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人應培育文化自信|心理學書鑑:新弗洛伊德主義心理學家代表作

2020-12-22 心理學簡報主筆團

文/Bear

導讀:《心理學簡報》評選2020年最值得閱讀的一本心理學好書

在2020年末,《心理學簡報》評選出了今年最值得閱讀的一本心理學好書——著名新弗洛伊德學派心理學家卡倫·霍妮(Karen Horney)的著作《我們時代的神經症人格》(The Neurotic Personality of Our Time)。

《我們時代的神經症人格》

本期《心理學簡報》邀請到特邀作者Bear將從心理學角度為讀者們再現霍妮的成名作《我們時代的神經症人格》,進行逐節分析,並在文章結尾對當下國人文化氛圍進行霍妮式地思考。

我為什麼推薦你讀《我們時代的神經症人格》,精神分析不是只有弗洛伊德

背景簡介:權威的弗洛伊德也有眾所周知的學術局限性心理學裡面有個標誌性的代表人物,也是對當今社會影響最深遠的大師——弗洛伊德,其地位和對學術界的作用遠在其他專家之上,同時,他也是精神分析學派的開山鼻祖,學生有榮格,阿德勒等。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弗洛伊德在心理學界的主要觀點包括潛意識和力比多,主要著作有《夢的解析》。當然,弗洛伊德最主要的角色是精神病醫師。因此現代社會關於人格障礙診斷,精神疾病診療多借鑑於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療法。

弗洛伊德對女性的偏見——「陽具羨妒「理論弗洛伊德的觀點被廣為推崇,但由於其自身觀點存在對女性的偏見,提出了「陽具羨妒「理論(penis envy),認為女性由於沒有男性外露的生殖器官,所以女性被稱為「失敗的」男性。而女性因為嫉妒男性,所以導致了順從的傾向,以及為了克服嫉妒導致對男性的敵意。

卡倫·霍妮

當然,弗洛伊德只是在定義給予女性弱者的地位,並沒有否定女性的價值。其女兒安娜也在父親的支持下成為兒童精神分析專家心理學家。不過弗洛伊德的「妒女症」「厭女症」觀點讓他的神壇地位受到了影響和質疑,與其同一時代的女性心理學家卡倫·霍妮(Karen Horney)就是其中一位有力的反駁者。不同於弗洛伊德精神分析中的生物決定論,霍妮主張用社會心理學說明人格的發展,也是社會心理學的代表人物。

所謂科學本身並無對錯,心理學也不過是其中一個看世界的方式角度而已。我們不去討論孰是孰非,旨在用辯證的角度對精神進行分析。而筆者作為心理學愛好者也有自己一家的觀點,即:我們不是病人,別人也不是病人,這個社會也不是病態的社會。如果我們認為別人有病,只能說明我們自己也病了。

只有當我們自己從正常人的角度出發,而不是單純分析病人的角度出發,才有可能得出更有利於人類進步,社會發展的科學理論。世界有假醜惡,但更多真善美。如果一定要選擇一個角度去看世界,希望是更積極的(這也是當前發展的比較迅速也依舊在完善的積極心理學的觀點)。

分析之前的話:弗洛伊德其實很愛他的女兒

先給弗洛伊德平個反,他其實也沒不尊重女性,因為他特別喜歡他的小女兒,而他的小女兒安娜也是他精神分析的唯一繼承人。安娜·弗洛伊德儘管沒有父親那麼出名,但是她自己卻在父親的忽視下(弗洛伊德希望安娜是個男孩)進一步繼承和發展了西格蒙德·弗洛伊德自我心理學思想,系統總結和擴展了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對自我防禦機制的研究,成為兒童精神分析專家。而安娜的努力,在成年之後還是得到了父親的認可。但是安娜卓越的才能和自強不息的精神在感動到父親的同時,也成了父親控制的契機。

「我的滿足感的來自於安娜。和其他的普通分析師相比,她的影響力和權威是多麼讓我感嘆呀!唉,誰叫其他人從分析中獲得的東西有多麼局限。而且,她對於主題的理解是多麼準確和勇敢啊。所以,她是真正獨立於我的。我最多是她的催化劑。」——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不過,弗洛伊德並沒有真正給安娜充分的自由,所以既怕失去安娜又怕沒有人愛安娜,而他支持安娜也僅僅是安娜成為了他精神分析的知識體系中最忠誠的那個人。

安娜·弗洛伊德和父親

小女兒安娜是沒辦法逃離父親的魔爪,而且一輩子也在為成就父親繼承父親奔走相告。當然這種自我努力也讓安娜成為了和弗洛伊德子女不一樣的人生。而安娜最後還是在一邊支持父親,一邊逃離父親中得到了屬於自己的愛情,一份同性的愛。弗洛伊德反對女兒接受異性的愛,卻同意了多蘿西對安娜的愛,一個為了接受弗洛伊德的分析、帶著兩個孩子離開丈夫來到維也納的女人。多蘿西和安娜成了終身的搭檔和最好的朋友,有了一段傳記作家們所稱的「波士頓婚姻」。

