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疫情,孩子出現死亡恐懼丨專家:家長不可不知的兒童心理失常信號

2020-12-22 湖南在線

華聲在線2月14日訊(大眾衛生報·華聲在線記者 王璐 通訊員 劉健美)「閉關宅在家,身邊一直充斥著電視、網絡、廣播鋪天蓋地的新冠疫情報導,這會讓孩子不斷感受真實的恐懼,害怕死亡,甚至出現兒童心理失常。」2月14日記者從湖南省中醫藥研究院附屬醫院兒科專家羅唯一處了解到,正在「延期開學」的孩子們可能比大人對待疫情更加敏感。兒童由於處於身心發展的激烈變化之中,身心發育尚未成熟,社會閱歷的缺乏,心理承受能力差,心理更易失常。羅唯一提醒,兒童心理失常信號不容忽視,如果得不到及時宣洩會給社臺、家庭和其本人造成嚴重的影響或危害。

兒童心理失常主要應激表現有:

1.平時開朗、活潑、愛玩鬧,突然變得沉悶、內向、膽小、不愛動。2.以前無憂無慮、積極樂觀、與人為善,變得心事重重,敏感多疑,易怒愛哭。3.以前熱愛學習、計劃性強、自我約束能力強,突然學習興趣下降、焦躁不安、做事雜亂無章。4.睡眠失常、多夢,變得異常順從、出現反抗、攻擊行為、刻板動作、語言倒退。5.嚴重者出現抑鬱症,神經症表現。

那麼,家長該如何正確應對方式呢?羅唯一表示,家長們也無須過度緊張,可以嘗試做好以下幾點:1.注意勤觀察仔細詢問。家長要仔細觀察孩子是否出現異常心理行為,通過鼓勵書寫日記、交談等形式發現失常原因,及時予疏導。

2.陪伴進行預防性晤談。耐心地陪伴孩子,多與孩子進行學習、運動和生活互動。對於學習能力強,喜歡關注新冠疫情的兒童,尤其是對確診和死亡病例人數特別關注、反覆重複可怕消息的孩子尤其要重視,謹防孩子出現死亡恐懼。可以多分享一些積極應對及成功救治的案例,減輕壓力協助適當釋壓,並且儘量轉移其注意力,減少對疫情的關注,多做一些需要手腦結合的事情,比如拼樂高,做手工,玩一些桌面遊戲,和家人一起做家務,做飯菜,開展家庭運動會等。完成一件作品,一桌飯菜,或者取得遊戲比賽的勝利,都能讓人產生積極樂觀的情緒。

3.及時給予必要的支持與安慰。開學延期,停課不停學,各種網絡課堂、學習軟體、網絡興趣班,有些孩子甚至沒完成寒假作業又來了家庭作業,孩子學習壓力並沒有減輕,加之家庭學習氛圍沒學校濃厚,孩子學習壓力增加,更容易焦躁、憂鬱,這時家長更應該多為孩子著想,多給予情感支持,耐心引導、安慰,不強求、不壓迫一切以孩子身心健康為重。首先要全家行為一致,調整心態,家長自己不要焦慮,停課一個月對低年級的孩子不會產生什麼質的影響,對於高年級畢業班的孩子,只要跟著老師循序漸進也不會明顯落下進度。選擇網課應以學校安排的為主,興趣班的網課沒有精力應對則不要選擇,因為網課對孩子自覺性要求高,低年級需要家長監督。不要給孩子安排過多的課分散精力,更加疲於應付。

此外,應控制網課時間。小學生一天1-2小時,一節課30分鐘。中學生也儘量不超過4小時,中間有課間休息。儘量讓孩子不感到疲累的學習,才能有良好的心態去面對。有條件的家長儘量陪伴上課,低年級孩子尤其需要,可扮演同學、助教等身份,及時和孩子互動,了解孩子的掌握情況。

