心靈交流。

個性化發展

「80後」這個群體開始,直到目前剛進入大學階段的「00後」,每個階段的人們都非常重視自我的個性化發展。特別是強調自我獨立意識與自我認知方面,期望與彼此之間進行心貼心的精神交流,但正是由於每個人在個性屬性都有自己獨特的一面,所以很難直面的進行交流。

另外,隨著科技的發展,人們日常交流的方式從面談也逐漸轉變為了社交工具上的交流,語言文字也被眾多的外來語、簡稱、諧音、符號這種個性化的方式所代替。

自我表露的面具背後,生怕別人對自己的觀點有其他的見解與不同的意見,那麼索性忍耐著內心的自我矛盾與孤獨,在自我的世界中發現新事物,並改變認知。

最終,社交恐懼這種心理障礙,逐漸在很多大學生中意識中,被認知開來。緊張、心跳加快、面紅耳赤、精神性震顫,這些心理障礙背後的特徵在一些人身上普遍存在

大學生中的內向·高敏者從何而來?

看過德國著名性格諮詢專家西爾維婭·洛肯的《內向高敏者》的朋友都會注意到這樣一個事實,那就是存在社交恐懼障礙的大學生們,往往都具備內向的性格特點。

一、性格特性上的缺憾

性格內向並高敏感的大學生來講,他們的眼光是獨特的,用他們的話語講叫做「犀利」。觀察他們成長的經歷,不難發現他們在性格上有著這些特點:

渴望獨處

細思極恐

崇尚安靜

高敏感度

在這些性格特點的背後,能清晰地看到他們成長的家庭環境是中規中矩的「中國式家庭」,而他們也是平常人們口中常提到的「乖寶寶」

與外向型朋友相對比,他們在眾人滔滔不絕的討論中,往往喜歡充當聆聽的角色,而不是誇誇其談的一員。因為在他們看來,聆聽使得他們注重思考方式;

反過來思考,正是因為只注重了聆聽,沒有兼具表達,所以就在內向的世界中越走越遠。當獨自面對他人的時候,甚至腦海中已經勾勒出了世界的全景,但嘴上卻蹦不出半個字來。

小結:犀利的眼光背後,並非一定能看到事物的全貌,而只有真正能從一個聆聽者轉化為一個演講者的時候,才能真正面對自己性格特徵上的缺憾。

二、自我認知上的缺憾

在很多人看來,對自己的了解似乎是非常簡單的事情,從小到大,連自己還認不清楚這不是一個笑話嗎?

可就是在這個已經成笑話的道路上,自我認知的缺憾依舊不能叫醒那些裝睡的人們。談到自我認知,用簡短的話語去形容,包括:

自我個性

自我需求

興趣所在

能力高低

行為意識

心理特徵

在這6個特徵中,能夠全面達到熟悉的人其實並不在少數,但是達到認知的水平,就少之又少。原因其實也不難看出,也包含了3個方面:

物質認知:擁有怎樣的身體、外表、家庭、物質欲等;

精神認知:擁有怎樣的學識、能力、道德、底線等;

社會認知:擁有怎樣的社會地位、社會榮譽、社會關係等;

依舊回到內向高敏者的思想中,他們之所以高敏,是因為無法清楚甚至清晰地認知自我的三個方面,往往在觸碰到自己神經上緊繃的弦線時,就像一顆「害羞草」一樣,瞬間縮緊成了一團。

小結:在自我認知上的缺憾中,一般存在兩種高敏者:自我認知太低與自我認知太高。

三、社交技能上的缺憾

「無語」這個詞彙的誕生,連我自己都忘了是什麼時候的事。這個詞語所暗含的是一種無奈的心境,用標準化語言去描述,應該叫作「無言以對」吧。

可就是這個詞語的出現,也代表了從「80後」這一代人開始,在面對社交困境時,有絕大一部分人會選擇「無言以對」的方式,來退縮、來忽略、來切換

因為社交技能的練就,需要的是社交困境中的蹉跎與碰撞,不僅僅是言語上的碰撞,還有精神上的碰撞。一味地去迴避、逃避,不但不能解決不了實際問題,最終也放棄了自身的社交技能

大學生們,如何做出改變?

