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死而生——我修的死亡學分》:人生下半場,我們拼什麼?

2020-12-14 小考拉俱樂部

李開復的《向死而生——我修的死亡學分》,講述了他罹患癌症的心路歷程以及對人生的重新定位和思考。

褪去這些虛名與成就,你的人生還剩下些什麼?

拿到這本書,第一眼就被這個問題吸引,然後,開啟了寧靜的閱讀時光。

對李開復來說,前半生可謂順風順水,天之驕子,前途無量,事業有成,家庭美滿,是大家心中的「青年導師」、「創業教父」。

一直以來,他篤信且奉行不輟的人生信念是:做最好的自己、世界因你不同!他總是鞭策自己追求最有價值的人生,要讓自己有限的生命發揮最大的效益。

然而,2012年末的一次健康檢查,一下子讓他被迫停下腳步,開始修死亡學分。

等醫生宣布他已經患淋巴癌第四期,腹部有二十幾個腫瘤,情況不樂觀的時候,他才第一次深刻體驗到健康的可貴。

化療結束後,他開始謹遵醫囑,改變生活方式,開始了每周至少兩次的運動。

在經歷了與死神擦肩而過的震撼之後,李開復先生體會,這樣的人生才是沒有遺憾的人生:(1)擁有健康;(2)創造「難忘時刻」;(3)盡力做好自己,不必改變世界;(4)活在當下。

他不再斤斤計較事事是否有意義,不再一味追求高效率,而是放慢腳步,重新審視自己的墓志銘,不在乎多年後多少人記得他,只願身邊的人能感受到他的溫暖與愛。

平凡如你我這樣的人,或許也是每天奔波在上班的路上,不注意飲食,不注意休息,不在意身體是否吃得消,從沒想過有天會生病。

等到哪天,我們的身體對我們發出抗議,各種疾病不請自來的時候,又會後悔莫及。或許,真的只有親自經歷過一次病痛,才能真正意識到健康的可貴吧。

每個人一生的終點都是死亡。你賺再多的錢,創造再多的價值,也生不帶來,死不帶去。所以, 再忙也不要太虐待自己,給自己時間感受當下的美好,多創造「難忘時刻」,讓每一天都成為最好的一天。人生下一場,我們除了拼事業,也要拼健康。

另外,真的很羨慕李開復和他妻子的愛情呢。他的妻子沒上過班,沒經過社會歷練,出門不認路,生活中有點迷糊。或許,她不夠完美。但在他眼裡,她是最接近上帝親手創造的「真人」。在病中準備遺囑時,回顧一生,他驚覺自己最珍貴的資產就是他的妻子。

他深情地寫道:或許我永遠無以回報她的付出,但我會用一輩子的時間來努力。(I may never be able to repay her,but fortunately,I have a lifetime to try.)