分析開始:霍妮的《神經症人格》序言

說完弗洛伊德的女兒,開始說我們的正題,卡倫·霍妮。霍妮在《神經症人格》的序言中表示自己依舊支持精神分析這一方法,但強調不是只有弗洛伊德的理論才是精神分析。研究弗洛伊德在於把精神分析進行完善而不是只接受一家之言。所以整本書並不是從頭到尾批評弗洛伊德的生物論,而是給出讀者更多的思考可能,除非兩人觀點有重大分歧時,霍妮才會進行反覆強調論證自己的觀點。不同於弗洛伊德根據自己的想法做出理論的構思,霍妮所有的想法都是對若干年神經症病人的診療結果的總結和概括。而在序言的最後,霍妮談到對神經症患者代入式思考,並說道此書的目的在於幫助神經症患者而不是僅僅讓神經症患者對號入座。

第一章第一章講的是神經症患者的界定需要根據它本身的文化背景。比如書中提到印第安少年對幻覺非常篤定而被診斷為精神病患者是不對的,一位內印第安人的文化中幻覺是神靈的恩賜。另外一個例子,我們覺得男人接觸到了經期女性感到害怕是有問題的,但是確實有存在某些部落對月經的恐慌。所以界定某種正常或者不正常來自於所屬文化或者所處環境,而不是根據某一位在一種時代下自成一派的心理學理論。

也就是神經症的確立需要考慮到其所屬文化和背景,因而焦慮還是恐懼,正常或是不正常需要考量他的這種對外界的防禦機制是否符合所處文化帶來的痛苦限度以內。也就是說,如果本來這種環境下受到自然災害或者戰爭的人和沒有收到自然災害以及戰爭的人不能用同一種標準去衡量他們的防禦機制是否正常,也就是他們的恐懼是否符合常理。

第二章第二章講的是文化中導致內心衝突的因素。主要是五個方面而不僅僅是弗洛伊德提到的性本能,還包括對愛的態度,自我評價,自我肯定以及攻擊性四個方面。

其中重點提到神經症患者對愛和讚賞的理解是過度,也就是他們不會去思考他人對自己的評價有無意義而僅僅是從自己的角度出發。或者說,這種對愛對讚賞的索求是過度的,而他們的會壓抑自己得情感比如自我肯定,或者忽視了自己的客觀攻擊性,只是單純的從對方的表現認為社會對自己的反饋都是不友好的,不公平的。而這種純粹追求結果不去看原因,或者為了實現目的而故意歪曲過程都是神經症產生的前提。

第三章第三章講的是恐懼和焦慮的區別。霍妮指出無論是恐懼還是焦慮,都是對危險的恰當反應。但是對於恐懼的反應往往是對客觀的應激反應,而焦慮則是主觀的害怕。所以對於神經症患者,僅僅是勸說他們放下焦慮是沒有任何意義的,我們需要找出讓他們產生焦慮的特定情境。

也就是說,與其擺脫焦慮或者避免焦慮產生,不如勇敢的面對它。神經症患者用盡全力去掩蓋焦慮,而不是意識到焦慮產生的氛圍或者文化,這都不利於去認識焦慮以及我們焦慮的目的。所以霍妮對病態人格的總結如下:一個人越是病態,防禦機制對他人格影響就越大,他無法去做或者想不到去做的事情就越多。

第四章第四章說的是敵對傾向和焦慮的關係,並在弗洛伊德提到焦慮來源於我們自身本能的內驅力的基礎上,對焦慮類型進行了劃分為:感覺危險來自於自身的衝動和感覺危險來自於外界。而這兩種不同的危險感知方式也分為危險針對自己和危險針對他人。所以產生了以下四種焦慮類型:

A I感覺危險來自於自身內部且針對於自身,比如你突然想跳樓。II 感覺危險來自於自身內部但是針對他人,比如你想打別人B I 感覺危險來自於外界但是針對於自身,比如你害怕打雷。II 感覺危險來自於外界但是你想針對他人,比如你擔心有人想傷害你的小孩。而弗洛伊德認為出生焦慮衍生出閹割焦慮所以人的童年焦慮會伴隨整個一生。而霍妮則認為焦慮來自於所處社會環境社會文化對某種行為的忍受範圍,並且還會隨著時間的變化而變化。

