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摩祖師禪法管窺

2020-12-22 智慧文明心時代

達摩祖師禪法管窺

據《續高僧傳》記述,菩提達摩,南天竺人,屬婆羅門種姓,通徹大乘佛法,為修習禪定者所推崇。達摩祖師是中國禪宗的初祖,印度禪宗第二十八代祖師,是印度禪宗第二十七代祖師般若多尊者的大弟子。孝昌三年(五二七年)菩提達摩至少林寺,在寺西山麓石洞中面壁九年,以四卷《楞伽經》教授學者,創立禪宗,傳法慧可;提倡「見性成佛」,即「靜坐默悟,明心見性」。據《佛祖統紀》記載:魏文帝大統元年(535)十月,達摩大師臨圓寂前,達摩祖師對慧可說:「昔如來以正法眼藏付迦葉大士,展轉囑累而至於我。我今付汝,汝當護持。」更說:「內傳法印以契證心,外付袈裟以定宗旨。」「汝受吾教,聽吾偈言:吾本來茲土,傳法救迷情。一花開五葉,結果自然成。」

達摩祖師的禪法,我們再從如下案例來求解:當時南印度一國有法難,達摩祖師知道後,便派無相宗弟子波羅提前去挽救。他飛到國王面前,默默地停住。國王正在問宗勝(之前自行前去的另一弟子),忽然看見波羅提乘著雲趕來,大吃一驚,忘了自己的話,說:「騰空而來的人,是正的還是邪的?」波羅提說:「我無所謂邪正,而是來正邪的。大王心若正,我便無邪正。」國王雖然驚異,而正值傲慢頭上,便向宗勝下了逐客令。波羅提說:「大王既然有道,何必趕走僧人?我雖然不明白事理,希望大王發問。」國王惱怒地說:「什麼是佛?」波羅提說:「見性是佛。」國王問:「大師能見性嗎?」波羅提說:「我能見佛性。」國王問:「性在哪裡?」波羅提說:「性在作用上。」國王說:「什麼作用?我沒看見。」波羅提說:「現在正在作用,大王自己看不見。」國王說:「我有它嗎?」波羅提說:「大王如果作用,無不有它;如果不作用,連自己身體都難以看見。」國王說:「作用的時候,他分幾處出現?」波羅提說:「分八處出現。」國王說:「給我講講這八處。」波羅提說:「在胎為身,處世為人,在眼為見,在耳為聞,在鼻辨香,在口談論,在手握拿,在足走跑。他出現在無所不包的沙界,又收攝於一顆微小的塵埃中。知道的說是佛性,不知道的說是精魂。」國王聽了這段偈語,心裡就開悟了,向波羅提悔過謝罪。

菩提達摩大師

達摩祖師主要宣揚二入四行禪法。主要著作有《少室六門集》,內容包括《心經頌》、《破相論》、《二入四行觀》、《安心法門》、《悟性論》、《血脈論》等六門。下面我們便進一步從達摩祖師的著作來求解其禪法:

《菩提達摩大師略辯大乘入道四行觀序》(弟子 曇琳):「法師感其精誠,誨以真道,令如是安心,如是發行,如是順物,如是方便,此是大乘安心之法,令無錯謬。如是安心者:壁觀;如是發行者:四行;如是順物者:防護譏嫌;如是方便者:遣其不著。」

《菩提達摩大師略辯大乘入道四行觀》(梁 菩提達摩):「夫入道多途,要而言之,不出二種:一是理入,二是行入。理入者:謂藉教悟宗;深信含生同一真性,但為客塵妄想所覆,不能顯了。若也舍妄歸真,凝住壁觀,無自無他,凡聖等一,堅住不移,更不隨文教,此即與理冥符。無有分別,寂然無為,名之理入。行入謂四行,其餘諸行悉入此中。何等四耶?一報冤行,二隨緣行,三無所求行,四稱法行。」

