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社交障礙,不是因為性格內向,而是因為危險的人格

2020-12-15 心理蘇庸子

首卷語:

在社會交往的過程當中,每個人性格的不同導致了社交方式也變得不同,有的人天生善於交際,社交能力特別出色不管在什麼樣的人面前都能左右逢源,無論是面對什麼樣的事,都可以表現得八面玲瓏,往來自如;有的人則不善言談,害怕與人交往,迴避社交,總是獨自相處。

很多人想突破自己迴避社交的障礙,但在面臨一些問題的時候卻是無能為力,只好用自己性格內向來做完美的藉口。性格內向是指人不喜歡表達自己的想法,或者是不願意表現自己。而這種「內向」也表現為兩種情況,一種是不懂如何表達,一種是不屑表達。

在心理學上,對於擁有這樣的性格人,有一個專門的名詞,就叫做「迴避型人格障礙」。而迴避社交,並不是因為內向,而是一種危險的人格。那到底什麼是「迴避型人格障礙」呢?

01迴避型人格障礙

「迴避型人格障礙」是指一種社交恐懼症,表現為社交焦慮障礙,對他人進行觀察、研究、評價的社交場所有強烈的害怕感。

有些人害怕當眾演講,有的人害怕與領導講話,有些人害怕與陌生人交流,還有些人見到人不愛說話,甚至怕與人進餐。其實他們並不是沒有人情味,而是害怕自己出說錯話惹人嘲笑,更害怕自己出現錯的為行為冒犯他人陷入尷尬。

在成年之後,由於受到更多事情的影響,害怕與人交談,導致自己過度自卑和敏感。這樣的人很難對他人產生信任,與他人建立親密感。也就是很難有真心的朋友,和自己的圈子。

而環境也是的影響一個人社交能力的主要原因,這些社交恐懼可能源於童年時期父母的訓斥和周圍人的嘲笑,使得自己對自己更加的否認,認為自己是沒有任何價值的,潛移默化的讓自己產生自卑感。

導致在日後的人際交往中,更加退縮,認為不會有人喜歡自己,害怕被嘲笑,害怕被看不起,據心理學家研究表明,這類人喜歡回憶童年時所遭受的不愉快,形成不安的思維模式,從而迴避社交。

而具有「迴避性人格障礙」的人,都很害怕在公共場所出醜,擔心被他人拒絕和不喜歡。害怕別人發現自己的不足而被嘲笑。

這種感覺就像是自己不想被人知道的秘密突然被公之於眾,像是「裸奔」在大庭觀眾之下的羞恥感和無力感,所以為保證自己的安全感,他們選擇迴避社會交往。來保證自己的相對安全。

在我們的身邊肯定有很多這樣的人,由於性格的障礙導致自己和周圍的朋友圈脫離了關係,所以有什麼辦法可以讓這些人重拾自信,脫離這種障礙呢?

02解決辦法:

1.首先要對自己進行一個自我評定,正確認識自己,勇敢地接受自己的不足之處,不斷地給自己加油打氣,增強自我的價值感。要知道沒有十全十美的人,虛心地接受自己的缺點,學習他人的優點。只有認識到了自己的缺點,才能不斷地讓自己變得更加優秀,更加自信。

2.要做積極的自我暗示,告訴自己我能行,我最棒,我是最帥的,我是最有自信的,多給自己一些鼓勵,多創造一些交流的場合,積極地進入到你身邊的圈子。要想讓自己變得更好,就要付出堅定的行動。

3.學會變向思維模式,要清楚的明白迴避型人格給自己帶來的利弊,這種性格讓你學會謙虛,做事很謹慎。反而也讓你完全的脫離了你身邊的所有圈子,喪失了一些社會生存的基本能力。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迴避社交並不是所謂的內向性格。內向性格是一種自主尋求內心安靜,對外界有不屑的態度,是具有獨立的思考能力和判斷,並不是害怕、膽怯而形成的自閉。和自我保護行為。

迴避社交是一種危險的人格,這種人格會讓你在成年人的世界裡磕磕絆絆。阻礙你的成長,讓你迷失自己,內心充滿無助與恐懼,會一次次錯失展現自己機會,最後導致你與世界的完全脫軌。

生活在這個充滿誘惑的世界上,人必然要有複雜人際交往關係,而維持良好的交際能力是每個人必備技能。人需要有與人接觸,交流,來實現自己的價值。

結束語:

