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害怕時,家長別只會說「別怕」,巧用3步消除孩子的恐懼心理

2020-12-22 好媽媽郝女士

文丨郝媽(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人所有,歡迎媽媽們轉發分享)

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因為各方面的能力和意識都還處於成長階段,所以經常出現恐懼或者害怕這樣的心理,是屬於非常正常的一種表現。而家長們在面對孩子這樣的情緒時,不是對孩子說一句簡單的「別怕」就可以了,更應該學會用科學的方式巧妙地幫助孩子消除這些恐懼心理。

美國心理學家對孩子經常產生的恐懼心理做過研究。他們發現當孩子年紀還小的時候,出現的恐懼心理會比大人想像的要複雜一些。比如他們在上廁所的時候會擔心馬桶裡突然有蟲子爬出來;睡覺的時候可能會有怪物找上門;上幼兒園的時候,擔心父母會就此拋下自己等。

孩子這些恐懼的範圍或許很多大人都難以想像,因為在孩子的世界裡,他們的內心不僅非常的敏感,而且想像力也異常的豐富,所以在生活中一些看起來非常普通的現象,也會成為激發孩子恐懼心理的源頭。

家長們如果想要幫助孩子克服這樣的恐懼心理,那麼就要先了解孩子產生這些恐懼心理的原因

01孩子產生恐懼心理時,背後常是這4種原因

1.與生俱來的膽小

孩子的性格天生就比較膽小,可能是受到遺傳因素的影響。作為家長,一定要了解這一點,並且要對孩子的膽小行為表示理解。

2.外界因素的影響和自身的二次加工

我們都知道,現在的網絡媒介,信息流十分豐富,孩子一天接收的信息量,可能比數十年前的成人一禮拜都多。自然而然裡面就包括了如暴力,恐怖,驚悚等信息。

而孩子在面對一些現象,比如說夜裡的樹枝陰影,電視劇上的某個畫面,或者和自己平時所見差異很大的物體(像是奧特曼裡的怪獸)等。自然就會產生恐懼的心理。

3.孩子在早期有心理陰影

孩子出生之後,他們的知識來源就是直接的經驗,因為在出生之後,他們只能夠通過親自感覺來認知世界探索事件。所以他們在還沒有感受到一些未知現象之前,產生恐懼的心理也是非常正常的。

比如一些孩子在年紀還小的時候,因為雷電驚嚇過度,留下了很大的心理陰影,等到他們漸漸的長大之後,如果再次遇到雷電的情況,內心的害怕程度可能就會越來越嚴重。

4.家長解決問題的方式不對

有一些家長在面對孩子的恐懼心理時,不僅不會去安慰孩子,反而會去責備孩子,以一種比較負面的方式來要求孩子克服恐懼。

這種方式不僅不能幫助孩子消除恐懼,反而會讓他們的恐懼心理變得越來越嚴重。所以父母們在幫助孩子克服恐懼心理時,一定要先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再採用適當的方式去幫助孩子解決。

作為父母尊重孩子情緒的表達是非常重要的。很多時候家長的安慰對於孩子來說就像是一劑良藥,不僅能夠幫助他們消除這種恐懼,還能給他們的心理帶來很大的撫慰。

因此,當家長們發現自家的孩子經常有恐懼或者是害怕的心理產生時,一定要用耐心的態度和正確的方法去陪伴他們,讓他們能夠及時地克服這種比較負面的情緒,以免對今後的成長造成影響。

02孩子害怕時,家長應該如何去做?3個方式比單純的說別怕更有用

1.用同理心去感受孩子的情緒

不僅是孩子會產生恐懼心理,即便是成年人很多時候也會產生一定的恐懼心理,所以家長們應該多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感受這種情緒,以同理心的方式和孩子進行交流,更深層次的了解到他們內心的真實想法

