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付倔強的孩子,家長不能「硬碰硬」,可用「心理暗示」以柔克剛

2020-12-24 蕭蕭寶貝經

文章/蕭蕭

編輯/蕭蕭

最近總是聽同事說起自己家孩子多麼調皮,年紀小小脾氣卻很大,固執得要命,對某個玩具有想法一定要得到,想去哪玩就要父母馬上帶自己去,脾氣倔得像牛,只要家長拒絕了自己的請求就開始撒潑哭鬧耍無賴,有時礙於在公共場合只好答應孩子的請求,硬來對孩子不管用,一味順從又怕慣壞了孩子,這令同事非常苦惱,不知該如何處理家裡這個淘氣包。

孩子倔強聽不進家長的勸解,跟孩子硬碰硬孩子就變本加厲的哭鬧,面對這樣油鹽不進很多父母都感到非常無力,想要從根源上解決孩子性格倔強的問題,家長需要先去了解孩子性格形成的原因,找準問題的源頭才有辦法"對症下藥"。

孩子性格倔強的原因:

1、 父母的錯誤的行為示範

孔子曾說,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家長如果是一個性格溫和的人,那麼這樣的家長教育出來的孩子性格也不會太過暴躁,反之家長自身的性格就非常倔,做事總是獨斷專行,那也會在日常生活中給孩子造成潛移默化的影響。

2、 長輩過分的溺愛

現今多數家庭都只有一個孩子,獨生子女家庭一個孩子有四個老人跟自己的父母疼愛,尤其是老人對孩子肯定都是事事順從,這樣的教育方式之下,孩子很容易嬌蠻任性,總覺得別人應該順從自己,不達目的不罷休。

"教,上所施,下所效也。" --許慎

孩子的性格跟父母的教育有很大的關聯,父母的言行舉止孩子都有可能會去模仿,很多性格倔強的孩子並不是生下來就像一頭牛一樣不講道理,對孩子過分的溺愛才是讓孩子性格問題最大的禍源。欲改變現狀,家長不妨試試"心理暗示"教育。

什麼是"心理暗示"教育?

著名的心理學家巴普洛夫認為:暗示是人類最為簡單典型的一種條件反射。它是一種普遍存在的心理現象,也具有兩面性,積極與消極, 也就是在父母的暗示之下接受外界或者他人對自己的看法,對某件事情的觀念,或者說是接納別人的情緒,從而去判斷一件事情對自己的影響。

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需要發揮心理暗示的積極面作用,才能夠讓倔強的熊孩子變成聽話的乖寶貝。

"心理暗示"有什麼作用?

1、 能夠使人轉移注意力

一個孩子在小的時候被家長懲罰去刷牆壁,當他在刷牆的時候旁邊有個孩子在踢球,孩子也非常想要去踢球,這個孩子靈機一動表現出一幅刷牆是一件令人非常開心的事情,引起了男孩的興趣,男孩看到這個孩子前來詢問這個孩子在做什麼,並且要求要加入男孩刷牆的行列,最後孩子不僅有人幫助自己完成了懲罰還跟男孩一起踢了球,這個孩子就是以前的美國總統布希。布希用心理暗示讓男孩覺得,刷牆是一件有趣的事情,轉移了對踢球的注意力,讓男孩主動跟自己提出交換,達到自己的目的。

2、 幫助孩子重新塑造自己的行為

如果給孩子心理暗示,讓孩子對某項規則心生敬畏,孩子也會慢慢因為這樣的心理暗示去改變自己的行為,遵照規則來做事情。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思想是根基,理想是嫩綠的芽胚,在這上面生長出人類的思想、活動、行為、熱情、激情的大樹。

一個有自己個人思想的孩子,做起事來也會更加有自己的主見,家長需要善用"心理暗示"讓孩子的思想往正面積極的方向發展,儘可能讓孩子從被動接受教育變為主動改變自己的倔脾氣。

家長該如何運用"心理暗示"教育孩子?