即使你現在身處社交恐懼之中無法走出,也不過過度的焦慮,要正確面對自己的迴避型人格,及時的做出改變,不要因為自己的恐懼而丟失了你原本應該有的無限可能。

作者|姜庸子編輯|姜庸子圖片|來源網絡參考資料| Scandinavian journal of psychology

相關焦點

  • 怕社交是因性格內向?心理上解釋有可能,更有可能是這種危險人格
    很多人想突破自己迴避社交的障礙,但在面臨一些問題的時候卻是無能為力,只好用自己性格內向來做完美的藉口。性格內向是指人不喜歡表達自己的想法,或者是不願意表現自己。而這種「內向」也表現為兩種情況,一種是不懂如何表達,一種是不屑表達。  在心理學上,對於擁有這樣的性格人,有一個專門的名詞,就叫做「迴避型人格障礙」。
  • 永遠不要低估一個性格內向的人!
    內向不是缺陷,只是性格的一種我們首先需要了解「內向」到底指什麼?你以為的內向是害羞,是孤僻,是不積極進取。在心理學中,內向從來就不是一個貶義詞,而是一個中性詞。她開始嘗試接受自己內向的性格,去汲取內向的力量,去撕開所有不好的標籤。最後她談到:我越來越發現,內向還是外向,都不是什麼決定性因素,它既不會決定你成功,也不會決定你失敗,人最終的樣子,是由性格和人格決定的。
  • 心理學家:總有一天你會發現,性格越是內向的人,越厲害
    ,而是性格歧視。」 很多人似乎都有誤區,認為內向性格的人不合群。 其實,這只是因為內向者需要向內獲得能量,更習慣獨立思考問題,獨自一人時自身壓力才能釋放,活力得到補充;而外向者則是向外獲得能量,所以他們在社交場合中總是如魚得水。
  • 心理學家:內向性格的人,未來更有潛力
    一個人的性格是非常複雜的,最常見的分類是外向與內向。在生活中,我們常常聽到,某某很外向,聊起天來侃侃而談;或者是你看這個小孩子臉紅了,也不說話,一定很內向,諸如此類的言論。所以大家普遍是通過一個人在社交方面的外顯行為來判斷一個人的性格。
  • 內向真的是一種性格缺陷嗎?
    從我開始學習心理學之前,我一直認為內向並不是一個可以形容人性格的貶義詞,也並不應該是因此就要刻意改變自己的理由。終於,在了解一定心理學知識後,我找到了解釋內向的答案。拋下大眾普遍對內向者的其他偏見,人們常說「你應該外向一點,才能更好的在社會下生存」;「你這麼內向,工作中怎麼的了啊」等等諸如此類的話。
  • 毛不易:性格內向不是一種缺陷
    前幾天偶然在微博上看到歌手毛不易關於內向型性格的一段採訪,其中有一段話讓我印象深刻——我一直覺得內向不是性格缺陷,它是性格的一種,我們希望大家都能坦然地接納自己、擁抱自己的性格。在這樣的社會氛圍下,不是每個人都有勇氣坦然地欣賞和接受自己的性格。很多人會為自己的內向感到自卑和怯懦,會努力想要改變自己的這種性格。但結局往往適得其反。
  • 人格障礙的幾種類型
    性格使我們每個人都與眾不同。我們的行為方式,我們的反應,我們的世界觀,思想,感覺,以及我們如何在人際關係中互動,這些都是構成我們性格的一部分。擁有健康的人格能使人在日常生活中發揮作用。每個人都會有壓力,但是,健康的人格能幫助我們面對挑戰,繼續前進。
  • 心理學家:只有性格內向的人,才能看懂這四個場景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人的性格千變萬化,有的人性格外向,擅長人際往來;有的人則沉默寡言,具有內向的性格。內向和外向性格的人可以說是截然不同,這兩類人面對生活的困難,也有著不同的處理方式和看法。一、出門前會等門外沒有聲音才出門對於大多數內向的人來說,不是討厭和人交流,而是不知道該如何與陌生人進行沒有內容的交流,在知心朋友面前,他們往往能夠敞開心扉。可面對點頭之交或是陌生人,他們不知道該說什麼,同時也害怕自己所說的話會帶來不良影響。
  • 心理學:大學生的社交恐懼,並沒有你想的那麼複雜,原因很簡單
    看過德國著名性格諮詢專家西爾維婭·洛肯的《內向高敏者》的朋友都會注意到這樣一個事實,那就是存在社交恐懼障礙的大學生們,往往都具備內向的性格特點。 與外向型朋友相對比,他們在眾人滔滔不絕的討論中,往往喜歡充當聆聽的角色,而不是誇誇其談的一員。因為在他們看來,聆聽使得他們注重思考方式; 反過來思考,正是因為只注重了聆聽,沒有兼具表達,所以就在內向的世界中越走越遠。當獨自面對他人的時候,甚至腦海中已經勾勒出了世界的全景,但嘴上卻蹦不出半個字來。
  • 孩子內向≠性格缺陷,父母做好這4點,內向的孩子不吃虧只會更成功
    內向只是孩子的一種個性特徵,並不是人格缺陷。《零零後》是央視紀錄頻道出品的追蹤零零後孩子成長的紀錄片。個性與制度、應試與素質、留守與留學、青春期與親子關係、獨生子女與二胎政策等現實的教育話題連接著每個家庭。
