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對某樣東西的恐懼,可能源自「條件反射」,家長試試這樣做

2020-12-22 虎媽陪寶寶成長

文丨虎媽(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人所有,歡迎寶爸寶媽們轉發分享)

家長們有沒有發現,孩子或許有對某樣東西特別恐懼。比如電視劇裡的怪獸,現實中的雞,鵝,小鳥等。其實,可能都是源自於條件反射的一種。

------引言

我舅媽的兒子不知道為什麼小時候看見狗就會害怕得大哭,即使小狗沒有對著他大叫或者咬他。剛開始,我們都認為是他還小,膽子比較小。

但是後來發現,他對狗的害怕更加嚴重了。我們對此很不解,所以我們耐心、關愛地問他為什麼這麼害怕狗。他哭著說,他看到狗對著人大叫而且咬人。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會對某些東西特別的恐懼。但是家長會覺得很困惑,也不知道為什麼孩子會這麼恐懼這些東西。實際上,孩子對某樣東西特別恐懼,有可能是源自「條件反射」。

01一、孩子對某樣東西恐懼的原因

1、後天形成的條件反射

美國心理學家華生做過一個實驗——《小艾伯特實驗》:他讓小艾伯特和自己最喜歡的小白鼠呆在一起,但是呢,當小艾伯特在碰到小白鼠的時,他會用鐵錘敲擊東西發出刺耳的聲響,小艾爾伯特受到了驚嚇,然後他又重複了幾次這個動作。

這個實驗是反人道的

後來再讓小艾伯特在與小白鼠待在一起的時候,他會因特別的害怕小白鼠而大聲哭鬧。這個實驗告訴我們,孩子對某樣東西或者類似事物。恐懼,很可能是由於自身因刺激已經形成的條件反射。

2、先天遺傳因素

實際上,如果父母的膽子小或者特別害怕某些事物,那麼孩子在出生可能以後也會有與父母一樣的表現。例如,父母有一方害怕狗,那麼他的孩子也有可能會因為遺傳作用而變得害怕狗。

3家長不恰當的教育方式

小孩子在年幼時都會有些調皮,家長又往往束手無策,因為實在沒有辦法,所以會編一些恐嚇類的故事去使孩子聽自己的話。

有的家長甚至會用孩子害怕的事物恐嚇孩子,就僅是為了讓孩子變得聽話,卻不知這嚴重加劇了孩子對害怕的事物的恐懼心理。

02二、孩子的恐懼感持續存在會給孩子造成不利影響

首先,那可能會使孩子產生不良心理,影響孩子性格的發育,比如變得膽小懦弱、退縮等不良性格;其次,恐懼感持續存在,可能會使孩子變得焦慮,從而身體難以健康成長;最後,由於害怕某類事物造成不良性格,會進而阻礙他對新事物的探索,孩子會缺乏創新性與冒險性。

03三、面對孩子對某樣事物特別恐懼,家長應該這樣做

1家長應糾正自己的教育方式而不是為使孩子聽話去恐嚇孩子

家長用孩子恐懼的事物去恐嚇孩子,以為了達到孩子聽話的目的。孰不知,這種教育方式在一定程度上。給孩子造成了心理陰影。所以,家長們應該要糾正自己的教育方式,恰當引導,要把握住孩子的心理承受範圍。

2、家長應鼓勵並恰當引導孩子正確看待恐懼的某類東西

首先,家長應告訴孩子關於孩子恐懼的事物的特徵,比如說孩子怕兔子,你就告訴孩子,兔子其實是不會輕易咬人的而且兔子的毛摸起來很舒服的等兔子的特性。然後,家長應從正面去告訴孩子這類事物實際是不恐怖的,而且它還有可愛的地方。

最後,可以藉助視頻、圖片讓孩子看到這類事物的有趣及可愛之處,接著可以適當引導他接觸他恐懼的東西。

當然,不能強迫孩子去接觸。這樣,他可能會慢慢地走出陰影,從而消除恐懼感。

3、可以適當諮詢專業人員

家長們在試圖努力消除孩子恐懼感後,若仍然沒有得到好的反饋的話,那麼不要再對孩子繼續進行相關教育了,否則會造成更糟糕的結果。

這個時候,家長們可以適當地諮詢相關的專業人員,讓他們給你一些更好的方法。

04虎式總結

孩子對某些東西特別恐懼,那並不是沒有理由的,造成此類現象有許多原因,家長們應該學會冷靜分析。在分析之後,家長們應該要知道,這種恐懼感持續存在對孩子健康成長以及以後的發展是非常不利的,需要得到有效消除。

當然,以上這些建議及原因分析希望可以幫助家長們有效消除孩子對某類東西的恐懼感,從而幫助孩子形成健康的心理與促進孩子的健康成長。(配圖均源自網絡,侵刪)

本文由虎媽原創,歡迎關注,帶你一起長知識!