相關焦點

  • 薦書|這部小說告訴我們:人生就是向死而生
    尼採說:「人註定死亡,所以人生就是一場悲劇,但即使這樣,我們仍要快樂的將它演完。」麥家說:「人生就是向死而生,我們註定孤獨,也註定堅韌。去年因為《人生海海》大火的麥家,帶來了他的另一部代表作——《風聲》。
  • 《我與地壇》| 我與地壇,向死而生
    「要是有些事我沒說,地壇,你別以為是我忘了,我什麼也沒忘,但是有些事只適合收藏。」《我與地壇》是史鐵生在2012年出版的散文集,全書共收錄了11篇文章,是史鐵生文學作品中充滿哲思又極為人性化的代表作之一。
  • 《挪威的森林》:向死而生,才是真正的生
    死亡是人類永恆的主題,常常讓人感到恐怖和深沉,但是卻是每一個人都必須面對的。村上春樹在《挪威的森林》一書中闡述了自己對死亡的獨特見解,讓我們對死亡有了一種全新的認識。死不是生的終結,而是生的一部分,向死而生,才是真正的生。這本書始終瀰漫著孤獨和寂寞,也不乏對性的描寫和解讀,但我並不認為這很低俗。
  • 面對死亡,逃避或恐懼是無效的,最好的辦法是:向死而生!
    有些人歌頌生命,有些人歌頌死亡,比如詩人狄金森、作家莫迪亞諾、《少女與死亡》的作者圖尼埃爾,以及昆丁·塔倫蒂諾的暴力美學電影。不僅西方如此,東方亦如此。對於死亡,孔子認為先把勝過好,然後才是死,所以他說「未知生焉知死」。
  • 《尋夢環遊記》:向死而生,用死亡「追問」生命的意義
    」「不吉利的」這些想法,在我們幾千年的文化傳統裡根深蒂固,我們所受的儒家教育也是:未知生,焉知死?這一期看得我心情異常沉重,沉重的不是親戚朋友的離去本身,畢竟生老病死是世間常態,誰都無法避免;沉重的是我們無論是長到多大,都從來沒有做好過這方面的準備,我們因為完全避諱對「死亡」的思考,等它真正來臨時,甚至我們都不知道怎麼樣去真正面對和接受逝者的離開。還是那句話:中國從古至今都沒有過真正的死亡教育。
  • 《檸檬桌子》:向死而生,在生命的盡頭探尋人生的意義
    03 向死而生,在生命的盡頭探尋人生的意義每當我重刷《回憶積木小屋》,我都會因老人面對死亡和回憶以往幸福生活的畫面轉換而痛心。孤獨的世界總是那麼痛苦,用幸福來作對比的孤獨,更是觸碰到我們所有人的內心的痛點。死亡和孤獨是我們無法逃避的現實。
  • 暗黑勵志文案‖誰不是拼盡一兵一卒向死而生
    人生就是這麼殘酷現實,沒有誰的成功是輕而易舉的,那些雲淡風輕的背後,誰不是拼盡一兵一卒,向死而生。請相信上天的旨意,發生在這世界上的事情沒有一樣是出於偶然,終有一天這一切都會有一個解釋。我不是天生的王者,但我的血液裡流淌著不讓我低頭的血液。好運藏在努力裡,先努力讓自己發光,對的人才能迎著光而來。
  • 我們該如何理性地看待生與死
    對此,我十分贊同,討論生與死的問題,首先便是無比珍惜生命。生命是上天的禮物這一點也不錯,每個人來到這個世界的時機剛好,哪怕是一粒塵土,一毫秒的偏差都會讓你無緣降臨。死亡相比起來,就容易許多,時時刻刻都有可能到來。既然生命如此珍貴,那順著時間的軌跡一路下來再煙消雲散應該是正常的人生,但為什麼有那麼多人在生命的中途就選擇離開,尤其是那些主動離開的?
  • 「生不能由我,死一定要由我」:面對死亡,什麼才是最好的告別?
    01////「生不能由我,死一定要由我」死,向來是中國人忌諱的一個詞,彭小華卻從來沒有談論這個詞的禁忌。生命對死亡最早的印象是在兩歲。那是1969年初夏,吃杏子的時節。父親在成都工作,她和母親還有哥哥一起寄居在樂山夾江縣的農村。家附近就是成昆鐵路。
  • 《龍嶺迷窟》完美收官:向死而生的鷓鴣哨,配得上「驚豔」二字
    01 如果知道死亡時間,人生會不會不一樣史鐵生的《《病隙碎筆》:我經由光陰,經由山水,經由鄉村和城市,同樣我也經由別人,經由一切他者以及由之引生的思緒和夢想而走成了我。因為科比和鷓鴣哨都是向死而生的人。「向死而生」是由德國哲學家馬丁·海德格爾在他的著作《存在與時間》中提出來的。海德格爾認為,我們從出生開始,便向著死亡而去。死是一種過程。從出生開始到死去的中間過程,就叫做死。人所經歷的每一天、每一分鐘、每一秒鐘,都是一個走向死的過程。