舉個例子,五百年前我們覺得婚姻乃媒妁之言,指腹為婚,一百年前我們覺得婚姻是革命同盟,共同奮鬥,五十年前我們覺得婚姻需要細水長流,不斷磨合,二十年前我們開始思考婚前同居和戀愛技巧,十年前我們發現婚姻不需要經過太長時間可和過多物質基礎以閃婚和裸婚;如今我們開始靠平臺靠媒介靠網際網路找對象,而很大一部分,開始對婚姻失去了信仰。

所以,五百年前如果你想到歃血為盟,你一定不正常;一百年你覺得婚姻需要經營,你一定不正常;五十年前你覺得應該試婚,你一定不正常;二十年前你嘗試想去私奔,你一定不正常;十年前你開始網戀,你一定不正常,現在你覺得婚姻實際上是前世修來的福分需要天長地久海枯石爛,這個不能說不對,但是你會因為現實文化的原因達不到你的理想,所以你會產生焦慮,產生深深的焦慮。

因為,隨著時代的發展,文明的推進,社會氛圍的改變,文化的多元性產生,更開放的世界讓很多東西從以前的不可能變成了可能。當你的所作所為,超過了當前國家文明,社會習俗的邊界,你就會產生擔憂甚至焦慮。而普通的恐懼或者焦慮,其實也是你的擔心超過了度。

所以我們在成長過程中,需要結合年齡客觀規律,自身發展軌跡,社會意識形態,國家文化分為去思考我們的所作所為是否恰當,我們的擔憂或者防禦機制會不會過度使用。只有不濫用心理防禦機制,我們才有可能成為一個人格健全,身心健康的人。

第五章第五章講的是衝突環境,也就是激發人格障礙從壓制狀態到顯現出來的緣由。霍妮著重寫了多數心理學家旨在從兒童身上發現性興趣導致一些焦慮的產生以及對成人後人類行為的影響但是這一想法沒有被證實,於是霍妮又再次對有獨立人格的兒童恐懼成因有了新的思考,在對危險的害怕以及對愛的缺失這兩方面進行考究之後,霍妮得出,其實孩子的害怕或者焦慮的緣起來自於家長的管教和制止,於是兒童產生敵對情緒,進而衍生出了焦慮。

那麼對於兒童來說,性其實是最難以啟齒以及最難以被接受的,因而禁慾教育會給兒童帶來敵意。於是在兒童在成長中所有對於性方面的探索,都成了焦慮的源頭。但霍妮指出,單純情境中不可能存在基本焦慮,也就是個體的神經症反應來自於周圍的不接受。於是弗洛伊德的生物論可以借鑑,但不能完全採納,畢竟所有的個體都有著不同的生活環境,而就算是同一個個體,其生長環境,生活範圍也會發生變化。也就是,一個可以合理壓制的人是不會有神經症的產生。而生活的變化,可以讓這種被壓制的敵對情緒顯露出來。

霍妮在書中舉了一個45歲婦女的例子。也就是這位婦女以前過的也沒有很順心但是也會自我調節,逆來順受,甚至在丈夫變得古怪,夫妻互動變少之後也沒有覺得有哪些無法忍受的地方,直到遇到了一個性格可愛年齡相仿的人,於是她產生了內心的衝突。但是結合自己的心理和社會背景,考慮到自己還算完滿的婚姻關係,這位中年婦女還是把自己的怨氣成功的遏制住了,再通過和霍妮的對話之後逐漸平和,也不再焦慮。也就是你沒有過多的期望,接納便是快樂。

霍妮也提到焦慮其實是一種自覺渺小的無能為力。就好像自己身處在一個充滿惡意的社會,這個世界充滿了惡。也就是霍妮的一位病人形容的那樣,自己是一個弱小的嬰兒,周圍都是要傷害他的妖魔鬼怪。精神病人對焦慮的過於放大到了一個極高的程度。舉個例子,只有人格障礙比如偏執症的人只會把焦慮投射到幾個人,但對於精神分裂的人來說,焦慮來自於全世界。

而我們內心的衝突,多是由於以下兩種追求的無法實現而出現。一種是對愛的追求,一種是對權力的追求。所以我們解決衝突的方式就是不斷尋找愛,不斷體會權力。如果我們找不到愛沒辦法付出我們的愛或者我們不能被控制或者控制別人,我們就會有心理疾病產生。

無論是心理學家,還是不太懂得心理學的人,其實都意識到了我們的煩惱大多數來自人際關係。所以我們的本能反應,比如對抗寒冷,對抗攻擊並不會給我們帶來多大的人格影響,也最多讓我們身體受到傷害,但是不會影響到心理健康。但是當我們的行為或者思想,認知或是理解不被我們身處的文化氛圍,周圍人群所接受的時候,我們就會產生疑惑,逃避,煩惱甚至焦慮。這也就是神經症產生的種子。

