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家修行是因看破紅塵?仰山禪師開示:其中另有真相

2020-12-14 青衫文齋

出家修行是因看破紅塵?仰山禪師開示:其中另有真相 | 文 青衫文齋

對佛學不甚了了的眾生,往往對出家修行有一種誤解,認為只有那些在紅塵世事中萬分不得意的人,才會看破紅塵遁入空門,或因仕途失意、或因家境敗落、或因所愛無果……萬般無奈之下,只好削掉一頭情絲,低垂著眉眼,從此青燈黃卷,日日口誦佛經,躲避在昏暗的角落,獨自神傷。

其實,這樣的誤解就是一種無知,是對佛陀精神悖言亂辭。所謂「紅塵」,就是眾生所生活的大千世界,是指眾生身心所處的環境。繁華富貴,固然是在紅塵中,隱退山林的修行,其實也沒有離開我們這個身體所存在的人世。

因此,有一種禪理叫做「大隱隱於市塵,小隱隱於山林」。心之所安即是「看破」,如果心有所執、身有所系,哪怕出家修行也是枉然;如果心無掛礙,事事「看破」,那麼,無論身處華麗廣廈,還是簡居於洞窟、茅舍,都是一樣的洞天福地,其間並無分別。

對出家修行的人而言,「看破紅塵」其實是一種透徹瞭然的人生觀,與眾生誤解的消極思想大相逕庭。只有通過刻苦修行,修正自己對世界的認識,獲得正理正教,才能開悟其中真相,才能看清眾生在世俗中苦苦追逐的一切,其本質都是「無常」,是帶有無邊煩惱、痛苦的虛妄。

貪、嗔、痴、疑、慢使眾生的真心蒙塵,而修行的目的在於去除痴心妄念,擦拭真心上的塵埃,使眾生能洞察世間一切事物的本真,獲取生命的真正意義,從而更好地在生活在這個「紅塵」裡,最後求得自在解脫——這才是出家修行的真相。

唐代有一個禪宗史上著名的禪師仰山慧寂,他就是看破紅塵、明了世事真相的大德高僧。

仰山慧寂幼年時,其父母因聽信江湖方士之言,為趨利避害,將9歲的仰山慧寂送到廣州和安寺出家,後來又因後悔沒有子嗣繼承家業延續血脈,在仰山慧寂14歲那年,父母又將他從寺院強行帶回家。但經過5年的禪學薰陶,仰山慧寂已經漸漸了悟世事,看破紅塵,接近佛法真相,因此,不願意走父母為自己人生之路。

思來想去,少年仰山慧寂決心不再結塵世因果,他沒有在語言上與父母爭執不休,而是趁大家不備時毅然用刀斬斷了自己的左手的無名指和小指,向父母表達出家修行求取無上正等正覺的決心,請求父母成全他的心願。父母見仰山慧寂意志堅決再難更改,只好讓他重返師門。

此後21年間,除精習禪學、研修禪理外,仰山慧寂還四處行腳雲遊,遍訪當世高僧,印證自己所學。後來,仰山慧寂拜在溈山靈佑禪師座下,開悟成師,深刻領悟了「思盡還源,性相常住,事理不二,真佛如如」的禪理,創立溈仰宗,成為叢林禪宗的一代宗師。

仰山禪師「斷指求法」的公案一直流傳於世,成為佛心堅定的最佳開示。一個為求佛法,敢於忍痛斷指的人,難道是意氣消沉之輩?這恰恰昭示了仰山禪師的大心大願,顯現出一顆看破紅塵的真心。

出家修行原本就是一件艱苦至極的事,非有堅韌不拔的精神不能完成。當今眾生對此多有誤解,很容易誤入歧途,認為「學佛一年,佛在眼前;學佛兩年,佛在天邊;學佛三年,用佛賺錢。」殊不知世間最難的事,卻是了卻心中欲望,不為五毒浸染,一心一意探究世事本源,能做到這一點的人才算得上世間大丈夫,就連清代順治皇帝也曾說道:黃金白玉非為貴,唯有袈裟披肩難。

