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性以後怎樣進入聖人的修行生活?達摩祖師重要開示

2020-12-14 普通人看世界

學佛若要真正成就,首先要開悟,開悟後就不再是凡夫,而是進入聖賢的境界。當然從表面看聖賢也和普通人沒什麼兩樣,但仔細觀察就會發現他們的心清淨無染,在行住坐臥中都保持中道。

如果在見性以後,想要從凡入聖的話,就必須停止一切造作,保養心神,隨緣隨分簡單過日子。關於這方面,達摩大師前面也講過:「若擬修無作法,先須見性,然後息緣慮。」這就是明心見性之後的實修方法。

所謂「息業」,就是停止造業,或者說停止造作。不僅僅是惡業,連善業也要一併放下,因為善業也屬於造作,並非真正的無為,有礙於成就聖道。正因為如此,六祖大師對於一部《壇經》的最終開示乃是:「兀兀不修善,騰騰不造惡;寂寂斷見聞,蕩蕩心無著。」也有禪師云:「壞事不如好,好事不如無。」總之,即便見性了,也要學會沒事兒,放下一切造作,才是超凡入聖之行。

修行人見性之後,仍舊可能有嚴重的殘留習氣,比如說嗔恚習氣,再比如說淫慾習氣,等等。此時,不可放任習氣發作,而應當通過持戒和自律來降伏習氣。否則,便是自己耽誤自己。

因此,大家首先要爭取明心見性,在見性以後,則應當遵照達摩大師的教導:「息業養神,隨分過日。」逐漸調服自己的種種習氣,將來就能夠「從凡入聖」。到那時:聖人於生死中自在出沒,隱顯不定,一切業拘它不得。聖人破邪魔——從凡入聖的聖人,可以在生死輪迴當中自在地出入,有時隱去聖德而示同凡夫,有時直接顯現聖者功德,情形不定,但一切因果業力都無法拘束其聖體。

為何許多學佛人會退失道心?因為他們沒看到希望。其實,修行沒有那麼難,自心本是佛心,自性就是佛性,只要放下無聊造作,「息業養神」,習氣煩惱慢慢就會清淨。就好比渾水在水桶當中澄清的過程一樣,只需要耐心堅持與等待,並不需要費力。

修行是最省力的生活方式,造業才費勁。對於修行解脫的全過程,達摩大師為大家小結:「一切眾生但見本性,餘習頓滅,神識不昧。須是直下便會,只在如今。欲真會道,莫執一切法;息業養神,餘習亦盡;自然明白,不假用功。」

一切眾生只要徹見本性,其殘餘習氣頓時便會冰消瓦解,神識將永不再昏昧。必須是直心當下明白才可以,就在如今。想要真正體會大道,首先不要執著於一切法為實有,便會見性;然後應當停止造作,保養心神,殘餘習氣便會逐漸消盡;到時自然明白,而不必費力用功。

依據達摩大師開示,其中包含三個修行步驟:

第一步:如果想要真正體會大道,首先不要執著於一切法為實有,便會見性;【明心見性的要點在於放下自己的執著,具體方法就是聞思修和禪修。此步驟為:見道(自見自明)】

第二步:然後應當停止造作,保養心神,殘餘習氣便會逐漸消盡;【見性透徹以後,通過無為無作,逐漸消盡習氣而轉凡成聖。此步驟為:修道(無為而修)】

第三步:到時自然明白,而不必費力用功。【一旦聖體現前,才發現本來成就,不從修行而來。此步驟為:證道(無修無證)】

這三個步驟當中,最緊要的是第一步「明心見性」。實際上,對於多數同修來說,一下子大徹大悟並不現實,通常需要好幾次明顯的「悟」,次第增進,一次比一次更加清晰透徹。這個過程,離不開經論或善知識的指導,也離不開多年的學修積累。如果「見性」足夠透徹的話,後面的實修則是順其自然的事,修行人自己明白。