第六章第六章霍妮討論的神經症患者對愛的病態追求。區別於弗洛伊德的生物論,霍妮即在上一章講述了對愛的追求其實是一種本能,而這種本能並不是單純的性慾而神經症患者對愛的渴望可能超出了普通人的認知和理解。而這種理解的誤差,導致了神經症患者不能被很好的診療。而區別於正常人和神經症患者的主要依據在於,神經症是不會站在對方的角度考慮問題的。也就是這份對愛的追求,僅僅是神經症患者單方面的渴望與想像,他不會考慮到這種愛和對方的感受相結合。

所以霍妮談到神經症人的精神世界在於我想要的那麼少,別人還是沒有辦法滿足我,我拼了命地取悅別人,而且我也沒有想要傷害別人。也就是他所有的錯誤總結都來自於自己以外的世界,而這種缺乏對自我行為的思考,導致了他無法和外界產生更好的互動,於是他在怨恨這個世界的同時一片追求只屬於自己的愛的烏託邦。

由於缺乏愛的能力,神經症患者不會考慮到對方的性格和訴求,也就是他認為這種得不到回饋或者反應,都來自於對方的敵意。打個比方,我們突然閒了,想找別人玩,別人很忙,不理我們,於是我們就會覺得別人就是不想和我們玩。而正常的理解應該是別人不是不願意和我們玩,只是因為他們沒時間和我們玩。這種本末倒置,非此即彼的以自我為中心的絕對,導致了我們內心天平的失衡,進而出現了我們周圍的人不愛我們了的想法。

所以,當愛變成了一種自我保護的手段。我們便很難獲得我們想像中的愛,因為愛其實是相互的。

第七章霍妮的第七章,還是講愛的病態需求,也就是人們普遍存在高估愛在現實生活的意義,尤其對於神經症患者來說,所有人都應該喜歡我。但其實這種喜歡對於大部分人來說都無所謂,除了我們周圍的人。

於是,神經症患者的想法在於自己需要存在感,而這種存在感並非來自於自己的認識,來自於他人的評價。自己也需要愛,但是這種愛是建立在自己的標準尺度,與他人的困難或者其他潛在的影響因素無關。

不過在這章裡,霍妮對貪婪的成因提出了疑問。也就是貪婪可能導致人們對愛的不知足。或你沒有解釋貪婪的成因,僅從貪婪的本身論斷了神經症患者和都無條件的愛的需求實際包含著敵意,也就是神經症患者希望對方通過自我犧牲對自己的愛進行滿足,而他自己會弱化自己這種想法的可能性。

所以自己的所有價值都建立在別人的價值體系上。於是別人無法實現自己對愛的期望,他們就會痛苦。而解決這種極端單一思想的方式,就是讓神經症患者放棄對愛的需求。但這又是很難實現的,也就是我們需要推翻神經症的整個思想體系,因為從一開始就是錯的。我們作為個體的人,需要有獨立的思想。我們作為社會的人,需要有為對方的考量。如果沒辦法意識到自己作為個體和社會中的價值,一定會導致價值的體系的坍塌和自我的懷疑。

第八章霍妮對愛的思考延續到了第八章,也就是獲得愛的方式會對人獲得愛的結果造成什麼樣的影響。換一句話說,為什麼神經症患者對愛的需求有如此的敏感和脆弱。

霍妮在這一章提到了公平,也就是神經症患者自己會假設一種對方的角度,比如如果我是你,我就會這樣做,而做的目的不過是實現神經症患者本身理想的愛。但是對方不是神經症患者本身,他做不到。所以霍妮遇到過一個神經症患者,認為精神分析醫生其實就是要剝奪她的財產和讓她精神崩潰,於是精神醫生需要對她的後半生負責。因而產生了一些患者配合治療或者離開醫生治療效果降低的可能性。這種暗示其實也在說明神經症患者本身對愛的病態依賴。

話說回來,無論是不是神經症患者,在多數人的日常生活中,其實還是多多少少為別人活著,只不過這種對愛的需要大多數情況下是合理的,也是能被大家接受的。

第九章第九章講了性慾。霍妮重新加設了弗洛伊德的力比多思考角度並提出質疑。因為很多沒有性生活困擾的人依舊存在對愛的病態追求,所以愛的需求和性慾並不能劃分為一起。

霍妮還提到一種假設,比如性障礙的人可能是由於沒有遇見一個真正值得自己愛的人。而性慾的作用被高估,在於當一個人內心的焦慮無法滿足需要尋找一個發洩的方式,也就是一個找尋的安全感的方式。除了性上癮,還有暴食,吃喝睡性行為這些本能都可以作為緩解焦慮的方式。而性這一本能在社會文明中是多被忽視的和避諱的,因而心理學或者精神分析會將人格障礙或者內心衝突歸因為從性的壓制到性的不受壓制。但其實,我們需要思考的是,我們其實並不是為了性而性,性只是一種我們尋求安全感的方式。