當代高僧聖嚴法師根據眾生生活形態和心態的真相,將眾生分為三類:

第一類為「戀世類」,萬事放不下,內心無法安寧,煩惱叢生卻不知起於何處。

第二類為「厭世類」,這類人要麼自認懷才不遇而憤世嫉俗,要麼因性情輕佻毫無素養而玩世不恭,對社會毫無貢獻,成為可有可無之人。

第三類為「佛心類」,他們對世間一切提得起,放得下,見到人間的疾苦,總會心懷悲天憫人的慈悲,身體力行拔救眾生於水火,為扶危化難甚至不惜以身相許殉。這一類人的精神,完全符合賢者和聖人的準則,是真正的修行者。

所以,「看破紅塵」一詞從本質上闡明,出家修行的真相絕非厭世逃避,絕非懦夫所能做到,它需要莫大的勇氣和超人的智慧。修行之人因看破紅塵而無欲,但他們的「無欲」並非人情冷漠,不問世事,而是以慈悲為懷,博愛天下。修行之人會永遠堅守一個心念:成功不必在我,而精進永不懈!

相關焦點

  • 我突然間看破紅塵,要出家修行,選擇道家還是佛家?
    好,假設這個前提「看破紅塵」成立,那麼接下來要做的就是「出家修行」。你以為在道觀、寺廟,就容易修行了嗎?真正的修行不在寺廟在信奉佛家的越南,越南人認為:修行最難的地方是家裡,其次是工作中,再其次是寺廟。看到這裡,是不是有所深思?給大家說個得道高僧:一行禪師。
  • 終日忙碌也能修行參禪,禪師開示:生活中的法門最簡單
    終日忙碌也能修行參禪,禪師開示:生活中的法門最簡單 | 文 青衫文齋禪,是一種自然之道;參禪,通常是指修行人對自然天機的感悟。即使有少數人也學修行參禪,但緊迫於忙碌也使他們「心不在道」,雖然處處有真如,卻依然懶於精進用功,修行過程中疏散放逸,功夫時斷時續,六根對六塵,一點點的覺照也因亂轉念頭而不知所蹤。心,得不到降伏,萬念紛呈,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根本見不到「清淨」。
  • 在家修行和出家修行一樣嗎?
    修行離不開生活十年前,她偷跑出去剃度出家,丈夫和家人經過努力還是找到了她,說家中孩子小,老人也需要照顧,勸她回去盡完責任,好說歹說她就是不想回家,氣的丈夫要一把火燒掉寺院。後來在其他師父的勸說下,農婦還俗回家了,十年後,孩子都大了,老人也走了,她又萌生了出家的念頭,丈夫見她心意已決,只好同意了。農婦聽說廬山腳下的西林寺是清淨的比丘尼道場,便千裡迢迢來到西林寺,卻被告知女人只能有一次出家的機會,若還俗就再也不能剃度了。
  • 印光大師:男若真修,出家更容易修行,女若真修,出家反難修行
    我們在家人很難理解出家之人,也不知道什麼人可以出家,更不知道出家是大丈夫所為之事,如印光大師所說:「古人謂,出家乃大丈夫之事,非將相所能為,乃真語實語,非抑將相而揚僧伽也。良以荷佛家業,續佛慧命。非破無明以複本性,宏法道以利眾生者,不能也。
  • 清宮四大疑案之順治出家,真相到底如何?3大證據,推翻出家之說
    從這首詩的內容來看,作者很明顯地指向了順治皇帝,而且似乎明確了順治皇帝出家為僧的歷史真相。從上述記載來看,順治皇帝乃係身染天花,不治身亡,並非因為董鄂妃的病逝而看破紅塵、出家為僧!那麼,順治皇帝到底是駕崩於天花重疾,還是出家為僧了呢?通過對歷史文獻的詳細研讀,我們找到了三個證據,或許能夠找到歷史的真相。
  • 見性以後怎樣進入聖人的修行生活?達摩祖師重要開示