因此,禪宗歷來有句老話:「但貴子眼正,不貴子行履。」修行人最可寶貴的是具備了「見道」的智慧眼,見地端正透徹,從此不會再落入邪道和外道。至於修行功夫有多麼了不起,禪定有多深,神通有多麼顯著,則在其次。因為,外道和魔道也有這些東西,某些方面甚至更厲害,可那終究是修行的副產品,不是成佛之正路。

外道修行人沒有領會佛陀的法意,不明白成佛的方向,他們用功最多,結果,過於用功反而成了造作,違背了聖體無為之密意。他們整天驅使著自己,忙碌於念佛和誦經之類,反而使心神靈性變得昏昧,無法脫出生死輪迴。

達摩大師這裡所說的「外道」,不僅指佛教之外的外道修行人,也包括「著相」的學佛之人。據大師所說,他們也是「外道」,其心向外奔走追求的緣故。

不少學佛人,出家在家都有,他們念經與念佛追求速度和遍數,想要獲得更大的功德。他們認為,念得越快說明功夫越好,念得越多意味著功德越大,於是為自己制定了充足的功課,每天為此忙得不可開交,他們把這叫做修行。

以達摩祖師來看呢,他們是在修行,只是落入了「外道」而已,他們將會越修越糊塗。那到底該如何「念佛」與「念經」呢?

答:念佛不求速度與數量,而是要聲聲清晰、念念分明,念念當中對於佛陀充滿了信心與恭敬。如此持之以恆,念到心佛不二,自然心開意解,明心見性。

當然,念佛與念經都是長期工夫,雖然不可造作,但也絕不能偷懶。只有精進無為,才會換來自在安樂之果。 關於如何才是修行成佛之正路,以及其中的種種誤區,達摩大師繼續開示:「佛是閒人,何用驅驅廣求名利,後時何用?但不見性人,讀經念佛,長學精進;六時行道,長坐不臥;廣學多聞,以為佛法。此等眾生,儘是謗佛法人。」

佛陀就是不造作的閒人,哪裡需要去拼命開創事業,追求廣大的名聲與利益呢,死了以後有啥用?只要是尚未見性的人,卻把讀經、念佛,長期精進地學習;日夜六個時分(古印度把一天分為六個時分,每個時分大約四小時)都在行道,一天到晚禪坐不倒單;或者廣學多聞等等,把這些當做是佛法。

「諸如此類的眾生,他們雖然在修行,卻都誤解了佛法,都是些誹謗佛法的人。」

上述修行很了不起,許多人對此十分嚮往。但是,如果尚未明心見性,卻把這些修行功夫就當做是佛法,那就陷入了執著錯認,誤解了佛法。因此,達摩大師說他們:「此等眾生,儘是謗佛法人。」

此乃祖師對他們的呵斥,提醒他們不要忽略了學佛的根本,那就是明心見性。對此,達摩大師繼續說道:「前佛後佛,只言見性。諸行無常,若不見性,妄言我得阿耨菩提,此是大罪人。十大弟子,阿難多聞中得第一,於佛無識只學多聞。」

前面的佛也罷,後面的佛也罷,只是宣說了見性成佛之法。一切造作之行都是生滅無常的,如果有的人不曾見性,卻狂妄地說自己已經證得無上正等正覺,這都是有極大罪業的人。佛陀的十大弟子當中,阿難尊者在多聞方面公認為第一,但他對於自性佛卻不認識,只是廣學多聞而已。

單就廣學多聞來說,在佛陀的弟子當中,阿難尊者被公認為第一,沒有人勝過他了。但是,佛陀涅槃之前,阿難尊者卻僅僅證得了三果阿那含,只見空性,未見佛性,尚未見性成佛,也未得無漏。這足以證明,僅僅廣學多聞是不夠的。

佛陀涅槃之後,在大迦葉尊者的指導下,阿難尊者既證得了四果阿羅漢,也明心見性而覺悟法身,成為傳佛心印的第二代祖師。這就是說,阿難尊者乃是世尊經教傳承和心印傳承集於一身的大成就者,非其他阿羅漢可及。這就是大乘明心見性的殊勝之處。