第十章/第十一章第十章講的是權力,名望和財富的追求。第十一章講的是競爭。在這裡我就不過多介紹。因為前面提到人的價值分為個人價值和社會價值,個人價值來自於自己的覺知,社會價值需要通過對比,而對比的參照物來自於權利,名望和財富。我們實現權利,名望和財富的方式來源於競爭。我們希望自己有社會價值,我們希望自己可以更有權勢,更出名,擁有大量財富,而在不斷地對比種,我們是否是正常心理狀態還是出現了神經症取決於我們對自己能力的估量和對別人的反饋是否能正確採納。

霍妮提到了神經症患者對權利,名望或者財富的追求來自於他們由於自身的保護而對他人產生的敵意。這種敵意表現在可以支配別人,羞辱別人和壓榨別人。而我們對權利,名望以及財富的追求其實不是人的本能,是社會環境,文化因素造成的。我們的文化會讓我們為了獲得更多的安全感和生存優勢,於是我們會需要追求權利,追求名望和財富,介意獲得更多的資源,生存的更好。這一點和弗洛伊德或者阿德勒的思想並不一樣。後兩者傾向於從自我的角度出發,於是弗洛伊德提出了衝突來自於自戀,也就是生物本能性本能是人格形成的最重要的因素。於是弗洛伊德把人格發展分為五個階段,也就是性成熟的發展階段。這也是弗洛伊德核心的心理學理論。

所以人的一生都會受到童年不同的性發展階段的影響,某個階段的性需求受到壓制就會演變成人在成年之後的病態人格或是神經症的產生。不過弗洛伊德自身也在修正自己對性慾的過分誇大並在後期提出了死亡本能,也就是人其實一生下來就意識到了死亡的可能性,因為死亡是生命的終極目標,而這種死亡本能,導致了人的自我毀滅和對別人的毀滅。另外一個精神病學家阿德勒則是從人作為個體從出生開始與生俱來的生理缺陷或者自卑感角度出發,認為解決內心衝突的方式在於自我的超越。

第十二章/第十三章而在第十二章講的是實現這些追求的方式來自於競爭,而這種不成功變成仁的極端思想最終導致了一些神經症患者無法在社會的競爭中平衡現實和內心的期待,最終導致了性格的病態。

第十二章和十三章實際上講的是神經症患者本身對於自己自身的焦慮做出的努力,當然努力的結果是失敗。比如十二章講到的是逃避競爭,第十三章講的是逃避不了的極度絕望——負罪感。也就是我無力面對我周圍的人,我所處的文化環境,我感到焦慮,我不想參與競爭,或者我參與競爭了但是我在競爭中並沒有收穫我要的預期,於是我感到痛苦,感到無能為力。我懺悔,我為自己而難過,為我的病態表現而難過影響到了別人而難過。我不會意識到我這種神經症產生的根源,我只能難過,難過並不是壓制焦慮到合理範圍的方式,所以在不斷地難過和絕望中,神經症患者越陷越深,而一旁的親人,朋友甚至醫生可能也只是愛莫能助。

所以很多神經症地治療時間非常長,而且存在反覆,因為內心的「結」一直都在。無法對自己真心的接納和對現實地正確面對,是無法從根本上緩解各種神經症症狀的。

第十四章十四章霍妮把病態人格推向了極致,也就是受虐狂。也就是病態人格到了一定程度會出現甘願沉淪,加重病態的情況。這種反人性和反道德的背面,也就是在說人為了能夠感知自己得存在選擇更加深刻的感受,而這種感受,來源於別人施加給自己的痛苦。而最精彩的描述在於霍妮點出了神經症患者與正常人的區別,在於神經症患者都「會以一種直接的方式表達他們渴望消除自我的傾向」。所以,對於他們而言最大的目的是變成一個沒有主觀意識的客體,所以相對於正常人,神經症患者不僅渴望擺脫人類正常的恐懼、限制和孤獨,還想擺脫痛苦。

但是恐懼、限制、孤獨還是痛苦,不就是人生常態嗎?生就是一個衰老的過程,我們本來就無法抵抗大自然和宇宙能量,那麼為什麼我們不順其自然,做到自己可以做到的就好了呢?最後還要自己去這種不可能呢?