只有當孩子在恐懼的時候找到的依賴,他們的恐懼便會因為這種依賴漸漸的消失或者是減弱。

2.了解孩子恐懼的來源

想要解決問題,那麼就要找到問題的根源。而孩子經常出現恐懼心理時,家長不僅要幫助他們克服,同時也要了解孩子這種恐懼心理的根源。

只有掌握了根源,家長們才能更好地制定應對措施,才能下意識地去避免引發孩子這種恐懼心理的類似情形。

3.用放鬆的方式多陪伴孩子

家長在日常生活中的經常陪伴,不僅能夠讓孩子有越來越多的安全感,而且還能有效地降低他們產生恐懼心理的發生概率。

孩子如果經常生活在一種比較輕鬆的環境範圍,經常有家長耐心的陪伴,他們所產生的情緒大部分就會偏向正面,性格上也會更加的陽光與樂觀,很難再分出精力去產生恐懼。

對於還沒有成年的孩子來說,恐懼或者害怕都是一種非常正常的情緒表達,就如同他們在日常生活中表達自己的開心和快樂一樣。作為家長也應該理性地看待孩子這種恐懼的行為,很多時候除了對孩子說一聲「別怕」,以上這三種巧妙的方式,家長們也應該儘快的掌握。

因為這樣才能幫助孩子更好地克服恐懼心理,讓他們在生活中能夠更是多地感受到來自父母的安全感。

那麼各位家長們,你們面對孩子的恐懼心理時,一般選擇怎麼做?(配圖均源自網絡,侵刪)