同時,構建有效危機判斷和解決模式。強化孩子新冠防護意識,具體細化到行動上,比如:口罩佩戴、體溫監測、手衛生、外出回家消毒、家庭消毒、私家車消毒等,必要時予預警行為演練,提高孩子危機應對能力及生活能力。

相關焦點

  • 育兒研究所丨孩子問人為什麼會死?我該如何給他解釋……
    文丨許雯育兒研究所「育兒研究所」欄目,旨在圍繞家長們關心的熱點話題,通過專業而強大的記者採編團隊,連線專家、名師、學者……深刻剖析,解疑答惑,讓家長們不恐慌、不盲從,科學育兒,理性選擇。任萍介紹,在育兒過程中,經常有父母吐槽,現在的孩子就像是一本「十萬個為什麼」,對凡事都充滿著好奇,但父母卻無法每次都給出孩子完美的答案。比如,家長提問家中老人去世,孩子一直處在傷心難過之中,自己無法給孩子解釋「死亡」的概念,更不知如何引導孩子走出悲傷。
  • 孩子害怕時,家長別只會說「別怕」,巧用3步消除孩子的恐懼心理
    文丨郝媽(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人所有,歡迎媽媽們轉發分享)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因為各方面的能力和意識都還處於成長階段,所以經常出現恐懼或者害怕這樣的心理,是屬於非常正常的一種表現。而家長們在面對孩子這樣的情緒時,不是對孩子說一句簡單的「別怕」就可以了,更應該學會用科學的方式巧妙地幫助孩子消除這些恐懼心理。美國心理學家對孩子經常產生的恐懼心理做過研究。他們發現當孩子年紀還小的時候,出現的恐懼心理會比大人想像的要複雜一些。
  • 孩子想自殺,家長如何發現其釋放的「危險信號」
    全球青少年自殺率的飆升,正在成為這場疫情的次生災害。「我真的不想活了」「我就是覺得生活沒意義」……這是自殺者的「告別」嗎?不,這是他們在「求救」。北京兒童醫院精神心理科醫生王芳指出,廣義上說,自殺不僅包括自殺行為,也包括自殺觀念,即和死亡相關想法或觀念。在全世界範圍內,兒童和青少年自殺都是一個重要公共衛生問題,數據表明,兒童和青少年自殺有增加的趨勢。
  • 孩子總是發揮失常?「瓦倫達效應」在作怪,家長要培養孩子平常心
    可是孩子卻情緒低落,甚至連著兩天都吃不下飯,「我真的是太想贏得比賽了。」一、孩子總是發揮失常?瓦倫達效應在作怪瓦倫達是一名走鋼絲的表演者,他做出過很多高難度的挑戰,深受觀眾們的喜歡。但是在一次高空走鋼索的表演中,他出現了重大的失誤,並且失足身亡。
  • 濟南六一兒童醫院專家:望子成龍竟把孩子逼成抽動症?家長要警惕
    雖然抽動症是由遺傳、體質神經、感染免疫、社會環境、心理等多方因素所致。但如今,心理精神壓力在小兒抽動症的誘因中佔了很大的比例,家長們不得不重視。你可能想說,自己也不想這樣,身處這個競爭激烈的大環境下,你也是被迫隨波追流。為了孩子的將來,不得不督促他成為一個成功的人。可是這樣的教養方式真的能讓孩子更好嗎?我看未必!
  • 專家訪談:如何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帶來的心理問題(學生篇)
    這些不良反應包括:在認知上,注意力很難集中、記憶力下降,可能因為過多攝入疫情相關新聞和真假難辯的消息而無法對疫情作出科學的判斷,甚至會出現災難化的想法;在情緒上,會出現焦慮、恐慌、擔心自己及家人患病,過度緊張、害怕,因學校開學日期延後和無法出門產生不安、憋屈、消沉、抑鬱、易怒、恐懼等情緒;在行為上,易衝動、煩躁、壓抑,會無所事事,懶於學習、不思讀書或沉迷手機遊戲網絡電視
  • 通過兒童畫分析兒童的心理世界,分分鐘讓你成為兒童心理專家