第十五章最後一章霍妮把全書做了一個總結,提到了無論多麼厲害的精神分析醫生都會發現自己在遇到每一個神經症患者都會覺得自己又得重新開始研究,那是因為每個個體都是不一樣的,包括基因,包括生長環境。不過神經症患者和普通人之間並沒有鴻溝,那條我們只是有負面情緒的困擾或者人格障礙傾向還是真有了神經症的界限在於我們是否感受到了這些內心的衝突已經成為自己的障礙和願意去直面這些衝突。或者說,我們會不會接受我們的身體,接受我們的家庭,接受我們生長的環境以及接受我們所處的文化氛圍。

霍妮說神經症存在其實是合理的,因為文化發展一定會帶來不適,所以神經症是「人類為了發展需要付出的代價」。這一點筆者非常同意,因為社會是進步的,這必然會帶來各種思考和各種調整。外界的客觀世界會被科技法律所推動或者約束,但是人的內心沒辦法有一個精準的容器去測量某種情緒是否超過了它應有的閾值然後把它抑制回去。而且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文明的向前,會有更多的競爭,霍妮認為這種優勝劣汰並不是只是單純的生物性為條件的現象,也是一種特定文化下的產物。換一句話來說,從我們出生那一刻起,我們的家庭,我們遇到的每一個人,其實都是我們需要面對競爭的一部分。我們作為人類,我們有自己的情感和思維,這就形成了文化,而所有的潛在的本能中消極的成分,都會在文化的影響下變成了不良情緒或者一些人格障礙甚至神經症,這取決於個體的自我適應能力。

霍妮在全書的最後兩段給出了全書的主旨。文化中的根深蒂固的矛盾是神經症患者拼命想要調整的內心衝突,但是這種衝突過於強烈,而由於文化性困境最開始的感受來源於童年經歷。所以人要麼在成長過程中解決了這種人格形成的不適,要麼還在過去的陰影中無法走出來。所以,」神經症患者是當今文化的副產物」。

筆者的話

其實文化說的就是環境。而環境也就是除了我們之外的個體的組成。我們說是個體組成了環境,還不如說是社會造就了人。無論是弗洛伊德的生物決定論,還是霍妮的文化決定論,說到底,是講的我們作為人類,我們有沒有意識到自己,有沒有意識到別人,我們有沒有關注自己的成長,我們也有沒有留意別人的成長。這個世界終究不是只有我們一個人,我們也不能因為自己只有一個人就忽視了對他人的作用。無論是名人,還是普通人,無論是富人,還是窮人,都是整個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有著自己的生物特徵,也有自己的意識理念,我們身處不同的文化背景,我們也會遭遇無法預知的突發事件。無論是好是壞,無論是喜是悲。我們終究是客觀存在的,也是可以主動改變的。所以,可不可以和自己,和外界和平共處是我們擁有健康人格的關鍵。

當然筆者個人覺得還是需要用正常人的思維去看待所有人,也就是如果我們覺得別人有病,那麼自己也可能病了。我們眼中的世界,其實也是我們自己的縮影。我們過度強調或者過度鄙視的某種人格,其實也是我們內心潛意識的一部分。

舉個例子,一個人天生可能達不到平均的高度,那麼你會可以覺得這個有高有矮才會有平均,所以沒有什麼問題。但是如果作為低於平均高度的你,總是在我為什麼這麼矮為什麼別人那麼高這個世界怎麼這麼不公平,那麼你有可能因為個子不夠你的預期在這個問題上耿耿於懷,甚至放大到了找工作找個對象所有的不順都可以歸結在不夠高。那這就是一個死循環,而且永遠沒有解決的方式。

抑鬱症說的就是抑鬱的我在不斷地悲觀化生活中所有的常態;強迫症患者其實就是在讓自己和客觀規律做一遍又一遍地鬥爭(也就是自己不相信客觀存在);精神分裂這個就更過分,自己一片承認客觀存在,一面有否定客觀存在,所以自己也無法正常地活著。

所以解決方法筆者建議,請接納自己的存在,也接納周圍的文化。生活其實是一面鏡子,鏡子裡的你是否開心還是不開心,最終取決於你的心境。我們永遠都無法左右這個世界,我們也不要幻想別人來左右我們的世界。其實無論是成名成才,還是平凡普通;無論是多災多難,還是一帆風順,都沒有關係,不要自責,也不要怪罪。人生本來就沒有那麼多的必然,所以還是不要做過的思考和判斷甚至想當然。隨遇而安,難得糊塗,其實不是說要多麼的無所謂,要多麼的糊塗,是因為本身我們就處在一個不斷認知地過程,不是知道不知道,而是本來就不知道。

國人應有文化自信中國人有一個特別好的地方或者說我們與生俱來的優勢叫做文化底蘊深厚,文化氛圍良好。所以我們的老祖宗,很早就已經告訴我們一些為人處世之道,待人接物之理,比如道德經。甚至在對待客觀環境,比如科技發展很多前輩也作出了重要預言,比如山海經。

