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佛若要真正成就,首先要開悟,開悟後就不再是凡夫,而是進入聖賢的境界。當然從表面看聖賢也和普通人沒什麼兩樣,但仔細觀察就會發現他們的心清淨無染,在行住坐臥中都保持中道。
如果在見性以後,想要從凡入聖的話,就必須停止一切造作,保養心神,隨緣隨分簡單過日子。關於這方面,達摩大師前面也講過:「若擬修無作法,先須見性,然後息緣慮。」這就是明心見性之後的實修方法。
所謂「息業」,就是停止造業,或者說停止造作。不僅僅是惡業,連善業也要一併放下,因為善業也屬於造作,並非真正的無為,有礙於成就聖道。正因為如此,六祖大師對於一部《壇經》的最終開示乃是:「兀兀不修善,騰騰不造惡;寂寂斷見聞,蕩蕩心無著。」也有禪師云:「壞事不如好,好事不如無。」總之,即便見性了,也要學會沒事兒,放下一切造作,才是超凡入聖之行。
修行人見性之後,仍舊可能有嚴重的殘留習氣,比如說嗔恚習氣,再比如說淫慾習氣,等等。此時,不可放任習氣發作,而應當通過持戒和自律來降伏習氣。否則,便是自己耽誤自己。
因此,大家首先要爭取明心見性,在見性以後,則應當遵照達摩大師的教導:「息業養神,隨分過日。」逐漸調服自己的種種習氣,將來就能夠「從凡入聖」。到那時:聖人於生死中自在出沒,隱顯不定,一切業拘它不得。聖人破邪魔——從凡入聖的聖人,可以在生死輪迴當中自在地出入,有時隱去聖德而示同凡夫,有時直接顯現聖者功德,情形不定,但一切因果業力都無法拘束其聖體。
為何許多學佛人會退失道心?因為他們沒看到希望。其實,修行沒有那麼難,自心本是佛心,自性就是佛性,只要放下無聊造作,「息業養神」,習氣煩惱慢慢就會清淨。就好比渾水在水桶當中澄清的過程一樣,只需要耐心堅持與等待,並不需要費力。
修行是最省力的生活方式,造業才費勁。對於修行解脫的全過程,達摩大師為大家小結:「一切眾生但見本性,餘習頓滅,神識不昧。須是直下便會,只在如今。欲真會道,莫執一切法;息業養神,餘習亦盡;自然明白,不假用功。」
一切眾生只要徹見本性,其殘餘習氣頓時便會冰消瓦解,神識將永不再昏昧。必須是直心當下明白才可以,就在如今。想要真正體會大道,首先不要執著於一切法為實有,便會見性;然後應當停止造作,保養心神,殘餘習氣便會逐漸消盡;到時自然明白,而不必費力用功。
依據達摩大師開示,其中包含三個修行步驟:
第一步:如果想要真正體會大道,首先不要執著於一切法為實有,便會見性;【明心見性的要點在於放下自己的執著,具體方法就是聞思修和禪修。此步驟為:見道(自見自明)】
第二步:然後應當停止造作,保養心神,殘餘習氣便會逐漸消盡;【見性透徹以後,通過無為無作,逐漸消盡習氣而轉凡成聖。此步驟為:修道(無為而修)】
第三步:到時自然明白,而不必費力用功。【一旦聖體現前,才發現本來成就,不從修行而來。此步驟為:證道(無修無證)】
這三個步驟當中,最緊要的是第一步「明心見性」。實際上,對於多數同修來說,一下子大徹大悟並不現實,通常需要好幾次明顯的「悟」,次第增進,一次比一次更加清晰透徹。這個過程,離不開經論或善知識的指導,也離不開多年的學修積累。如果「見性」足夠透徹的話,後面的實修則是順其自然的事,修行人自己明白。
因此,禪宗歷來有句老話:「但貴子眼正,不貴子行履。」修行人最可寶貴的是具備了「見道」的智慧眼,見地端正透徹,從此不會再落入邪道和外道。至於修行功夫有多麼了不起,禪定有多深,神通有多麼顯著,則在其次。因為,外道和魔道也有這些東西,某些方面甚至更厲害,可那終究是修行的副產品,不是成佛之正路。
外道修行人沒有領會佛陀的法意,不明白成佛的方向,他們用功最多,結果,過於用功反而成了造作,違背了聖體無為之密意。他們整天驅使著自己,忙碌於念佛和誦經之類,反而使心神靈性變得昏昧,無法脫出生死輪迴。
達摩大師這裡所說的「外道」,不僅指佛教之外的外道修行人,也包括「著相」的學佛之人。據大師所說,他們也是「外道」,其心向外奔走追求的緣故。
不少學佛人,出家在家都有,他們念經與念佛追求速度和遍數,想要獲得更大的功德。他們認為,念得越快說明功夫越好,念得越多意味著功德越大,於是為自己制定了充足的功課,每天為此忙得不可開交,他們把這叫做修行。
以達摩祖師來看呢,他們是在修行,只是落入了「外道」而已,他們將會越修越糊塗。那到底該如何「念佛」與「念經」呢?