  • 內向不代表不想社交,沒有社交能力才是最苦惱的
    媽媽們總是因為孩子的內向感到特別焦慮、苦惱,卻又無能為力。內向的孩子往往會被貼上膽小、自卑、沒禮貌的標籤。其實,大部分的孩子不是沒有社交的動機,只是缺乏社交的技能。內向是指人偏向於從內部世界尋找快樂,勝過從集體生活獲得樂趣的特質。而害羞則是在與人交際時感到畏縮和恐懼。很多人認為的兒童的怕生和不敢當眾交往,並非內向,而是將其與害羞混淆了。
  • 男孩性格內向,被爸爸「丟」火車站:孩子內向真不是壞事
    文|爸媽盒子每一個孩子都會有自己的性格,有些孩子會外向,有些孩子會內向,但無論是哪一種性格,都會有各自的優勢和劣勢,家長在培養孩子性格的時候,有些家長會認為性格內向的孩子,會不那麼容易被人喜愛。但事實上真的是這樣的嗎?
  • 《走出內向》:怎樣從內向者變成社交達人?
    一本給內向者和孤獨者的社交指南,一場從內向轉變到外向的性格試驗,美國前總統歐巴馬的演講撰稿人戴維利特盛讚推薦的治癒之書。2021年1月,由天喜文化策劃、天地出版社出版的《走出內向:給孤獨者的治癒之書》上市。
  • 一分鐘測試你是不是社交恐懼,內向、零社交≠社恐
    >31~60分:你有輕度的社交恐懼,但對日常生活影響不大,所以不用給自己太大的壓力,你可能面對陌生人時會緊張、焦慮,但一旦熟悉了,這種緊張的情緒就會大大緩和。有社交恐懼的人很不喜歡呆在人群裡61~90分:你有中度的社交恐懼,已經或多或少影響到了你的日常生活,建議做個相關諮詢,尋求幫助。
  • 內向並不是自卑!盤點性格內向動漫角色,誰最讓你心動
    黑沼爽子(好想告訴你)性格很內向卻又開朗,內心美麗又善良,即使是一點點小事也會非常感動、流淚!從風早那裡得到勇氣,開始一點點和班上的同學熟悉起來,之後為了千鶴和綾音的流言為她們辯護,成了好朋友 四糸乃《約會大作戰》作品中登場的人物 長相宛若法國娃娃般美麗的藍發少女,有著夢幻般的外貌和嬌小的身材,外表年紀與五河琴裡相近。
  • 人文|《內向心理學》與西爾維婭·洛肯:聽說你也是個內向的人?
    於是在約定俗成的偏見之下,內嚮往往被認為是一種性格缺陷,很多內向者因此深受困擾。然而內向真的是一種性格缺陷嘛?在《內向心理學》一書中,向我們展示了內向者的真實世界,其作者西爾維婭·洛肯作為一名冷靜的內向者,從自身的角度出發,對這類人群做特定諮詢,發現這個群體常被人誤解,而內向者本身往往也苦惱不已。
  • 社交恐懼症、成癮、強迫症、失眠……都是因為大腦「不正常」? |...
    有一個大型調查的結果顯示,美國青少年中有一半的人認為自己屬於害羞的性格類型,不過只有8%的人有社交焦慮障礙。而內向跟社交焦慮和害羞就不太一樣了。內向是一種人格特質,內向的人傾向於獨處,一個人待著的時候會覺得神清氣爽,有種充電的感覺,但他們並不害怕社交場合,只是不願意社交。如果你有社交焦慮,你的內心可能非常想參與社交活動,但因為擔心別人可能會不喜歡你而選擇迴避社交場合。
  • 心理學家:遇到熟人想繞道走,一聚會就害怕,屬於一種危險人格
    在心理學上來講,這是典型的泛社交障礙,具體表現為社交宿醉。一般而言,性格內向的人之所以喜歡一個人獨處,不願與人交流,多半是因為她們早在內心給自己選定一個叫自己內心舒適的地方。在這個舒適的地方,可以在最大程度上讓他感到安心,久而久之,他們的選擇讓他們遠離讓自己心慌的集體。既然性格內心的人如此排斥集體,是不是說明他們的內心真的不需要社交了呢?
  • 心理學家:只有真正性格內向的人才能看懂這四個場景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在一般人的印象裡,內向的表現是不善言談、不善交際,其實,這並不是內向性格的絕對表現。心理學家認為,真正的內向性格是能量來源於自身的內在世界。那真正內向的人都有哪些表現呢?下面從幾幅漫畫入手,來談談內向性格的人會有的四種表現。場景一:剛想出門時,聽到門外有鄰居走過,會等到聲音消失後才出去。相信很多內向的人都有過這種經歷,其實,這不是社交恐懼,而是打心底排斥社交。
  • 心理學——人格障礙之終
    承接上一篇的初,此為終,為人格障礙的最終述。歡迎光臨,陌生的你。這次主講三種:自戀型人格障礙、表演型人格障礙和邊緣型人格障礙。另一個是患者因為被父母拒絕而陷入自卑、空虛與折磨,以「自戀」作為補償。表演型人格障礙之所以用到「表演」二字,正是因為他們平時的生活就像是在舞臺上表演!他們會用極其誇張的形式來表達自己的情感。比如,聽到一個好消息,就一臉難以置信,以極其誇張的動作來表現喜悅。(如同戲精) 說簡單點,就是動作表情一直不自然不正常。他們是虛榮的,也是自我的,希望自己永遠像舞臺上的主角一樣引人注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