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郝媽(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人所有,歡迎媽媽們轉發分享)
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因為各方面的能力和意識都還處於成長階段,所以經常出現恐懼或者害怕這樣的心理,是屬於非常正常的一種表現。而家長們在面對孩子這樣的情緒時,不是對孩子說一句簡單的「別怕」就可以了,更應該學會用科學的方式巧妙地幫助孩子消除這些恐懼心理。
美國心理學家對孩子經常產生的恐懼心理做過研究。他們發現當孩子年紀還小的時候,出現的恐懼心理會比大人想像的要複雜一些。比如他們在上廁所的時候會擔心馬桶裡突然有蟲子爬出來;睡覺的時候可能會有怪物找上門;上幼兒園的時候,擔心父母會就此拋下自己等。
孩子這些恐懼的範圍或許很多大人都難以想像,因為在孩子的世界裡,他們的內心不僅非常的敏感,而且想像力也異常的豐富,所以在生活中一些看起來非常普通的現象,也會成為激發孩子恐懼心理的源頭。
家長們如果想要幫助孩子克服這樣的恐懼心理,那麼就要先了解孩子產生這些恐懼心理的原因。
01孩子產生恐懼心理時,背後常是這4種原因
1.與生俱來的膽小
孩子的性格天生就比較膽小,可能是受到遺傳因素的影響。作為家長,一定要了解這一點,並且要對孩子的膽小行為表示理解。
2.外界因素的影響和自身的二次加工
我們都知道,現在的網絡媒介,信息流十分豐富,孩子一天接收的信息量,可能比數十年前的成人一禮拜都多。自然而然裡面就包括了如暴力,恐怖,驚悚等信息。
而孩子在面對一些現象,比如說夜裡的樹枝陰影,電視劇上的某個畫面,或者和自己平時所見差異很大的物體(像是奧特曼裡的怪獸)等。自然就會產生恐懼的心理。
3.孩子在早期有心理陰影
孩子出生之後,他們的知識來源就是直接的經驗,因為在出生之後,他們只能夠通過親自感覺來認知世界探索事件。所以他們在還沒有感受到一些未知現象之前,產生恐懼的心理也是非常正常的。
比如一些孩子在年紀還小的時候,因為雷電驚嚇過度,留下了很大的心理陰影,等到他們漸漸的長大之後,如果再次遇到雷電的情況,內心的害怕程度可能就會越來越嚴重。
4.家長解決問題的方式不對
有一些家長在面對孩子的恐懼心理時,不僅不會去安慰孩子,反而會去責備孩子,以一種比較負面的方式來要求孩子克服恐懼。
這種方式不僅不能幫助孩子消除恐懼,反而會讓他們的恐懼心理變得越來越嚴重。所以父母們在幫助孩子克服恐懼心理時,一定要先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再採用適當的方式去幫助孩子解決。
作為父母尊重孩子情緒的表達是非常重要的。很多時候家長的安慰對於孩子來說就像是一劑良藥,不僅能夠幫助他們消除這種恐懼,還能給他們的心理帶來很大的撫慰。
因此,當家長們發現自家的孩子經常有恐懼或者是害怕的心理產生時,一定要用耐心的態度和正確的方法去陪伴他們,讓他們能夠及時地克服這種比較負面的情緒,以免對今後的成長造成影響。
02孩子害怕時,家長應該如何去做?3個方式比單純的說別怕更有用
1.用同理心去感受孩子的情緒
不僅是孩子會產生恐懼心理,即便是成年人很多時候也會產生一定的恐懼心理,所以家長們應該多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感受這種情緒,以同理心的方式和孩子進行交流,更深層次的了解到他們內心的真實想法。
只有當孩子在恐懼的時候找到的依賴,他們的恐懼便會因為這種依賴漸漸的消失或者是減弱。
2.了解孩子恐懼的來源
想要解決問題,那麼就要找到問題的根源。而孩子經常出現恐懼心理時,家長不僅要幫助他們克服,同時也要了解孩子這種恐懼心理的根源。
只有掌握了根源,家長們才能更好地制定應對措施,才能下意識地去避免引發孩子這種恐懼心理的類似情形。
3.用放鬆的方式多陪伴孩子
家長在日常生活中的經常陪伴,不僅能夠讓孩子有越來越多的安全感,而且還能有效地降低他們產生恐懼心理的發生概率。
孩子如果經常生活在一種比較輕鬆的環境範圍,經常有家長耐心的陪伴,他們所產生的情緒大部分就會偏向正面,性格上也會更加的陽光與樂觀,很難再分出精力去產生恐懼。
對於還沒有成年的孩子來說,恐懼或者害怕都是一種非常正常的情緒表達,就如同他們在日常生活中表達自己的開心和快樂一樣。作為家長也應該理性地看待孩子這種恐懼的行為,很多時候除了對孩子說一聲「別怕」,以上這三種巧妙的方式,家長們也應該儘快的掌握。
因為這樣才能幫助孩子更好地克服恐懼心理,讓他們在生活中能夠更是多地感受到來自父母的安全感。
那麼各位家長們,你們面對孩子的恐懼心理時,一般選擇怎麼做?(配圖均源自網絡,侵刪)
育兒難題郝媽幫,家庭教育要學好,孩子健康身體棒,我是@好媽媽郝女士,幫你解決育兒小麻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