1、 給孩子一個明確的是非觀念

倔強不聽話的孩子很有可能是因為對於規則沒有很好的理解,從小習慣了用哭鬧來達成自己的目的,並且屢試不爽,這樣的孩子是非觀念也是非常模糊的,所以家長想要改變孩子的性格首先要從孩子的觀念入手,獎懲分明幫助孩子明確規則的重要性,建立一個良好的是非觀。

2、 給孩子多一點耐心

看到鬧脾氣倔強撒潑的孩子,很多家長為了圖一時的省事,沒有太多的耐心給孩子,幾乎是為了能讓孩子快速平復情緒去答應孩子的請求,而不是耐心地疏導孩子的情緒跟孩子講道理,這樣孩子下一次也還是會用哭鬧的方式去解決問題。

3、 適當給孩子一些個人空間林格倫說,兒童需要管教和指導,這是真的,但是如果他們無時不刻和處處事事都在管教和指導之下,是不大可能學會自製和自我指導的。所以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家長需要給孩子一些個人空間讓孩子自己去思考創造,同時孩子也能夠感受到家長對自己的信任,親子間關係也會更進一步。

總結

一個孩子性格的形成跟他的家長密不可分的聯繫,當孩子出現性格方面的問題時,家長不妨先審視自己,做好自己的同時才能夠給孩子更好的教育,要儘可能用心理暗示中積極的一面去教育孩子,建立起一個正確的是非觀念,給孩子一些個人的空間,鍛鍊孩子獨立思考的能力,必要時給孩子一些引導,讓孩子改變倔牛脾氣。