既然這樣,我們為什麼還要害怕,我們為什麼還要彷徨,其實認真走心地活,愛自己,也愛他人,就不會有什麼障礙,也不會有什麼解決不了的困難。多讀讀書,多看看世界,你會發現這個世界其實是有很多的另一面,我們以為的黑暗面的另一面。多聆聽內心,多詢問他人,我們就會有更多的思考角度和解決問題的可能。很多時候我們不是不懂,是怕懂,或是擔心只有我們自己懂。可是為什麼要背離認知規律呢。

一切皆有因,一切都是果。當然最重要的是,不要用一種病態的眼光審視自己或者審視整個社會。因為很多時候,別人病了,也是你病了,於是社會病了。社會本來就是正常的,因為社會是你我構成的。而如果可能的話,請用一種更積極地方式去看待自己和這個世界,因為如果我們都相信真善美,我們最終可以構造一個更美好的世界。

《心理學簡報》原創|禁止轉載

文章版權歸原創作者所有

審稿|心上田 (《心理學簡報》審稿人)

相關焦點

  • 大學英語教學應重視堅定文化自信
    在中華民族走向偉大復興的歷史進程中,文化自信應該也必然會成為全體中國人民所普遍擁有的心理狀態和堅定信念。在這一偉大進程中,大學作為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應責無旁貸地擔負提升文化自信的歷史使命。
  • 衛生巾包裝袋上的英文標記與外國材質,凸顯了國人的文化不自信
    生產商這樣做的根源就在於國人對洋貨的崇拜,對自己文化的不自信,好像說到外國,外國的月亮都比中國圓,不論什麼產品,只要一沾上洋字碼,立馬價值就好像比本土的高了許多。還是國人內心的對西方文化的一種潛意識的崇拜導致。不可否認,中國近代受列強的入侵,在經濟實力和文化意識上都曾落後國外很久,但是隨著中國國力的逐漸富強,國人的民族意識,文化意識也應該逐漸的加強。
  • 外語課堂應增強文化自信
    這三門課程構成上下位課程和理論實踐課程,通過課程的聯動,使其具有關聯性和比較性,進而增強學生的國際視野和文化自信。英語專業的教師肩負著講好中國文化的使命,要努力通過課程教學來實現學生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  教工第四黨支部書記王晶晶提出,文化自信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一個政黨對自身文化價值的肯定,體現國家自信和民族自信。
  • 文化自信要講清楚三個問題
    對於這些論斷蘊含的深意,學者們從文化自信的內涵、路徑、意義等各方面進行了全面闡述,但是關於文化自信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係、文化自信是我們追求達到的應然狀態還是當下的實然狀態、文化自信中文化的性質等問題還存在一些模糊認識,需要對此做更深入、更透徹、更清晰的闡述,以達到釐清思想、釋疑解惑的目的。
  • 人生的50個真相:影響世界的6位心理學家,告訴你秘密
    28.心理學不應讓人感到奇怪,它不是獵奇,而是要讓人在總體上了解人的本來面貌。29.我們的教育學理論中的眾多分歧,一大部分是由於心理學知識不多而產生的。30.一個真正的教育者,應儘可能避免侵犯學生個性,而應使個性所具有的鮮明輪廓呈現出來。
  • 對話心理學家喻豐:積極心理學成顯學是正能量霸權嗎?
    03 積極心理學對所有心理學子學科都有「染色」作用?界面文化:可能讀者較早接觸積極心理學是哈佛幸福課,這個課當時的熱度超過了曼昆的經濟學導論,成為了哈佛最受歡迎的課,能不能稍微講一講積極心理學在中國是怎麼引發重視和關注的?
  • 齊魯文化傳承發展與培育新時期山東精神
    在山東大地上形成的齊魯文化,是中華文化的重要源頭和主幹,幾千年來綿延不絕,傳承至今,影響了一代又一代山東人。齊魯文化在傳承中,有隨時代變化而變化的內容,也有一以貫之的精神。這些一以貫之的精神已成為山東人穩定的心理結構和普遍的價值取向。新時期山東精神來源於山東人民改革開放以來的偉大實踐,更是對兩千多年來齊魯優秀文化傳統的繼承和發揚。
  • 堅定紅色文化自信 推進紅色基因傳承
    紅色文化的獨特內涵,主要可以概括為堅定執著的理想信念、實事求是的工作作風、人民至上的宗旨意識、艱苦奮鬥的優良傳統、敢為人先的創新品格、迎難而上的鬥爭精神六個方面。新時代紅色文化的價值,主要有四個方面:一是鞏固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二是錘鍊黨性修養、推進黨的建設,三是培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堅定文化自信,四是傳播中華文化、促進人類社會發展。
  • 堅定文化自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的內在動力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強國,並對如何實現這一戰略目標作出新的規劃和部署。習近平總書記曾在不同場合多次談到文化自信,黨的十九大更是把文化自信寫入了黨章,這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過程中的一個標誌性事件。因此,研究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文化自信重要論述的理論來源及其現實意義具有重要意義。
  • 對話心理學家喻豐: 積極心理學成顯學是正能量霸權嗎?
    界面文化:既然市面上的積極心理學作品魚龍混雜,有沒有什麼積極心理學作品比較適合普通讀者看的?喻豐:都適合普通讀者看,積極心理學的內容就是寫給普通讀者的。馬丁·塞利格曼(美國心理學家、教育家、作家,被稱為「現代正向心理學運動之父」)就說,積極心理學是脖子以下的,也就是更多是去做的,而不是去想的。
