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蓮悟人生】紅塵中修行——如何處理學佛與世間法

2021-01-14 如蓮綻放



佛法生活化  菩薩在人間


許多學佛修行人,會有一些錯誤的認知,那就是以為學佛是出世間法,生活是世間法;學佛首先要放下執著、執念、要有出離心。

很多人認為學佛是個人的修持,就要能放下俗世的家庭生活,從早到晚念佛、做早課做晚課,或者熱衷去靈山、寺院禪修,去放生,而對家人身邊人卻漠不關心,對工作也提不不起勁,只是敷衍而已,對朋友同事則是一副「眾生皆醉我獨醒"的態度,動不動就擺出我是修行覺悟的人,你們都是可悲的凡夫俗子的樣子,總是批判別人的飲食、言行、習氣等。

這其實是陷入了另一種執著裡,看似放下了對俗世的執著,實則提起了對學佛的執念。

我很慶幸自己這幾年有緣在佛教慈善團體慈濟會修行,對正法正道有一些辨別,很多時候,修行中遇到困惑,拿證嚴上人的書一讀,再和資深的慈濟師兄師姊們的行為標準一對照,判斷就基本八九不離十了。


這些年遇到很多自稱走在修行路上的朋友,辭了工作,離了婚,家裡爭吵不斷。我自己做了些小小總結,不一定全面哦:判斷一個人修行有沒有修偏,可以三個方面看:

1、她修行之後有沒有更加健康了?還是把自己弄得身心疲憊,病怏怏的。

2、她修行之後事業有沒有更加順利了,家庭有沒有更加和美了?還是事業越來越不好,家庭也越來越不幸福。

3、她修行之後有沒有朋友更多了,人際關係更好了?還是身邊人都慢慢遠離了她,她也越來越獨來獨往。

真正的修行是修正自己的習氣,越修越圓融。


佛法是一面鏡子,但是用來照自己,而不是用來照別人的。


事實上,學佛與家庭、與生活,與工作原是一體兩面不可分割的事。

學習工作皆是道,行走坐臥皆是禪,因此,我們來談談如何使佛法生活化、家庭化。

印光大師說:「念佛之人必須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又須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和婦順,主仁僕忠,恪盡己份。


或者有人說:印光大師是讀儒家書出身,他是自儒家倫常立場而說的,佛經上未必這麼說。其實不然,佛經中也是這麼說的。


《無量壽經》有云:「父子、兄弟、夫婦、親屬,當相敬愛,無相憎嫉;有無相通,無得貪惜;言色常和,莫相違戾。」


佛教我們處世待人之道,就是六度四攝。六度四攝必須落實在生活當中,落實在穿衣吃飯,落實在家庭,落實在夫婦之間。夫妻在一起過生活是行菩薩道,誰懂得?家庭是道場,人人皆是菩薩。團體是道場,你經商,你開個商店,店鋪就是道場,老闆員工都是佛菩薩,你的顧客都是你度化眾生的對象。佛法要如是落實,世界可以達到永久的和平、安定、興旺。



所謂世間事:當然就包括家庭、工作、兒女等世俗事務。

生在世間,我們每一個人都有自己應該做的事,要「敦倫盡分」。本分事要自己去做,不能指望別人來做。自己有父母,不能交給別人來孝養;自己有子女,不能指望單靠老師、靠社會來教育。


「敦倫盡分」,就是敦守倫常,做好本份。 

「倫」是倫常道德,「分」是本分。倫常道德是什麼呢?古人歸結為父子、兄弟、朋友、夫妻、君臣這五倫關係。這五倫關係你相對的儘量把它處理好。

單位裡面,就有君臣關係,君臣就是上下,領導與被領導。如果你是下級,人家是上級,那要處理好這個關係。如果你是上級,人家是下級,也要處理好關係。同樣的道理,其他四倫——父子、兄弟、夫妻、朋友啦,在這個世間每一個人都要面對,都要去好好處理。


學佛法的人不需要離開這個世間,你把世間五倫道德處理好,把本分事做好,本身就是一種修行。

所以印光大師說:「欲學佛祖,須先取法聖賢。倘躬行有玷,倫常乖舛,尚為名教罪人,何能為佛弟子?