一、找出你自己恐懼的點

我們知道,每個人在社交障礙上的痛點是不同的,儘管能粗略的總結出相似之處,可是每個人的敏感之處與敏感值的不同,就不能籠統的去一概而論。

就像自信與自尊的建立,就是超越自卑的最好方法,畢竟恐懼的背後是存在著一顆自卑的心的。

首先,面對自己恐懼的點,去尋求室友、輔導員這樣親近人的幫助,從而發現自己認知上的誤區;

同時,將自己恐懼的通過傾訴的方式,分享出來,分享到自己信任的人面前。讓他們從自己的觀點出發,給出一個合適的出路;

最終,自己結合所有人的觀點與建議,選擇有針對性的增強自己的自信心,而只有自信的建立,才能更有效地建立自尊。

二、學會寬容,學會改變

大學時期的人們,是可塑性非常強的一群人。因為,在社會中給予你容錯的空間、時間可以講是少之又少的,沒有人會因為你的過失而為你買單,在這個世界上,除了你的父母會做出無私的選擇

所以,抓住在大學期間的寶貴時光,不怕出錯的去試煉自己,容錯的空間與時間至少從你上大一的節點開始計算,已經還有4年時光,不,準確地講是2102400分鐘,126144000秒鐘

這裡的寬容,並不是別人,而是自己。因為你在試煉自己的道路上,不斷的錯誤是打擊自信的殺手鐧。寬容自己就是提升自信的最好辦法,因為在畢業後踏入社會的那一剎那,沒有人會給出讓你寬容自己的時間。

三、你要幫助你的高敏去脫敏

既然你是一個內向高敏者,那麼就要做到脫敏才能徹底走出社交恐懼的障礙。在心理學中,來自巴甫洛夫條件反射理論的行為療法,就強調了脫敏對於社交恐懼的重要性

就像前文提到的從一個聆聽者轉換到一個演講者的過程,其實已經踏上了脫敏的道路。的確,一個高敏者脫敏的過程,就是將自身的優缺點毫無保留的暴露於公眾視線當中,最終接收到公眾的反饋之後,不斷修正自己的錯誤與缺點,同時也鍛鍊了自己的膽識與決心

結語

對一個社會人去聊社交恐懼障礙,是一件非常複雜的「工程」,可是面對一個大學生來談社交恐懼障礙來說,是一個既簡單又輕鬆的事情。原因簡單並有三:

1、因為你還年輕;

2、因為你還有時間;

3、因為你們比較聽勸!

感謝您的閱讀,如果您有不同的意見或建議,可在下方評論區留言,我們共同學習,共同進步。明理記,明辨是非,追求真理,記錄生活,感謝有你!