  • 《天堂的張望》:一個七歲小女孩的向死而生,催人淚下
    看了電影《天堂的張望》,突然想到了馬丁·海德格爾提出的生死概念:生命意義上的倒計時法—「向死而生」。在《北京遇上西雅圖之不二情書》裡,秦沛飾演的林平生就上演了這樣的戲碼,只是,那是人到了一定歲數看透一切的坦然,讓人感動,但並不惋惜。
  • 怎麼理解當生則生,當死則死
    很多人不解,為什麼豆豆要安排芮小丹的死亡,有三層意義:第一,芮小丹非死不可,因為死了才是天國的女兒。第二、芮小丹自殺背後的邏輯,是找到自己歸宿並救贖靈魂,她很清楚自己生死對於自己認知的差別,永恆和死亡無二分別。第三、境界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不是可以幹預和操控的行為,遙遠的救世主之所以遙遠是我們看不清楚神光環背後的真相,極力和奮鬥。
  • 天地孤鴻,向死而生——讀魯迅《野草》有感
    《野草》中的這些讓人似懂非懂的故事,正是他面對痛苦人生、超脫痛苦人生的一種詩意的表達。在每一個孤寂的夜裡,他脫去了所有面具,寫出了屬於他自己的獨特的生命體驗和人生感悟,讓我們感受到了一個孤獨的魯迅,一個絕望的魯迅,一個矛盾的魯迅。正如《野草題辭》中所說:「當我沉默著的時候,我覺得充實;我將開口,同時感到空虛。」
  • 留學生不知道的國內修學分優勢|LIGHT平臺
    LIGHT國際學分課程平臺許多人的概念中,留學生的繁瑣只有大學前的各種申請與諸多考試,一旦邁入了大學殿堂,美好的留學生活就會來擁抱你。但實際情況卻大相逕庭,在很多留學生中,畢業壓力讓他們喘不過氣,而經濟壓力也讓很多家庭不堪負重。
  • 「我想要美麗地活下去」―――向死而生的太宰治
    「我想要美麗地活下去」―――向死而生的太宰治 2020-06-21 08:0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6年僅修得6學分未被退學,是包容學生,還是浪費青春?
    目前的狀態,繼續學下去顯然很難有好的效果,如果期末再出現不及格的情況,很有可能不及格學分超過20個,就面臨直接退學了,所以她選擇這時候休學,用時間來補前面沒學懂的知識,我是支持的
  • 全球確診破百萬後,我突然明白了冥王星的向死而生(12上升指南)
    已經死去的人,可能以另一種方式活在世間;而曾面對死亡的人,在撐過痛苦後,會更有力量的活下去。這個向死而生的故事,一直都由冥王星來書寫——這個隱藏著人們最深的渴望、最大的隱秘的行星,深藏著我們最無法抗拒,卻又最根本的生命動力。
  • 陳坤:了解死,才更珍惜生,《西藏生死書》讓我重生並陪我到死亡
    認為死亡離他很遠很遠。遠到我不用思考它的到來。然後,將死亡遺忘。陳坤在20歲左右時,又有了一次人生恐慌。此時,我真正長大,更深刻理解了死亡的意義,身邊不免有親朋好友的離去。可是傷心也終究要過去。我們遲早都會經歷死亡觸碰死亡。
  • 邁向不惑的蔡依林,做了一張「向死而生」的好專輯
    暗黑系的《Ugly Beauty》對我而言,蔡依林《Ugly Beauty》這一張專輯的核心關鍵詞,大概是「死」跟「生」這兩個單字。大概只有蔡依林,無論在什麼年齡都能坐言起行,勇敢迎向自己的下一個人生新階段。
  • 現代人該如何對待生與死?
    今天讓我比較意外的是,來的更多的是年輕人,我本來以為中老年居多,可見不管是誰,我們都會面臨死亡的問題。我們今天的主題是「生與死」。「生與死」連在一起的,但我們今天主要不是談「生」,而是談怎麼面對「死亡」。死亡,是每一個人所必須面對的宿命,除了神,沒有人是可以逃脫的。我們怎麼來面對它、克服它、戰勝它呢?只有這個問題想清楚了,我們才真正明白我們應該怎麼活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