相關焦點

  • 孩子從小恐懼「某樣事物」?生物學實驗告訴你,這其實是條件反射
    聽鄰居說,他家小孩從小就懼怕帶毛的東西,比如毛絨玩具,或者是小貓小狗等寵物,剛開始時,孩子對毛絨事物的排斥的反應沒有引起家長的注意,但時隔十年,孩子依舊對帶有毛絨的事物感到恐懼。心理學家約翰華生曾做過這樣一個殘酷的生物實驗:又名「小艾伯特實驗」,這個實驗的殘忍之處在於對象是一個九個月大的嬰兒。第一步讓嬰兒去接觸一些未知事物,比如燃燒著的火焰,狗狗,或者是小白鼠,起初孩子對這些事物並不恐懼,對小白鼠也有著濃厚的興趣。
  • 孩子的恐懼由何而來?約翰華生的殘忍實驗,印證了「條件反射」
    成年人恐懼的戰爭,小女孩卻不怕,那麼恐懼一定不是與生俱來的。膽小不是天生的,那麼它到底從何而來呢?很多科學家在早些年就一直疑惑孩子的「恐懼」和「膽小」由何而來,但奈於人性的限制,他們無法用嬰兒和孩子來做實驗印證自己關於「恐懼情緒」的猜測。
  • 日本小女孩玩恐怖箱上熱搜:面對孩子的恐懼,家長該怎麼辦?
    當發現孩子害怕某樣東西時,家長首先要做的,是理解孩子的恐懼,畢竟恐懼來源於未知,而對年幼的孩子來說,這個世界上有太多他不了解的東西了。當發現孩子在害怕某樣東西時,家長應該做的就是鼓勵孩子,用言語或者行動,激勵孩子勇敢面對,邁出面向恐懼的第一步。可千萬別因為覺得好玩,就趁機在旁邊嚇唬孩子,這樣無異於火上澆油,一個弄不好給孩子留下心理陰影,說不定孩子以後就永遠害怕這樣東西了。
  • 孩子們對某些東西特別害怕?一個殘酷的生物學實驗告訴你真相
    如果在隨訪期間,孩子多次被狗嚇到,而家長對此沒有進行任何引導和控制,孩子會逐漸將對狗的恐懼從條件反射轉變為非條件反射,然後看到狗(即使是新生的沒有攻擊力的奶狗)也會有恐懼感。當孩子經常受到反覆條件反射的刺激時,這種意識就會深入到孩子的潛意識中,也就是說,只要看到類似的東西,孩子就會莫名其妙地感到害怕和害怕。
  • 孩子能看見「大人看不見的東西」,是真是假?科學解釋是這樣的
    很長時間以來我們身邊就流傳著這樣一種說法:小孩子的眼睛「乾淨」,能看到「大人看不到的東西」,很多家長對此都深信不疑。但從科學的角度來看,這樣的說法純屬「無稽之談」。今天我們就從另外一個角度,來探討一下這個問題,為什麼人們總認為孩子能看到一些「不乾淨的」、「大人看不到的東西」。
  • 早教奇人卡爾威特:打造孩子超強記憶力,家長可以這樣做
    父母都想孩子有超強的記憶力,我也不例外,看到最強大腦中的那些天才,我真希望我家孩子也是其中之一,為此我向不少人請教提升孩子記憶力的方法,最終還是早教奇人卡爾威特的方法最好用。可能很多人都好奇卡爾威特是誰?
  • 孩子害怕時,家長別只會說「別怕」,巧用3步消除孩子的恐懼心理
    而家長們在面對孩子這樣的情緒時,不是對孩子說一句簡單的「別怕」就可以了,更應該學會用科學的方式巧妙地幫助孩子消除這些恐懼心理。美國心理學家對孩子經常產生的恐懼心理做過研究。他們發現當孩子年紀還小的時候,出現的恐懼心理會比大人想像的要複雜一些。
  • 奇點大學|孩子上課注意力不集中怎麼辦?家長可以試試這樣做
    家長和孩子一起設定一個時間,比如10分鐘。在10分鐘裡孩子需要練習全神貫注做題目,遇到不會做的可以先跳過。10分鐘到了或是發現孩子注意力無法集中時,讓他起來動一動,或者伸個懶腰,1-2分鐘之後繼續下一個10分鐘。3.
  • 孩子做作業拖拉磨蹭?家長試試這5個方法,以後再也不用催了
    光催肯定是不管用的,試試這個5個方法,堅持一段時間就會有效果。1、整理孩子寫作業的書桌孩子的自制力本來就弱,注意集中的時間也短,因此父母要儘可能地為孩子提供無幹擾、無刺激的學習環境,書桌上除了必要的課本和學習用品外,與寫作業無關的物品都要撤離,儘量減少其他物品分散孩子注意力的可能。
  • 孩子遇到問題就哭,家長試試這樣做,可以培養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