嵩山少林寺

《達摩血脈論》(達摩祖師 著,渝州華嚴寺沙門釋宗鏡 校刻):「三界混起,同歸一心,前佛後佛,以心傳心,不立文字。問曰:若不立文字,以何為心?答曰:汝問吾即是汝心,吾答汝即是吾心。」、「佛是自心作得,因何離此心外覓佛?前佛後佛只言其心,心即是佛,佛即是心;心外無佛,佛外無心。」、「若欲覓佛,須是見性,見性即是佛。若不見性,念佛誦經持齋持戒亦無益處。念佛得因果,誦經得聰明,持戒得升天,布施得福報,覓佛終不得也。若自己不明了,須參善知識,了卻生死根本。若不見性,即不名善知識。若不如此縱說得十二部經,亦不免生死輪迴,三界受苦,無出期時。」、「然即佛性自有,若不因師,終不明了。不因師悟者,萬中希有。若自己以緣會合,得聖人意,即不用參善知識。此即是生而知之,勝學也。若未悟解,須勤苦參學,因教方得悟。」、「若見性即是佛,不見性即是眾生。若離眾生性,別有佛性可得者,佛今在何處?即眾生性,即是佛性也。性外無佛,佛即是性;除此性外,無佛可得,佛外無性可得。」、「佛是西國語,此土雲覺性。覺者靈覺,應機接物,揚眉瞬目,運手動足,皆是自己靈覺之性。性即是心,心即是佛,佛即是道,道即是禪。禪之一字,非凡聖所測。又云:見本性為禪。若不見本性,即非禪也。」、「若見自心是佛,不在剃除鬚髮,白衣亦是佛。若不見性,剃除鬚髮,亦是外道。」、「自西天二十七祖,只是遞傳心印。吾今來此土,唯傳頓教大乘,即心是佛,不言持戒精進苦行。乃至入水火,登於劍輪,一食長坐不臥,儘是外道有為法。」、「佛者亦名法身,亦名本心,此心無形象,無因果,無筋骨,猶如虛空,取不得。」

嵩山少林寺達摩洞簡介

《達摩悟性論》(達摩祖師 著,渝州華嚴寺沙門釋宗鏡 校刻):「夫道者:以寂滅為體;修者:以離相為宗。」、「經云:五蘊窟宅名禪院。內照開解即大乘門,可不明哉。不憶一切法,乃名為禪定。若了此言者,行住坐臥皆禪定。知心是空,名為見佛。」、「凡夫一向生心,名為有;小乘一向滅心,名為無;菩薩與佛未曾生心,未曾滅心,名為非有非無心;非有非無心,此名為中道。」、「經云:心也法也,無智之人,不信此心。解法成於聖人,但欲遠外求學,愛慕空中佛像光明香色等事,皆隨邪見,失心狂亂。經云: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八萬四千法門,盡由一心而起。若心相內淨,猶如虛空,即出離身心內,八萬四千煩惱為病本也。凡夫當生憂死,飽臨愁飢,皆名大惑。所以聖人不謀其前,不慮其後,無戀當今,念念歸道。若未悟此大理者,即須早求人天之善,無令兩失。」

《達摩破相論》(達摩祖師 著,渝州華嚴寺沙門釋宗鏡 校刻):「問曰:若復有人志求佛道者,當修何法最為省要?答曰:唯觀心一法,總攝諸法,最為省要。」、「十地經云:眾生身中有金剛佛性,猶如日輪,體明圓滿,廣大無邊;只為五陰重雲所覆,如瓶內燈光,不能顯現。又涅槃經云:一切眾生悉有佛性,無明覆故,不得解脫。佛性者,即覺性也。但自覺覺他,覺知明了,則名解脫。故知一切諸善,以覺為根;因其覺根,遂能顯現諸功德樹。涅槃之果德,因此而成。如是觀心,可名為了。」、「故經云:心垢則眾生垢,心淨則眾生淨;欲得佛土,當淨其心,隨其心淨,則佛土淨也。三聚淨戒自然成就。」

道宣在《續高僧傳》卷二十《習禪篇》末對達摩禪法的評價說:「大乘壁觀,功業最高,在世學流,歸仰如市。」壁觀禪法的特點,在於「藉教悟宗」,也就是在啟發信仰時,不離聖教的標準;構成信仰後則教人「不隨於文教」,即不再憑藉言教的意思。二入之中,理入為主,行入為助。達摩祖師禪法思想對中華文化的發展有很大的影響。