相關焦點

  • 心理學:社交恐懼的人,內心曾受過很深的創傷,你需要這樣走出來
    恐懼陌生人。不敢與人相處。逃避現實。雖然他們表面上說的是不喜歡與人交往,或者嫌麻煩,但深層次刨析,他們的內心世界絕沒有說的那麼簡單。如果你是這種人格的人,那麼就要避免了,畢竟,在社交圈過於孤僻,將不利於自己的發展,方法我會在下面告訴大家。第二種社交恐懼的人是因為,他們內心曾受到過很深的創傷。
  • 社交恐懼系列之一:深度認識社交恐懼症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社交恐懼其實是社交障礙的一種,社交障礙可以具體分為三個類型:社交心理障礙、社交焦慮障礙和社交功能障礙。下面將具體分析每一個類型的障礙,讓大家對社交恐懼有更詳細的了解,以便知道自己屬於哪種類型,該如何解決。
  • 書單丨想學心理學卻不知道該看什麼書?7本經典心理學書籍推薦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在親密關係、人際交往、時間管理等方面時常會遇到困難,而大部分問題想要得到更好的解決,其實都可以求助於心理學。越早懂點兒心理方面的知識,越能幫助你更好地處理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種難題。本期推薦7本超經典的心理學必讀書目,任意一本都值得你一讀再讀,這份書單,建議你收藏!
  • 心理學:缺乏自信和社交恐懼症的痛苦經歷,讓我成為「追心族」
    大家好,我是實踐派心理學—平易。上篇文章我給大家講述了,因為缺乏自信導致的嚴重社交恐懼症對我工作方面的影響。那麼,今天我再給大家講講社交恐懼症對我日常生活的影響,舉幾個生活中常見的例子吧:出門,這件極其簡單的事情,都讓我感到恐懼!
  • 一分鐘測試你是不是社交恐懼,內向、零社交≠社恐
    社交焦慮量表答完題後,把你的所有分數加起來(總分是144分):0~30分:你沒有社交恐懼>31~60分:你有輕度的社交恐懼,但對日常生活影響不大,所以不用給自己太大的壓力,你可能面對陌生人時會緊張、焦慮,但一旦熟悉了,這種緊張的情緒就會大大緩和。
  • 心理學:當你發現自己沒有一個知心朋友,說明正在經歷低配的人生
    本文是《心理學與女性成長》專欄,通過專欄的學習,你可以獲得更多關於女性成長的知識,解決在自我發展和提升過程中遇到的困擾。讓我們女人明白和掌握內心強大的方法、成長的方向以及將來的人生規劃等。儘快,從底層上去改變思維模式,從層次上去提升自我。
  • 實用心理學丨人為什麼會恐懼,怎樣克服自己的恐懼心理?
    有的人在考試前會恐懼,因為不知道考試的內容,害怕考試的結果不如意,因為無法掌控結果,所以會感到恐懼。心理學研究表明:這些來源於不可預知風險的恐懼感,會在人類豐富想像力的助推下,呈幾何級數的增長。這就是人為什麼恐懼的主要原因。
  • 不想摘下口罩的原因是什麼?什麼叫社交恐懼?該如何克服?
    而社交恐懼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其實大家都會有,下面我們就來測測,看看你中了幾槍。其實,很多時候我們總說看不到陽光,或者只是因為你背對著陽光,當我們轉過身來,走出舒適圈,陽光自然會從裂縫中透進來,社交恐懼症自然也可以得以緩解。01 沒那麼多人關注你永遠不要太把自己當回事,也永遠不要把別人不當回事!
  • 心理學:5種浪漫戀愛法,讓你成為戀愛達人
    但是,還必須遵循必要的安全技巧——如果對方沒有對你的眼神做出回應,那追求將可能面對險境。2.讓身體「訴說」你的衷情經驗表明肢體語言比普通語言可以表達更多信息和情感。因此,如果你對自己的表達能力沒有信心,那麼在第一次約會時,你所說的話幾乎不會讓人有驚喜。
  • 以愛療愈內在的恐懼——心理學書籍推薦
    關於這個觀念,很長時間以來,我也是這麼認為,恐懼是不好的,我不要恐懼,我要消滅它。事實上我們接收的教育也是這樣,恐懼是弱小的標誌,人要強大,不能恐懼。然而人內心的情緒是實實在在存在的,不會因為我們討厭它,不去看它它就不存在了,恰恰相反,情緒是你越想迴避越如影隨形地跟著你的東西。有一次在心理諮詢的課上,我把這個觀點拿來問老師,我記得老師當時說:你想一想如果你沒有了恐懼,真的是好的嗎?
  • 說說Dcard,聊聊臺灣最火的大學生匿名社交
    Dcard是臺灣大學生的匿名論壇,用戶需要大學生相關證件資料才能註冊。通過設置大學生的門檻來篩選用戶,將用戶群固定在「大學生」這一群體中。官方對Dcard的介紹如下:Dcard是一個匿名社群,因為匿名,你可以無拘束地在這裡討論不敢和朋友說的心情與秘密,也可以討論生活中發生的大小事,討論情感話題、美妝穿搭或是分享美食等各種時下議題。