相關焦點

  • 正法眼藏:見性即見自性光明
    正法眼藏是禪門頓教的重要傳承。頓教的修行就是「見性」,意思是照見自己的佛性。那麼究竟怎樣才是見性,這恐怕是大多數人迷惑的地方。其實在「達摩大師血脈論」裡,達摩大師對何謂 「見性」做了非常具體的開示,那就是,「見性」乃見「自性光明」。
  • 達摩祖師開示
    雖然已經發起菩提心,已經開始修學佛法,但道念還不堅固,修行也不穩定。所以,宿世的種種習氣時常會泛起,表現在睡夢當中,便是奇異的夢境。無論夢裡是什麼內容,達摩大師告訴大家,根本不用懷疑,那都是自心習氣的顯現,並不從外面來,也不能代表什麼。不過,有一些夢境則不同,屬於修行的徵兆,對此,大師說道:「夢若見光明出現,過於日輪,即餘習頓盡,法界性現。若有此事,即是成道之因。唯自知,不可向人說。」
  • 佛教:只有「見道」以後,你才能明白真正的修行是什麼?
    上師開示:我們學佛的目地就是來對治煩惱,來改正我們的習氣,但是我們這個習氣從無始以來已經養成這個堅固的習慣了,已經是根深蒂固很難改變的。我們一般在民間說山水易改,秉性難移,這個秉性就是無始以來養成的這個習慣,但是難移並不是說不能移,那怎麼辦了?要堅固的信念,要有正知正念的道心,通過再再地練習能夠改變的。
  • 達摩祖師禪法管窺
    波羅提說:「見性是佛。」國王問:「大師能見性嗎?」波羅提說:「我能見佛性。」國王問:「性在哪裡?」波羅提說:「性在作用上。」國王說:「什麼作用?我沒看見。」波羅提說:「現在正在作用,大王自己看不見。」國王說:「我有它嗎?」波羅提說:「大王如果作用,無不有它;如果不作用,連自己身體都難以看見。」國王說:「作用的時候,他分幾處出現?」波羅提說:「分八處出現。」國王說:「給我講講這八處。」
  • 達摩祖師:什麼才能叫作善知識,易筋經不是我寫的
    這時就開示我們切莫流於淺表了,念佛念自性,自性佛性本一如。即如反聞聞自性,這就是念佛攝六根的淨觀真義。我們要懂得這個觀自在,觀什麼能得自在。聞什麼,能入定性解脫,念什麼能獲圓通。這其實就是止觀修法,也是禪定。智慧觀照清淨法性,照見五蘊皆空,脫一切苦厄。持名念佛亦是如此,持名相續,而斷諸塵念,以觀清淨自性,於佛性自性徹觀一如,亦與諸佛大願而相應。
  • 終日忙碌也能修行參禪,禪師開示:生活中的法門最簡單
    終日忙碌也能修行參禪,禪師開示:生活中的法門最簡單 | 文 青衫文齋禪,是一種自然之道;參禪,通常是指修行人對自然天機的感悟。現代生活中,芸芸眾生終日忙碌,在追逐名利的緊張節奏中漸漸迷失自我而不自省,各種習氣和對外緣已經使人迷失了本心,學禪、參禪成了不被眾人理解的事物,大家終日執著於貪嗔痴疑慢,被種種妄想阻礙,被生活萬物所轉,自己早已不是自己的主人,更談不上悟道見性了。
  • 出家修行是因看破紅塵?仰山禪師開示:其中另有真相
    出家修行是因看破紅塵?仰山禪師開示:其中另有真相 | 文 青衫文齋對佛學不甚了了的眾生,往往對出家修行有一種誤解,認為只有那些在紅塵世事中萬分不得意的人,才會看破紅塵遁入空門,或因仕途失意、或因家境敗落、或因所愛無果……萬般無奈之下,只好削掉一頭情絲,低垂著眉眼,從此青燈黃卷,日日口誦佛經,躲避在昏暗的角落,獨自神傷。