    不知家長們有沒有發現:你家的孩子不愛和你交流?你家的孩子不夠自信?你家的孩子不愛學習?等等一系列問題。其實,我們可以通過孩子繪畫時的構圖、顏色、位置、用筆力度和畫面形象大小等要素來認識兒童的心理特徵,有效的幫助兒童健康快樂地成長。一、孩子的畫中藏著什麼秘密呢?
  • 12歲男孩玩「密室逃脫」被嚇暈,心理專家:過度驚嚇會出現心理病
    本文作者:柔媽,國家心理諮詢師,從事心理工作多年,擅長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用專業的心理學知識幫助更多的人,歡迎關注我。近年來,網紅遊戲「密室逃脫」「劇本殺」等很受年輕人的喜愛和關注。這類網紅遊戲不僅有線上也有線下,線下多出現在繁華,人流量密集的公共場所,比如商城、大型超市等地方。
  • 孩子對某樣東西的恐懼,可能源自「條件反射」,家長試試這樣做
    文丨虎媽(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人所有,歡迎寶爸寶媽們轉發分享)家長們有沒有發現,孩子或許有對某樣東西特別恐懼。比如電視劇裡的怪獸,現實中的雞,鵝,小鳥等。其實,可能都是源自於條件反射的一種。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會對某些東西特別的恐懼。但是家長會覺得很困惑,也不知道為什麼孩子會這麼恐懼這些東西。實際上,孩子對某樣東西特別恐懼,有可能是源自「條件反射」。
  • 壓力過大可誘發孩子抽動症!孩子出現眨眼、搖頭等家長要警惕
    但她沒想到的是,孩子4歲的時候,身體突然出現問題,總會不自覺地顫動,醫生診斷為「小兒抽動症」,原因是孩子壓力太大,才會「精神疾病軀體化」。拿到兒子的診斷通知書,她泣不成聲:沒有什麼能比一個健健康康的孩子更重要。 其實這位媽媽的焦慮,也是萬千中國家長的縮影,「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大部分父母的心願。
  • 中招考試如期而至 心理專家支招:為孩子搭建一座心靈的堡壘
    考試期間,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鎮定自若、從容不迫,把平時的學習水平發揮出來,甚至是超水平發揮。那麼,家長如何做才能有效維護考試期間孩子的心理穩定呢?看看心理專家來支招。淡化考試期間對孩子關心的目的性。各類考試對考生而言是一個無法迴避的挑戰和應激性生活事件,經常有孩子抱怨父母的情緒隨著自己學習成績的波動而變化,對自己的愛冷熱不均,極端的甚至因為考試發揮失常而出現家暴,以至於長遠地影響家庭氛圍和家庭關係。家長在考試的前、中、後期,要始終陪孩子一起坦然面對各種情況和考試結果,讓孩子感受陪伴的溫情。做孩子心理的穩定器。
  • 兒童也有社交恐懼症?孩子膽小、怕人是表現,看看育兒專家的建議
    其實不然,教育專家針對此問題曾經建議:當孩子出現這種問題時,就是「社交恐懼症」的表現,這種順其自然在教育孩子時並不提倡,並且建議家長,如果發現孩子遇到這樣的情況,家長要認真幹預,科學指導才是正確的處理方法。
  • 開學初,幼兒心理疏導小妙招,推薦給家長閱讀
    在這個特殊時期,家長更需要做好自己及孩子的身心調適。為緩解家長和幼兒的心理壓力,提高心理免疫力,增強戰勝疫情的信心,幼兒園給家長和幼兒幾點溫馨的建議。 2、對於這次發生的疫情,幼兒還不能從科學的角度認識客觀事物。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其實不是特別清楚具體發生了什麼,他不知道這個病毒是什麼,不知道新型冠狀肺炎對我們有什麼影響。但家長如果表現得非常緊張不安,他們也會從中感受到,會隱約知道這是恐怖的事情。