  • 社交心理學:你討厭一個人,或許是你自己出了問題!(很有意思)
    有一種心理陷阱,會導致你的社交偏見,看看你中招沒?這種心理陷阱就是「心理錯位」,社交心理學認為,你討厭一個人,或許是你自己出了問題!是你的心理出現了錯位,從而導致了社交偏見。這位軍人更加惱火,反擊道:「你不就看著我們當兵的窮嗎?有什麼了不起,我要是個大款,你就不會是這個態度了。」售貨員原本沒有瞧不起軍人的意思,對他的說法不免感到有些委屈,接下去自然是爭吵一通,不歡而散。本來風馬牛不相及的事情,硬被人們拉到了一起,結果引來不該發生的矛盾。
  • 那麼多社交網站,哪一個是最好的你?
    社交一直是網際網路的一塊大蛋糕,並且這個領域從來不缺概念:熟人社交、陌生人社交、碎片社交、職業社交、位置社交、興趣社交、語音社交、圖片社交等等。面對那麼多的選擇,很多人都會同時使用多個社交網站,但是當被問起哪個社交網站最能讓別人快速了解你的時候,你能明確的給出一個社交網站嗎?
  • 反向心理學:終極者啥都不怕卻被打爛,而人類因恐懼則保全了自己
    而在上面的邏輯鏈條中,恐懼主要有兩個「危害」:第一、它阻止我們行動,讓我們不能說想說的話、做想做的事、成為想成為的人!比如:你想當眾表達自己的想法和見解;你想在社交場合中主動走近陌生人,去結識更多朋友;你剛開始從事銷售工作
  • 內向者怎樣克服社交恐懼?開言英語學員給出完美答案
    (原標題:內向者怎樣克服社交恐懼?開言英語學員給出完美答案) 「你為什麼不愛說話呀」「大家聊的都挺好,為什麼你單獨在一旁坐著呢?」「你性格太內向了吧」……在生活中,相信你一定會遇到性格內向的朋友,或者你本身就是一名性格內向的人。性格內向的人,會讓人聯想到社交恐懼症。
  • 你的社交障礙,不是因為性格內向,而是因為危險的人格
    在心理學上,對於擁有這樣的性格人,有一個專門的名詞,就叫做「迴避型人格障礙」。而迴避社交,並不是因為內向,而是一種危險的人格。那到底什麼是「迴避型人格障礙」呢?而環境也是的影響一個人社交能力的主要原因,這些社交恐懼可能源於童年時期父母的訓斥和周圍人的嘲笑,使得自己對自己更加的否認,認為自己是沒有任何價值的,潛移默化的讓自己產生自卑感。
  • 操縱你的恐懼——1歲孩子作為被試的實驗卻成為了心理學中的經典
    你可能聽說過這樣的一個實驗:小阿爾波特實驗,實驗中的小阿爾波特就像很多小孩子一樣喜歡毛茸茸的小動物,害怕巨大的響聲。看到毛茸茸的東西便想觸摸,聽到舉到的響聲便會害怕、大哭。是的,恐懼就這樣被培養出來了。這個轟動整個心理學界的實驗,是行為主義的創始人:約翰·華生(John Broadus Watson)做的一項著名的。要理解他為什麼會做這樣的一個實驗,還得從他個人與行為主義講起。
  • 心理學分析:為什麼你會突然害怕乘坐飛機?
    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不知從何而來的恐懼是比較少見的,通常情況下,人們對於飛行總有一種低水平、易於控制的恐懼感,由於一些原因這種恐懼會突然變得更糟糕,當你真正去關心的時候,會發現它並不是那麼出乎意料。人們產生飛行恐懼的一個原因是壓力和焦慮,他們可能擔心自己的工作、人際關係或者患病的家庭成員,同時,飛行恐懼也可能是一種積極的壓力源,例如:即將搬家或者結婚,擔心自己出現飛行意外。當你處於高度壓力狀態時,你將進入一個自己可能不經常保持的境地,你會有一個不同的心態,你將尋找恐懼感、尋找危險源。
  • 夜思|「社恐之歌」爆火:你也有「被迫營業」的恐懼嗎
    但要知道,那些讓你恐懼的人們,其實比想像中更喜歡你。推薦給你,靜夜思。歌詞深入人心,生動刻畫出每一個社恐患者的恐懼:懼怕與人聯繫。作為一個社恐本恐,總感覺這個世界如此之大,但能讓我立身的地兒卻那麼小。於是每天不得不膽戰心驚,隨時做好「被迫營業」的心理準備。後來看了更多心理學的研究,才發現這種感覺並非偶然——只要打破認知,社恐也會體驗到社交的愉悅。
  • 每個社交恐懼者都該知道的事《社恐會讓你失去什麼?》
    因為,社交恐懼和症已經完全佔據了我的靈魂......更讓人窒息的是這個既痛苦又讓人絕望的過程居然長達20多年!其實在我被社交恐懼所困擾的那20多年裡一開始似乎一直也沒有太多的想過要擺脫它。但結果讓我沒想到的是,我的社交恐懼非但沒有好轉,反倒越來越嚴重!到了後來,我的社交恐懼症居然已經開始病入膏肓,我甚至連雜誌上的人都不敢看,我甚至連家裡動物的眼睛都不敢看!再到了後來,我乾脆連家門都出不了了,我實在痛苦的不行不行的了......你們能否想像,在你們看來無比強大的安峰老師居然曾經是那麼的膽小,那麼的脆弱,那麼的孤獨和那麼的無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