育兒難題郝媽幫,家庭教育要學好,孩子健康身體棒,我是@好媽媽郝女士,幫你解決育兒小麻煩

相關焦點

  • 每次孩子說害怕,你只會用「別怕」安慰,根本沒用!試試這招
    同事說她3歲多的閨女晚上去廁所時,總會跟她說害怕一個人去,經常要帶著媽媽一起去。每次同事就安慰她說,沒事,這是在咱自己家,別怕。但這樣安慰沒什麼效果,孩子到了晚上還是自己不敢上廁所。有時候越跟她說別怕,她還更擔心、害怕。
  • 孩子說「我不敢」時,父母的第一反應很重要,別只會說別怕
    因為他們的生活常識不足,所以會對這些未知的事物產生那種非常恐懼的心理。不過隨著孩子年齡的不斷增長,他們對於這個世界也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後,這種現象可能就不會再發生了,那麼當孩子對於一件事情感到害怕恐懼的時候,家長的引導是非常重要的,家長們應該怎麼做呢?
  • 孩子膽小怎麼辦?家長說「別怕」並沒用,他更希望你能這樣做
    當孩子向父母表現出自己的恐懼時,卻經常得不到重視。父母雖然聽到了卻不以為意,總是以一句「別怕」來打發孩子。然而一句「別怕」就能消除孩子恐懼嗎?不,父母的不重視只會加重他內心的無助和惶恐。家長應該如何應對孩子害怕的問題?孩子害怕,家長一句輕飄飄的「不要怕」「別怕」顯然是不能解決問題的。家長應該積極應對,尋找方法消除他心中的恐懼,首當其衝,父母應當明白他恐懼的來源是什麼,再對症下藥。
  • 「媽媽我害怕」家長還在說「別怕」?應對兒童恐懼重在「尋規律」
    「媽媽我害怕」家長還在說「別怕」?前段時間,開心果媽媽的一位好友跟我抱怨:「我們家棗兒都2歲多了,連個兔子都不敢摸!看書、看動畫片的時候,對很多動物都很害怕。去遊樂場玩,很多項目都不敢玩。有一次煮了一條甲魚,孩子竟然嚇哭了!跟他說了多少次別怕,但就是不管用,我該如何引導?」
  • 寶寶特別害怕小動物,父母應循序漸進引導,幫助他們消除恐懼心理
    孩子為什麼會恐懼小動物1.父母經常用動物恐嚇當孩子不聽話時,很多父母會用一些小動物來對他們進行恐嚇,希望他們能夠停止錯誤行為。但是在這個過程中,有些動物可能會咬人、抓人等等,一旦發生這種情況,孩子們就會變得特別懼怕動物,時刻擔心他們是否會攻擊自己。所以在看到動物時,完全不敢靠近。3.周圍人的不良影響孩子們最初的意識,大多數來自身邊的人,比如說父母、親人、小夥伴等等。
  • 孩子對某樣東西的恐懼,可能源自「條件反射」,家長試試這樣做
    他哭著說,他看到狗對著人大叫而且咬人。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會對某些東西特別的恐懼。但是家長會覺得很困惑,也不知道為什麼孩子會這麼恐懼這些東西。實際上,孩子對某樣東西特別恐懼,有可能是源自「條件反射」。
  • 孩子為何厭學?潛意識性厭學或是成因,6步幫孩子消除厭學心理
    具有潛意識性厭學情緒的孩子在意識上能夠發現學習對自己的重要性,但在學習過程中卻出現一種矛盾心理,出現注意力不集中、學習拖延症及學習動機不足等現象,一些害怕上學的孩子甚至會出現心因性的軀體疾病,一到上學時間就身體不舒服,讓老母親們感到沒轍。
  • 孩子們對某些東西特別害怕?一個殘酷的生物學實驗告訴你真相
    起初,小艾伯特並不害怕這些事情,尤其是對於老鼠,little艾伯特非常喜歡他們,甚至用手觸摸他們;第二步:讓艾伯特和他的最喜歡老鼠呆在在一起裡,起初,小艾伯特仍然對老鼠感興趣。此時,約翰會在小艾伯特碰到老鼠的那一刻用錘子敲打懸掛的鐵棒,然後發出刺耳的聲音。一般情況下,周知嬰兒會被突如其來的聲音嚇壞並哭泣。
  • 孩子的恐懼心理,不懂真相的爸媽常踩坑,娃越發害怕
    每個人的童年記憶中,總會有恐懼害怕的事情。大部分的家長,在看見孩子有驚恐的表現時,總會撫摸頭部,並且帶著去看看,究竟恐懼的是什麼。孩子的想像力是非常豐富的,尤其是在接觸很多圖片和影像以後,就會情不自禁的將自己代入其中,就好像親身經歷了一般。
  • 孩子說害怕怪獸,媽媽別急著說怪獸都是假的,正確應對需要三步走
    晚上,在小區裡散步,聽到一個小女孩跟媽媽的對話:「媽媽,那裡好像有怪物,我害怕。」小女孩指著路邊的綠植說。「別瞎說,哪裡有怪物!世界上根本就沒有怪物。怪物都是假的。」媽媽給孩子解釋。然而,小女孩並不買帳,繼續怯生生地說:「就是有怪物,它躲在黑影裡……」這位媽媽的反應,其實大多數家長都有過。我也一樣。曾經當女兒說「我害怕,有怪物」的時候,我的第一反應就是「告訴她怪物是假的,不存在的」,然而,然而這麼說,基本是零作用。
