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是個人口巨大的國家,生活在這裡我們每天會見到許許多多的人。很多人可能只是擦肩而過而過的路人,他對我們的生活無足輕重,沒有什麼好在意的;更多的時候我們每天相見的是與我們生活在同一個地點的人,我們總是抬頭不見低頭見,大家的生活節奏和習俗都相差不大。但即使就是這樣每天相見的人,我們是不是時常也有見到熟人就想躲,不想參加任何熟人群集性的活動,總是想著第一時間回到自己的家。在心理學上來講,這是典型的泛社交障礙,具體表現為社交宿醉。
社交宿醉
社交宿醉(social hangover)最早由語言學者蕭娜·考特爾(Shawna Courter )提出,指的是內向性格的人在經歷了高強度的社交後會出現出汗、疲勞等宿醉後的症狀,嚴重者甚至會出現胸悶、呼吸困難。
和性格外向者喜歡交友,喜歡在公共場合表現自己的不同,高強度的娛樂活動可以給他們帶來相當多的快樂;而性格內向者相反,他們喜歡從自我內心獲取能量,對於他們而言,廣泛的社交活動不會使他們快樂,反而會讓他們非常緊張。於他們而言,一個人獨處是一種幸福感,他們喜歡一個人背靠大樹認真研讀一本自己喜愛的書籍;或者聽一首自我陶醉的輕鬆音樂;亦或者一個人漫步在靜寂無人的湖邊。對於他們而言,沒有什麼比自己一個人冷靜地在大腦天馬行空來的快樂,至於那種熱鬧的聚會玩耍,他們向來不感興趣。
對於內行者而言,有兩個艱難的選擇把在他們的面前:一個是來自內心舒適區的需要,一個是對外界刺激環境的不適應,要麼脫離舒適區,要麼擴大舒適區。
舒適區、拉伸區、恐慌區
在認知心理學中,將心理距離做了一個具體的劃分,分別為舒適區、拉伸區、恐慌區。一般而言,性格內向的人之所以喜歡一個人獨處,不願與人交流,多半是因為她們早在內心給自己選定一個叫自己內心舒適的地方。在這個舒適的地方,可以在最大程度上讓他感到安心,久而久之,他們的選擇讓他們遠離讓自己心慌的集體。既然性格內心的人如此排斥集體,是不是說明他們的內心真的不需要社交了呢?
答案是否定的,性格內向的人其實比性格外向的人更加需要社交,他們的內心其實也極度渴望有一幫知心的朋友,只是社交障礙讓他們沒有勇氣去突破自我。其實性格內行者,應該懂得主動去溝通別人,每一次的主動都是進步的開始。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克服內心的膽怯,性格逐漸變得外向。
不要被內向所束縛
和大眾的認識不同的是,一般人認為性格外向的人因為對人熱情,往往有很多朋友,這樣的人性格也肯定是好的;而性格內向的人總是在公共場合,半天說不講不出一句話,給人一種很難相處的感覺。實際上,在心理學上來講,性格的外向內向與否,都沒有絕對的好壞之分。兩種性格都有各自的優缺點,沒有誰比誰略勝一籌。
心理學博士Brian Little曾說過,一個人要想認識到一個最真實的自己,就必須要明白自己的性格是內心還是外向。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發覺我們內心深處最需要的到底是什麼?如果你經過一番深思,察覺自己是內向性格者,你首先要做的不是一味地任由自己的性子來,而是要勇於嘗試在不同的場合表達自己,從而快速找到一個可以讓你最大程度放鬆自己內心的地方。這個地方首先要能激發你的表現欲,長此以往,你就會享受這樣的感覺。如此一來,可以在內向和外向之間,找到屬於自己大的平衡點。
自我孤立
此外,這種性格特徵的人還容易反這樣一個錯誤——自我獨立,自我孤立是一種逃避和抗拒社交的不健康的長期狀態。心理學家通過研究表明,一個人一旦選擇長期自我鼓勵,很容易陷入焦慮煩躁的情緒當中來,當然這是一種性格內行者自發的進行的一種自我保護。在他們看來,和別人相處是一種極為難受的行為活動,他們熱衷於一個人自我相處,這樣會使得他的神經得到極大程度的放鬆。
但這樣做有著很大的弊端,那就是無法最為全面地審視自己。一個人很難能夠客觀公正地看待自己,這個時候需要從身邊不同角色的評價中去認識到自己。對於常人,這是個很容易的事情。而對於那些獨處的人,因為平日生活中總是自己獨來獨往,幾乎沒有朋友,所以他們很難能夠得到足夠的訊息,去考量一個真實的自己。而自我的獨立,也讓他們與這個世界隔離,從而缺少社會存在感。
那些選擇自我獨立生活的人,失去的不光是自我考量的信息,同樣失去的還有那些真正關心我們的人。其實是充滿血緣關係的親人,都需要我們去時刻聯繫,更不要說那些普通朋友了,如果我們選擇與他們長時間不聯繫,感情肯定也會變得很淡。
生活在這個人際社會,沒有人可以脫離個體而獨自生活。漫漫人生路,有太多未知的災難在等著我們,有時候在我們遭受到苦難的時候,有個人能夠給予我們些許溫暖,也是一件異常美好的事情。很多時候我們的顧慮都是多餘的,當我們努力做出嘗試以後,或許會有別樣的收穫。尋找到最適合自己的社交距離比簡單粗暴地拒絕社交更能讓我們保持身心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