答:念佛不求速度與數量,而是要聲聲清晰、念念分明,念念當中對於佛陀充滿了信心與恭敬。如此持之以恆,念到心佛不二,自然心開意解,明心見性。
當然,念佛與念經都是長期工夫,雖然不可造作,但也絕不能偷懶。只有精進無為,才會換來自在安樂之果。 關於如何才是修行成佛之正路,以及其中的種種誤區,達摩大師繼續開示:「佛是閒人,何用驅驅廣求名利,後時何用?但不見性人,讀經念佛,長學精進;六時行道,長坐不臥;廣學多聞,以為佛法。此等眾生,儘是謗佛法人。」
佛陀就是不造作的閒人,哪裡需要去拼命開創事業,追求廣大的名聲與利益呢,死了以後有啥用?只要是尚未見性的人,卻把讀經、念佛,長期精進地學習;日夜六個時分(古印度把一天分為六個時分,每個時分大約四小時)都在行道,一天到晚禪坐不倒單;或者廣學多聞等等,把這些當做是佛法。
「諸如此類的眾生,他們雖然在修行,卻都誤解了佛法,都是些誹謗佛法的人。」
上述修行很了不起,許多人對此十分嚮往。但是,如果尚未明心見性,卻把這些修行功夫就當做是佛法,那就陷入了執著錯認,誤解了佛法。因此,達摩大師說他們:「此等眾生,儘是謗佛法人。」
此乃祖師對他們的呵斥,提醒他們不要忽略了學佛的根本,那就是明心見性。對此,達摩大師繼續說道:「前佛後佛,只言見性。諸行無常,若不見性,妄言我得阿耨菩提,此是大罪人。十大弟子,阿難多聞中得第一,於佛無識只學多聞。」
前面的佛也罷,後面的佛也罷,只是宣說了見性成佛之法。一切造作之行都是生滅無常的,如果有的人不曾見性,卻狂妄地說自己已經證得無上正等正覺,這都是有極大罪業的人。佛陀的十大弟子當中,阿難尊者在多聞方面公認為第一,但他對於自性佛卻不認識,只是廣學多聞而已。
單就廣學多聞來說,在佛陀的弟子當中,阿難尊者被公認為第一,沒有人勝過他了。但是,佛陀涅槃之前,阿難尊者卻僅僅證得了三果阿那含,只見空性,未見佛性,尚未見性成佛,也未得無漏。這足以證明,僅僅廣學多聞是不夠的。
佛陀涅槃之後,在大迦葉尊者的指導下,阿難尊者既證得了四果阿羅漢,也明心見性而覺悟法身,成為傳佛心印的第二代祖師。這就是說,阿難尊者乃是世尊經教傳承和心印傳承集於一身的大成就者,非其他阿羅漢可及。這就是大乘明心見性的殊勝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