(文章圖片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孩子脾氣突然變犟怎麼辦?家長別「硬碰硬」,3步走學會以柔克剛
    很多家長養育孩子的過程中,大多會遇到一個情況,那就是孩子的脾氣突然就變得很犟,什麼事情都要和父母對著幹。如果是更加細心一點的家長,或許會發覺,這種情況一般發生在孩子2歲左右的時候。孩子脾氣突然變犟,大多是因為心理開始發育:①孩子進入自我意識覺醒階段2-3歲的孩子會初步覺醒自我意識,這個時候的孩子可以意識到自己是「一個人」,會向父母要求更多的「權力」,經常和父母的要求反著來。
  • 孩子脾氣太「犟」怎麼辦?按這3步走才能以柔克剛,家長別硬碰硬
    家長可能會發現一種現象,孩子在2歲以後脾氣會越來越犟,越說越不聽,你叫他往東他偏要往西,故意和你唱反調,導致有很多家長管教不了孩子。如果採取強制的行為,家長又怕傷害到孩子的心,畢竟孩子還小不懂事。下面讓我們一起來看看父母應該如何做,才可以改掉孩子的「牛脾氣」吧!
  • 李玫瑾:家長向孩子「求助」,未必是壞事,教育也需「以柔克剛」
    隨著孩子慢慢地長大,陸先生發現了問題。今年兒子13歲了,孩子和自己就像一根拉緊的橡皮筋,自己越嚴格管教孩子,孩子越是倔強不愛聽自己講話。 李玫瑾教授建議家長,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孩子12歲的時候就可以向孩子示弱了,有時候家長的示弱不一定是一件壞事。 陸先生也回憶了一下自己的兒時記憶,自己和父親好像也是這樣互不遷就的父子關係。
  • 家有叛逆期的孩子,家長「硬碰硬」只會兩敗俱傷,這樣管教更有效
    首先,家長們要具體了解到底什麼是孩子的叛逆期?叛逆期也可稱為青少年處於心理的過渡期,其自我意識日益增強,渴望獨立,並迫切希望擺脫成人(尤其是家長)的監護。他們十分反感父母把自己當小孩,覺得自己已經是個大人了。所有的決定都要自己來做就可以了。
  • 《道德經》:以柔克剛,四兩可以撥千斤
    道家主張以無為實現大有作為,以弱制強,以柔克剛,力求一種潛默化的渲染,而不是大張旗鼓地影響,這就給我們提供了一種非凡的做人方法——以四兩之柔弱,巧妙地、不知不覺地撥動十斤之剛強,不聲不響間掌控一切。道家所謂的「四兩撥千斤」是一種深邃奧妙的哲學理念,體現出至高的思想境界。
  • 孩子越管越叛逆,父母如何避免「海格力斯效應」家長要懂以柔克剛
    2、處於叛逆期的孩子愛和家長對著幹孩子在兩周歲和四周歲之間會出現一個叛逆期,這種情況是比較常見的幼兒叛逆期,這個時期的孩子對爸媽的批評十分敏感,反應比較強烈。有些孩子甚至看到爸媽一個不友好的眼神就會變得很生氣,要問清楚爸媽剛才用那種眼神來看自己是什麼意思,當爸媽批評孩子時,孩子還會頂嘴,跟家長對著幹,這些都是幼兒階段叛逆期的表現形式。
  • 乖寶寶變身「小惡魔」,對付敏感期、叛逆期的孩子,家長該怎麼辦
    孩子的成長有兩個很關鍵的階段,一個是3歲左右的「第一反抗期」,另一個是11-15歲左右的「第二反抗期」,也就是青春期,這兩個階段的孩子都是有些「不可理喻」的。家長必須首先接納孩子的叛逆,要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引導他表達出來,有意識的讓他自己做可以做的事情。而不是一味的指責孩子,讓孩子聽話。當然也不能一味的寬容,還是要有是非觀念的。
  • 柔性思維,以柔克剛
    這項運動要求運動員避開對手的鋒芒,不和對方硬碰硬,而是以巧取勝,利用對手的體能和力量,借力打力,擊敗對手從而獲勝。柔道通過以柔克剛,使體重處於劣勢的一方,也能有機會戰勝體重優於自己的對手。以柔克剛、以弱勝強,在古代的寓言故事中也有體現。風和太陽都覺得自己的力量大,誰也不服對方,於是決定打賭比賽。
  • 期末了,孩子卻突然不想上學!家長該怎麼辦?心理老師支招
    我把這些問題收集整理,給我院的心理老師,請她們為家長解答。 本次問題回答老師 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田紹豔▼ 安全感對孩子很重要,3歲左右的孩子每15分鐘就要看到爸爸媽媽,要和陌生人呆一整天,你讓孩子怎麼愉快的接受呢? 家長也提到孩子說『上學時間太長了』,由於上半年基本都和家長呆在一起,加上一年級的上學時間比幼兒園長,孩子可能很缺乏安全感。
  • 孩子突然變得叛逆,家長警惕「海格力斯效應」,巧用3招輕鬆化解
    像這樣孩子突然變得叛逆的情況,多半是「海格力斯效應」在作祟。這幾類家長,往往會讓孩子出現海格力斯效應李玫瑾曾經講過,孩子的言行舉止是反映父母的一面鏡子,在孩子小的時候是一張白紙,無論父母想怎麼樣畫都可以。
  • 武漢有女生跳樓了,面對沉溺網路遊戲的孩子,家長如何是好?
