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花
我是小花,關注我,小花每天都會分享教育孩子的那點事,期望這一期的案例能對您有所啟示。
孩子平常挺活躍,一到課堂上回答問題的時候就害羞的不敢說話;有的孩子怎麼都不敢走獨木橋,爸爸媽媽在一邊不停鼓勵也不敢走;你說教他,鼓勵他,都沒用,父母都愁死了。
最近小花收到了不少學員的諮詢,有很大一類都是同一個問題:孩子膽子小怎麼辦?
我整理出來了三個比較典型的案例分享給大家。
第一個案例,是一個8歲的孩子。孩子在江邊玩,退潮後沙灘上露出一片淤泥,很多的孩子在裡邊跑來跑去,可這個孩子卻害怕淤泥,不敢自己走,必須要大人陪著才敢去。媽媽一生氣,就把他扔在淤泥裡,自己回來了。媽媽想我回來了就要逼著你自己走回來,就在岸邊一直鼓勵孩子,可是無論怎麼鼓勵、呵斥、命令,孩子就是哭,怎麼也不敢在淤泥裡走回來。
第二個案例,是一個7歲的孩子。有一次在公園裡,看到有拓展的娛樂設施,這個設施是那個鐵索橋。孩子走上橋後,看到橋在晃悠,手緊抓著鐵鏈說啥也不肯再走,堵在橋上擋著後面的孩子,爸爸就在下面鼓勵孩子,可是孩子就是不肯走。後來沒有辦法,爸爸只能親自上橋帶著孩子走了一圈,但是沒想到的是,走了一圈孩子就不怕了,後面自己玩的別提多高興了。
第三個可能是最讓媽媽們頭疼的案例了。主人公今年已經12歲,是一名6年級的小學生。孩子平常很正常,但就是不敢回答問題。媽媽說針對這些缺點還特意讓他學過一年的表演,上臺演過戲參加過朗誦比賽,雖然緊張但還是能按照要求去做,但就是在學校裡不敢說。上個月回答問題的時候,老師和同學們給他鼓掌長達 5 分鐘,結果還是一句話沒有說。後來媽媽問他,為什麼不敢回答問題,他說太緊張了,我說那你這不光是害怕,而是不識抬舉了,辜負老師和同學的期望,總是這樣大家會瞧不起你的,下次必須說。
其實以上的三個案例非常普遍。孩子不敢在公眾面前表現自己,我們家長通常做的就是鼓勵、呵斥,實在不行就多訓練孩子,逼著孩子表現自己,但是往往結果都不盡如人意。那我們到底該怎麼辦呢?
其實我們要先從理解孩子的心理來看。
一.設身處地的感受孩子的體驗
我們的家長其實更多的站在自己的角度去看問題,我們並沒有設身處地的去想這個問題。媽媽是不是不能理解為什麼一個小男孩總是小心謹慎。尤其是在課堂上發言,都給報表演班了,為什麼還是這樣的表現,一天到晚有什麼可怕的?
其實回想一下自己,我們自己有沒有一些感到特別恐懼的事?就比如說我自己,我就很恐高,每次走玻璃棧道的時候就腿軟的不行。我知不知道玻璃棧道很安全呢?我當然知道,但是讓我大大方方都走就完全不行,就算是周圍的人都給我鼓掌、加油,我還是不敢走。
你看,連我們家長都有恐懼的東西,為什麼我們一定要求孩子天不怕地不怕呢?
二.陪孩子一起面對恐懼
我們回過頭來看這三個案例。第一個案例,媽媽在一邊鼓勵和呵斥孩子,最後結果很失敗,孩子依然不願意動;第三個案例,媽媽給孩子報了表演班,結果一樣不太好,反而是第二個案例,爸爸最後陪著孩子走完全程,孩子克服了恐懼,愉快的自己玩了起來。
所以,在恐懼面前,孩子原本就已經緊張的不得了,那一刻,他不需要以「為他好」的名義火上澆油。他們需要的是理解、陪伴,需要的是一個能握住的手。我們還需要告訴孩子,別害怕,我們就在你身邊,不管多難,我們都會陪著你。
三.試著接納孩子的不完美
每個孩子都不會是完美的,總有屬於自己的缺點。你看這孩子就是不敢在人多的時候發言、就是不敢走吊橋,會有什麼影響呢?有的媽媽會說,現在不幫助孩子克服這些,就是怕孩子自卑呀。其實,咱們天天戳孩子膽小的軟肋,天天讓孩子面對逆境,是讓孩子變得強大?還是逼著他走向自卑呢?
其實,要真想幫孩子克服膽小、不敢發言的弱點,最好的方式就是陪伴,然後順其自然。也就是不再訓斥孩子,然後把更多精力用在孩子感興趣的領域,通過孩子擅長的領域增強孩子的自信心,讓孩子自己相信自己很優秀。要知道,孩子都是有表現欲的,一個自覺優秀的孩子,一定會抑制不住地要去表達自己。
我是小花,每日都會分享關於教育孩子的那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