    其實生活中太多這樣的例子了。孩子和小夥伴們在一起玩總是會發生這樣或那樣的問題,作為家長我們如何引導和教會孩子處理這些問題呢?最近在看一本幫助孩子解決衝突和與人相處技巧的書,是美國兒童心理發展學家默娜·B·舒爾博士著作的《如何培養孩子的社會能力》。作為父母都希望孩子在和小朋友相處的過程中能很好地融入進去,而不是魯莽的用暴力解決問題或哭著求助父母。
  • 孩子膽小怎麼辦?家長說「別怕」並沒用,他更希望你能這樣做
    文 | 兩口育兒(原創文章,歡迎個人轉發、分享)恐懼,大概是人們都本能地想要逃避,卻不得不面對的一種情緒了。每個人都會有害怕的東西,因此總會和恐懼這種情緒打交道。這種情緒在孩子那裡,就以「害怕打針」、「怕黑」、「怕打雷」等等情況表現出來。
  • 孩子做噩夢怎麼辦?家長別只說「不要怕」,可以試試這樣安撫孩子
    文/苗媽說育兒小孩子還小可能對於世界了解還不夠多,再加上好奇心和想像力比較豐富。小孩子很有可能會「胡思亂想」,這時候孩子就會感到害怕,甚至夜晚會做噩夢,這個時候家長就不要只是一味地安慰孩子「沒事,不要怕」的話了。
  • 孩子喜歡購買昂貴物品,家長別總是哭窮,聰明的父母會這麼做
    或許家長並不認為自己這麼做有什麼問題,可是自己的行為卻在潛移默化的影響孩子。經常在朋友圈炫富,喜歡和別人比較,自己已經習慣了這類行為,孩子自然也會喜歡和其他的孩子攀比。2.受到周圍環境的影響看到別人有某樣特別炫酷的東西,自己也會想要擁有。成人尚且如此,更何況是一個孩子呢?
  • 孩子懼怕看牙,家長這樣做孩子不哭不鬧
    可是,一聽到看牙,很多孩子都非常抗拒,尤其是有蛀牙的,聽到要拔牙,就又哭又鬧。但也有些孩子對看牙非常配合,一點也不害怕。孩子的表現與家長平時的教育方式是分不開的。家長怎樣做才能讓孩子不懼怕看牙?這個「家長四要四不要」是牙醫總結的經驗,非常實用,爸爸媽媽都看一看,學一學,孩子看牙不哭不鬧!
  • 孩子弄壞別人東西,「愚蠢」家長只會打罵賠錢,高明爸媽都這樣做
    讓孩子有規則感非常重要。我們要告訴孩子過馬路要遵守交通規則;在學校要遵守校規;讓他們做一個遵紀守法的公民。一次去逛超市,有個小孩子見到東西就亂摸,家長也沒制止。逛到了化妝品專區,媽媽認真地挑選化妝品,沒有顧上孩子。就在這時「哐當」一聲,孩子把一瓶價值不菲的精華水摔壞了。
  • 對付倔強的孩子,家長不能「硬碰硬」,可用「心理暗示」以柔克剛
    孩子倔強聽不進家長的勸解,跟孩子硬碰硬孩子就變本加厲的哭鬧,面對這樣油鹽不進很多父母都感到非常無力,想要從根源上解決孩子性格倔強的問題,家長需要先去了解孩子性格形成的原因,找準問題的源頭才有辦法"對症下藥"。
  • 孩子把別人東西弄壞,多數家長選擇道歉和責罵,聰明的家長怎麼做
    甚至有些家長不僅不教育自己家的孩子,還認為弄壞別人的東西沒什麼大不了的。或者有些家長看見自己的孩子做錯的事情,當場就打罵孩子,這樣的處理方式只會讓結果愈演愈烈。當孩子做錯事情之後,家長要引導孩子認識到錯誤並主動道歉。動輒打罵只會讓他們陷入不安和恐懼的情緒當中,而沒能靜下心來好好想想自己的錯誤。
  • 除了玩具,送孩子這6樣東西更適合,家長們「最佳禮物」選擇
    每一年也都有很多個節日,像是新年、兒童節、聖誕節,家長們都會給孩子準備喜愛東西。大多數家長往往最先選擇的永遠是玩具,其實送給孩子的禮物,不一定就非得是玩具,家長們可以送一些其它的禮物讓孩子獲得成長快樂。
  • 2021考研心理學複習:小阿爾伯特的條件反射實驗
    小阿爾伯特的條件反射實驗   1920年,約翰•華生(John Watson)和他之後的妻子羅莎莉·雷納(Rosalie Rayner)人為地誘發了一個11月大嬰兒的對特定動物的恐懼。他們把特定的動物——例如小白鼠——放在嬰兒的面前,同時在嬰兒背後敲擊鋼條發出響聲,從而讓他恐懼。
  • 孩子不想上學怎麼辦,家長應該這樣做!
    孩子不想上學的原因非常非常地多,有的孩子是因為家長對孩子的期望過高,導致孩子不想去上學;有的孩子是因為被學校的老師批評了,不想去上學;有的孩子是因為不喜歡某一個學科,不想去上學了;有的孩子是因為在學校受到欺負了,不想去上學……,只有家長找到孩子不想上學的真正原因,才能幫助到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