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一生,到底應該怎樣度過?
尼採說:「人註定死亡,所以人生就是一場悲劇,但即使這樣,我們仍要快樂的將它演完。」
麥家說:「人生就是向死而生,我們註定孤獨,也註定堅韌。
去年因為《人生海海》大火的麥家,帶來了他的另一部代表作——《風聲》。
《人生海海》告訴你:敢死不叫勇氣,活著才需要勇氣
《風聲》告訴你:風聲就是人生,人生就要向死而生。
《風聲》是同名電影的原著,拿過《人民文學》年度小說大獎,是一本文學經典,
也是一本能給你勇氣與力量,陪你在風聲肆掠的人生路上迎風挺立的信念之書。
01
《風聲》,就是人生
「當你一次次陷入人生困境,你會如何對抗孤獨與絕望,跳出黑暗的深淵?」
這就是《風聲》裡的故事。
主人公「老鬼」是一名地下黨成員,也是打入汪精衛政府的臥底,為我方提供了大量情報。
但是,因為另一個情報員的失誤,「老鬼」的存在暴露了。
日本特務不知道「老鬼」的真實身份,只能把有嫌疑的五個人都抓了起來。
這五個人都是偽政府的骨幹,「老鬼」隱藏其中,經歷了各種嚴刑拷打,栽贓暗算,最終傳出了情報,贏了日本特務。
幾乎所有讀過《風聲》的人,都是一口氣讀完的,因為它的故事情節特別強,環環相扣,吸引你一直往下看。解謎過程像穿越層層迷霧,酣暢淋漓,大呼過癮。
▲電影版《風聲》裡的五個主角
在燒腦的故事之外,《風聲》講述的是一個人在面對命運殘局,身處孤獨與絕望之中時,如何跳出黑暗的深淵?
「老鬼」被抓之後,要承受酷刑,監視和逼供,還要想辦法在眾目睽睽之下傳出情報,警告組織。
用一句來形容他的處境就是: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
但「老鬼」並未因此放棄或者被嚇倒,反而迎難而上,向死而生——
被逼供暗算,他將計就計,禍水東引;被監視,傳不出情報,他就使出苦肉計,用身體為代價突圍;就算被人發現真實身份,他也能逼迫對方為他所用。
最終「老鬼」成功了,死地突圍,傳出情報,保住了一大批黨組織骨幹。
人生如逆風而行,不如意事十之八九,無論處境多麼絕望,只要一息尚存,就要以命相搏,置之死地,其後而生。
《風聲》如此,人生更是如此。
02
人生就是向死而生
《風聲》是向死而生的。
「老鬼」身陷死地,孤立無援,卻用驚人的意志和決心,打碎了空間的囚籠,實現了自我的永存。
《風聲》是死裡而生的,是作者麥家獨自穿越人生死地後,嘔心瀝血而作的書。
提起麥家,大多數人第一個想到的可能就是電視劇《暗算》。
這部爆火的電視劇正是改編自麥家的小說,麥家也因此被稱為「諜戰小說之父」。
其實早在2008年,麥家就拿過第七屆茅盾文學獎——華語文學界最受認可和最權威的獎項;
在國外,麥家是繼魯迅、錢鍾書、張愛玲之後第一位入選「企鵝經典文庫」的中國作家,作品風靡三十幾個國家。
但風光如麥家,也曾多次走進人生的死胡同,經歷人生的大崩盤。
那一年,麥家官司纏身,因為電視劇《暗算》的侵權行為上了三次法庭,鬧得全國上下人盡皆知。
工作上,他工作了多年的單位改制,月收入減半。家庭上,夫妻失和,兒子在學校打人,難以管教。
自己又與朋友交惡,身體大病小痛不斷……最讓麥家崩潰的是,他父親患上了阿茲海默症,完全把他忘了。
麥家曾經因為童年的陰影,與父親冷戰長達近二十年,但是當他終於想回頭時,父親卻問他:「你是誰啊」。
子欲養,親已忘,兩人坐在一起卻無法交流,這是多大的絕望和心酸。
那一年的麥家,內外煎熬,心焦火燎。
欺人太甚的合作方,幾次鬧上法庭;失憶的父親,叛逆的兒子,失和的夫妻關係,沒一處能安生;收入減半,身體生病,還要繼續創作《風聲》……生活幾乎要將他生吞活剝。
尼採說:「那些殺不死你的,終將使你更強大。」
麥家沒有被絕望打倒,他像《風聲》裡的老鬼一樣,獨自吞下了孤獨和絕望,將其化為勇氣與決心,以命相搏,向死求生。
後來,《風聲》出版後,很快拿下了《人民文學》年度長篇小說獎,電影上映後打破華語大片記錄。
人生只有一種活法,就是向死而生。
殺不死你的一定會讓你更強大,因為只要你還活著,總能比那個時候活得好一點。
走過死地之後,你的所有人生,都是在觸底反彈。
03
向死而生,也是向陽而生
人的一生如何度過才算有意義?
不妨試想一下,如果下一刻就要死去,你此刻正在做的事情對你有價值嗎?你能問心無愧地說一句「我認真活過」嗎?
其實死不可怕,可怕的是不知道為何而活。
偉大值得讚嘆,平凡也是可貴,最怕的是一生渾渾噩噩,不知為何而活。
以死亡為警示,找到自己真正熱愛的事情,把整個人都投入進去,就像把一把刀直紮下去直到只露出刀柄一樣,不要問為什麼,也不要管會碰到什麼,這就是向死而生。
《風聲》裡的「老鬼」,終其一生的目標就是報效祖國。
所以無論多大的絕望,多難的處境,也無法阻止他追尋心中信仰。
電影結尾,顧曉夢留下的這段遺言,不管聽幾次都讓人熱淚盈眶——
「我不怕死,怕的是愛我者不知我為何而死。」
「我親愛的人,我對你們如此無情、只因民族已到存亡之際、我輩只能奮不顧身,挽救於萬一,我的肉體即將隕滅,靈魂卻將與你們同在,敵人不會了解,老鬼、老槍不是個人,而是一種精神,一種信仰。」
前段時間電影《奪冠》上映,票房大賣的同時,讓無數人被女排精神感動得熱淚盈眶。
「我們比不上別人的訓練條件,我們只有靠比別人拼命才能贏。」所謂女排精神,不就是向死而生的精神嗎?
別人扣一萬個球,我們就扣五萬個;別人練負重蹲起50次,我們就練200次。
幾乎每一個女排隊員,都是以命相搏——
「鐵姑娘」曹慧英,十個指頭斷過三個,髕骨斷裂仍堅持打完全程;
「獨臂將軍」陳招娣,橈骨斷裂,左肘打著夾板上場,單臂打完五局;
「鐵榔頭」郎平,創單場起跳扣球超110次的記錄,脖子以下,沒有一塊骨頭是完整的。
麥家在《風聲》的後記裡說:「人生多險,生命多難,我們要讓自己變得強大,要坦然寧靜地度過一生,也許惟一的辦法就是把自己交出去,交給一個『信仰』。」
人生如《風聲》,逆風前行是常態,無論多難多險,不喪氣,不趴下,迎風挺立,自在獨行。
人生要向死而生,要以死亡為警醒,把生命全部的精華都調動出來,傾力一搏,像幹將、莫邪一樣把自己煉進自己的劍裡,這,才叫活著。
原標題:《這部小說告訴我們:人生就是向死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