不是要脫離這個世間去追求佛法,佛法就是在現實生活當中。有很多人去找善事做功德,在哪裡去找呢?離開家庭、離開生活去找善事。哪裡有救災的,去布施一點;哪裡有貧困學生,去資助一點;哪裡有放生,去幫助一點。

其實不用找,很多善事就在我們生活當中。 

孝養父母,它是本分,是應該做的事;還有教育子女,乃至工作的事,都是本分事,都應該好好去做。

慈濟的證嚴上人不僅稱志工們為菩薩,還稱受助的感恩戶為菩薩,她更是勸勉弟子們,家裡的父母是真正要供養的老菩薩,孩子們也是小菩薩,只要有一顆慈悲的心,人人都可以成為菩薩, 菩薩不是泥塑木雕工人膜拜,而是能吃飯、睡覺、做事,確實存在人間。

有些人工作不想幹,但是聽說哪裡放生,他很積極;或者哪裡有救災,需要義工,他願意去。該做的事不做,然後自己找事情做。學佛的人,很多人都是這樣。 

如果本分事、應該做的事情沒有做好,你說你沒有煩惱怎麼可能呢? 

當煩惱來了,業障來了,人家找上門來了,又開始抱怨人家,說什麼業障現前啦!那個不叫業障現前,是我們自己沒有處理好。如果把本分事做好,那沒有人來找你,你就可以安心念佛。

學佛法,做善事,做功德,做對眾生有利的事,不是離開家庭、離開工作在外面去找。

除非你家庭、工作都已經做得很好了,還有更多的時間、精力、資金,當然你可以做更大的善事。不過我們先要從生活當中、從現實環境裡面去做事,把每一件事做好,每一天過好,這樣學佛就學得差不多了


世間有一句話,叫「家家有本難念的經」。很多人天天都在念經,但是家裡這部「經」不會念。家裡這部經比佛經還難念,要把家裡這部經念好,它更重要,因為它比佛經都難念。念佛經的人,坐在那裡一、兩個小時就念完了;但是家裡這部經,念了一輩子都沒有念好。你家裡面老是吵啊、鬧啊、打啊、鬥啊,這部經要好好地學。

佛經是來引導我們生活的,佛經念會了要運用到生活當中來。

我們看佛法經常講:要忍辱,要行善,要積德。結果家裡面該我們忍辱、該行善、該積德的時候,不願意忍辱了,不願意去積德了,不願意去關心家人了,把家人當作仇人一樣來面對。這就是我們沒有把佛法運用,沒有把經文學到的智慧去踐行。

佛法的理論不僅僅只是在經典上,經典是給我們一個指導原則,念完經之後,要善於運用。

當然經典理論很多很高,我們凡夫不可能都做得到,那凡夫怎麼辦呢?所以就是「敦倫盡分」,該做的地方我們先做,把它做好;不會做的,我們通過念佛經、通過學習來提高自己的認識,認識高了,做事就會變得更好一點。


印光大師這句「敦倫盡分」就是告訴我們:學佛法求往生的人,不捨棄世間法。


並不是要捨棄世法來追求佛法,是在世間法當中來追求解脫。世間事只是外在上去做,心裏面不牽掛它,不執著它,隨心所欲,隨緣隨分,力所能及把世間事做好,該做的事,力所能及去做,實在做不到,那是我們的能力、個人因緣的問題。能力小一點,就少做一點,做得不好,也沒關係,只要盡到心力就可以了。


學佛是自做學起,不管社會如何變遷,而做人的基本原則——如誠信、寬恕、公正、慈悲等信條是不能變更的;


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

離世覓菩提,恰似覓兔角。


佛法原來就是在我們的生活中,離開生活,離開世間,何處去覓佛法呢?



