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蕭蕭
編輯/蕭蕭
最近總是聽同事說起自己家孩子多麼調皮,年紀小小脾氣卻很大,固執得要命,對某個玩具有想法一定要得到,想去哪玩就要父母馬上帶自己去,脾氣倔得像牛,只要家長拒絕了自己的請求就開始撒潑哭鬧耍無賴,有時礙於在公共場合只好答應孩子的請求,硬來對孩子不管用,一味順從又怕慣壞了孩子,這令同事非常苦惱,不知該如何處理家裡這個淘氣包。
孩子倔強聽不進家長的勸解,跟孩子硬碰硬孩子就變本加厲的哭鬧,面對這樣油鹽不進很多父母都感到非常無力,想要從根源上解決孩子性格倔強的問題,家長需要先去了解孩子性格形成的原因,找準問題的源頭才有辦法"對症下藥"。
孩子性格倔強的原因:
1、 父母的錯誤的行為示範
孔子曾說,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家長如果是一個性格溫和的人,那麼這樣的家長教育出來的孩子性格也不會太過暴躁,反之家長自身的性格就非常倔,做事總是獨斷專行,那也會在日常生活中給孩子造成潛移默化的影響。
2、 長輩過分的溺愛
現今多數家庭都只有一個孩子,獨生子女家庭一個孩子有四個老人跟自己的父母疼愛,尤其是老人對孩子肯定都是事事順從,這樣的教育方式之下,孩子很容易嬌蠻任性,總覺得別人應該順從自己,不達目的不罷休。
"教,上所施,下所效也。" --許慎
孩子的性格跟父母的教育有很大的關聯,父母的言行舉止孩子都有可能會去模仿,很多性格倔強的孩子並不是生下來就像一頭牛一樣不講道理,對孩子過分的溺愛才是讓孩子性格問題最大的禍源。欲改變現狀,家長不妨試試"心理暗示"教育。
什麼是"心理暗示"教育?
著名的心理學家巴普洛夫認為:暗示是人類最為簡單典型的一種條件反射。它是一種普遍存在的心理現象,也具有兩面性,積極與消極, 也就是在父母的暗示之下接受外界或者他人對自己的看法,對某件事情的觀念,或者說是接納別人的情緒,從而去判斷一件事情對自己的影響。
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需要發揮心理暗示的積極面作用,才能夠讓倔強的熊孩子變成聽話的乖寶貝。
"心理暗示"有什麼作用?
1、 能夠使人轉移注意力
一個孩子在小的時候被家長懲罰去刷牆壁,當他在刷牆的時候旁邊有個孩子在踢球,孩子也非常想要去踢球,這個孩子靈機一動表現出一幅刷牆是一件令人非常開心的事情,引起了男孩的興趣,男孩看到這個孩子前來詢問這個孩子在做什麼,並且要求要加入男孩刷牆的行列,最後孩子不僅有人幫助自己完成了懲罰還跟男孩一起踢了球,這個孩子就是以前的美國總統布希。布希用心理暗示讓男孩覺得,刷牆是一件有趣的事情,轉移了對踢球的注意力,讓男孩主動跟自己提出交換,達到自己的目的。
2、 幫助孩子重新塑造自己的行為
如果給孩子心理暗示,讓孩子對某項規則心生敬畏,孩子也會慢慢因為這樣的心理暗示去改變自己的行為,遵照規則來做事情。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思想是根基,理想是嫩綠的芽胚,在這上面生長出人類的思想、活動、行為、熱情、激情的大樹。
一個有自己個人思想的孩子,做起事來也會更加有自己的主見,家長需要善用"心理暗示"讓孩子的思想往正面積極的方向發展,儘可能讓孩子從被動接受教育變為主動改變自己的倔脾氣。
家長該如何運用"心理暗示"教育孩子?
1、 給孩子一個明確的是非觀念
倔強不聽話的孩子很有可能是因為對於規則沒有很好的理解,從小習慣了用哭鬧來達成自己的目的,並且屢試不爽,這樣的孩子是非觀念也是非常模糊的,所以家長想要改變孩子的性格首先要從孩子的觀念入手,獎懲分明幫助孩子明確規則的重要性,建立一個良好的是非觀。
2、 給孩子多一點耐心
看到鬧脾氣倔強撒潑的孩子,很多家長為了圖一時的省事,沒有太多的耐心給孩子,幾乎是為了能讓孩子快速平復情緒去答應孩子的請求,而不是耐心地疏導孩子的情緒跟孩子講道理,這樣孩子下一次也還是會用哭鬧的方式去解決問題。
3、 適當給孩子一些個人空間林格倫說,兒童需要管教和指導,這是真的,但是如果他們無時不刻和處處事事都在管教和指導之下,是不大可能學會自製和自我指導的。所以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家長需要給孩子一些個人空間讓孩子自己去思考創造,同時孩子也能夠感受到家長對自己的信任,親子間關係也會更進一步。
總結
一個孩子性格的形成跟他的家長密不可分的聯繫,當孩子出現性格方面的問題時,家長不妨先審視自己,做好自己的同時才能夠給孩子更好的教育,要儘可能用心理暗示中積極的一面去教育孩子,建立起一個正確的是非觀念,給孩子一些個人的空間,鍛鍊孩子獨立思考的能力,必要時給孩子一些引導,讓孩子改變倔牛脾氣。
(文章圖片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