  • 什麼是「開示悟入佛之知見」?《妙法蓮華經》裡告訴了我們答案!
    此時的六祖慧能大師早已見與佛齊,所以當法達禪師誦到《妙法蓮華經譬喻品》時,六祖慧能大師已然明了《法華經》宗趣。諸佛世尊因一大事因緣而出現於世間。什麼大事因緣呢?那就是化導眾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我們眾生其實也本具知見。但我們的知見是愚迷的知見;是那些能夠令我們墮入輪迴,流浪生死的知見。而佛之知見則不同!
  • 佛法開示:不違因果,觀世音菩薩在世間,真修行人常有這樣感應
    在佛法修行中,我們都知道大慈大悲的觀世音菩薩,應化分身度脫一切悲苦眾生。歷來皆有眾多殊勝的感應事跡。民俗之間有言:家家觀世音,戶戶阿彌陀。這代表了我們與佛菩薩的善緣深厚啊。所以說若以六根為見,這無法自在解脫,更何況觀這個世間之音。在首楞嚴經中就開示我們,觀世音菩薩從聞思修,入三摩地,照見空色不二一實相。什麼是空色不二一實相呢?我們來仔細觀照,我們拿六根性來說;比如說我們的眼根性,這個眼根就有明和暗這兩種相形。我們凡夫通常認為,睜眼是見,閉眼是不見。其實這是非常荒謬的,我們看到明這是見,我們看到暗這也是見。
  • 農曆十月初五 恭迎達摩祖師聖誕
    等我寂滅六十七年以後,你就到震旦(即中國)去。廣傳佛教妙法,接上這裡的根。切莫急著去,那會讓教派在震旦衰微的。」達摩又問:「東方有能夠承接佛法的大器嗎?千年以後,教派會有什麼災難嗎?」後來,梁武帝結識了志公大師,就談起了達摩祖師的對話:「志公大師,曾經我問達摩祖師,我修寺院,抄寫經文,供養僧人無數,問他我有什麼功德?而他卻說我沒有?」志公大師回答說:「達摩祖師答得對呀!
  • 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淨慧長老開示修行開悟是一種怎樣的境界?
    今天給大家介紹一段百丈禪師的開示。我們看他是怎麼來描述開悟的過程、開悟的境界和開悟以後又怎麼辦的。這是非常有名的幾句話:「靈光獨耀,迥脫根塵。」這是兩句,講開悟是怎麼回事。第二個兩句:「體露真常,不拘文字。」第三個兩句:「心性無染,本自圓成。」第四個兩句:「但離妄緣,即如如佛。」這八句話講四個內容。
  • 聖嚴法師用3句話,開示身心秘密,詳解參禪實修法門
    聖嚴法師用3句話,開示身心秘密,詳解參禪實修法門 | 文 青衫文齋當代高僧聖嚴法師作為禪宗曹洞宗第50代傳人,具有不同於其他宗師們的豐富生活閱歷。聖嚴法師13歲出家,19歲服兵役,39歲時赴日本東京立正大學深造,並獲得碩士和博士學位。
  • 南懷瑾:禪宗佛法在達摩祖師之前,就已在中國本土流行
    佛教源自印度,所以很多人將中國本土禪宗佛法的開創歸於來自印度佛教的達摩祖師。其實,這不過是人們的刻板印象與認知錯誤。現代佛學大師南懷瑾指出,其實禪宗佛法在達摩祖師到來之前已在中國本土流行。根據傳說達摩於南梁朝時期才步入中原,他原本想要弘揚印度本土佛法,卻見中原之地遍布佛塔,面對如此蔚然壯闊的景象也只能雙手合十,嗟嘆不已。
  • 來看看達摩祖師竅訣派的精彩——《達摩血脈論》