  • 「後疫情」階段如何進行調適?心理專家給出建議
    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以來,人人都在承受一場嚴峻的生理和心理考驗。現在進入了「後疫情」階段,心理的考驗會顯得相對更加突出。在現階段和此後的一段時間裡,怎樣進行心理調適,北京兒童醫院順義婦兒醫院精神心理科主任崔永華給出了3點建議。
  • 家長如何幫助孩子面對哀傷?
    在疫情中親友家人的突發性死亡可能會徹底顛覆孩子心中那個純淨的世界,天空將會變得漆黑,星光也變成淚光。一、喪親後孩子會有什麼哀傷反應?很多成年人看到孩子哭了一會,又出門去玩了,甚至還會笑,便認為孩子不懂得哀傷。不!心理學研究早已揭示,有愛就會有哀傷。尤其是孩子和父母有著一種天然本能的依戀關係。
  • 不可掉以輕心 不必陷於恐慌:兒童已是肺炎易感人群 兒科專家支招...
    國家衛健委明確,兒童是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的易感人群。目前兒童沒有重症和死亡病例,感染後症狀較輕。在國家呼吸疾病臨床研究中心、國家兒童醫學中心和中華醫學會兒科學分會的指導和組織下,聯合兒科呼吸、感染和重症各方面專家,對兒童防護的關鍵問題進行解讀,解答家長心中的疑慮,消除不必要的恐慌。 兒科專家建議:不可掉以輕心 也不必陷於恐慌兒童感染的途徑有哪些?
  • 心理專家:12歲以下兒童慎看3D電影
    不過,有專家指出,小孩子看3D電影,如果不從醫學角度和心理角度加以考慮和正確引導,將對孩子的聽覺及心理產生一定的影響。  長時間看電影影響注意力  孩子的注意力因年齡段不同而有差別。一般情況下,5-6歲的孩子,注意力集中時間為10分鐘;7-8歲的孩子,注意力集中時間為15-20分鐘;8歲以上的小學生注意力集中時間為20-30分鐘;初中生、高中生的注意力集中時間為30-45分鐘。根據孩子注意力集中時間的長短,一般小學高年級以上學生,即12歲以上的學生,可選擇看3D電影,小於12歲的孩子,家長需謹慎。
  • 孩子的恐懼心理,不懂真相的爸媽常踩坑,娃越發害怕
    恐懼大多來源於以前負面的情緒,兒童會將這種情緒擴大化,還遇見相似情景的時候,就會激發恐懼的情緒。恐懼是一種本能,從某種意義上講,也是機體進行自我保護的一種措施。但是恐懼的堆積會對孩子心靈產生負面作用,當孩子出現害怕的時候,父母應該如何去做呢?
  • 杭州16歲花季少女消沉自殘,暑假裡這些心理問題家長要關注!
    經歷了超長寒假及短暫復學的兒童青少年群體,不免有一些情緒的失衡,據精神科專家描述,在這個暑假,浙大二院精神科門診就醫的兒童青少年人群較之前有顯著增加。有研究證實,14-21%兒童青少年人群的情緒障礙伴有自傷及自殺行為。在不久前的復學潮中,小麗的故事就十分具有代表性。
  • 兒童讀物中被爆有兒童不宜的內容,心理專家:孩子有可能會模仿書中...
    不僅如此,還有不少家長也反映不少兒童讀物中都有一些兒童不宜的內容,這其中就包括《裝在口袋裡的爸爸》、《淘氣包馬小跳》、《米小圈》、《狼王夢》等。兒童讀物中被曝有兒童不宜的內容《裝在口袋裡的爸爸》中被質疑的片段是這樣的:「我再也承受不住人們的白眼和冷嘲熱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