         文| 天山雪蓮


           紅塵中的修行者

         坤覺文化 創始人

" 簡身心.曼生活" 倡導者&實踐者




相關焦點

  • 學佛要「如法」,要智慧的修行,得而無得,無得而得
    我們學佛要有目標,要有基礎,要知道怎樣去修行才行,不然的話無疑於瞎子摸象,實無所得。道,只要一個,悟,亦無兩個,眾生悟道,與佛無異,如何能悟道呢?先要清楚何為道?道是不生不滅,無來無去,非一切法,清淨本然周遍法界。
  • 心理學秘籍:南懷瑾說只有兩種人適合學佛,首先要明白佛的真義
    充滿智慧的人那就更不用說了,他們會圓滿的融合世間法與出世間法,具備強大悟性的資質。而在這中間的一群人,不上不下,沒有智慧的圓融,也無下愚者的堅定信念,很難在利益面前不為所動,這種人即便學佛,學來學去繞來繞去難免一味只掉進世間法中,反而誤己誤導大眾,誤解了佛學的真正內涵。個人倒是認為,人人都能學佛修禪。在講這個問題之前,我們首先要明白,什麼是佛?
  • 在家修行和出家修行一樣嗎?
    第一 ,學佛就是學習做人我們來到世間,各種面目和因緣都不一樣,但是無論怎樣,必須要先把人做好。如果連人也做不好,又如何能做得了佛。佛是覺悟的人,我們學佛、做佛,其實也是在學如何做人,如果你能做到一個覺悟的人,你也就是與佛一樣了。
  • 真正的修行:在紅塵中煉心
    很多人,為了找回自己的內心,為了安寧,開始吃齋念佛,打坐,撥珠,甚至把學佛當做一種時尚,然而,修行的結果還是脾氣未改,習慣未變,內心煩惱依舊。這,不是真正的修行。真正的修行,是在漫漫紅塵中尋到真正的平靜,不在深山,不在廟宇,只是,在你我心中。
  • 學佛必須發大願,不發大願難以成佛
    藥師佛從凡夫眾生發心修行時,那是他的因;最後他成了佛,成就東方琉璃光世界,那是他的果。這個果從那裡來?成佛之果由最初發願的動機而來。藥師佛所發的十二大願,總歸一句話,是『令諸有情,所求皆得』,要使所有的眾生所求都能如願。這是當初藥師佛學佛修行的動機。我們也在學佛,發了什麼願?這裡有兩個問題要留意。第一、表面上看起來,藥師佛發願,好像是為了自己,其實不是。
  • 佛教:學佛路上的四條岔路,越走造業恐怕越深,一定要儘早回頭
    這也可以看作是世間法和世外法最大的區別,世間法都是拼命的學啊抓啊,好讓自己擁有的越來越多,不管是財富也好學識也好經驗也很人脈資源也好,這都是世間成功的標誌。由此可見世間和世外的修行方式是有著極大的不同的,很多師兄都是以世俗間的法則來學佛,又以世俗間的標準來衡量自己學佛的程度,這無疑是緣木求魚,刻舟求劍,很難得到真實的利益。
  • 因果有報,學佛能做到這3點,感應自來,尤其第三點
    對於學佛人來講,其實和所有事情一樣,也是註定的,用佛家的話語來講,就是有善根,因緣和合,學佛的機緣成熟了。所謂佛法不離世間法,學佛的目的在於使人靜心。佛法八萬四千法門,每個人根性不同,故法亦有異。皆由淺而深,取其最易者,莫若誦經念佛。念至功夫純熟,心中自然清淨。對於學佛人來講,只要做好以下3點,就能受益,獲得感應,增加信心。第一點、一切不良習慣,絲毫莫沾。
  • 出家修行是因看破紅塵?仰山禪師開示:其中另有真相
    出家修行是因看破紅塵?仰山禪師開示:其中另有真相 | 文 青衫文齋對佛學不甚了了的眾生,往往對出家修行有一種誤解,認為只有那些在紅塵世事中萬分不得意的人,才會看破紅塵遁入空門,或因仕途失意、或因家境敗落、或因所愛無果……萬般無奈之下,只好削掉一頭情絲,低垂著眉眼,從此青燈黃卷,日日口誦佛經,躲避在昏暗的角落,獨自神傷。
  • 學佛有什麼用,什麼是佛
    2他們又說,你學佛又沒有多賺錢,沒有更加擴大事業,也沒見你身上發生什麼顯暑變化,你學佛有什麼用?我開玩笑說,當好了臨終還能「預知時至,連自己什麼時間離開這個世界都知道。他們「嗤之以鼻"地笑說,就是能「預知時至」又能如何?還不是得和這個世界「拜拜「?
  • 小詩丨真正的修行,是紅塵煉心
    在庭院清幽的家中修行,同樣可以進入禪關,而不必花費萬金去買山尋求清靜。只要心性澄明,智慧之光綻放如滿月,即使在家被俗世纏身,但是內心卻可以比出家人還要清閒。提起修行,有些人總以為隱遁於深山老林、廟宇道觀,一心只求脫塵離俗、看透紅塵,追求佛音道語、修身養性就能讓自己活得更輕鬆,更舒服。
  • 滾滾紅塵一書桌:那些年,學佛路上重要的那些書
