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生活化 菩薩在人間
許多學佛修行人,會有一些錯誤的認知,那就是以為學佛是出世間法,生活是世間法;學佛首先要放下執著、執念、要有出離心。
很多人認為學佛是個人的修持,就要能放下俗世的家庭生活,從早到晚念佛、做早課做晚課,或者熱衷去靈山、寺院禪修,去放生,而對家人身邊人卻漠不關心,對工作也提不不起勁,只是敷衍而已,對朋友同事則是一副「眾生皆醉我獨醒"的態度,動不動就擺出我是修行覺悟的人,你們都是可悲的凡夫俗子的樣子,總是批判別人的飲食、言行、習氣等。
這其實是陷入了另一種執著裡,看似放下了對俗世的執著,實則提起了對學佛的執念。
我很慶幸自己這幾年有緣在佛教慈善團體慈濟會修行,對正法正道有一些辨別,很多時候,修行中遇到困惑,拿證嚴上人的書一讀,再和資深的慈濟師兄師姊們的行為標準一對照,判斷就基本八九不離十了。
這些年遇到很多自稱走在修行路上的朋友,辭了工作,離了婚,家裡爭吵不斷。我自己做了些小小總結,不一定全面哦:判斷一個人修行有沒有修偏,可以三個方面看:
1、她修行之後有沒有更加健康了?還是把自己弄得身心疲憊,病怏怏的。
2、她修行之後事業有沒有更加順利了,家庭有沒有更加和美了?還是事業越來越不好,家庭也越來越不幸福。
3、她修行之後有沒有朋友更多了,人際關係更好了?還是身邊人都慢慢遠離了她,她也越來越獨來獨往。
真正的修行是修正自己的習氣,越修越圓融。
佛法是一面鏡子,但是用來照自己,而不是用來照別人的。
事實上,學佛與家庭、與生活,與工作原是一體兩面不可分割的事。
學習工作皆是道,行走坐臥皆是禪,因此,我們來談談如何使佛法生活化、家庭化。
印光大師說:「念佛之人必須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又須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和婦順,主仁僕忠,恪盡己份。」
或者有人說:印光大師是讀儒家書出身,他是自儒家倫常立場而說的,佛經上未必這麼說。其實不然,佛經中也是這麼說的。
《無量壽經》有云:「父子、兄弟、夫婦、親屬,當相敬愛,無相憎嫉;有無相通,無得貪惜;言色常和,莫相違戾。」
佛教我們處世待人之道,就是六度四攝。六度四攝必須落實在生活當中,落實在穿衣吃飯,落實在家庭,落實在夫婦之間。夫妻在一起過生活是行菩薩道,誰懂得?家庭是道場,人人皆是菩薩。團體是道場,你經商,你開個商店,店鋪就是道場,老闆員工都是佛菩薩,你的顧客都是你度化眾生的對象。佛法要如是落實,世界可以達到永久的和平、安定、興旺。
所謂世間事:當然就包括家庭、工作、兒女等世俗事務。
生在世間,我們每一個人都有自己應該做的事,要「敦倫盡分」。本分事要自己去做,不能指望別人來做。自己有父母,不能交給別人來孝養;自己有子女,不能指望單靠老師、靠社會來教育。
「敦倫盡分」,就是敦守倫常,做好本份。
「倫」是倫常道德,「分」是本分。倫常道德是什麼呢?古人歸結為父子、兄弟、朋友、夫妻、君臣這五倫關係。這五倫關係你相對的儘量把它處理好。
單位裡面,就有君臣關係,君臣就是上下,領導與被領導。如果你是下級,人家是上級,那要處理好這個關係。如果你是上級,人家是下級,也要處理好關係。同樣的道理,其他四倫——父子、兄弟、夫妻、朋友啦,在這個世間每一個人都要面對,都要去好好處理。
學佛法的人不需要離開這個世間,你把世間五倫道德處理好,把本分事做好,本身就是一種修行。
所以印光大師說:「欲學佛祖,須先取法聖賢。倘躬行有玷,倫常乖舛,尚為名教罪人,何能為佛弟子?