  • 孩子做噩夢怎麼辦?家長別只說「不要怕」,可以試試這樣安撫孩子
    小孩子很有可能會「胡思亂想」,這時候孩子就會感到害怕,甚至夜晚會做噩夢,這個時候家長就不要只是一味地安慰孩子「沒事,不要怕」的話了。孩子晚上總是做噩夢,被嚇醒後大哭不止小雪這幾天總是做噩夢,有一次媽媽去喝水聽到了小雪自己在屋子裡嗚嗚地哭,媽媽還以為小雪在學校是被欺負了,結果一問原來是做噩夢了。
  • 孩子從小恐懼「某樣事物」?生物學實驗告訴你,這其實是條件反射
    第二步則是將嬰兒與小白鼠放在一個空間內,剛開始嬰兒還是非常喜歡小白鼠的,但是之後每當嬰兒觸碰到小白鼠的瞬間,約翰就會用鐵錘去敲擊鐵棒,發出刺耳的聲響,當孩子聽到這種聲音後,就產生了哭鬧的現象。緊接著多次重複這個過程,最後再讓孩子與小白鼠待在一起時,孩子就會非常排斥,並且恐懼小白鼠。
  • 這種方法可以消除孩子做噩夢的恐懼
    今天聽到一個消除孩子恐懼的一個方法,不知管用不管用。小孩子經常做噩夢,還經常從噩夢中被嚇醒,大哭大鬧到半夜,一家人都睡不好。家長可以嘗試用畫畫的形式,消除孩子的恐懼。如果孩子被噩夢嚇醒,父母可以詢問孩子做噩夢的場景。如果孩子是被怪物嚇醒,家長可以詢問怪物的具體形狀,父母根據孩子的描述,邊聽邊畫。怪物是長鼻子、大嘴巴,兩隻眼睛閃閃發光,還有一雙超大的耳朵,能煽起巨大的旋風,手裡還拿著一個巨大的兵器,揮舞起來天就黑了。
  • 孩子受驚嚇後如何安慰?一半以上的家長都不合格
    孩子害怕時,家長應該做出哪些的反應?又要如何正確引導孩子面對恐懼呢? 當孩子說「怕」時,你是哪種反應? 【輕描淡寫型】 「就一隻小螞蟻,這有啥好怕的呀?它又不咬人!」 「別怕,這裡一點都不高嘛!」
  • 孩子不願自己睡,是黏人還是膽小?父母做好3點,孩子越來越勇敢
    面對這種情況,不僅是別怕幾句簡單的言語就可以解決的。以下幾招教給家長消除孩子的害怕心理非常實用,注意收藏起來。 1.孩子害怕時及時接納 有研究表明,孩子在害怕以後會及時向最親近的人尋求幫助,如果媽媽及時接受孩子的求助,對會讓孩子更愛自己的媽媽。如果沒有接受的話,孩子會逐漸疏遠冷漠那個人。
  • 當孩子說害怕家裡的怪物……
    之前一篇文章《從孩子身上看到了兒時的自己》,我提到了孩子怕黑不敢一個人睡覺,群友們還一起討論了,其中一位心理諮詢師群友的發言還啟發了我們,讓我們放下與孩子恐懼的對抗。可巧,有人推薦了一本關於這個話題的繪本,於是我毫不猶豫地入手了,想著給孩子讀讀,順便以此來和他探討下這個話題。
  • 孩子的恐懼由何而來?約翰華生的殘忍實驗,印證了「條件反射」
    二:恐懼心理不利成長,危害不可小覷家長若是對孩子的害怕恐懼心理置之不理,很容易誘發孩子情緒和性格的質變,導致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陷入性格陷阱,影響將來的成就。孩子好奇心無窮,有了恐懼心理,容易阻礙孩子探索新事物的能力,面對恐懼落荒而逃。深深地打擊到自己的內心,產生逃避心理。孩子恐懼害怕的原因究竟是啥?
  • 日本小女孩玩恐怖箱上熱搜:面對孩子的恐懼,家長該怎麼辦?
    今天,就想跟大家聊聊關於如何克服孩子的恐懼這個問題。1.恐懼來源於未知現實中,很多小朋友都會有自己害怕的東西,有的害怕打雷,有的害怕黑暗,還有的會害怕一些大人無法理解的東西,比如我閨女,就很害怕家裡刷好的牆上一塊因為被她用手摳破了而呈現黑色的黑斑。
  • 孩子脾氣突然變犟怎麼辦?家長別「硬碰硬」,3步走學會以柔克剛
    很多家長養育孩子的過程中,大多會遇到一個情況,那就是孩子的脾氣突然就變得很犟,什麼事情都要和父母對著幹。如果是更加細心一點的家長,或許會發覺,這種情況一般發生在孩子2歲左右的時候。孩子脾氣突然變犟,大多是因為心理開始發育:①孩子進入自我意識覺醒階段2-3歲的孩子會初步覺醒自我意識,這個時候的孩子可以意識到自己是「一個人」,會向父母要求更多的「權力」,經常和父母的要求反著來。
  • 孩子老有負面情緒?家長巧用鐘擺效應,調控孩子情緒的「晴雨表」
    有些家長為了鍛鍊孩子學會堅強,培養孩子的冷靜與理性,會在孩子受到挫折或遇到問題的時候告訴孩子要學會控制不良情緒,遇事要冷靜。聽起來好像是為了孩子好,能夠變得更加懂事。但在這樣的教育方式下,如果孩子心情出現難過時,在第一時間會選擇的傾吐對象會是身邊的朋友而不是家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