相關焦點

  • 為啥達摩祖師在日本那麼火?
    舉報 說來這達摩祖師也是一個有頭有臉的大人物
  • 漢傳佛教人物系列之三:達摩祖師
    相傳達摩祖師和梁武帝有這樣一段對話。梁武帝因為信奉佛教,即為後建寺、寫經、供僧、造像甚多,他很自負地問達摩祖師:「朕即位以來,造寺、寫經、渡僧不可勝記,有何功德?」達摩卻說:「並無功德。」武帝又問:「何以無功德?」達摩說:「此但是人天小果有漏之因,如影隨行,雖有非實。」武帝接著問:「如何是真功德?」達摩曰:「淨智妙圓,體自空寂,如是功德,不以世求。」
  • 農曆十月初五 恭迎達摩祖師聖誕
    達摩祖師即菩提達摩,意譯為覺法。佛傳禪宗第二十八祖,為中國禪宗的初祖,禪宗在東土開花結果,發展為中國最大佛教宗派。被尊稱為「東土第一代祖師」,與寶志禪師、傅大士合稱梁代三大士。達摩祖師於中國南朝梁武帝時期航海到廣州。
  • 達摩祖師的四大境界,你學到了哪一步,是骨肉還是精髓?
    這祖師,便是之後聞名天下的——達摩祖師。達摩祖師在當初馬上就要圓寂的時候,曾經給自己的弟子們出了一個難題。倒不是達摩祖師故意為難他們,只是有些時候,需要看看自己究竟能否真的放心離去。達摩祖師把四個弟子都到自己的床邊,說:「我能感受到自己時日無多,且即將離去。我於人間沒有什麼遺憾,如今將要去往極樂世界,我也是坦然無畏。但今日我叫你們來,便是擔心你們,能否得到我的精髓。你們先說說,最近的修行得到了什麼吧。」
  • 南懷瑾:禪宗佛法在達摩祖師之前,就已在中國本土流行
    佛教源自印度,所以很多人將中國本土禪宗佛法的開創歸於來自印度佛教的達摩祖師。其實,這不過是人們的刻板印象與認知錯誤。現代佛學大師南懷瑾指出,其實禪宗佛法在達摩祖師到來之前已在中國本土流行。很多人對此表示質疑,畢竟相關的資料描述都顯示,達摩祖師為禪宗佛法的開山鼻祖,畢竟面壁九年以及一葦渡江的典故耳熟能詳。看似鐵證如山的證據其實經不起推敲,從佛教傳入中國的時間、禪宗佛法與中國玄學極其類似的論述結構以及領悟禪宗佛法的法門中,我們都可以看到在達摩祖師布道之前,禪宗佛法早已在中國傳開了。
  • 達摩祖師傳:吾本來茲土,傳法救迷情,一花開五葉,結果自然成
    自古有大智大慧者見到自身本性,知曉一切為空,以慈悲心度己度人,達摩祖師正如是。相傳達摩祖師本為南印度國的三王子,因根性大善知曉佛法精髓,又得般若多羅法師點撥於是放棄了王位出家為僧,這點和釋迦牟尼相似。覺悟的人是佛,他們心中的正知正念常常開啟,尤其是捨棄家業世俗享樂之人皆有無比堅強的大毅力,誓願得證心中的菩提。
  • 達摩祖師是禪宗的傳奇人物,一生經歷坎坷,晚年卻被人毒死
    他是印度東渡的傳法之人,中國禪宗的始祖,在他的一生中,留下了無數個傳奇故事,他就是達摩祖師。這樣一位高僧,晚年卻被毒死。您知道是因為什麼?達摩又是被誰毒死的嗎?讓小編為您揭秘!達摩祖師,原名菩提多羅,出家後改名菩提達摩。
  • 來看看達摩祖師竅訣派的精彩——《達摩血脈論》
    接下來我們講達摩祖師的《血脈論》。一聽到這個題目的時候,我們就知道這個論有多麼重要。人的身體如果沒有了血液、沒有氧氣,組織的細胞都會死掉,人就活不成。所以血液對人體來說非常非常重要。同樣的,達摩祖師在這個還不到二十頁的小冊子裡面講到的內容,雖然文字不多,但是就像人體的血液一樣重要。不僅僅是禪宗,任何一部佛經,如果失去了達摩祖師在《血脈論》當中講的這些內容的話,那麼其他的剩下來的這些部分就完全沒有生命、沒有精華。所以達摩祖師這樣的小冊子就講到了佛教的精華。
  • 達摩祖師:什麼才能叫作善知識,易筋經不是我寫的
    達摩祖師言:依持善知識。那麼什麼是善知識呢?有人說我供佛,也拜佛。這就是善知識啊。明確的說這只是一種善緣,善根而已,終是還得在輪迴中。《妙法蓮華經》化城喻品第七中就言:佛法不現前,不得成佛道。若不見真性,皆是虛妄造作諸苦行。所以說要真正地找到這個善知識,善知識就是解脫法。
  • 金庸筆下傳奇大宗師黃裳,頂替達摩祖師,成為《九陰真經》新作者
    說到《九陰真經》的作者,在金庸先生的小說中,一共出現過兩位,其中一位就是大家熟知的黃裳,而另一位,則是名氣更大的達摩祖師。 眾所周知,金庸先生小說一共有三個版本,即連載舊版、三聯修訂版、世紀新修版。