    尤其是這一次因為新冠疫情,學校不得不選擇網課教學,更讓孩子長時間佔有和使用手機變成了現實,也讓不少孩子得以打著上網課的幌子,幹著玩網路遊戲的勾當。因此,家長必須與孩子約法三章,商定合理的手機使用規則,什麼時候用,什麼時候不能用;能用手機做什麼,不能做什麼;遵守了有什麼獎勵,違犯了有什麼處罰……越詳細越好,以便把手機使用權掌握在家長手中。
  • 家長千萬不能小看孩子的自卑心理
    長期以往,孩子的語言能力得不到鍛鍊,自卑感在孩子的心中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愈發強烈,導致孩子的語言系統不能正常發展。2、過分聽話,沒有主見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聽話,但有的孩子過分聽話也讓家長很苦惱。其實,這是孩子自卑的一種表現。自卑的孩子通常會抑制自己內心的想法,害怕自己的想法得不到認可。
  • 美國「羅森塔爾效應」證明,優秀的孩子,都是家長誇出來的
    這些都是很重要的心理暗示,學生們自然都能接收老師的這些暗示,再不斷地暗示自己「我就是最優秀的」。慢慢的,他們真的變成了最優秀的學生。「羅森塔爾效應」告訴了我們心理暗示的重要性、鼓勵表揚的重要性。作為父母,我們要把這個結論應用到教育孩子中,因為父母的誇獎可以給孩子很多好的心理暗示,從而促使孩子進步。家長的誇獎能夠讓孩子產生哪些心理「暗示」?
  • 不要給孩子「亂扣帽子」,家長應該知道,貼標籤會影響孩子性格
    隨著孩子長大,他們有自己的想法。他們學會了把很多話藏在心裡,不跟父母說話。如果大人想知道孩子們的煩惱,他們就得繞圈子把孩子的心聲問出來!其實有時候大人的話很有殺傷力的時候,雖然我心裡知道是為了孩子好,孩子還是會有選擇地屏蔽一些內容。
  • 羅侯是真的殺不死,無我之境太「bug」,只有以柔克剛能對付他了
    如來攻擊最強的招式都殺不死羅侯,現在如來明白帝釋天為什麼會失敗了,想要戰勝羅侯就不能和他硬碰硬,這樣做只會讓羅侯變得更加強大。如來是天界中少有的智慧型天神,實力強大的同時又擁有敏捷的思維,此時如來準備用另外一種方式來對付羅侯。能擊敗羅侯的方式就是以柔克剛,既然硬碰硬打不過羅侯,那就用睡意禪來和羅侯較量。
  • 中高考前,家長如何成為孩子的「神隊友」?家長學校送出7個心理貼士
    中考、高考臨近,考生們爭分奪秒、緊張備戰,焦慮情緒不斷上升,家長們似乎也緊繃著一根弦,一點也不敢掉以輕心,甚至比孩子表現得還要緊張、焦慮,家長如何調整好自己的心態,為孩子加油助力?6月7日,在上海家長學校的直播課堂上,同濟大學心理健康教育與諮詢中心副教授姚玉紅、崇明區教育學院高級心理教師姜企華送出了7個心理小貼士,希望家長和孩子一起「闖關」,度過這段考試的關鍵時期,做孩子的「神隊友」!
  • 【心理】高中學生有厭學心理作為家長該怎麼辦!
    現狀 高中是很多孩子的重要轉折點,但是這個年齡的孩子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心理問題,這些問題已成為擺在家長和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項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尤其是厭學心理....
  • 家長們的困惑:我家孩子需要做智力測試?
    困惑當然,模稜兩可的答案總是不能讓愛子心切的家長們滿意。一些家長仍然會有這樣的困惑。比如:我家孩子學習很努力,成績也不錯,但在日常生活中總是顯得有些遲鈍。一些家長會得到來自學校老師的反饋,說孩子在學校有異常的行為舉動,比如上課躁動不安分、不遵守課堂紀律,課下表現衝動,做事不顧及後果、憑一時興趣行事,經常和同學發生衝突等等。像這樣的情況,更多的是心理障礙。
  • 孩子懼怕看牙,家長這樣做孩子不哭不鬧
    可是,一聽到看牙,很多孩子都非常抗拒,尤其是有蛀牙的,聽到要拔牙,就又哭又鬧。但也有些孩子對看牙非常配合,一點也不害怕。孩子的表現與家長平時的教育方式是分不開的。家長怎樣做才能讓孩子不懼怕看牙?這個「家長四要四不要」是牙醫總結的經驗,非常實用,爸爸媽媽都看一看,學一學,孩子看牙不哭不鬧!
  • 孩子挨批時慣用的招式,媽媽別輕易中招,要這樣來一一擊破
    2、撒嬌耍賴,努力搪塞過去有倔強不願意低頭的小孩,就有會撒嬌耍賴逃脫懲罰的小孩。這一類的孩子受到父母的批評之後,並不會跟父母硬碰硬,而是選擇抱住父母的大腿,或者拉住父母的手,直接向父母撒嬌,努力岔開話題,將這件事情搪塞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