    善導書屋舉辦了第一次讀書分享會,主題是「那些年,學佛路上重要的那些書」。參與者約二十人,包括老、中、青、幼四代,其中還有幾位法師。主持人:一本好書就像一位善知識,一粒種子,一個路標,一盞明燈,能夠在恰當的機緣下改變一個人的思想,乃至人生軌跡。在信佛、學佛、念佛的不同階段,每個人的因緣各不相同,但常常跟書有千絲萬縷的聯繫。所以,今天我們就一起分享關於這些書的故事。
  • 佛教:這些修行「弊端」你有麼?學佛是為了指責他人?
    但是對於某些修行人來說,他們根本不去想自己的不足,別人對他們有一點點不好,馬上就不高興,這就是「學佛不修」的結果。修行的人,需要做到徹徹底底認識自己,優點、缺點都要認識到。、「這個師兄已經學佛十年、二十年了,如何如何 ……」、 「這是犯戒的,他這樣做,肯定學不好!」 等等。這樣做的後果往往變成像:頻道的「後期君」一樣,就是總被居士大德們 (另眼相待),最後變成 做佛學頻道的幾年裡,不再願意出門見人。(哎!)
  • 怎樣修行才對?尤其現代人要怎樣修行?
    一、修行無非就是學做人、做事。做人、做事、學佛修道本是一體,三者是一不是三。把人做好,才能把事做好,把事做好,才能把佛道學好。因為,學佛修道就是學做事,學做事就是學做人,所以,學佛修道就是學做人。二、怎樣把修行落實於當下呢?首先,要努力完成學佛修道的一切功課,以汲取真正的修行營養;其次,要活學活用,不能做「書呆子」。
  • 學佛修行要做到五點:以解脫痛苦煩惱,達到一個清靜心態的境界
    「四聖諦」是佛陀體悟的「苦、集、滅、道四條人生真理,他告訴人們人生的本質是苦,之所以苦的原因;消除苦的方法和達到涅槃的最終目的。「學佛修行」:學佛者通過修行的過程能解除人生在世的煩惱,當你進入佛學世界,它給予你的好處,你在修行過程中自會慢慢領悟。二、修行是學佛者一生的歷練過程學佛要有真心修行,需要經過漫長艱辛的路程。
  • 學佛人開悟前,這五顆「心」一定會圓滿具足!
    開悟明心,見性成佛,這是學佛人追求的目標。但是佛法浩渺如蒼茫大海,一入經藏,便不知何年何月才得渡往彼岸。究竟怎樣的境界,才算是離開悟不遠呢?研讀經卷典籍不難發現,歷代祖師開悟前,都是圓滿具足了這五顆心。第一,信心所謂「信為道元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
  • 學佛後,消極厭世、逃避人生、煩躁易怒正常嗎?如何治?|讀佛典
    如何對治?1、修佛為什麼易於產生消極情緒學佛首先要學的大約就是對生命本質、人生實相的認識,佛典裡這方面的內容也非常豐富,那麼,佛典裡講的現世人生的本質和實相是什麼呢?遍覽佛典,似乎「空」、「苦」、「不淨」是回答這類問題時的最重要的三個關鍵詞。
  • 修行不離大道慈悲
    在末法時期來臨的時刻,所有世間的萬物和天地人三界,都是一種更新的陰陽法道和萬古靈犀的磁場爆發,與末法時期的今天在人類的空間和萬物眾生的空間中,形成了一種修行的界限和緣分的區分,導致人們在修行的法道中找不到修行的方向。
  • 《金剛經》:在家修行佛法的8條建議,讓修行成為一種生活
    前言對於修行和學佛,很多人都有所誤解,認為必須要清心寡欲,遠離世俗,甚至到寺廟去。實際上,"生活處處都有禪",任何時間任何地點,我們每一個普通人,都可以進行自己的修行。這其實是一種智慧、健康的生活態度。那麼,在家應該怎麼學佛?關於修行有哪些建議?
  • 心理學秘籍:看破紅塵絕非消極厭世,絕大多數人無緣認識
    他們需要重新為人生定義,到時,終會發現,世間法中所謂的美好都是不究竟的,那麼,他們便會接著尋找解脫法,到底什麼樣的人生才是真意義?他們不願苟且,我說他們也是對佛性較為敏感的一群人,在識苦修證之初,他們往往會變得不合群,不愛說話,但其實是在思索人生的真相,在這個過程當中,無不與各種執著交惡,又經一段如非死即生的煎熬階段,也真有人憂鬱到底,生無可戀,看不到任何希望,也有人忽地覺醒,原來看破紅塵並非什麼都不做,也非悲觀厭世的消極思想,恰恰相反,看破紅塵是破掉了種種外相的執念,更加珍惜一時的世間法
  • 釋迦牟尼佛:怎樣學佛即獲解脫,接受加持證成佛果
    隋代吉藏法師在《金剛經注》也說:「前周盡緣,後周盡觀,前周盡緣者,正教菩薩無所得發心,破有所得發心,乃至無所得修行,破有所得修行,故是盡緣也。今此章明無有發菩提心人,亦無有修行人,故是盡觀也。」學佛要發無所得心,放下有所得心,要無所得的去修行,放下有所得的修行,才是真實的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