    接下來我們講達摩祖師的《血脈論》。一聽到這個題目的時候,我們就知道這個論有多麼重要。人的身體如果沒有了血液、沒有氧氣,組織的細胞都會死掉,人就活不成。所以血液對人體來說非常非常重要。同樣的,達摩祖師在這個還不到二十頁的小冊子裡面講到的內容,雖然文字不多,但是就像人體的血液一樣重要。不僅僅是禪宗,任何一部佛經,如果失去了達摩祖師在《血脈論》當中講的這些內容的話,那麼其他的剩下來的這些部分就完全沒有生命、沒有精華。所以達摩祖師這樣的小冊子就講到了佛教的精華。
  • 三月十六,恭迎準提菩薩聖誕|見者增幅,諸願速成!
    初學打坐,延長打坐時間和選擇打坐盤腿方式哪個更重要?>上果下空禪師簡介自我介紹修行之路(1)自我介紹修行之路(2)自我介紹修行之路(3)果空禪師遇到的奇蹟入群必讀:打坐實修實證竹林精舍群入群須知打坐零基礎,從哪一步開始學
  • 在家修行和出家修行一樣嗎?
    第二,學佛不必逃離生活我們學佛修行,不必跑到深山裡去面壁,其實生活中處處都是道場,吃飯、睡覺、工作都是在修行,如果不能意識到這一點,只是以為去到寺院裡才是修行,那就錯了。曾經有一個農婦,去廬山東林寺拜見大安法師,她衣著樸素,面容滄桑,眼裡滿是焦慮。
  • 萬行開示:人類與宇宙萬物命運共同體的真相
    萬行開示:眾生平等 同體大悲的真相東華禪寺方丈┃ 萬行大和尚觀音洞開示【東華禪】因為,子女與父母同一體,眾生與聖人也是同一體。世間上最深刻、最無條件的愛莫過於父母對子女的愛。雖然這種比喻遠不足以說明聖人與眾生的關係,但是唯一比較接近、比較恰當的比喻。我們活在同一個宇宙中,當我們修行的道行越高,這種「一體」的感受就會越清晰。
  • 不可思議錄——修行人切忌沉迷幻境走火入魔
    所以修行的第一要務,應該多淨障集資。」我聽了上師的開示後,至誠頂禮上師並說道:上師說的真是修行的要旨啊,使我們受益匪淺!然而章甫即使聽到了上師的開示,仍然是神情顛倒,未曾好轉。朝禮峨眉山結束後,他轉道嘉定前往烏尤寺時,乘舟過肖公嘴,彼處三江合流,汪洋如海,浪急滔天。
  • 寧起我見如須彌山,不起空見懷增上慢
    一個追求佛法真理的人,真正應該做的不是整天談論般若空性的大道理,而是從有為法入手,金剛經所講的實無有法,在你沒有真正證悟到的時候,最好不要講聖人的話。而那些真正悟到的人,他覺得沒有什麼好講的,其實並不一定會講這些大道理,他給你講的肯定是如何證到這些道理,禪門有句話說,悟後起修,乃是真修,但是很多人不知道的是,籍教悟宗,以宗明教,宗乃心要,諸佛如來祖祖相傳的佛祖心印,教乃具體的修行方法,經典路徑,佛經裡面講得很清楚,除了如來,沒有任何人的智慧能真正超越經教,即便是達摩祖師還是以楞伽經來印心,五祖弘忍,以金剛經印心。
  • 達摩祖師的四大境界,你學到了哪一步,是骨肉還是精髓?
    這祖師,便是之後聞名天下的——達摩祖師。達摩祖師在當初馬上就要圓寂的時候,曾經給自己的弟子們出了一個難題。倒不是達摩祖師故意為難他們,只是有些時候,需要看看自己究竟能否真的放心離去。達摩祖師把四個弟子都到自己的床邊,說:「我能感受到自己時日無多,且即將離去。我於人間沒有什麼遺憾,如今將要去往極樂世界,我也是坦然無畏。但今日我叫你們來,便是擔心你們,能否得到我的精髓。你們先說說,最近的修行得到了什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