    正因為如此,六祖大師對於一部《壇經》的最終開示乃是:「兀兀不修善,騰騰不造惡;寂寂斷見聞,蕩蕩心無著。」也有禪師云:「壞事不如好,好事不如無。」總之,即便見性了,也要學會沒事兒,放下一切造作,才是超凡入聖之行。修行人見性之後,仍舊可能有嚴重的殘留習氣,比如說嗔恚習氣,再比如說淫慾習氣,等等。此時,不可放任習氣發作,而應當通過持戒和自律來降伏習氣。
  • 釋迦牟尼佛的開示:一個故事,揭開了人生的真相
    釋迦摩尼佛在《佛譬喻經》中,以一段有名的譬喻,向我們開示「人生究竟是什麼?」讀來如醍醐灌頂,頓然冰釋。在一個寂寞秋天的黃昏,無盡廣闊的荒野上,一位旅者急匆匆的趕著路。旅行者突然發現,在昏暗的野道中,散落著一些白色的東西,仔細一看,原來是人的骨頭。
  • 四川80後美女大學生出家,在修行中行醫治病,被稱:現代女濟公
    今天筆者就為大家分享:四川一位法名叫益西拉姆的80後尼姑,她畢業於「四川樂山師範大學」,出家後在修行中行醫,妙手回春的醫術治好患者不少疑難雜症,被信眾稱為:「現代版女濟公」。益西拉姆,俗名叫:鄭雄鷹,1988年出生於四川省的一個普通家庭,父母之所以取名雄鷹,是希望她將來有高昂的志氣,如雄鷹一般翱翔天空。
  • 禪宗修行,不僅僅靠嘴上說說,更是要實際行動
    中國的南禪,有許多禪德頗遭後人的譏議,尤其是那些禪教作風凌厲剴切者,則更為人所謗訕,唐代的德山宣鑑就是其中之最遭非謗者。清代雍正不只是敕將德山逐出禪宗名籍,而且還大加 呵責說:「如德山鑑,平生語言都無可取,一味狂見恣肆。
  • 禪宗特殊的教育法:石霜楚圓慈明禪師因挨罵得悟,徒弟慧南也挨罵
    慈明禪師,世稱石霜楚圓禪師,宋仁宗時賜號慈明禪師,是宋代的得道高僧,俗家姓李,廣西全州人,少年時是個儒生,二十二歲的時候出家為僧。楚圓禪師聽說汾陽的善昭禪師是個有道的高僧,便去汾陽善昭禪師處求學。終於有一天,楚圓向善昭禪師哭訴拜別:我在您這裡已經兩年多了,卻沒有得到您的教誨和指導,只是增添了許多世俗塵勞的煩惱,如今歲月飄忽而過,而我求學的事情卻還沒有著落,也失去了我出家的本心……善昭禪師以十分嚴厲的眼神盯著楚圓,厲聲打斷了他的哭訴:是你自己不願意學習知識,還來這裡編排我!
  • 出家修行的真實含義是什麼?很多人把「出家」想得太簡單了!
    我們習慣上將遁入空門的人稱為出家人,但是對於出家的本質是什麼卻沒有幾個人能懂。出家這一說法並非出自佛教,事實上它是古印度的一種傳統產物。在古印度佛教之前的主流宗教即婆羅門,其教義中將人的一生分為四大階段。
  • 想要修行佛法,必須要出家嗎?
    說到修行佛法,誠然到寺廟裡出家是很不錯的一個選擇。因為有的大佛寺中會有藏經閣,裡面有很多的佛經可以供我們研讀,另外,寺院裡的師父、住持也會對我們加以指導,讓我們少走彎路。還有師兄和我們一起學佛,相互鼓勵,仿佛又回到了美好的學校時光。
  • 今生緣分仙和因果慧根緣分仙的結合才是末法年的修行
    末法之年如果不能看破天機查透禪機,那麼你所修行的一切都是假緣假象和愛好、樂趣,只有明心見性和大徹大悟的大覺之心,才能真的看破末法之年修行的真相和慧根法門。末法無法,有法無法的無形修為,才是最高的境界,境界不在其中又在何處,只有悟道得到,才是大道無為的混元之理,去尋找因果慧根的法道升級。
  • 狀元兒子,被做宰相的父親送去出家了……