  • 【學習明理】堅定文化自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的內在...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強國,並對如何實現這一戰略目標作出新的規劃和部署。習近平總書記曾在不同場合多次談到文化自信,黨的十九大更是把文化自信寫入了黨章,這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過程中的一個標誌性事件。因此,研究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文化自信重要論述的理論來源及其現實意義具有重要意義。
  • 專訪龔鵬程:中國人的文化自信究竟來自哪裡?
    我們現在也應注意這樣的模式,深入傳統,重新理解和詮釋,讓傳統能在現代得以發揚,並開展新的未來。4.在失根和尋根的漫長過程中,中國人的文化自信到底重建到什麼程度?在重建這種文化自信的過程中,您認為什麼才是最核心的要素?龔鵬程:這題目非常好,但現在回答為時尚早。
  • 自信與自卑,一字之差,卻是天壤之別!
    心理學家認為,每個人都有先天的生理或心理缺陷,在人們的潛意識中都有自卑心理存在。很多精神病理現象的出現都與對自卑心理處理不當有關。孩子不可能沒有優點,於是心理學家換了一種做法,讓同學們互相說他人的優點,果然就說出了不少條,問被說的同學,大體上也能得到認可。
  • 弘揚湖湘文化、堅定文化自信
    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文化建設,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立足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提出的一系列具有原創性時代性指導性的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新理念新觀點新要求,深刻揭示了社會主義文化的本質,深刻闡明了當代中國共產黨人和中國人民的文化使命,把文化自信與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並列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四個自信」,將文化的地位和作用提升到了一個新高度,將文化發展規律的認識提升到了一個新境界
  • 認真學習「四史」 堅定文化自信
    「四史」的基本經驗是文化自信的深厚根基認真學習歷史,善於總結歷史經驗,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是增強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徑。只有透過歷史的表象,探尋歷史長河中的規律性認識,才能真正揭示中華民族能夠迎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偉大飛躍的根本原因,才能使文化自信具有深厚根基。
  • 張光宇大展 點燃中國人的文化自信
    一場展覽成為最近的熱點文化事件。這場名為「為了前方」的張光宇大展,還未開展就引發了文化群體和文化愛好者的高度關注和主動傳播。 下半年以來,我們不難發現,一些和中國以及中國傳統文化有關的展覽都異常火爆,像之前的蘇東坡展,還有紫禁城建成六百年。
  • 在堅定文化自信中實現文化強國
    (一)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支撐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牢牢掌握意識形態工作的領導權、管理權、話語權,大力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水平,推動文化事業全面繁榮和文化產業快速發展,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思想保證、精神力量、道德滋養。
  • 吸收五千年文化中的精髓,豐富文化自信
    翻看傳統文化中的精髓,那是《羅織經》中講的「聖人」沒有到達和領悟「至聖」講的開源傳世。 從根本上講,人性本私,然而,在社會群體中,這種本私的人性必須得到修煉,才能提升人生的高度
  • 這一「拳」打出了自信與豪邁!
    牙買加當地時間12月17日7時30分(北京時間17日20時30分),在金斯敦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會議宣布,將太極拳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太極拳是由河南省牽頭申報,河南、河北、北京、天津四省市共同推動,成為我國傳統武術類非遺項目中唯一的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也是我國第41個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項目。
  • 探尋青年舞蹈風潮背後的文化自信
    起舞吧,在中國這片文化沃野——探尋青年舞蹈風潮背後的文化自信①為現當代舞青年演員黎星、李豔超的作品《花樣年華》。②青年舞蹈演員華宵一表演古典舞《長相思》。他希望通過自己的肢體語言與聖賢對話,打開高雅藝術的藩籬,讓青年走進舞蹈藝術,乃至中國文化。舞蹈熱潮在90後、00後青年群體中湧起,古典舞、民族舞和含有國風元素的舞蹈持續升溫,帶有鮮明深刻的時代烙印。「這是文化自信在現代生活土壤中持續生長而盛開的燦爛花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