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辯證思維 | 情緒調節 | 人際溝通 | 正念放鬆
點擊上方關注,一起學習成長。
也許你的童年環境不斷地忽視、輕視、否認、懲罰個人的情緒表達,並且不把個人的情緒表達「當回事」。
例如,「你總是反應過度,這有什麼好難過的,你太脆弱了」。
久而久之,我們習得了使用問題行為(要麼情緒升級、要麼關閉自我)來應對自己的情緒,現在的你內心感到很痛苦。
沒關係,在這裡,我們將分享新的接納和改變情緒的方法。
從此,改寫舊的人生腳本,踏上少有人走的路,開啟心智成熟的旅程。
今天,我們就來聊聊如何挖掘深層次的情緒感受,勇敢面對內心深處恐懼的部分,拓寬生命的地圖。
事情發生之後,我們如何回應是重要的。
有的人一生都選擇逃避,於是她的生命地圖越來越窄,有的人敢於直面內心的恐懼,於是拓寬的生命地圖。
因此,事情發生之後,尤其是遇到挫折,我們內心是如何反應的,在那些面對和逃避的分岔路口選擇面對,這樣人生的道路會鋪開。
接下來,我們來從無望、憤怒、羞恥和恐懼幾個部分來談談,當這些感受是一種逃避時,背後掩蓋了什麼。
有過童年創傷經歷的人,例如父母較自我,用憤怒來控制你滿足他的需要。會形成情緒調節的不良。
1.憤怒
大部分憤怒的反應掩蓋了潛在的傷害或無力感。
當人們憤怒時,會想到更多憤怒的念頭,一個技巧是從1數到10,另一個技巧是儘早意識到並表達上升的核心憤怒。
人們也可能將憤怒作為一種方式來阻擋來自其他感受的壓力和痛苦。感到憤怒會消除對其他感覺的認識,比如恐懼或傷害,這些感覺可能比憤怒更讓人不舒服。
一個人在受到批評或拒絕時,會感到受傷,會認為這種情況是不公平的,並斷定對方的做法是錯誤的。
憤怒也會瞬間抹去內疚、抑鬱和不值得的感覺;與其感到內疚或不值得,不如指責或批評對方。
對於童年創傷經歷的人而言,常常已經內化為自我價值感不高,充滿恐懼,這樣的羞恥,在他們遇到批評或者被拒絕時,就會爆發憤怒。
而實則這樣的憤怒把其他人推的越來越遠。
所以,如果發現自己不健康的憤怒是因為內在羞恥和恐懼,那麼還是在羞恥和恐懼上做工作。
當人們未完成自己所做的事情或感受而對自己生氣時,這種類型的次生憤怒通常採取敵對的自我批評的形式。
生自己的氣通常會導致進一步的羞恥、失敗、內疚或抑鬱的感覺。人們可能會因為感到沮喪、需要或恐懼而對自己生氣。在這些情況下,他們需要繞過這種憤怒,而關注自己的核心感受。
責備自己「沒有主見」,覺得自己很幼稚,無法拒絕別人的要求或請求。這種憤怒其實掩蓋了一種核心的不安全感。與其把注意力聚焦在她的憤怒上,不如說去探索她對不同意的恐懼和她對感覺與他人聯繫的需要。
健康的憤怒是從現在開始,表達自己需要什麼,不能接受什麼。嘗試著溫和而堅定的建立自己的底線。這有助於幫助自己建立安全感。也是愛自己的開始。愛就是給自己一份安全感。
2.沮喪
不健康的沮喪是陷入了我失敗了,得不到我想要的東西,感到灰心和失望。這個狀態有可能會泛化,在其他很多事情上我們都會停止嘗試。
健康的沮喪是告訴自己,該調整策略了。
3.無望
不適應的無望整個生命狀態陷入絕望,對未來有一種徒勞無功或厄運的感覺,失敗或認命的情緒佔主導地位。
無望是一個沒有希望的狀態,伴隨著「我什麼也改變不了」的無助感和對自我缺乏信心,無法應對這種情況。
此外,還可能會有感覺到自己渺小、窒息、麻木、無法動彈或被困住。它使人陷入困境,像是被困住了,發愁,而沒有行動。
合適的無望是告訴人們什麼時候努力已經沒有用了,應該放棄了。
4.悲傷
悲傷意味著喪失,不合適的悲傷,是對挫折的掩飾,悲哀是對無力的憤怒感的反應。
當人們感到憤怒但又無力讓自己的憤怒得到傾聽時,往往會長期陷入傷害、受害和悲傷之中,這時會出現無助的眼淚。
進入悲傷,意味著人們放棄了努力,人們可能會對損失感認命,「有什麼用呢,努力也沒有用」。
面對不健康的悲傷,就是要看清楚是否在迴避內心的憤怒和無助。
健康的悲傷則是一種對喪失的放棄,而不是對還有機會改變的無助的逃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