    皇上看著愛子病入膏肓,又舍不下讓皇子出家,整日憂愁苦悶。裴休知道後,便決定讓自己的兒子代皇子出家: 一來解皇上的憂愁,盡臣子之忠;二來可使自己的孩子解脫紅塵之苦;三來也了卻自身入佛門修行的願望。 宰相裴休親自送子入住溈山密印寺。
  • 釋迦牟尼出家後,具體是怎樣修行的?
    公元前594年,釋迦族的太子喬達摩·悉達多在他29歲生日的前一夜,別下妻兒,悄然出家,來到著名的修仙聖地伽倻山(如今天的終南山一樣,是個隱士嚮往的地方),在那裡修行了6年之久。有人將「六年苦行」定義為佛的三災九難之一,並說佛最終拋棄了這種修行方法。
  • 師西來意·南嶽懷讓禪師:說似一物即不中
    出家為求無為法南嶽懷讓禪師是惠能大師的法脈,俗姓「杜」,金州(陝西安康)人。十五歲就到荊州(今屬湖北)玉泉寺依弘景律師出家。懷讓禪師出家受具足戒後,修習佛教三藏(經藏、律藏、論藏)之一的「律藏」,且具有相當深刻的理解。也就是修行先從「戒」與「律」學起,這為他之後的弘法立下深厚的根基。但是他之後在禪法上的成就,卻比戒律更加超越。有一天,懷讓禪師嘆了一口氣,說:「出家者,為無為法。」(出家要做什麼呢?就是要追求無為的涅槃之法。)
  • 為什麼如來佛祖會恐懼只在《西遊記》中出現過一次的烏巢禪師?
    釋迦牟尼佛,出生於古印度,今尼泊爾,是當時尼泊爾的王子,後為追尋宇宙人生的真相(古印度宗教觀念盛行,想離苦得樂的思潮很重。),毅然棄王子位、棄父母、棄妻兒,出家苦修。其中描述了宇宙人生的所有真相(是所有,但不能包括現在的所有。)包括人類的真正起源;人類的終極去處;一個人生命的來源與歸宿。包括宇宙的真正起源;宇宙的終極去處;地球世界的來源與歸宿。包括所有生靈的真正起源;所有生靈的終極去處;介紹多種外星人的詳細來源與歸宿。
  • 禪師曰:無論身在何處,心靜則無處不靜
    這道理是禪師說的,推薦兩則禪師開悟小故事,供朋友閒暇之餘一讀。一從前,有一個學僧到法堂請示禪師道:「我常常打坐,時時念經,早起早睡,心無雜念。我想在您座下沒有一個人比我更用功了,可為什麼還是無法開悟?」
  • 本性禪師回望55年人生 聖地聖者聖道參學歷程小記
    文/本性禪師聖地聖者居:聖地聖者聖道,1965年出生,我自小嚮往。故鄉的靈祐禪師,來到故鄉的空海上人,因其之聖,直接促成了我的剃度出家。時光如輪,一轉四季。從1985到2020,不覺間,便己為僧35載,發曾如墨,而今似霜。回望55年人生,盤點信仰歷程,是否初心還在?
  • 農曆十月二十 近代高僧冶開禪師圓寂92周年紀念日
    冶開禪師重修天寧禪寺(圖片來源:資料圖片) 2014年12月11日,農曆十月二十,是近代高僧冶開禪師圓寂紀念日。 冶開禪師(1852~1922),江蘇揚州人,俗姓許,法號清熔,字冶開。自幼體弱多病,十二歲奉親命出家,十七歲受具足戒。其後行腳四方,參訪杭州、普陀、天台等地名剎。同治十年(1871)到常州天寧寺,參謁方丈定念和尚。定念門風峻肅、法席巍然,獨對冶開另眼看待。冶開禪師隨侍定念和尚左右,讀經參禪,定念和尚預言他將來必獲大成就。定念和尚圓寂之後,冶開禪師亦離開天寧寺,到鎮江金山寺潛修多年,後又至終南山結茅潛修。 光緒二十二年(1896),冶開禪師回天寧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