不是要脫離這個世間去追求佛法,佛法就是在現實生活當中。有很多人去找善事做功德,在哪裡去找呢?離開家庭、離開生活去找善事。哪裡有救災的,去布施一點;哪裡有貧困學生,去資助一點;哪裡有放生,去幫助一點。
其實不用找,很多善事就在我們生活當中。
孝養父母,它是本分,是應該做的事;還有教育子女,乃至工作的事,都是本分事,都應該好好去做。
慈濟的證嚴上人不僅稱志工們為菩薩,還稱受助的感恩戶為菩薩,她更是勸勉弟子們,家裡的父母是真正要供養的老菩薩,孩子們也是小菩薩,只要有一顆慈悲的心,人人都可以成為菩薩, 菩薩不是泥塑木雕工人膜拜,而是能吃飯、睡覺、做事,確實存在人間。
有些人工作不想幹,但是聽說哪裡放生,他很積極;或者哪裡有救災,需要義工,他願意去。該做的事不做,然後自己找事情做。學佛的人,很多人都是這樣。
如果本分事、應該做的事情沒有做好,你說你沒有煩惱怎麼可能呢?
當煩惱來了,業障來了,人家找上門來了,又開始抱怨人家,說什麼業障現前啦!那個不叫業障現前,是我們自己沒有處理好。如果把本分事做好,那沒有人來找你,你就可以安心念佛。
學佛法,做善事,做功德,做對眾生有利的事,不是離開家庭、離開工作在外面去找。
除非你家庭、工作都已經做得很好了,還有更多的時間、精力、資金,當然你可以做更大的善事。不過我們先要從生活當中、從現實環境裡面去做事,把每一件事做好,每一天過好,這樣學佛就學得差不多了
世間有一句話,叫「家家有本難念的經」。很多人天天都在念經,但是家裡這部「經」不會念。家裡這部經比佛經還難念,要把家裡這部經念好,它更重要,因為它比佛經都難念。念佛經的人,坐在那裡一、兩個小時就念完了;但是家裡這部經,念了一輩子都沒有念好。你家裡面老是吵啊、鬧啊、打啊、鬥啊,這部經要好好地學。
佛經是來引導我們生活的,佛經念會了要運用到生活當中來。
我們看佛法經常講:要忍辱,要行善,要積德。結果家裡面該我們忍辱、該行善、該積德的時候,不願意忍辱了,不願意去積德了,不願意去關心家人了,把家人當作仇人一樣來面對。這就是我們沒有把佛法運用,沒有把經文學到的智慧去踐行。
佛法的理論不僅僅只是在經典上,經典是給我們一個指導原則,念完經之後,要善於運用。
當然經典理論很多很高,我們凡夫不可能都做得到,那凡夫怎麼辦呢?所以就是「敦倫盡分」,該做的地方我們先做,把它做好;不會做的,我們通過念佛經、通過學習來提高自己的認識,認識高了,做事就會變得更好一點。
印光大師這句「敦倫盡分」就是告訴我們:學佛法求往生的人,不捨棄世間法。
並不是要捨棄世法來追求佛法,是在世間法當中來追求解脫。世間事只是外在上去做,心裏面不牽掛它,不執著它,隨心所欲,隨緣隨分,力所能及把世間事做好,該做的事,力所能及去做,實在做不到,那是我們的能力、個人因緣的問題。能力小一點,就少做一點,做得不好,也沒關係,只要盡到心力就可以了。
學佛是自做學起,不管社會如何變遷,而做人的基本原則——如誠信、寬恕、公正、慈悲等信條是不能變更的;
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
離世覓菩提,恰似覓兔角。
佛法原來就是在我們的生活中,離開生活,離開世間,何處去覓佛法呢?
文| 天山雪蓮
紅塵中的修行者
坤覺文化 創始人
" 簡身心.曼生活" 倡導者&實踐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